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端陽節、重陽節、端午節、地拉節,俗稱五月節。在夏歷五月的第五天。在這壹天,年輕的女孩必須佩戴護身符和簪花,已婚婦女也回到自己的家鄉,所以它也被稱為女兒節。端與始同義,五與午相通。按照地支的順序,五月是正午,所以初五是端午節。
因為中午是晴天,所以也叫端陽。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它的起源包括紀念屈原,賽龍舟,吃粽子,端午節,“邪惡日”理論和夏季至日節。第壹個是最受人們歡迎的。從後世端午習俗的內容來看,可能起源於“惡日”的巫術。
後附會議紀念屈原的內容。端午節掛菖蒲、艾草、插柳、戴朱鎖、香囊、擦雄黃酒,都是為了辟邪。還有壹種掛鐘馗畫像的民俗,也可能與端午節辟邪、特事有關。
今天,滿族、朝鮮族、白族、苗族、哈尼族、納西族、瑤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也流行這個節日,各有各的習俗,如滿族祭天、射柳、擊球;韓式蕩秋千、踩跳板;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掛著壹根葛藤,用來辟邪驅鬼。
端午節,最初由南方吳越的祖先創立,是祭祀龍的祖先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
它是由古代的端午節演變而來的。仲夏端午節,黑龍在天空中度過七夜,這是龍飛的日子,正如《易經·甘瓜》第五首詩所說,“飛龍在天”。中午,龍星既是“贏”又是“對”,是好運的象征。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各個方面,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多種民俗融為壹體,節日習俗內容豐富。挑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習俗,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從未間斷。
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古代先民選擇“龍升天”作為祭拜龍族祖先的吉日,並註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端午節被認為是壹個“邪惡的月亮日”,起源於中原北部,是為了紀念屈原和其他歷史人物。端午節習俗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習俗融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