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布依族和壯族都被稱為“廖立”、“滿遼”或“廖毅”。五代以後,布依族稱為“仲家”,宋代的莊稱為“童”。
“中”和“通”還是諧音。
民族簡介
布依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壹。
2545059人,其中貴州省200多萬,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主要居住在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都勻、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縣(市)。
其余分散在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
布依族地區風景優美,自然風光多姿多彩。
著名的黃果樹瀑布、貴陽花溪、安順“龍宮”洞、盤江鐵索橋等十幾個旅遊景點每年都迎來成千上萬的遊客。
除了旅遊資源,野生動物資源和礦產資源也很豐富。
布依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母語。
布依語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但未能得到普遍推廣。現在有了更常用的漢語。
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歷史悠久。
享有“米國”的稱號。
紅水河流域也是中國最重要的林區之壹。
民族歷史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裏勞動和生活。
布依族與古代“遼”、“百越”、“百普”有關。
唐代稱“西南人”;宋元時期稱為“範滿”、“鐘家滿滿”;明清時期稱之為“仲滿人”;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布依族。
布依族和壯族同源,在古代是百越的壹個分支。
現在的布依族還保留著古越人的壹些風俗習慣,比如住幹欄房,敲銅鼓。
有人認為西漢的夜郎國和今天的布依族有關。
有的布依人自稱“布依”“布依約”,有的布依人自稱“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民族認同,布依族被用作國號。
自宋代以來,布依族人民壹直在與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進行鬥爭。在近代史上,他們也曾與外國教會、日本帝國主義和反動派進行過鬥爭。他們是壹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國家。
民族飲食
主食以大米為主。
人們喜歡用壹種特殊的炊具“饢子”將米飯蒸成米飯。
布依族人普遍喜歡吃糯米,它常被作為改善生活或調節口味的主食。
涼菜、“苔凍肉”、“涼粉”是布依族人最愛吃的食物。
酸菜和酸湯幾乎是每餐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女性。
還有血豆腐,香腸,用幹鮮筍和各種昆蟲做成的風味菜肴。
布依族大多擅長制作鹹菜、臘肉、豆豉,獨特的民間鹹菜“鹽酸”更是聞名中外。
在葷菜中,狗肉、狗灌腸、牛肉湯鍋是最頂級的菜。
布依族殺豬時,習慣先在血盆裏放些鹽,再用豬血攪拌。凝固後,加入蔥花和調料,水煮湯,用豬血熬制,稱為“活血”,是待客的最佳菜肴。
貴州布依族喜歡和黃牛壹起做飯,以防婚喪嫁娶。
酒在布依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每年秋收後,家家戶戶都會釀造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壹年四季飲用。
布依族喜歡用酒招待客人。不管喝多少,只要到了,總是先拿酒,這叫“迎賓酒”。
喝酒的時候,用碗代替杯子,猜拳,唱歌。
布依族有很多傳統小吃,尤其是生活在雲南的布依族,擅長做米線、餌片、豌豆粉、年糕等等。
布依族人慷慨好客,其特點是每年2月3日(或3月13日)楓葉節期間,許多布依族人用楓香葉等各種植物色素染糯米,制成花糯米招待客人,分發給親朋好友。
民族建築
依山傍石水板房
布依族民居的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而居。
民居多為幹欄式建築或半樓房(前半部分前面是樓房,後半部分後面是平房)。
貴州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材,也有可逐層揭蓋的、厚度基本均勻的大平石板。這種薄石頭來自含水頁巖。
