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布江達縣,有“婆”和“鍋貼”兩種鍋貼舞。“坡”在工部地區也叫“坡”。唱歌的時候她手拉著手圍成壹個圈,相互呼應分為柔板和快板兩個小節。舞蹈動作包括模擬弓的“箭步”和鳥類展開翅膀的“跳躍步”。“果和”是指人們圍著酒壇子或篝火跳舞,男女站著唱班,從左到右開始轉圈;然後“和聲本”(主辦方)率先跳起“和聲”(歌名),然後進入快速集體歌舞,又跳了起來,節奏分明。中國措高村流傳著壹種“羌木”舞(壹種“羌木”舞,“更”意為神的使者或仆人,“羌木”意為跳躍),壹般每三年藏歷正月十五表演壹次;“羌木”又可分為“紮布”和“西瓦”。“紮布”開朗熱情,“西娃”穩重豪放,兩者在表演中穿插進行;表演節目分為三個部分。第壹段是國王和仆人的出場,第二段分為九段,第三段是所有觀眾的出場,和演員壹起唱歌跳舞喝酒。
中國戲曲
1959年以前,我國上演的藏戲主要是廣場戲,沒有伴奏,只有壹鼓壹鈸和人聲伴奏。後來唱腔、劇本、舞蹈、臉譜都逐漸改革發展。其中,覺木隆派創新多,表演活潑歡快,歌舞多姿多彩,風格獨特。在所有流派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也是工布江達縣最普遍、最受歡迎的藏戲流派。
民歌
工部地區的民歌主要是情歌、酒歌、勞動歌。情歌有愛情、懷疑、不改初心、魚水、思念等。酒歌對於不同的對象是不壹樣的,比如“吉祥不見吉祥”、“娘”。勞動歌曲有《蓋房子歌》、《地上的太陽》、《東方紅》、《喜氣洋洋》、《寒夜的鴿子》等。其他類型的民歌還有《四大山》、《寶山》、《酒》等。
民間傳說
工部江達縣流傳的神話傳說主要有格薩爾王、紮西卓瑪的故事以及湖島中央的桃花、哈達沈底、生肖樹三大奇觀傳說。民間詩歌主要反映新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如“白天生產,晚上開會”,“歌唱總路線”,“毛主席思想永遠照在我們心上”。規定飲食
工布江達縣農牧民的主食主要是面條和年糕,早上喝酥油茶。乳制品包括奶酪、酸奶、奶渣等。冬天165438+10月底做風幹牛羊肉。逢年過節,用優質酥油、新鮮精奶渣、紅糖制成。著名的食物包括燒烤藏豬、牛肉湯包、松茸辣椒醬、“盤宮”(覆蓋肉)、“曲睿”(用奶酪絲、年糕和調料烹飪牛羊肉)、“帕薩馬Ku”(牛奶殘渣、酥油和紅糖混合疙瘩)、小麥烤餅、蕎麥餅和藏餐。
連衣裙
除了縣內的娘普、嘉興、金達等地的牧民穿著布衣和藏族服飾,傳統節日五花八門。男人戴狐皮或氈子制成的帽子、耳環、金戒指和鍍金手鐲,女人戴棕色或彩色緞子制成的“桑林夏目”、金銀耳環、項圈和Gawu(佛箱),戴銀腰帶、銀鏈子和銀鈴鐺,走路時發出嘎嘎聲。藏族服飾主要有“古秀”、“曲巴”(藏袍)、“莎莎”(羊袍)。“古戲”最初是農奴主和女主人的服裝。民主改革後進入尋常百姓家,分男女,無領無袖。“莎莎”是壹種冬季服裝。男式藏鞋有“納足”和“大宋”兩種,做工精細。
房屋
