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格律是指對聯創作中應遵循的基本規範。“格律”壹詞,原指詩、詞、歌、韻等韻文在字數、句數、對偶性、排比、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在對聯創作中,形式的基本標準叫做“格律”,這只是近幾十年來形成的壹種成語。其實不同於那種“文章有定句,句子有定詞有定詞”對聯的形成受格律詩影響很大,所以最初的五七聯基本上繼承了格律詩中兩聯的格律要求。在後來的發展中,對聯集合了從駢文、賦、詞、曲、古文到白話文的諸多文體特征,對形式的要求趨於寬泛和復雜,以至於無法用壹個絕對的“聯法”來“壹刀切”地指導所有的對聯創作。然而,沒有“絕對對聯法”並不意味著沒有壹個相對寬松的基本規範,使對聯的風格得以確立。如果從這個高度來看待古今對聯的創作,那麽有兩個原則可以說是可以涵蓋所有對聯的基本規範,即字對仗和聲調和諧。也就是說,從廣義上來說,對聯節奏包括文字的對仗和聲調的和諧。
中國楹聯學會於5438年6月+2008年10月正式頒布了《楹聯法總則》,對楹聯的形式要求進行了嚴格的規定,為當代楹聯的創作和欣賞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雖然“嚴規”與“松規範”之間有很大的空間供作者從事楹聯創作,但對於初學者來說,規矩要嚴,即“字對仗”的要求要盡可能多的放在對工上,“調和”的要求要放在最嚴格的平排格式上。這樣才能通過錘煉提高創作水平,快速完成詞條。對參加競選的人和有具體要求的場合要求嚴格也是合適的。
第壹節:對聯的對仗
對聯的對仗形式是人們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積累和總結出來的壹種格式、壹種對位、壹種類型或壹種模式。對聯的對仗來源於對偶修辭,並借鑒了古詩詞中的對仗。古人首先從對偶修辭的角度將漢字分為兩類,然後用“實對實,虛對虛”的方法形成對偶。這種方法註重每個詞的相對性,除了少數聯詞,壹般不涉及詞與句的對偶性。古人把對聯的對仗歸納為幾十種方式,有對仗、對仗、行雲流水對、自對、離句對、虛實對、絕情對、復音對、重疊對、連對、相鄰對、回文對等,每壹種方式都概括為壹種修辭格。隨著清末民初西方語法的傳入,國人逐漸形成了用語法分析和指導二元性的風氣。語法指導下的對偶理論側重於基於語法意義的詞類分類和句子成分分析,進而與詞類或句子成分相同的詞形成對偶。單純從修辭學的角度討論對偶,接近古代對偶的原貌,但脫離了現代的語言環境,各種獨立的修辭格之間也缺乏組織。單純從語法的角度來討論二元性,雖然接近現代的語言環境,但卻不能清晰簡潔地反映古人二元性的現實。根據《聯合法通則》中的相關表述,我們從語法的角度出發,采用“基本規則”並輔以修辭的對偶修辭格,以求深化和完善,最終整合古代詞類的相對性和現代詞類句法成分的相對性,形成壹個靈活包容的對偶理論體系。
對抗的基本規則
在《聯律通則》的六條基本規則中,有四條是關於對仗的,即“句子對等、詞性對位、結構對應、節奏對位”。因為“句子”和“節奏”都可以依附於詞和句子的結構,所以從語法的角度來看,對偶的基本規則主要表現在詞的相對詞性和句子結構上。
先說詞類的相對性。當代語法大師王力先生通過對古典詩詞的研究,認為古人壹般把詞分為九類:名詞、形容詞、數詞、顏色詞、方位詞、動詞、副詞、虛詞、代詞。他在《詩與格律十講》中說:“對偶要求詞類相對,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從現代漢語語法的角度來看,詞可以分為11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感嘆詞。現代漢語中,對偶是指上述十壹個詞與同壹詞類的比較,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量詞對量詞等。作為壹個對聯初學者,根據現代漢語的知識很容易掌握和提高對仗練習。下面我們就以對偶為例,逐壹分析現代漢語中十壹種詞語的對偶及其要點。
1.名詞:表示人和事物名稱的詞,在漢語中數量最多。名詞分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書名。具體名詞,即山、水、松、柏等。抽象名詞,即性、情、忠、義等。這三個名詞要盡量相對,以顯示對仗的工整。如勸說:
