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塵
“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和厄運。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倒貼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把“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繁榮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我國目前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木刻年畫,描繪了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壹直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贈年”;酒食相邀,謂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壹起喝酒,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點上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聊天,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壹切惡疾和流行病,期待新的壹年裏有好運氣。這種習俗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壹首詩《守歲》:“寒辭冬雪,暖帶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都習慣守著年夜飯,迎接新年。
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即“辭舊”,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保持年齡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間壹般在午夜。
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每逢重大節日和喜事慶典,以及結婚、建房、開業等。,應該燃放鞭炮來慶祝和交好運。目前,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姚、江西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煙花之鄉。生產的鞭炮顏色多,質量高,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世界各地。
支付新年電話
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戶主帶領幾個人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因為在家裏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精英和學者就用名帖互相祝賀,這就發展成了後來的“賀年卡”。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把彩色的繩子穿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這是燕京年記載的;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入睡時,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還是很流行的。
受訪者:007的弟弟-二級2007-2-19 17:27。
掃塵
“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和厄運。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倒貼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把“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畫,畫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壹直風靡全國。
除夕
在農歷年最後壹天的晚上。除了舊布就是新的。壹年的最後壹天叫做“除夕”,那壹夜叫做“除夕”。人們經常在除夕通宵,這被稱為守歲。蘇軾有《守歲》:“兒逼不睡,夜樂。”關於除夕的起源有壹個傳說:在古代,有壹個名叫Xi的兇猛怪物。我們的祖先受到這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年底它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發現Xi害怕三樣東西,紅色、火和噪音。所以到了冬天,人們就在門上掛紅木板,在門口燒火,熬通宵,敲門。那天晚上,“Xi”闖進村子,看見家家戶戶紅光滿面,火光沖天,聽見震耳欲聾的巨響,恐懼地跑回山裏,再也沒有出來。隨著夜晚的過去,人們互相祝賀,通過裝飾、飲酒和盛宴來慶祝勝利。於是在除夕夜,家家貼紅對聯,放鞭炮驅趕除夕的動物,以求新年平安。這個習俗壹直流傳到現在,它被稱為除夕。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贈年”;酒食相邀,謂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壹起喝酒,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點上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聊天,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壹切惡疾和流行病,期待新的壹年裏有好運氣。這種習俗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壹首詩《守歲》:“寒辭冬雪,暖帶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都習慣守著年夜飯,迎接新年。
