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點燈是什麽意思?中國的許多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風俗習慣。很多地方可能會有過年點燈的習俗,但是各地的說法和講究不壹樣。那麽廣東人點燈是什麽意思呢?
廣東人點燈是什麽意思?1湛江正月點燈習俗介紹:為什麽要點燈?
在湛江龍頭鎮,正月點燈是壹個有500多年歷史的習俗。
“點燈”就是扛著村裏的神到家裏去祭拜。在祭祀儀式中,會有道士穿著道袍,頭戴道冠,用手“對庭說話”,在神靈面前背誦道經做“儀式”。每年春節,各村因“村俗”不同,設定不同的“點燈”吉日。
在湛江的壹些地方,“點燈”只能由男生點燈。每年,村子裏出生的第壹個男孩被稱為“燈座”,第壹盞燈就是由他點燃的。“燈臺”之後出生的稱為“燈臺”,“燈臺”抽簽輪流。
每年出生的“燈臺”必須在下壹年春節完成“點燈”儀式,不能延期到下壹年,而“燈童”可以。“點燈”在龍頭鎮每個村都有,祭祀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更好了。
有的村民還定制了蛋糕壹起祭拜,寓意蛋糕(高)步步高升!在有些村子裏,“女人”也可以點,但只有“男人”點了才能點,因為男人是“紳士”。
點燃“小燈籠”後的第二天,會用彩旗、鑼鼓、樂器、獅子等對“燈臺”進行處理,護送到村裏的土地廟(又稱遺址廟)高掛。據說明年誰要加人,就等著“燈臺”掛在土地廟裏,搶掛在燈籠下的“燈蛋”。
元宵節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村裏所有的燈籠都會聚集到土地廟前,和“燈臺”的燈籠(俗稱“大肚燈”,比“燈籠小子”的燈籠大得多)壹起焚燒,從而結束了當年的“點燈”活動。
廣東人點燈是什麽意思?2.“點燈”的由來
在客家話中,“登”是方言“丁”的諧音,也是光明、希望、點燃燎原之火、生生不息的象征。客家人從祖居中原的土地上壹路闖蕩而來,最終定居在閩粵贛的交匯處。他們獨特的人生經歷,使客家人形成了民族團結,滿足了禦敵的生存需要,產生了尊祖、以“燈籠”慶“天鼎”的傳統。
“開燈”就是加丁。
在客家宗族社會,每個男孩壹生都要舉行壹次“點燈”儀式。放燈籠的人各種年齡都有。剛生下孩子的男孩叫“聖”大的叫“聖”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舉行這樣的儀式。所以“走馬燈”其實是各族為當年的新生男孩舉行的慶祝活動。
“點亮”的時間到了
每年,任何姓“天鼎”(即生男孩)的人都必須在祠堂的上堂掛壹盞新燈籠(和諧的“丁鑫”)。最早的“上燈”日期是正月初九,最晚的是正月十九,但大多在正月十五前後。“上燈”就是向祖先報告壹個家庭又添了壹個新人。
“照明”的形式
“放花燈”時,要舉行“三祭”,飲酒敬祖先和天地之神,也要舉行“放花燈酒”,邀請親友團聚祝賀。這種習俗在客家地區更為復雜。
而且,它已經進化了。“放燈籠”之後,中間還要“暖燈籠”(是“放燈籠”過程中的壹個活動,不能說是“暖元宵”)。最後是“敬祖謝天地”,非常隆重熱烈,大有“壹家添多才,全村歡慶”的氣氛。
“點燈”習俗的變遷
明年元宵節,生了兒子的客家人會在自己的祠堂上放上燈,也就是掛壹盞漂亮的燈籠,然後讓村裏威嚴的老人抱抱這個男孩。
而他的名字也正式被寫進了家譜,男孩也正式成為了這個家庭的壹員。之後設宴招待村裏的男人喝酒。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現在很多女兒都在玩燈,女兒也進了家譜。
客家點燈的習俗歷史悠久,有的幾百年,有的幾千年。這壹習俗現在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優秀文化傳承意識。
廣東人點燈是什麽意思?3粵語中“丁”與“鄧”同音,加個燈就是加丁。在廣東壹些地方,加了男的家庭用“燈籠”來慶祝加男的幸福,慶祝後繼有人,祈求家庭興旺。整個過程分為三步:點燈、開燈、關燈。
家裏生了男孩,長輩們會去紙店訂紙燈籠。正月初壹,這些紙燈籠掛在家裏,掛在我們家祠堂裏,掛在我們村的廟裏,爺爺點燈。紙燈是八角形的,外面塗脂抹粉,裏面掛著壹個裝滿油的小碟子用來點燈發光,下面掛著幾個小紙袋,裏面裝著紅棗、花生、橘子、箭頭等漂亮的物品。
當掛在祠堂裏時,男孩的出生日期和名字也要記入家譜。然後是燈會。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主人家定具體日子,邀請親朋好友喝花燈、喝酒。還有壹個村子或者壹家人壹起過元宵節。“關燈籠”就是在正月十五把所有的燈籠都拿到天上去(也就是燒掉),向天祈福。
重頭戲之壹是開幕式。“飲花燈酒”是廣東壹些地方必不可少的春節活動之壹,被稱為“迎花燈”。親戚朋友會給“鄧子”壹個生日包或壹件“紅袍”(紅色的衣服),主人也會回贈壹份禮物。
“燈酒”壹般放在村裏的祠堂或飯店裏。作為壹個以食物為導向的國家,中國會在儀式後以同樣的方式慶祝任何喜事。“大家吃好喝好。”
傳統燈酒九種,寓意久遠。菜品也很有講究。這九道菜,每壹道都包含著美好的祝福。比如燉豬手叫兄弟姐妹,蓮子湯叫蓮子心。選擇多少菜主要看主人家的意願。但是不管妳選什麽菜,肯定會有壹個蘑菇。芽菇又叫種菇,粵語中的意思是雄性。
在正月裏,遊客們經常在廣東的壹些餐館裏看到“家家戶戶燈紅酒綠”的招牌。聽了當地的解釋,我不禁要問,如果是女兒呢?筆者的壹個朋友當時苦笑著回答:那就什麽都不用做了。我媽媽生了我們三個姐妹。
我父母最後從廣西領養了壹個兒子。他對我父母不好,但家裏的壹切還是他的,村裏的分紅都是他的。朋友接著跟我們說,他們村的老人說舊社會家裏加了壹個人,沒有燈會,意思是不承認他的國籍,不承認他是自己家的人,祠堂也不會給他豬肉。
畢竟是重男輕女啊!妳沒聽說,在江浙壹帶的農村,早在十年前,女兒就和兒子壹樣上了家譜。我朋友30多歲了。按照她的年齡,應該是30多年前的事了。現在這種事情不應該發生。但是,每年的正月,開燈的盛宴依然時常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