蜀山有路務為徑;
學海無涯。
“蜀山”是相對於“”而言的,“京”是相對於“周”而言的。
2.動詞:表示變化或動作的詞,如走、跑、做、做、說、吃、看、聞、看、聽、浮、沈、辯、打、叫、問,如南昌王騰亭:
仍極普瑤山,欲見亭中帝;
安德魯長風破浪,引得江中人才。
“想見”是相對於“送”而言的,前者是狀語。
3.形容詞:表示事物性質和變化的詞語,包括好、壞、軟、硬、難、易、涼、熱、大、小、長、短,如漢陽鸚鵡洲聯盟:
草長鶯飛,西天孤葬有跡;
洪濤滾滾,大江東有新聲。
"滾動"是表示"生長"的重疊形容詞,"新"是表示"陳"的形容詞,意思是形狀在前,性質在後。
代詞:用來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或重組句子的詞:如:我、我、妳、他、他、這、妳、他、伊、儂、我輩、妳、他們...、以及who、what、who等疑問代詞。如左的《題酒泉蓮》:
在聖徒的純潔中,有這樣的水;
取醉意為我亭命名。
“這個”指的是酒泉,是我對面的代詞。
5.數詞:表示數字的詞有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千萬、萬億等。,如揚州卓青堂聯:
很泉水重檐影;
百花荷葉七香。
“百”是相對於“十”而言的,“七”是相對於“兩倍”而言的。需要註意的是,有些暗示數字的詞,如“孤”、“半”、“合”、“滿”等,也可以算詞。杜甫甚至用“平凡”到“七十”,是因為在古代,八尺視為壹個“求”,兩個“求”視為壹個“恒”。
6.量詞:表示計算單位的詞壹般放在數詞之後,包括升、桶、尺、英尺、英裏、公斤、噸、件等。,如蘭州的神河寺工會:
大海中已有千層浪;
黃河上的又壹座橋。
“道”是“層”的量詞。
7.副詞:通常放在動詞、形容詞前,表示範圍、程度、時間、肯定、否定、反問、祈使、禮貌等。,如:項,非常,非常,即會,不,不,請...比如,漢沽關友龍亭的對聯:
未經允許,田文輕騎;
每次見到老子我都想再騎壹次牛。
“為”、“輕”、“願”、“在”都是動詞前的副詞,不表示否定,只是輕程度,願表示祈使,然後是範圍。
8.介詞:用在名詞、代詞或詞組前構成介詞結構,表示時間、地點、方式、原因、狀態和目的的詞,如being、Yu、Hu、cause、you、Yi、Xiang、He、Tong、古聯等;
綠水無憂,因為風吹皺了臉;
青山不老,是雪白的頭。
“元”“本”“因”“為”都是介詞,前者表示狀態,後者表示原因。
9.連詞:表示它們之間關系的連接詞,短語或從句,如and,or,and,and,and,and,and,and,and,and,如滕對聯:
秋水* * *天壹色;
日落和孤獨的齊飛。
“* * *”和“和”是連詞,都表示連接前後的名詞。
10.助詞:附加在詞、短語或句子之後,表示壹定語法意義的詞,如:言、意、爾、也、乎、在、著、妳、莫、馬等。,如關帝廟的對聯:
買方認為向別人學習,所以不要向他們磕頭。
妳要走出這座山才能進入這座山,所以要小心。
“著”和“了”是相對時態助詞。
11.感嘆詞用於感嘆事物時,獨立於句子。有嘆息,有嘆息,有嘆息,唉.....比如,秦檜和他的妻子跪在西湖邊的王越墳前,泣不成聲,像壹副對聯:
唉!仆人無心,但有個好妻子又如何;
嘿!女人雖然舌頭長,但不是老賊。
“唉”和“崔”是獨立句外的感嘆詞。
上面說的十壹種詞類的對仗,符合現代漢語的規範,但在實際運用中,有兩種情況需要註意:壹是在對仗中,詞類有時會靈活運用,名詞可以做動詞或形容詞,形容詞也可以做名詞或動詞,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詞類,這是常見的。第二,語法上,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感嘆號都可以歸為虛詞,在不能做到嚴格的詞性相對性時,也可以互不相同。
先說相對結構。結構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單詞結構和句子結構。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壹書中明確提出:“平行對(對句)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結構的相互對稱: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復句對復句。雖然這些語法術語在古代是不存在的,但實際上已經做到了。”“如果進壹步分析,駢偶不僅要求整體對稱,還要求上下聯內部句法結構相同: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補語對補語,定語對定語,狀語對狀語。”
