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除夕夜除了給祖墳點燈外,其他如祭拜土地神、迎竈神等習俗都已消失。Nave的“天地之主”被改成了當代領袖的畫像,兩邊橫幅寫著“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靠* * *”。“左”的口號在“文革”中常被用作對聯。1979之後的春聯,大多反映了人們擁護政策、改革開放、勞動致富的喜悅之情。
除夕的午飯被稱為“團圓年”和“團圓飯”。盡可能全家不缺席,吃團圓飯。吃飯前,點鞭炮,地炮(三眼炮),擺香案,接祖宗吃飯。然後關上門,全家人坐在團裏過年。滿桌的美食和豐盛的酒席。年長的人坐下,年輕的人坐下,充滿歡笑,慢吃慢喝,時間越長越好。除夕夜,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每個人都要洗個澡,換上新衣服或幹凈衣服、新鞋襪,圍坐在火堆旁玩壹整夜,這就是所謂的“守歲”。父母深夜給孩子壓歲錢。有些家庭有不同的年份。江南人習慣在臘月二十八慶祝農歷新年,而黃州人則在半夜慶祝農歷新年,已婚婦女不在父母家中的習俗依然存在。傳說農歷六月初六是龍曬衣服的日子。群眾習慣在這壹天翻箱倒櫃,把存放已久的珍貴布料、毛毯、棉衣、衣服拿出來晾曬在院子裏,以防蟲蛀發黴。這壹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農歷7月11日至15日屬於7月上半月。由於習俗不同,具體時間也不壹樣,但7月12日居多。半月是亡靈節,“七月鬼竄”。祭祀時人們不進入墓地。他們只是在院子裏或路邊撒上石灰或草木灰圍成圈,分別請祖先燒紙錢,此外還要多畫幾個圈,燒壹堆鬼鬼,避免他們爭錢。鎮平人特別重視“半月”,素有“年小半月,牛郎休三日”之稱。所以要辦壹個家庭成員的酒席或者邀請親朋好友壹起享用。農歷九月初九,又稱“重陽節”。還有爬山喝山茱萸菊花酒。吃油炸芋頭包子和土豆包子的習俗仍然流行。
以上就是俗稱的“四季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