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即“辭舊”,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保持年齡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間壹般在午夜。
不同的地方不壹樣:在雲南農村,有個傳說,孩子30歲。大人。。那些睡不著的,也就是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齡”。區別是為什麽睡不著?大人通常會告訴孩子,如果妳睡著了,第二年妳地裏的稭稈就會倒下來。。如果掉了,讓睡覺的人來修!好像沒人睡,梗也不會掉!(雲南海關)
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每逢重大節日和喜事慶典,以及結婚、建房、開業等。,應該燃放鞭炮來慶祝和交好運。目前,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姚、江西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煙花之鄉。生產的鞭炮顏色多,質量高,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世界各地。
春節飲食習俗
在古代農業社會,從臘月初八開始,家庭主婦們就開始忙著為新年準備食物。因為腌制臘肉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壹定要盡早準備。中國很多省份都有腌制臘肉的習俗,其中廣東省的臘肉最為著名。
蒸年糕,因為諧音“高年”,口味多樣,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美食。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黃白年糕,象征金銀,表達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味道因地而異。北京人喜歡吃紅棗年糕、百果年糕、糯米或黃米做的白年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裏加入大棗、紅豆、綠豆壹起蒸。在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有吃黃米面炒年糕的習俗,有的還會塞豆沙和棗泥,而山東人則用黃米和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蒸的或者炒的,有的人幹脆就著糖吃。南方的年糕有甜有鹹,比如蘇州和寧波的年糕,是用粳米做的,口味清淡。除了蒸炒,還可以切片炒或者煲湯。甜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花、桂花、薄荷、菜糊等配料做成的。它們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也可以用蛋清煎。
真正過年的前壹天晚上叫團圓夜。背井離鄉的遊子,千裏還要從萬裏之外回家。過年的時候,全家人都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用面粉做餃子皮,然後用皮包餡。餡的內容多種多樣,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都可以塞。正統的餃子做法是用清水煮熟,撈出後拌上醋、蒜末和蔬菜。還有煎餃子和烤餃子(鍋貼)的方法。因為和面中的“和”字就是“他”的意思;餃子的“焦”與“膠”諧音,“和”與“膠”有團圓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相思團圓;取大齡交友之意,非常吉祥;另外,形狀像元寶的餃子,過年吃餃子,也有“發大財”的吉祥寓意。所有的家庭聚在壹起包餃子,所以慶祝春節很有趣。
開門放鞭炮
春節早上開門,先放鞭炮,稱為“開門放鞭炮”。鞭炮聲過後,滿地都是碎紅色,這就是所謂的“滿堂紅”此時,街上充滿了憤怒和歡樂。
支付新年電話
春節的壹個重要活動是在新朋友和朋友的家裏和鄰居那裏祝賀新年,以前被稱為新年問候。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就有了。唐宋以後很流行,有些不用親自去的人可以用名帖祝賀。東漢時稱為“刺”,所以名片也叫“名刺”。明朝以後,很多人在門口貼壹個紅紙袋,用來收藏名帖,叫做“門本”。
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因為在家裏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精英和學者就用貼紙互相祝賀,從而發展出後來的“賀年卡”。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把彩色的繩子穿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這是燕京年記載的;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入睡時,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還是很流行的。
根據他們的社會關系,民間拜年的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壹個是探親。第壹天,妳必須去妳的嶽父家,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先像、牌位跪拜,再依次向長輩跪拜。妳可以留下來吃晚飯和玩。
二是禮節性拜訪。如果妳想給妳的同事和朋友拜年,妳進屋時應該只向佛像鞠躬三次。如果妳和妳的主人平等,妳只需要跪拜。如果比自己大,還是要主動低頭。主人應該從座位上下來幫妳,甚至說不客套,以示謙恭。這種情況壹般不適合久坐,寒暄幾句就要離開。主人拜完之後,應該改天回訪。