上下對聯要在詞的結構和句子結構上互相照顧,互相對稱,也就是結構的對仗。現代漢語的句子由六個成分組成: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單句的句子結構分為主謂式、主謂賓式和無主句式。對於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從句組成的復合句,我們需要分別分析從句的結構。如果分句是單句,其結構與單句相同;有些從句不是壹個句子而是單詞或短語,所以要分析單詞或短語的結構。詞語的構成方式有以下幾種:主謂結構、動賓結構、並列結構、偏旁結構、獨立結構、動補結構、串聯結構、方位結構等。對於有相對關系的詞或短語,最好用組合結構組合結構,用偏離結構組合偏離結構,用主謂結構組合主謂結構,以此類推。如果不能達到相同的結構,也要達到相似的結構,比如組合結構到右結構。再寬壹點,至少字數或詞組數要相等,二字結構要二字結構,三字結構要三字結構。
第壹,主謂結構。後面的謂語陳述前面的主語。比如袁枚的自題對聯:
奇書古畫不計價格;
在壹個僻靜的地方做夢,相信上帝。
奇書古畫為主語,無論與信為謂語,價與靈為賓語。
第二,動賓結構。前壹個動詞表示動作或行為,後壹個名詞或代詞(賓語)受前壹個動詞(謂語)支配。比如方孝孺的書名廣州壹紅樓聯:
過橋分顏色;
移石移雲根。
其中,“過”“移”“分”“動”為謂語,“橋”“石”“野色”“雲根”為賓語。
第三,平行結構。也稱聯合結構,單詞或短語並排綁在壹起,各部分無關緊要,有高有低,沒有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可以自我糾正。如北京大川店樓連:
四季,春夏秋冬,
壹個來自東西南北的男人。
“春夏秋冬”和“東西南北”都是並列的。
第四,偏結構。也稱主從結構,詞與詞之間有限制,有修飾,有補充。前壹部分修改或限制後壹部分。前壹部分叫偏離,後壹部分叫正(頭字)。例如,劉題為《濟南小滄浪亭:
四面蓮和三面柳,
壹個有山有山的城市,半個有湖的城市。
四面、三面、壹城半城是屬性,分別限定了頭字蓮、柳、山色、湖。形成壹種偏向結構的對抗。
動詞 (verb的縮寫)動態補語結構。第壹部分是動詞,表示行為或動作。後壹部分對前面的行為和動作進行解釋和補充。如林則徐廉:
大海無邊無際,天空是岸,
人攀高峰,我是頂峰。
第六,定向結構。漢語中的單音節方位詞有:上、下、左、右、內、外、前、後、內、中、東、西、南、北、中、下、上。單音節方位詞有“邊”、“面”、“頭”組合。也可以在趨向詞前加詞或短語,形成趨向結構。例如,北海支竹電聯:
塔的影子掛在天空,
佛光經常出現在水雲劍。
7.介詞結構。介詞在前面,與後面的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結構組合。比如:
在世俗中走真理,
家裏沒有私心。
“於”、“處”是介詞,“世俗”、“家庭”是名詞性結構。
工人對要求完全相同的句型。如果不完全相同,只要對應或大致相當,也可視為寬對,如:
世界上有佛教徒。
世界上沒有橋梁。
“宗四佛”是動賓結構,但“長橋”是“長橋”的省略,是動補結構。在無害的情況下,結構偶爾不對應是允許的。古詩詞甚至名句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但作為初學者,也要讓構詞法的結構與造句的結構對應起來,才能達到形式工整的目的。
壹縣好山留客;
└─┬─┘ └─┬─┘ └──┬──┘
肯定結構,肯定結構,動賓結構
└────┬────┘ └──┬──┘
主語部分謂語部分
五溪秋水為妳清。
└─┬─┘ └─┬─┘ └──┬──┘
肯定結構,肯定結構,賓賓結構
└────┬────┘ └──┬──┘
主語部分謂語部分
在對仗的基本規則中,除了詞性和結構的相對性,還有詞和節奏的對應性,即所謂的“詞對等”和“節奏對位”句對等是最低層次的要求,即上半部分有多少個詞,下半部分有多少個分句。而“節拍的節奏”的節奏就稍微復雜壹些,具體如下。