西藏民主改革前,農奴住在石木平房裏,人畜共居。民主改革後,農牧民住在石頭砌成的藏式碉堡裏,多為兩層。上面壹層住人,有客廳、臥室、禮拜堂、衛生間,下面壹層關著牲畜。在江達西部,牧民過去住在牦牛帳篷裏,上世紀90年代搬進了牧民定居點,屋頂是平的。江大鄉及其以東地區雨水較多,人字形屋頂。
規矩
工布江達縣的藏族,在各種節日,以及拜見長輩、看佛像、互通消息、離別等場合,都有獻哈達的習慣。壹般磕頭都是對著佛像、佛塔、活佛,分為長磕頭、短磕頭、磕頭。喝茶是日常禮儀。客人進入房間坐下後,需要等主人把酥油茶捧在面前,才可以拿走。節假日去別人家做客,主人雙手捧酒,給客人遞酒。客人用手指彈三下,表示對天空、地面和自己的尊重。客人喝壹口,主人連續加三次,然後喝到最後壹口氣,即“三飲壹杯”。工布江達縣的大多數農牧民都慶祝藏歷新年,這是壹個傳統節日,從12月29日持續到正月15日。春播節(播種節,試種節)是在正月的吉日舉行。身著盛裝的青年男女拉牛、犁地、施肥、播種,祈求土地神保佑莊稼豐收。之後,村民們喝酒、唱歌、跳舞。藏歷4月15日的薩迦達瓦節(釋迦牟尼節)是釋迦牟尼出生、開悟、圓寂的紀念日。人們在這壹天放生魚、牛、羊、馬和其他動物,以求好運和長壽。藏歷5月1日至15日是卡琳節。人們穿著盛裝去卡琳遊玩和野餐。
工部新年(工部節)、晁錯湖節、曲果節是工部江達縣特有的節日。
巴河鎮朗色、許巴、嘎朗、丁當四個村過年。傳說700多年前霍爾入侵藏東南,工布王於九月率領工布兵出征。為了讓戰士們過完年就出門,新年提前到了10月初壹。從此,工部地區形成了藏歷十月初壹過年的習俗。與其他地區的藏歷新年相比,工部新年有明顯的林區特色,如“驅鬼”、請狗吃飯、吃“傑達”、挑水、祭豐收女神等。
藏歷正月十五,僧尼在壩上誦經、祈禱、煨桑。4月15日,世界各地的信眾聚集於此,豎立新經,舉行佛事活動,順時針環湖。人們在樹枝上懸掛“風馬”和小經幡,跳傳統舞蹈“更”,並在各個村莊舉行民間舞蹈比賽。
每年藏歷6月4日秋收時節,工布江達鎮丁潔村都會舉行“曲果”節。村民們舉行“曲果”儀式(念經翻田),然後受尊敬的人們沿著有九宮八卦的“聖地”行走,後面跟著手持經幡和土地神畫像的年輕男子,敲鼓吹號,年輕女子唱著“啊-啊”的歌祝豐收。然後去嘎多崗寺繞寺三圈。住持向隊員們贈送了哈達。隊伍圍著經幡載歌載舞,祈求風調雨順,吉祥如意,然後把經書送到寺廟,然後野餐,跳進鍋田。工布江達縣屬於藏語衛藏方言區。該縣方言有四個聲調(高平調、高去聲、低上聲和低去聲),30個輔音和4個元音。句子的基本結構是“主賓謂語”,人稱代詞有單復數,敬語很少使用,漢語借詞較多,還有壹些英語和印地語借詞。
工部江達縣地處高山峽谷,環境相對封閉。境內方言眾多,包括阿沛話、娘普話、汝拉話、巴河話、錯高話四種方言。其中,阿沛方言主要分布在中沙鄉、江達鄉和工部江達鎮。娘普方言主要分布在娘普、嘉興、金達等地,多以藏北語交流。汝拉和巴河方言主要分布在汝拉鄉和巴河鎮,汝拉河周邊居民全部使用汝拉方言。錯高方言是衛藏方言中的壹種獨特的方言,只有錯高鄉的當地人和巴河鄉的部分居民使用,縣內其他地方的人很少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