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最美的家庭故事素材(1)
這是壹個祖孫滿堂的大家庭,它在家庭中運行,互敬互愛,和諧平等,有壹個慈祥的母親和壹個孝順的兒子;夫妻主動互相商量配合,互相關心,理解溝通,壹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這是王順圖和王的家。世間萬物因和諧而美好,因和諧而溫暖。社會如此,家庭也是如此。他們家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他們是萬千燈光中最平凡的壹個,但他們全家人都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包容努力創造著自己的生活,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王順人王壹家獲得上饒“最美家庭”提名獎。
第壹,相互理解和支持,* * *共建幸福家園。
王順圖與王於1997年結婚,夫妻二人在生活中互相照顧、互相尊重、互相信任18年;我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取長補短,在迷茫時互相開導,互相幫助,共同面對困難,協商解決問題,成為人人羨慕的模範夫妻。王順本地人,1971年10月27日出生,1991年7月三尺講臺。至今已有25年。在25年的教學生涯中,她始終堅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忠於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
在農村,壹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長給孩子的學前教育不夠系統和專業,現在又有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所以“留守兒童”的保育和教育問題越來越嚴重。於是,深受丈夫花匠情懷感染的王萌生了辦幼兒園的想法。2006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她在李寨鄉開辦了貝貝樂幼兒園。這些年來,依靠他們勤勞的雙手和對孩子滿滿的愛,幼兒園逐漸走上了正軌,很多留守兒童在這裏得到了關愛,得到了快樂。
除了事業上的進步,他們的家庭生活也很溫馨幸福。最讓王順欣慰的是,婆媳關系在他們家從來沒有鬧過。18年了,他老婆跟公婆從來沒有紅過臉。他母親63歲,父親67歲。2008年父親腦出血後,留下了後遺癥,半身不遂,癱瘓在床。他們的父親出院後,他們把兩位老人接回家壹起生活。王順圖是個孝子。為了讓截癱的父親盡快康復,他不惜壹切代價到處求醫問藥。無論工作多累多有壓力,他每天下班後都堅持給父親按摩手腳,幫他做運動。他盡最大努力讓父親能夠盡快獨立行走,生活自理。看到丈夫如此疲憊,王感到心痛。她幹完幼兒園的活後,拖著疲憊的身體給公公送來食物和水,為的就是盡兒媳婦的微薄之力。“天助自助者”。幸運的是,在夫妻倆六年的精心照顧下,王順圖的父親現在已經可以左手拿勺子吃飯,拄著拐杖走路了。
王順圖的弟弟2000年在外打工時患病,已無獨立生活能力。他今年37歲,還是單身。於是,王和丈夫商量,把姐夫接回家,好好照顧他。現在他們祖孫三代互敬互愛,其樂融融。
第二,聯手建立普惠園,熱心向社會申報公益。
王順圖經常對妻子說,壹個和諧的家庭,不僅要求家庭成員在家庭中和睦相處,還必須是壹個有益於社會、追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文明公民。所以,無論是他的單位號召愛心捐助,還是他的同事鄰裏有困難,他們家每個成員都有壹份愛心送,積極參與社會捐助活動。2012,宗儒的出處蕭玉潔不小心燙傷,需要多次植皮。醫藥費不低於8萬元。這對農村貧困家庭來說,簡直是致命的打擊。得知這壹消息後,王順圖夫婦四處奔走相告,呼籲園哥伸出援手,幫助小玉潔渡過難關。僅第壹次,他就為蕭玉潔籌集了壹萬八千多元。現在小玉潔已經基本康復,又來園裏上學了。王順圖子和妻子協商每學期為他減免托兒費,在生活上處處關心小玉潔,讓他忘記痛苦,開開心心,健康成長。
三、愛國守法誠信,為夢想匯聚正能量。
在日常生活中,旺旺夫婦積極維護社會公德,誠實守信,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公共秩序,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主動履行公民權利和義務。他們積極執行居委會的有關規定,配合居委會完成各項工作目標。他們積極向身邊人宣傳法律法規知識,促進農村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匯聚正能量,實現每個人的夢想。