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屋是用石條或石頭砌成的,墻高可達五六米;用板巖覆蓋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用材料鋪成鱗片狀,石屋不僅不透風雨,而且簡潔美觀,屋頂輕巧,容易居住,沒有壓抑感。
總之,除了檀木椽子是木頭做的,其余的都是石頭做的,就連日常生活用的桌、凳、爐、碗、碗、磨、槽、壇、盆都是石頭做的。
壹切都很簡單和誠實。
這種房子冬暖夏涼,防潮防火,但是采光差。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所在的城關鎮,大部分房屋都是石頭砌成的,三四層的石頭建築就有幾十棟。
由於石頭呈淺灰白色,加工後更加晶瑩潔凈,所以白天看鎮寧,銀光閃爍;月夜望鎮寧,霜遮雪。
為此,古有“銀鎮寧”“銀鎮寧”之譽。
這座小鎮的石頭建築有著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堪稱既是凝固的音樂,又是不朽的史詩。
布依族人建房很講究。
首先請陰陽師看壹下“風水”,選擇壹個依山傍水的地方作為房屋的基址,不僅背靠青山,還要面對青峰。
最好是靠“臥獅鎮守”、“青龍圍護”、“騎貴座”之類的山;到山上要選擇“雙龍搶寶”、“雙龍戲珠”、“萬馬歸槽”、“壽星高照”等形式。
好在大部分布依族地區都是石灰巖山,這種蒼山翠嶺並不難找到。
蓋房子的時候要選個吉日。在吉日的前壹個月,壹個木匠被邀請去做壹個房子的框架。
蓋房子的吉日要獻給魯班大師。
房子搭起來了,公公給我送來壹根大梁,上面紮著紅綢子的大花,還有樂隊和舞獅隊放鞭炮。
梁上還會舉行歌舞儀式和宴會。
最後帶著祖宗牌位和竈神(炭火)去新房。
整個蓋新房的過程,充滿了布依族村寨喜慶互助的氣氛。
文化和藝術
布依族的文化藝術多姿多彩。
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舞獅、糖包舞等。
傳統樂器包括嗩吶、秦越、長笛、木葉和笛子。
地戲和花燈戲是布依族最喜歡的劇種。
由農民自己編織的布衣久負盛名。
近年來,專業生產布依錦、蠟染布、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成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歐美等地。
蠟染工藝
布依族的蠟染久負盛名。
早在宋代就有蠟染布的記載,是貴州惠水的特產。
清朝史書中提到的“青花布”就是蠟染布。
布依族女孩十二三歲就開始向母親學習蠟染工藝。
先將蜜蠟加熱融化成蠟汁,再用三角銅蠟刀蘸蠟汁,在自織白布上精心繪制出各種美麗生動的圖案,然後在靛藍大桶中染色,染成藍色或淺藍色。最後將布匹煮脫蜂蠟,撈出,在河裏反復洗滌,晾幹,形成獨特的蠟染工藝品。
蠟染布圖案豐富簡潔,畫法活潑大膽,呈現獨特的龜紋(又稱小波紋),具有機器無法替代的藝術效果。
不同地區的蠟染藝術風格各異:有的喜歡用花鳥蟲魚作為蠟染圖案,構圖大膽,形象生動;有的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有些是用龍爪花和蒺藜花做成的,顏色粗獷而鮮艷...蠟染藝術不僅美化了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中外女性的服飾。
近20年來,貴州建起了壹些蠟染廠,有專門的美術設計師創作和繪制新的圖案。
各種人物和動物的形象更加豐富,色彩趨於多樣化。
蠟染布多用於女性的頭巾、連衣裙、腰身和被子、門簾和窗簾。
其中壹些工藝水平很高,設計非常新穎精美,還被用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客廳和酒店。
布依族婦女還在蠟染連衣裙上添加刺繡,更加迷人。
除了蠟染,傳統的布依族民間工藝包括紮染,織錦,刺繡,木雕,石雕和竹編。
民族婚俗
布依族婚姻是壹夫壹妻制。
禁止同宗或同姓通婚。
還保持著“表親的表親結婚”的習俗和兄弟姐妹的傳遞制度。
青年男女婚前可以自由戀愛。各地未婚青年男女都喜歡通過聊天唱歌,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來傾訴或表達自己的感情。
男人暗戀壹個女生,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侶,其他的都是小姨子介紹的。
如果女方有此意,可以在安靜的地方單獨見面,進壹步唱山歌,抒發感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表示已經誓死相許。
訂婚時,男方父母委托媒人到女方家,送些酒肉耙子之類的禮物。
如果對方同意,第二個媒人會讓男女雙方的“八字”都“生效”,只要“八字”吻合,就可以選擇婚期。
