廣東方言分布,其中橙色為粵語,綠色為客家話,紅色為潮州話。資料來源:中國語言地圖集。
從廣東方言分布圖可以看出,粵東沿海地區是潮州話的天下,粵東北部山區以客家話為主,珠三角和粵西大部分地區是粵語的大本營。
那麽哪種方言才是最正宗最古老的“粵語”呢?
從百越到漢地
無論是粵語、客家話還是潮汕話,對廣東這片土地來說都是“外地人”,早期廣東的居民其實是百越人。
百越是壹種什麽樣的存在,目前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但很可能是南方各種人基於“百越”二字的統稱——就像今天北方人把差異很大的廣東方言歸為“鳥語”壹樣,先秦時期的中國人對研究當時南方人是如何歸類的並沒有太大興趣,而是用“百越”來概括。那時候不只是廣東,整個南方都是百越的天下。
古代百越人的語言並沒有留下太多的記載。《越人歌》是為數不多的記錄古代百越語的珍貴資料。據說越南船夫唱的是楚國君子殷娥的詞。原文是:“濫草給常澤,給滄州常州,不給許勤。”雖然越南人唱什麽語言還存在爭議,但有古越南語、古侗臺語(現代泰語和壯語的祖先)甚至古苗語等。,但任何壹個識字的人都能看出來,它絕不可能是中國人。長江流域尚且如此,更何況嶺南,這個在中原人眼中的疏離之地。
秦國滅六國後,繼續把目光投向嶺南擴張。隨著秦朝三次進攻百越,嶺南終於被納入中原政權之下。秦在今天的廣東建立南海郡,參與平定嶺南的將士在嶺南定居,把中國人帶到了廣東。隨著中原王朝對嶺南控制力的不斷增強和南遷,廣東逐漸轉變為壹個以華人為主的地區。其中,在珠三角,以廣州為中心的漢語逐漸發展成為壹種有特色的方言,即粵語。
“潮州人福建老祖宗”
但潮汕人和潮汕方言的淵源卻大相徑庭。潮州人有句話叫“潮州人閩祖”,可見壹個人祖先的來歷。
福建是山區,人口有限。歷史上福建人壹直在外遷,從遼東半島到海南島的中國沿海都有福建移民的後代。作為福建最流行的姓氏,林姓可能是說明福建移民在中國廣泛分布的最好例子。今天,沿海的林姓大多可以追溯到福建,甚至遼寧的榮成、文登、大連等華北地區的林姓祖先也可以在福建莆田找到。
毗鄰福建的潮汕地區有壹個由韓江、榕江、練江三條河流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自然成為福建移民居住的首選。在潮汕地區,林是第二大姓,占總人口的近8%。相比之下,廣州的林只是第十大姓,只占人口的2%,印證了“潮汕人是福建先民”的說法。由此,福建移民帶來的閩南話發展成為廣東另壹大方言——潮汕話。
福建人走到哪裏,林姓就跟到哪裏。
客家話帶來客家話。
粵語和潮汕話雖然都存在於嶺南地區,但由於分布區域不同,可以說大體平和。但宋代以後,隨著壹批新移民的進入,粵語和潮汕話都面臨著新的語言挑戰,而這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就是客家話。
顧名思義,客家話就是客家人說的方言。雖然有人認為客家人南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但就地方誌而言,客家人南遷嶺南的時間晚於廣府人和潮汕人。當時廣東肥沃的平原基本都被開發了,所以客家人往往居住在不易開發的山區,比如興寧、梅州等地。宋初《太平宇宙》中記載,星美壹帶仍以社瑤為主,梅州客家人僅三百戶,潮州無客。不到壹百年後,元豐九於之的客家人已經在星美地區成功“反客為主”。
綠色興寧攝影大賽銀獎作品《興寧的早晨》,謝宇翔攝影。客家山區風景很美,但不利於農業。
隨著客家人口的逐漸增多,山區人口承載力低的劣勢開始凸顯。於是客家人遷移到珠江三角洲,再次改變了廣東的語言分布。如明代嘉靖年間的《廣東通誌》記載“若府博羅、河源離徽州近,則同音”,說明兩地並不講客家話,但隨著客家人的逐漸進入,現在博羅、河源都以客家人為主。隨著客家人逐漸深入粵語,廣東人之間的矛盾開始逐漸增加。