在王順看來,“家裏萬事順意”,壹個家庭只有“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關愛”,才是真正和諧幸福的家庭。王順認為,能夠在同壹個屋檐下度過壹生,是上輩子的福氣,所以他經常安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樂,善待自己和家人,自己的努力也讓他幸福溫暖。他希望每天增加壹個“最美家庭”,讓人們相處得更和諧。
農村最美的家庭故事素材(二):家和萬事興。
這是壹個幸福的家庭,12人,包括四代第壹手祖孫,還有壹個殘疾主婦的哥哥。30年來,壹家人相依為命,壹桌吃飯,壹屋居住。家人從來沒有紅過臉,父子相互扶持。婆媳比母女好,阿姨像姐姐。
這是壹個興旺的家庭。大兒子跟隨父親的腳步,經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小兒子去貴州發展,成立名副其實的“青年企業家”。企業涉足建材、礦產資源、房地產、酒店、商超等行業,全家壹起在齊新謀發展。
這也是壹個被親戚朋友和鄰居尊重的家庭。幾十年來,家人致力於“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公益事業,扶弱濟貧,盡力回報社會。
坐在方早德家的院子裏,聽著他的侃侃,聊著家裏的事,我才真正明白了“家和萬事興”的含義,並被這個家所蘊含的魅力深深折服。
方早德先後在胡坊公社擔任農藝師、農學站長、農民副鄉長、鎮黨委副書記、鎮人大主席,2004年退休。退休了,身上帶著起搏器的老人,因為歲月和崗位的變換,沒有了殺工作的激情。方早德懷著壹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奉獻者之歌。
2007年,胡坊鎮萬裏自然村被上級列為全縣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民們渴望改變家鄉幾十年的貧窮落後,深受群眾信任的方早德被村民們推選為評議會顧問。老百姓都說,村支書來管村,我們最放心。
為了把萬裏建設成全縣乃至全市、全省壹流的新農村,方早德對在貴州遵義創業的小兒子說了心裏話:“我從小就立誌要讓鄉親們過上城裏人壹樣的生活。況且回報家鄉也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灣新農村建設是我們家的事!”兒子方永軍被父親感動,承諾除上級撥付的專項資金和群眾集資外,所需建設費用全部由方家承擔。
當年,方早德無視自己是60多歲的老人,隨時有心臟病發作的危險。他經常忙忙碌碌,憂心忡忡。夏日炎炎,暑氣逼人。他戴著草帽,卷著褲腿,在工地上和村民們壹起幹活。寒冬臘月,北風呼嘯,他提著暖水瓶跑前跑後,為正在建設新農村的村民沏壹碗熱氣騰騰的香茶,給大家打氣。
為了美化村容村貌,修建公共設施,為農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方早德和家人投資83萬元。巨大的資金投入,大量的努力,換來的是海灣面貌的大改變。2007年,萬裏在全縣、全市新農村建設評比中名列第壹,被政府確定為江西省十大“最美鄉村”之壹。2007年、2008年,6組萬裏新農村建設圖片在人民日報分60批播出。省內外的遊客絡繹不絕,他們對萬裏新村的建設贊嘆不已。
如果說方嘉是壹個充滿活力的家,那麽每個成員都是支撐這個家庭的“支柱”。每壹個家庭成員看似平凡低調,但每壹個都胸懷寬廣,壹心為天梯。他們各自堅守自己的責任,為方嘉的每壹步飛躍貢獻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和諧貢獻自己的力量。
小兒子方永軍剛出道時,大哥方家軍接過父親的衣缽,當了農技人員,後來又當上了鎮上的農機服務站站長。憑借鉆探實力和過硬的養殖技術,農技站蒸蒸日上。
與此同時,弟弟在當地壹家鄉鎮水泥廠工作,通過入股煤礦賺到了自己的第壹桶金,從而介入了當地壹家水泥企業的改制。工作量驟增,工作強度加大,資金和管理都面臨很大挑戰。
就在弟弟創業資金短缺的時候,方家軍不僅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還以個人名義借給弟弟20多萬元。當聽說哥哥要去貴州發展,當地水泥企業需要人管理,我毫不猶豫地離開了農技站,在哥哥手下當了三年廠長。直到我哥把所有的生意都轉移到貴州發展,他才回到農技站,江西江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由我哥投資,重操舊業。
如今,小兒子方勇軍的“蛋糕”越做越大。貴州、江西兩省共有全資企業10家,形成了以水泥為主,科工貿農結合的綜合性經營實體。各類企業累計利稅6000多萬元。
“沒有兄弟姐妹之間的團結互助,沒有來自家庭的力量源泉的支持,我的企業不可能發展到這樣的規模。”方勇軍對此心存感激。
從1969往回看,方早德把自己家的變化總結為“三變”和“三不變”——家裏生活富裕,生活方式從種田到辦企業,生活質量從溫飽到小康;不變的是勤儉持家、勤儉致富的光榮傳統。不變的是和諧幸福的家庭關系,尊老愛幼。不變的是團結互助和諧共處的鄰裏關系。
的確,和諧、敬業和勤奮為方嘉事業的成功鋪平了道路,也讓方嘉快樂!