這壹帶的彩禮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的數字,據說是取“六”為陸的諧音,以示婚後兩人都有福氣。
結婚時,新郎不跟新娘打招呼,只請幾個好朋友的青年男女打招呼。
新娘壹般撐著傘走到男方家,有的騎馬坐轎子。
婚禮當天,新婚夫婦分房,第二天回父母家。
居住區的布依族仍有“住在家裏”或“坐在家裏”的習俗。
有的人要在婆家住兩三年甚至五六年。
雜居地區的布依族已經很大程度上廢除了這壹習俗。
禮儀習俗
布依族熱情好客,慷慨真誠。凡是來山寨的,是老朋友的親戚朋友,是陌生人的親戚朋友,都會以酒相待。
布依族人很有禮貌,不歡迎罵人、舉止粗魯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分開居住。
但盡管兄弟分家,在分配財產時,還是要留下父母贍養養老田地,兄弟輪流耕種。
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變成了清明掃墓的墳地。
以便後代將永遠記住他們長輩的信任和養育之恩。
民族服裝
布依族居住在平壩或山谷附近的村落,男女都喜歡穿藍色、藍色、黑色和白色的衣服。
中青年男性常戴頭巾,穿雙排扣夾克(或大排扣長袍),頭巾,穿長褲。
大多數老年人穿雙排扣夾克或長袍。
各地女子服飾不盡相同,有的穿右撇子大排扣的衣服、褲子或百褶裙,還有銀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
有的喜歡繡衣服,有的喜歡用白毛巾裹頭。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制作蠟染的靈氣,穿的衣服大多是手工縫制,合身得體,簡單大方。
全國性節日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除元旦、端陽、中秋節外,基本與漢族相同,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節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節日。
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有些地方還有“播種節”、“小年”、“臘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三月三”,漢族節日也有慶祝。
壹年中最大的節日是中國新年(春節)。
從除夕到十五。
除夕之前,要殺年豬,做糯米飯,準備各種蔬菜。
雲南布依族有初壹至初三吃素的習慣;四川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壹必吃雞粥,民間稱之為血米粥。
每個姓氏都有不同的餐前禮,雙方的餐前禮必須壹模壹樣。
節日期間將舉行許多娛樂活動。
跳花節每年農歷正月初壹到二十壹舉行。
“跳花會”是壹項面向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規模宏大,參加人數超過1000人。許多未婚青年男女通過吹樹葉來訂閱生活歌曲。
逢年過節,小姑娘們穿著華麗的蕾絲衣服,鎖著漂亮的扣子,男孩子們穿著雙排扣襯衫,系著大胡子腰帶,吹著木葉,面帶微笑。
熱心的姐妹們為小夥子們牽著馬,從五村八村,從看不見的山腰,到花舞的地方。那是壹片平坦的草地,旁邊是壹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北邊是壹片開滿嫩芽的泡桐林。
到處都是大喊大笑的人,至少有幾千人。
牛皮鼓聲如雷,震動空谷,時快時慢,時抑時揚,的饒鈸聲令人陶醉!賽場上,壹群青年男女正在載歌載舞。歌很美,腳步很輕。年輕人坐在河堤上玩“老友記”,彈著秦越彈著木葉做愛,用壹雙像河水壹樣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對方示愛,倒影搖曳,別有壹番風味。
靠近桐林的邊緣,有壹個平臺。
有精彩的布依戲,豐富多彩,整個草坪充滿了歡快愉悅的氣氛。
他們載歌載舞,不知不覺太陽落山在坡背,晚霞落在桐林的嫩芽上。人們依依不舍地騎著馬,壹個接壹個地離開草坪。
跳花會是少男少女之間的又壹次橋牌聚會。他們在草壩上種下了愛情,在節日的最後壹天,二十壹日(稱“組合”),他們宣布壹年壹度的跳花會結束了。
22日是“牧羊”日,這意味著訂婚。年輕人帶“羊”回家(帶姑娘回家相親)見男方家庭,決定終身大事。
在這壹天,許多年輕人去草壩把他們未來的妻子帶到村子裏。
可是,害羞的女生哪裏願意踏進對象家的門檻?就在寨子後面的山上,在叢林裏,偷偷看壹眼對象的家在哪裏。22號以後就要收工了,春耕已經開始了。人們在忙著春耕生產,爭取來年糧棉糖豐收,建設山區!
