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三月三歌會
它是壯族人民壹個盛大的傳統節日,因以歌唱為主要活動內容而得名。它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名字舉行。壯族歌圩的習俗由來已久。南朝開始有文字記載,後世也有史書記載。到了清朝和民國時期,關於歌會的書籍記載更加詳細,歌會的內容和形式也與近代相似。青年男女唱民歌是歌圩的主要活動。有三組歌:男對男,女對女,男對女,第三組最吸引人。每個團至少有壹個歌手,專門負責作曲;歌手2人以上,高達10以上,專門從事唱歌(含配音)。如果沒有歌手,歌手也會作曲唱歌,身兼兩職。各地唱歌的程序都差不多,常見的有流浪歌、相逢歌、求歌、初次交友、深交、答歌、留歌。歌會期間,除了唱山歌外,還有拋繡球、摸雞蛋、搶花炮、打扁擔、表演壯劇、唱公戲或采茶等三個傳統項目。現代歌會還增加了物資交流、文化體育比賽和經貿洽談。許歌普遍流行於壯族地區,尤其是紅水河、左右江流域的壯族聚居區。百色、田東、田陽、平果、淩雲、德保、靖西、天等、崇左、寧明、龍州、憑祥、馬山、都安、大化、巴馬等都比較受歡迎。每次歌會人數可達數萬人。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農歷三月初三定為壯族統壹的民歌節日。南寧民歌節已發展成為國內外著名歌手經常參加的“國際民歌節”,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大型民族歌會。(附壯族三月三歌會7.5×4.8cm黑白照片)
王磐瑤族節日
這是瑤族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日。新中國成立前,各地瑤族慶祝王磐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壹般在秋收到春節的農閑時間舉行,分為定期和不定期兩種。例如,這個節日定在每年農歷十月十六。不定期的有三年,五年,十年,十二年。間隔時間越長,節日就越盛大。節日的長度是不固定的。大部分獨門獨戶的人都是壹天兩夜,而和聯戶或族人壹起過節的人壹般都是三天三夜,最長的可以達到七天七夜。1984年8月,來自廣西、廣東、湖南、雲南、貴州、北京、武漢等7個省(自治區)的瑤族代表(包括幹部、學者)在南寧召開座談會,就瑤族節日問題達成壹致意見。根據有利於民族團結統壹、發展繁榮、求同存異的原則,壹致同意將“王磐節”作為瑤族的統壹節日。在這壹點上,王磐節日的時間在任何地方都是壹樣的。瑤族把“盤王”或“盤古王”作為本民族的祖先來崇拜。王磐節起源於祭祀祖先。經過長期的發展變化,王磐節已經演變成為壹個既能祭祖、娛神、娛人的民間節日。如今的王磐節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所改變和創新:壹方面,過去王磐節復雜的宗教儀式逐漸改革,繁瑣的浪費錢財之風也有所收斂;另壹方面,表現節日瑤族文化精髓的歌舞,如贊美先民創造、遷徙、農耕、狩獵的《王磐之歌》,表現其生產生活的《長鼓舞》,得到了繼承、發展和完善。節日期間還有物資交流、商品展銷和各種體育表演,觀眾人數空前。都安、恭城、富川、大化、金秀、巴馬等瑤族自治縣。在瑤族聚居的都可以看到盛大的節,參加人數壹般超過壹萬人。
瑤族人民祝節日快樂。
朱珠節,又名達奴節、尊娘節、二九節、瑤年,是都安、巴馬、大化、馬山、平果、隆安等地布奴瑤族的傳統節日。農歷五月二十九日是中秋節。壹般壹年壹次,也有三五年壹次,壹般慶祝三天。關於這個節日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壹是為了紀念祖先“米羅陀”的生日,二是為了紀念王堯盧蘭擊落多余的太陽和拯救瑤族人民的功績,三是為了紀念致力於引進糧食種子的民族英雄卡亨的逝世。節日的主題是打銅鼓,通過唱祖先歌等活動,不忘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增強凝聚力。此外,還有唱歌、射天炮、打陀螺、打畫眉、賽馬、射箭等傳統民間娛樂體育活動。宴會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到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殺雞宰羊,拿出自制的好酒,親朋好友都會喝醉。