所謂節奏對位,就是上下聯的節奏相同、對應、相近或盡可能壹致。節奏包括韻律節奏和語義節奏。
音律的節奏最初是從格律詩移植過來的,因為五言或七言格律詩的語言總是以兩個字為壹個節奏,每句話的第二、四、六個字為節奏點,所以五言聯壹般總是221節奏:
黃山/雲海,
天目/日威/藥丸。
七言對聯壹般總是2221的節奏:
春風/大膽/梳/柳,
夜雨/騙人/滋潤/花。
以此類推,詩性語言風格寫出來的四字、六字、八字、九字甚至更長的連詞,基本節奏都是成對交替,以偶數為音節點。
語義節奏是與格律節奏相對應的概念。正是因為嚴格遵循格律詩的格律節奏比較平淡單壹,所以在實際創作中,為了尋求更多的變化,語言意義的內部節奏與格律節奏並不匹配。用五個字來表達,就是兩三個節奏或者兩兩兩個節奏,比如:
四首詩/雅頌,
李三/嚴德勇。
春天/停留/撫慰,
秋月/延遲/微風。
七言聯也出現了2212和3222的節奏模式,如:
歡喜/在石上/望明月,
對著太陽/在大樓裏/吹著/落著李子。
天地/詩書/最貴,
家庭/和諧/第壹。
語義節奏是根據詞的結構來劃分的,也就是根據語義停在音節上的方式。語義節奏每個節奏沒有固定的字數,句式有粗、細之分。因為它從駢文、詞、曲中吸取營養,所以比有節奏韻律的對聯靈活得多,這壹點已被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大量無節奏韻律的著名對聯所證明。
對聯的韻律節奏和語義節奏關系密切,往往是壹致的。在創作中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節奏方法。對聯無論字數多少、句子多少,都要精心調整用詞、語序、句式、節奏點,使上下對聯保持節奏。
另壹個對對聯節奏影響很大的因素就是所謂的格字,比如警句對聯:
培養/天地正氣;
法律/古今完善。
其中“養”和“法”兩個詞單獨形成壹個節奏,就是格詞。格引導詞最初是從古典詞引入的。除了“壹字領”之外,還有“二字領”和“三字領”。在對聯中,尤其是長聯,在適當的句子開頭加上主格字,可以更好地調節整個對聯的節奏。
以上就是壹句話內節奏的問題。對於長聯來說,還有壹個更高層次的問題,就是句式的節奏,比如梁章鉅題的《蘭州清泉寺聯》:
佛土無邊,望層成排,子賽千峰立於門檻;
清泉不能濁,山笑滾滾,黃河九曲合。
全連的句子節奏是五五七,很穩。為了避免前兩個分句都是五個字造成的節奏沈悶,作者特意在第二個分句的第壹個字裏設置了壹個引導格,使之成為壹個四分節奏,使全連穩定。
二分句,特別是三分句以上的長聯,巧妙安排全聯的句子節奏,精心安排句內語義節奏,會使全聯飄逸靈動,瑰麗凝重,甚至造成委婉、堅定、悠遠的意境效果,其中不乏美感。只要用心去理解,對對聯的進步大有裨益。
傳統詞類二重性與常見矛盾形式
古人的對偶理論,基本上把所有的漢字分為實字和虛字實字兩大類,此外還加上了壹些“是什麽?”。有形的才是真的,其余的都是虛的。虛詞對虛詞,實詞對實詞可以形成對偶。
由於漢字現實的復雜性,單純用虛擬現實無法將所有漢字完全分離,於是增加了“半實”、“半虛”等過渡概念,將虛詞分為“死”和“活”。分析古代的詞的分類和現代漢語的分類有壹些相似之處,但差別也不小。粗略地說,古人所說的實詞,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詞;所謂半真實,是壹個抽象名詞;所謂虛詞部分,動詞活,形容詞死;半缺包括比較抽象的時間詞和形容詞。在現代漢語中,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並不相同,但在古人眼中,它們與虛詞相對。助詞是虛詞,包括介詞、連詞和助詞。
因為漢字中有大量的實字,為了使對偶性更加工整,實字被細分為幾十個“小類”或“門”。比如林茨典阿雄把名詞分為天文、時令、地理、皇太後、官員、政治、禮儀、音樂、人倫、人(物)、院落、形制。除了上述的“小類”,詞語之間是相對的,古人還設置了幾類具有象征意義的詞語,要求嚴格相對,即數對數,色對色,方向對對方,枝對枝。為什麽叫“logo”?這幾類詞壹出現在相應的位置,人們就意識到對偶修辭會出現。
王力先生在《中國詩歌的規律》壹書中,在總結古人分類的基礎上,將其組合成11的28類,如(附例):
天文門:天空,天空,太陽,月亮,風,雨...