“六月六”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由於生活區域不同,節日的日期也不統壹。在壹些地區,這個節日是在6月6日,這壹天被稱為6月6日。在壹些地區,農歷6月16日或6月26日慶祝中國新年,這被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
布依族非常重視這個節日,壹直稱之為“小年”。
節日來了,每個村子都會殺雞殺豬,用白紙做三角旗,蘸上雞血或豬血,放在莊稼裏。據說這樣做的話,“天馬”(蝗蟲)就不會來吃莊稼了。
節日當天上午,村裏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領青壯年舉行祭祀古人、掃村驅鬼的傳統活動。
除了參加祭祀的人,其余男女老少,按照布依族習俗,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雞鴨、魚、水酒到村外的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稱之為六月集市)。
祭祀結束後,神父帶領大家到各村掃墓驅趕“鬼”,而“藏山”的人們則在各村外談過去、唱現在,還有各種娛樂活動。
當太陽落山時。
“躲山”的人壹個個席地而坐,揭開米筐,拿出香醇的美酒佳肴,互相邀訪。
等到山神響起“分肉!分肉!”喊完,人們就選出壯丁,分成四組,給山神擡回四條腿,其余的人,壹起背回家,然後各家各戶派人到寨子裏去收祭給山神的牛肉。
喜慶的娛樂活動中,扔花袋是最有趣的。
花袋由各種顏色的布制成,看起來像壹個枕頭。它含有米糠、紅小豆或棉籽。
花包邊緣飾有蕾絲和“玩須”
扔花袋時,青年男女站在壹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
其方法有右拋、左拋和過頂拋,但不允許水平拋。
要求扔得遠,扔得快,抓得穩。
花兒在空中飛來飛去,真的很漂亮。
如果男青年向心愛的人扔花包,包沒過肩就掉在地上,女生會送對方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這被視為愛情的信物,小夥子會長期保存。
六月六有著悠久的歷史。
關於它的起源的傳說因地而異。其中壹條是,在洪水饑荒的古代,布依族的祖先盤古在勞動中積累了種植水稻的經驗,年年豐收。後來,他娶了龍王的女兒,生了壹個兒子,名叫洪欣。
有壹次兒子得罪了母親,龍女壹怒之下回到了龍宮,再也沒有回來。
“盤古”無奈改嫁。盤古死於壹年的六月六日,信恒被繼母虐待,差點被殺。
他忍無可忍,於是起訴繼母,誓要毀掉她培育的稻秧。當她的繼母得知此事後,非常後悔,最終與洪欣言歸於好。每年的六月六,盤古死的那壹天,她殺豬殺鴨,給盤古做祭品。因此,布依族每年6月6日舉行祭祀盤古的活動,以示子孫後代的延續和五谷豐登。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相傳壹家三姐妹嫁到寨子裏,都過得不錯。
壹天,爺爺想看看他的孫子。三家的孫子聽說後,都想方設法讓爺爺先去他們家。
爺爺說,三月三,妳帶著妳最好吃的糯菜去寨子路口,誰好吃我先去。
這壹天,大女兒家炸油丸子,二女兒家做年糕,三女兒家做五色糯米飯。爺爺來到寨口,打開三家的東西。五色糯米飯色澤鮮艷,味道清香,是他最喜歡的,所以他先去了三女兒家。
從那以後,每個布依族家庭都要在農歷三月初三煮糯米招待親朋好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壹年壹度的三月節。
茶白歌會是貴州興義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6月21日至23日舉行。
屆時將有雲南、廣西周邊1 0多個縣的各族群眾數萬人,規模可謂宏大。
民族禁忌
去布依族人家做客,不準碰神龕和神壇,壁爐旁的三腳架禁止踩踏。
布依族人習慣給客人喝酒,客人多喝壹點或少喝壹點。
禁止任何人觸摸和砍伐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
布依禮壹定要雙數。
當孩子體弱多病時,他的父母會發現他是壹個保護者,米歇爾·普拉蒂尼和教母。
找米歇爾·普拉蒂尼和幹媽有兩種方式:壹種是某天在家等,三天內第壹個上門的人就是孩子的保護人;二、吉日,父母領著孩子,在路上等第壹個路人,就是保護者。
民族宗教
布依族過去信奉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都會舉行祭祀活動,其中以老人房(村神)最為隆重。農歷二月,選兔日或虎日開祭,要求家家戶戶獻雞蛋豬肉祭神,讓全村人當場聚餐,希望全村豐收平安。
布依族信仰多神教,崇拜自然和祖先,少數信仰基督教。
每年都有很多節日,去祭拜山神、樹神等等。
每個堂都有祖宗牌位,逢年過節都有祭典。
相傳是“牛王菩薩”的生日,牛要在那壹天休息。
有的地方把黑糯米粉或白糯米粉染成黑色再摻上水,把牛角塗成黑色,然後把牛牽到水邊,讓它們看到自己的影子,“知道”犁地工作即將結束,就可以休息了。
有些地方用石灰漿而不是黑粉把角塗成白色。
相傳是“龍王龍袍日”,富貴人家把好衣服拿到外面晾曬。
壹般是人們煮糯米或吃糯米飯,老人喝酒講故事,年輕人在山坡草地上唱山歌。
“播種節”是西涼鄉布依族特有的節日,時間定在每年播種(谷雨)後的“猴年”。
那壹天,家家戶戶都帶著粽子、酒肉、香燭和紙錢來到田間,向“菩薩”獻祭,祈求風調雨順、除蟲、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