為正統而戰
當時粵客矛盾相當嚴重,互相進行全方位的人身攻擊,套路多樣。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天,兩個民族之間是競爭關系,他們經常說自己是當地的原住民。比如美國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新西蘭的毛利人,他們都認為自己應該是主體民族,因為他們在各自國家生活的時間比近代遷入的歐洲殖民者要長。但當年無論是說粵語的廣府人還是客家人,都沒有太大的興趣自稱廣東本地人,而是極力把自己描述成“中原貴族”的後代,而對方則是當地的蠻族。比如順德人黃傑編的《廣東地方誌》,客家人說自己“既不是廣東人,也不是中國人”。
在這種背景下,粵語和客家話也被視為正統的象征和證據。廣府方面,昌迪的《廣州音韻》中說:“廣州話與隋唐韻腳和諧,是別人所不及的...廣中人之所以聲音好,是因為中原人遷居廣中已有壹千多年,而今天的廣州話是隋唐時期中原的聲音,所以和隋唐的韻腳關系密切。“把粵語提高到隋唐時期原聲的地位。另壹方面,客家話“生硬”、“嘈雜”。
對於這種明目張膽的抹黑,客家人當然也不甘示弱。比如客家徐的《胡風湖雜記》中有壹段很有意思的記載:“客語雖與大陸各省略有不同,但讀書聲甚正,故初離故裏,經大陸,所以處處可通;但是還是沒有當地人民的風俗和語言那麽強烈。當地人仍然因為我的習俗和語言而稱我為客人,我的客人仍然因為他們的習俗和語言而稱自己為客人。就客而言,土和客的習俗和語言都不壹樣。然後土從土出,客從客出,土在土中,客是我客。我怕我讀了幾百年,還是今天。”既然客家話“很正確”,難怪客家人要“寧賣祖田,不忘祖言”
本地人和外國人之間的沖突導致客家人口急劇下降。
雖然早期南方的漢語成功地讓當地的百越語“強而同”,但到了客家人南遷的時候,廣府人已經在珠三角站穩了腳跟,有了政治、經濟、文化優勢,顯然不可能“強而同”。
隨著廣東省人口的不斷增加,本地人與外地人因生存競爭而產生的對立情緒也不斷滋生,清廷從中挑動,甚至引發了大規模的爭鬥。比如今天的四義地區(珠三角西岸的臺山、新會、開平、恩平,統稱四義),當地人和遊客之間的爭鬥尤為激烈。據悉,“十四年仇殺,殺人百萬”。
長期的大規模戰鬥對客家人造成的傷害遠遠大於廣府人。雖然驍勇善戰,但珠三角畢竟是廣府的大本營,廣府人壹般都有壹些親戚朋友,可以在戰鬥失敗逃跑的情況下投靠。相比之下,客家人如果被迫背井離鄉,往往無處可去,淪為土匪,成為政府軍的目標。
最終,清廷為了解決土人與客家人的爭鬥問題,將珠三角的部分客家人遣送回粵東甚至外省老家。今天,很多贛南的客家人在本地人和客家人的爭鬥之後,從廣東遷到了江西。這壹系列的變化導致了珠三角客家人口的銳減。比如四義本地客家人打架之前,客家人約占當地總人口的五分之壹,而塵埃落定後只占百分之三。客家話在珠三角的影響力已經大大降低,客家話也就失去了在珠三角進壹步擴張的可能。
現在珠三角的客家遺址已經不多了,純客家人的東莞樟木頭鎮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自塵埃落定後,珠三角的粵語在與客家話的競爭中獲得了決定性的優勢,分散的客家人也逐漸被粵語同化。根據近幾年的研究,只要說粵語的比例達到10%以上,全村就會逐漸選擇粵語作為交流語言,但客家話會被粵語“強勢統壹”。但在梅州、惠陽等地,客家話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粵語也無能為力。粵東潮汕方言對窗外事充耳不聞,繼續經營自己的壹畝三分地。這樣,廣東三大方言終於達到了壹定程度的平衡,各方言的格局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