第三個是答謝拜訪。凡是過去壹年虧欠別人(比如律師、醫生)的人,都會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的機會表示感謝。
第四是壹系列訪問。對於鄰居來說,我們過去接觸不多,但是見面也能相處的很好。大年三十,我們就是到院子裏,見面就說“恭喜發財”“順順百順”。我們只是在房子裏坐壹會兒,沒有太多的禮節。
在古代,拜年和拜年是有區別的:拜年是敲長輩;新年是同齡人相互祝賀的時候。現在,壹些組織、團體、企業和學校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被稱為“群體崇拜”。
拜年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是人們辭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在古代,“拜年”壹詞的原意是給老人拜年,包括給老人磕頭,祝賀新年快樂,問候老人的生活。如遇同輩親友,也要敬禮祝賀。
在古代,如果鄰居的親戚朋友太多,就很難走遍整個房子。叫“飛郵”,讓仆人拿著名片去拜年。各家門前都放了壹個紅紙袋,上面寫著“符節”二字,這就是發飛帖的目的。這種習俗始於宋代的上層社會。清代《煙臺月令》描述北京年節:“是月,片飛,車去空。”成為時尚。壹大家子有專門的“門簿”,記錄客人的往來和飛來飛去的照片。門本首頁有四個虛擬的“親戚”:壹個是住在百歲巷的百歲老人;壹個說他有錢,住在元寶街;壹個是妳的無限大人,住在大學牌樓裏;壹天,富昭拜訪了他的主人,並住在五福大廈。為了運氣好。到目前為止,春節贈送賀年卡和新年賀卡是這種古老的交換飛卡的遺產。
上流社會的文人有用名帖互致問候的習俗。宋代詩人周惠在《清波》雜誌上說:“在宋統治時期,仆人經常被用來以新年的名義刺人。”當時的士大夫朋友圈很廣,要到處拜年,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因此,壹些關系不密切的朋友沒有親自去,而是派仆人拿了壹張用梅花信紙剪成的卡片,兩寸寬,三寸長,上面寫著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祝賀的話。在明朝,人們拜訪而不是拜年。明代傑出的畫家、詩人文徵明在《過年》詩中描述:“不求相見,但求通順,名篇滿蓋;我也跟人扔幾張紙,世界討厭太簡單,也不要太空洞。”這裏所說的“名刺”和“名蔔”就是今天賀年卡的由來。賀年卡是用來聯系感情、互致問候的,方便實用,至今仍流行。
大約從清朝開始,新年祝福中加入了“團拜”的形式。在《邊帽玉檀》中,清主說:“年初京師必作定期團拜,以凝聚新春之誼,以表鄉情”,“每年以書訂客,吃宴,樂日”。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形式。如今,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禮儀電報和電話拜年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但是,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初五,大多數家庭都不接待女性,這被稱為“禁忌”。只是男性要出去拜年,女性要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出去拜訪。新年的問候會延續很長壹段時間,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晚上走親訪友拜年,稱為“夜拜節”,農歷十月後稱為“元宵節”,所以有“冷飯不晚”的笑話。
如果妳因為某種原因沒有按照常規的儀式進行,而在將來進行彌補,那就叫“拜老”。
湛穗
在舊社會,由於新鄭的頭幾天天氣晴朗,人們把這壹年。其理論始於東方朔的“年”,即年後八日,壹日為雞日,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偉人,八日為谷。天若晴,屬於它的東西就會滋生,天若陰,屬於它的日子就不會長久。後人沿襲其習慣,認為初壹至初十天氣晴朗,無風無雪為吉祥。後代從占領時代發展到壹系列的犧牲和慶祝。有第壹天不殺雞,第二天不殺狗,第三天不殺豬的習俗...第七天不執行死刑。
鐵花雞
朱仙鎮木版年畫
在古代,春節期間,雞被畫在門上和窗戶上,以趕走鬼魂和惡靈。晉代的《玄中記》壹書中提到了上面提到的獨朔山上的雉雞,說是在剛剛升起,第壹縷陽光照在這棵大樹上的時候,雉雞啼叫。它壹叫,全世界的雞都跟著叫。因此,春節期間切的雞實際上是野雞的象征。但是,在古代神話中,也有雞是畸形鳥的說法。據說在帝堯統治時期,對岸的朋友向壹種能辟邪的鳥進貢。每個人都歡迎鳥的到來,但每年進貢的使者都不來,所以人們雕刻壹只木制的鳥,用青銅鑄造並放在門戶上,或在門窗上繪畫,以嚇跑怪物,使他們不敢再來。因為鳥長得像雞,所以會逐漸改為畫壹只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之為“五德之鳥”。《韓詩列傳》說,頭上有冠,是文德;腳後面有距離才能打,這是武德;敵人敢於前戰,是勇敢;有食迎同類,是仁;守夜和黎明是信仰。因此,人們不僅在過年的時候切雞,還把新年的第壹天定為雞日。
聚財
據說正月初壹是掃把生日,所以這壹天不能用掃把,否則會掃運破財,招來“掃把星”,造成黴運。如果壹定要掃地,壹定要從外往裏掃。這壹天不能往垃圾上潑水,怕破財。今天,許多地方仍然有清理除夕的習俗。大年初壹,沒有掃帚,沒有垃圾,準備了壹個大桶裝廢水,免得那天濺到外面。
祭祀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祀財神。據民間傳說,財神就是五神。所謂五道,指的是東西南北,指的是門心、框對、異裝、春條、鬥方等等。“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倒貼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把“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繁榮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目前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宋代《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