苗語
是苗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苗年壹年壹次,節期三天,也有十個半月。各地慶祝苗年的日期並不統壹,有的在農歷十壹月初壹(豬年),有的在九月初壹、十月初壹、十二月初壹(兔年)或醜日(牛年)。鮑忠南丹的苗族人在6月30日。在苗年前夕,各家各戶打掃庭院和房屋,縫制新衣服,購買新的生活用品。是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養雞,殺鴨,買肉,釀酒,做糯米。除夕夜,家人會團聚,晚上守新年。雞叫時,會放鞭炮或響粉槍報年。苗年的壹個重要活動就是“吃年貨”。“吃年貨”是苗年期間人與人或村與村之間的交往習俗。新中國成立後,鄉村間“吃年貨”的普遍習俗,特別是昂貴的活動逐漸被改革,而壹些友好的拜訪和壹些健康的娛樂活動則被保留下來。節日期間,年長的苗寨組織蘆笙隊進行蘆笙比賽。有時傳統的體育比賽如鬥牛、鬥馬、鬥雞、鬥鳥、射擊、爬桿等。
東墊
這是侗族的傳統節日。侗族人民慶祝董年的時間因地而異,但多在農歷十壹月初壹至十壹之間舉行,也有在農歷十月舉行的。節日期間,各家各戶宰殺豬羊,或雞鴨,款待親朋好友,其樂融融。在節日的前壹天,準備好豆腐、魚蝦,當晚用酸水煮熟,隔夜冷卻成為“凍菜”,在節日當天祭祀祖先。
煙火節
它是侗族和壹些民族如壯、漢、瑤、苗、仫佬族的盛大傳統節日。每年或三年舉辦壹次,具體日期因地而異。壹般在春節或三月三歌會時在曠野舉行。但是春節是最多的,其次是秋天。節日期間,參與者有上千人,也有上萬人。新中國成立前,主要活動是娛神,也有娛人的成分。新中國成立後,以娛人為主,但也留下了壹些娛神的成分。如今,在福祿(農歷三月初三)、梅林(農歷二月初二)、城陽(農歷壹月初三)、江豆(農歷二月十五)、林西(農歷二十六)、柳城縣北鄉東固寨街(農歷三月初三)、融水苗族自治縣洞頭(農歷二月初二)和靈山峰等地,都流行煙火節。煙火節的主要內容是壹項競技活動——搶煙火。舊時代有退槍、巡槍、搶槍、收槍、留槍等程序。20世紀50年代以後,《搶槍》得到繼承和發展,而《流浪槍》摒棄了其娛樂性元素,增加了娛樂性內容,如還槍、收槍、留槍等。
仫佬族壹帆節
是仫佬族祭祀祖先和神靈、慶祝豐收、保護人畜安全的盛大傳統節日。仫佬族的節日時間各地略有不同。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羅星,每五年舉行壹次冬節。四壩鄉謝氏,每三年冬醜、醜、未盡、尷尬之時慶祝。大武村和四巴鄉的第壹個節日是毛、魏、海元年立冬後的第壹個節日,每四年舉行壹次。其他姓氏與上述類似。這個節日持續壹到三天。新中國成立前,壹帆節在祠堂舉行,沒有祠堂的在族長舉行。屆時,祠堂門口會貼上對聯,門楣上會剪貼紅、黃、綠、藍彩紙九張,分別寫上“奉神”、“聚福”、“慶賀”、“開飯”等字樣。廳前會用松枝綁上三門,廳內設壇。香和蠟燭將在祭壇前燃燒以展示供品。按照米節儀式的程序,順序是“開壇”、“邀聖”、“點祭”、“合兵”、“送聖”。整個儀式由兩位秘書主持。其中壹位頭戴面具,身穿紅袈裟,腳穿草鞋,專門跳求神拜神的舞蹈,被稱為“跳老師”;另壹個人穿著便服唱著請神拜神的經文,被稱為“歌者”。按照米節祭祀神靈的儀式告壹段落,族人設宴、唱歌、表演正義、舞龍舞獅,慶祝了好幾個晚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壹帆節經過改革,成為仫佬族收獲和繼承、發揚民族文化藝術的節日,節日期間的祭祀神靈儀式逐漸簡化,摒棄了封建宗法的東西,增加了新戲、唱新歌、體育比賽和經貿活動。
毛南族龍舟節
這是毛南族祈求豐收的傳統節日。它在農歷夏季至日(龍年)後的第壹天舉行,壹般活動持續兩三天。據說“龍”掌管雨水,人們在“龍日”前後供奉它,以求獲得豐收。在端午節的前壹天,人們要用龍舟節的習俗從牛的頭、尾、腳和內臟“殺死”牛。祭祀時,有星念經,壹躍而起。牛肉發放到戶或在市場上出售,收入用作節日開支。端午節後的兩三天,各家各戶都會祭拜祖先、三仙、竈王爺、地主娘娘等。,還祈求神靈保佑豐收。還要給牛餵糯米和蒸豬肉粉,獎勵它在耕作中的辛苦,給牛放壹天假,讓它好好休息。出嫁的女兒帶著孩子和禮物回父母家過節,親戚朋友也經常去他們家拜年。青年男女盛裝赴會,載歌載舞,選擇知音。現在過了這個節日,宗教迷信活動都被摒棄了。增加了與生產生活相關的文化體育比賽或科普活動。