農村最美的家庭故事素材(3)
有壹種樹,沒有直莖,沒有綠葉,沒有楊柳的陪伴,沒有松柏的競爭,只孤獨地生長在那片荒涼的土地上。那是紅柳。陳邊瑞和張邦榮就像柳樹壹樣,紮根在富蘊縣勒鄉卡拉塔斯村。
陳邊瑞和張邦榮家有五口人。陳邊瑞是個體戶,經營壹個煤場。丈夫張邦榮,中國* * *生產黨黨員,退伍軍人,從事運輸,經營空心磚廠。他有壹兒壹女,兒子張參軍,在烏魯木齊武警部隊服役。女兒張慧儀結婚後,她留在家裏幫助丈夫。家裏還有壹個79歲的老母親。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他們相親相愛,孝順老人,熱心助人,鄰裏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和愛的真諦。
第壹,像紅柳壹樣紮根在貧瘠的土地上。
1986,陳邊瑞不顧家人反對,與壹無所有的張邦榮結婚。張邦榮是家裏的老大。結婚後,他將與他的四個弟弟和壹位老母親住在壹起。陳邊瑞嫁過去後,沒有拋棄家裏任何壹個人。她每天忙裏忙外,把家裏打理得井井有條。丈夫外出做各種工作賺錢養家。壹個大家庭要生活,孩子要出生,到處都需要錢。面對現實,他們正視生活中的困難,以柳樹般的堅韌從零開始,開辦了他們村裏的第壹個煤場。後來有了資金積累,夫妻倆開了空心磚廠。憑著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真誠守信的經營理念,煤場和空心磚廠的生意蒸蒸日上。這對夫婦也成為了眾所周知的致富帶頭人。他們壹邊照顧老人和孩子,壹邊創業,像紅柳壹樣紮根貧困農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現在,在哥哥和嫂子的幫助下,哥哥們都結婚了。
第二,結出尊老愛幼的果實。
陳邊瑞壹生尊老愛幼。自從結婚以來,她壹直和婆婆住在壹起。每當老人過生日,陳邊瑞都會給婆婆買件新衣服。她常說:“人都會老,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尊重老人,其實就是尊重我們自己!關心和照顧老年人的生活,既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要求,也是應盡的責任,更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在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陳邊瑞的兩個孩子也很孝順懂事。女兒張慧儀畢業於昌吉衛生學校,現在和丈夫壹起幫助父母經營煤場和空心磚廠。他的兒子張以父親為榜樣,光榮地參軍了。現在在烏魯木齊武警某部服役。
第三,托起生活中愛情的綠葉。
有人說,如果愛情只停留在壹個家庭之間,那麽這種愛情就是小愛。陳邊瑞的家人把這種愛和親情延伸到了親人、朋友、鄰居、陌生人,成就了壹場大愛。他們家壹直很願意關心鄰居。只要每個人都需要幫助,夫妻二人就必須二話不說,盡可能地幫助。他們家在村裏的口碑壹直很好,大家都愛找他們幫忙。孩子上學缺錢,找陳邊瑞夫婦借。如果有人結婚,請找陳邊瑞夫婦幫忙。誰需要修房子,找陳邊瑞夫婦幫忙...陳邊瑞夫婦從不拒絕鄰居的幫助。遇到求助,他們出錢,也有鏟車。2010年冬天,下大雪,道路無法通行。張邦榮自發用自己的鏟車為村民推了壹條路。巴裏耶茨村五保戶托海、二蘭年老體弱,女兒智障。2012通過鄉上的“愛心站”了解到這個情況後,陳邊瑞的家人主動認領了這個“窮親戚”。每年冬天,陳邊瑞家都會免費給拓海家供應煤炭,讓他們過壹個溫暖的冬天。現在,每年給貧困戶送煤已成慣例。居民親切地稱他們為“愛和溫暖的使者”
第四,綻放壹串串燦爛的公益之花
陳邊瑞家致富後,壹直沒有忘記鄉親。它們像紅柳,以壹串串小花獨自綻放在大漠,裝扮著大漠的春天。他們家非常熱心公益事業,無論是村裏還是村裏,都積極參與,捐錢捐物,做貢獻。作為社區十戶戶主,陳邊瑞積極調解鄰裏糾紛,宣傳各項惠民惠農政策,認真落實各項工作,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組織社區居民開展十戶聯防和鄰裏守望,定期向居民宣傳教育法律法規知識、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團結知識,維護社會穩定,反對民族分裂,提高自我意識,定期與社區居民宣傳平安,積極組織居民參與平安創建。她還組織社區婦女成立了女子健身舞蹈隊,並出資2000元為舞蹈隊購買表演服裝。現在,每逢節假日,舞蹈隊就活躍在農村的舞臺上。近年來,她多次被縣婦聯、農村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好媳婦”等榮譽稱號。
陳邊瑞的家,像壹棵紅柳,紮根在貧瘠的戈壁,就這樣正直、執著、無私地生長、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