季節性閘門;年,年,日,月,小時,小時...
地理門:土、土、山、川、河、河...
宮門:房子,住宅,住所,房子,建築,露臺...
門:船,汽車,旗幟,劍,壺,杯子...
衣物門:衣服、毛巾、帽子、靴子、棍子、扇子...
飲食:酒、茶、米飯、蔬菜、湯、醬...
文具門:筆、墨、紙、硯、琴、簡...
文學:詩、賦、文學、信仰、繪畫、收藏...
植物和花卉:樹木,木材,花卉,草,松樹,竹子...
鳥、動物、昆蟲和魚:馬、牛、雞、狗、鳥等。
身體之門:身體、思想、肌肉、皮膚、骨骼、肉體...
人事門:功績、名聲、善良、怨恨、才能、感情...
人際關系:兄弟,兄弟,父親,母親,君主,大臣...
古人對如何形成二元性有非常嚴格的規範。明代《蒼翔二元性全集》壹書明確提出了“實以實,虛以虛”的基本法則,並進壹步強調了“有無虛與實,生死孰重孰輕”的區分。明代《兌烈》壹書中,有壹種學得糊塗的形式:“......是生死之言所教,有形之言為真,無形之言為虛。看似無的是壹半虛,看似無的是壹半實。萬物皆死,空言卻生而死。死,意味著自然,比如和別人競爭。活著就是讓它發生,比如潛水和改變。空言對空,實言對實,半空半真者亦如此。最重要的是死字不能對活字,活字不能對死字。如果這個不判,那就太可笑了。”清代王聲在《文選序》中說:自古以來,無論成年的男孩,都稱自己是屬於它的。對他們來說,天文、地理、人事、鳥獸、花木、屍體、衣服、宮殿、器物、珍寶、書史、季節、數字,都有內在的差異。問題的作者各不相同,或在乎時間,或看景,或觸物,或因人生;而那些屬於右派的人應該以他們的目標為最高目標。就其方法而言,要配合生與死、真與假、聲音的流暢與優越,即對象與意義的主客體必須是無分別的敵人。對於法律也是可以的。如果能懂法,所有對聯都能模仿。"
學習虛實分類,進行歸屬對訓練,是我國自宋元明清以來兒童啟蒙教育的重要課程。宋代蘇軾之父蘇洵曾說:“我後來長大了,也懂壹點讀書,學了句讀,屬於對的,有氣質,但未能達到。”蔡元培先生也談到晚清的階級教育:“階級教育類似於現在的造句法。大概從壹個字到四個字,老師上來第壹部分,學生上來第二部分。不僅名詞要和名詞對立,靜態詞要和靜態詞對立,動詞要和動詞對立;此外,在每個單詞中,我們應該選擇具有相似特征的壹個。比如壹個詞“山”是名詞,我們對他就要用“海”或者“水”,因為都是地理名詞。再比如“粉”字,要用“柳綠”或“紫羅蘭”之類的詞來對待他;第壹個詞用植物名詞,第二個詞用色彩靜態詞。其他的可以類比。這種工具既是作文的開始,也是詩歌的基礎。”這裏說的“靜字”,是民間時期“形容詞”的名稱。
運用詞類對偶的方法組織對偶,根據古人的對偶實踐和理論總結,可以從不同角度區分出以下幾組對偶範疇和形式:
1.工作線對、相鄰線對和寬線對:
工作配對也叫嚴格配對。就是上下對聯的字和句都很工整,很貼切。也就是用漢字表達的同類事物放在壹起形成對仗。古人把詞匯分成很多小類。如果同壹個小範疇的詞形成對立,就是天文對天文,人倫對人倫...,可以稱之為工作副。比如春聯:
雨花在春天到來之前早早綻放;
秋天過後沒有霜葉落下。
“春”是通向“秋”的時令之門,“霜”是通向“雨”的天文之門,“花”是通向“葉”的開花之門。初學者應該多遵循這種對仗法。但如果刻意要求工作,就會變得牽強或渺茫,不可取。
鄰對是相鄰類別真實人物的相對,如天文與季節、地理與宮殿、器物與服飾、植物與動物、方位與數量等。把這些意思相近的詞作為壹對使用,就是相鄰對。比如上海豫園得月樓聯:
樓雖高,但任已過;
小池可寄明月。
“樓”是宮門,“池”是地理門。兩者相對,相鄰。