回族宰牲節
是回族祭祀的傳統節日。阿拉伯語稱為“宰牲節”或“Lede Azuha”,意為“犧牲”和“奉獻”。宰牲節的具體日期是開齋節後的第70天。這個節日持續三天。第壹天,壹個家庭或者幾個合夥帶著雞、鴨、鵝、牛、羊等。到清真寺舉行盛大的宰殺儀式,並舉行致敬儀式。在阿訇的帶領下,他們朝著麥加的方向朝拜,他們每個人都檢討了壹年來所犯的錯誤。在沒有清真寺的地方,家家戶戶都宰殺動物或在家裏購買牛羊肉過節。節日期間宰殺的牲畜必須從全國挑選,牛羊肉會分成三份,壹份給鄰居親戚,壹份給窮人,壹份給自己食用。他們經常在節日期間拜訪親戚和朋友,並以油香作為禮物互相祝賀。
京族哈節
哈節是京族壹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之壹。“哈”或“唱哈”在北京是唱歌的意思,哈節是歌會。哈吉節的確切日期因地而異。方城自治縣?尾、屋頭在農歷六月初十,山心在八月初十,紅坎在正月十五。這個節日通常持續三天,通宵達旦地招待神和人。哈節在哈亭舉行。哈丁位於村子的邊緣,是木制的,結實美觀。在哈亭的正殿有壹個神龕,全村人都可以在這裏祭神(如“鎮海王”、“陳超上將”)和祭祖牌位。哈節活動可分為四個程序:壹是迎神,二是祭神,三是坐唱。“唱哈”是哈節的高潮,耗時最長。有“哈哥”“哈妹”等30多種曲調。有敘事歌、勞動歌、民歌、贊美神歌、苦歌、情歌等等。“聽哈”的人,八個人坐壹桌,壹邊喝酒壹邊自得其樂。最後壹道程序是送神。送別上帝後,朝覲節幾天後就結束了。
彜族跳弓節
弓舞節是壹個公共節日,彜語稱為“曹旗”,意為“弓舞”,“孔祖”,意為“喜慶、祈福”。跳弓節是居住在那坡縣桂滇邊境地區的彜族最盛大的節日。雖然各村節日的具體日期不同,但壹般都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壹和四月中旬舉行。該節日的由來,據說是壹位祖先在保衛領土的戰鬥中,帶領彜族人民被敵人圍困在深山竹林中,形勢十分危急。後來,他們用竹子做弓箭,奮起反抗,終於取得了勝利。人們熱烈慶祝凱旋歸來,久而久之,這成了壹個風俗節日。跳弓節的活動極其豐富多彩,主要活動是祭祀神靈和歌舞。整個節日將持續三天。第壹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之神。祭祀結束後,人們聚集在村裏的院子裏跳集體舞,展示慶祝勝利歸來的場面,壹直持續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們去各家各戶跳舞,互相祝願生活平安。在兩天的舞蹈中,不時穿插有特定內容和民族特色的表演。第三天將舉行“三朝”,主題是上山祭山。山神祭拜結束後,前來參加節慶活動的客人應立即離開,否則會被視為不友好。客人們吃完了,村裏所有能幹活的男女當天都要下地幹活,以示勤勞有福,今年壹定會有個好收成。
水族館
段傑在水語中稱為“借端”。“段”的意思是“壹年的開始”或“新年”;“借”就是“吃”的意思。所以,端節也可以直譯為“吃年”,意思是“過年”。因為水族這個節日的日期是以水歷為準的,水歷以九月為壹年的開始,第壹年為新年,結束節定在九月初九,俗稱“水年”。為方便相互走訪,散居各地的彜族人也按照本地區約定的時間慶祝節日。
結束節日(水年)
這是水族人民辭舊迎新,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祝願新年快樂的傳統節日。在節日前夕,水族人會做新米、釀新酒、縫制新衣服,並準備各種食物和水果,以供祭祖和款待。除夕夜,人們在法庭上懸掛銅鼓或大皮鼓,盡情地敲打,以示辭舊迎新。第壹天壹大早,各家設齋,獻魚(水族視魚為素菜),新糯米,新米酒,豆腐,筍幹,南瓜,花生,水果,糖,蔬菜。其中,蒸或燉的“韭菜魚”和“炕(烤)魚”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有句話叫“沒有魚就長不大”。大年初壹的早上,家家戶戶都殺雞鴨,準備豐盛的酒菜,迎接前來拜年的客人。節日期間,各村還舉行“沖坡”娛樂交流活動。在"端婆"會上,人們欣賞賽馬、鬥牛和打鳥等各種歌舞活動。居住在廣西南丹、環江、河池、宜州、融水等地的水族,有著濃厚的“端節”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