寬對既不是同壹個小類,也不是相鄰的小類,而是遙遠範疇之間的相對,比如天文對人事,地理對形態等等。比如夏丏尊的自題對聯:
青山是戶;
用白眼看人。
以“山”對“眼”是地理門對物理門,“戶”對“人”是宮門對人門,相距甚遠,故稱寬對。
相對於相對詞類中“名轉名”的規定,古代人的詞類比較適中,即使寬,也很整齊。
二、什麽是對的,什麽是對的,什麽是對的,什麽是反對的:
南朝劉勰提出的壹套對偶概念,在《文心雕龍·駢詞》中,有四對美詞:言易,事難;反對更好,反對更壞。說真話的人,勝過說空話的人。事情對了,也會被別人檢驗。反對的人也是對它感興趣的人。如果妳是對的,妳會有同樣的意思。"
“對字”是“虛字”,即上下對聯只是相對的帶有模糊的概念,如春聯:
酉始;
萬象更新。
“物是人非”即“以他人為見證”,即引用他人事跡和或典故來說明主題,如行業對聯:
制陶與朱的事業;
為鮑的事業保駕護航。
第壹部分引用了《》即經商的故事,第二部分引用了管仲與包合夥經商的故事,以擡高掌櫃的身份。
“對”就是“意義相同的不同事物”。雖然上下鏈接的內容不同,但主題是相同的,邏輯關系應該是平行的。作者常常抓住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來描述或討論,來表達大致相同的主題。如蘇州虎丘花廟聯盟:
壹百零八響,喚起萬千春夢;
二十四花信,七裏山塘吹香。
第壹副對聯是作者來到花神廟時的所見所感:廟裏的鐘聲喚醒了正在憧憬春天的人們,告訴人們新的壹天開始了;第二部說勤勞的花神送來了二十四回花信風,給附近的“七裏山塘”吹了香,讓人陶醉。
這主要體現在相同的表達方式,相同的語氣和語調,相同的主題的聯合意義。但要註意避免上下對聯的側面和角度重復,避免用詞雷同,否則容易避免“交叉手”。
“反對”是由上下兩部分相反的內容組成的對抗方式。也就是“那些對理性和差異感興趣的人。”由對立或相對的詞語組成的對聯,正反兩方面相輔相成,相互映襯,既使戰鬥巧妙,又深化了主題。如程道洲醫師自辦:
我希望每個人都健康,
我為什麽不壹個人窮?
第壹部分表達了醫生對人們的美好祝願,為第二部分做了鋪墊。第二副對聯是中華全國聯合會的主旋律,其中第壹副對聯中的“我”字和“人”字在修辭上是對立的,在現實生活中是對立的:當大家都健康無病的時候,醫生就被冷落了,醫生的工作就是讓世界健康。作者通過犧牲小我,統壹了“我”與“人”的利益沖突。這種“反對”手法簡潔、深刻、富有感染力。劉勰說“反對是最好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些“反對”是反義詞。比如杭州西湖月粉對聯:
青山有埋忠骨之榮。
白鐵鑄無辜朝臣。
這是壹對意義完全相反的“反對”。對聯中使用了反義詞“有”和“無”,使主題更加突出,增強了表現力。
三、平對、流對、無情對:
平對是指上下對聯內容平行並列,語義不分主次,不分先後,以並列的方式從不同側面強調壹個* * *同壹主題。比如春聯:
松、竹、梅三友;
桃子,李子,杏子和春風。
流水對也叫串聯對。把壹個意思分成上下兩個環節來表達,內容連貫,語氣銜接。上行或下行,如果分開考慮,沒有獨立的意義。語法上,上下連詞是復句的兩個分句;邏輯上,上下環節聯合起來形成對立,構成了繼承、遞進、轉折、選擇、因果、假設、目的的關系。所謂“流動對”,上下兩部分的連接如流水;所謂“串對”,就是上下聯聲調相連,意思連貫。如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