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先鋒集團的遺產

先鋒集團的遺產

日本政府將日本遺孤分為兩類,即“日本遺孤”和“中國遺孤”。日本國籍殘留日本人是指在1945年9月2日之前具有日本國籍但來到中國大陸並在中國大陸定居,在1945年9月2日之前具有日本國籍的人;或者父母在9月2日之前來到中國大陸的,1945,本人在中國大陸出生並定居,且仍有日本國籍的。後者是指1945年9月2日之前具有日本國籍,現具有中國國籍,且在1945年9月2日之前來到中國大陸並在中國大陸定居的人員;或者父母在9月2日之前來到中國大陸,1945,本人在中國大陸出生長大,定居中國大陸,現在擁有中國國籍。

在日本的大部分華僑都是日本國家移民計劃內蒙古的成員。1945日本於15年8月5日宣布投降後,其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機構和偽滿洲國當局設立的企事業單位隨即分崩離析。在這壹歷史時刻,駐紮在東北各地的日軍和散居各地的日本僑民害怕遭到報復,驚慌失措,滿山逃竄,不知所措。

此時的日本開拓團只剩下老弱病殘婦孺。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影響,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的佳木斯、鶴崗等地的開拓團成員,在缺糧、疲勞、寒冷的夾擊下,許多人自殺身亡。

8月,黑龍江方正縣1945成為日本開拓團成員的聚集地。9月中旬,佳木斯附近的湯原、樺川、樺南三縣的壹批拓荒者集體徒步到牡丹江,試圖乘火車回國,但牡丹江的火車中斷,這些人折返方正縣。

壹些準備經阿城去哈爾濱的拓荒者,到方正縣後沒有力氣再往前走了,只好和先來這裏的湯原、樺川拓荒者匯合,暫住在方正縣伊漢通鄉吉興村原地方拓荒者留下的房子裏。

由於戰後的混亂,壹個月過去了,滯留在方正縣的日軍先鋒仍然沒有看到任何船只。這時,壹場瘟疫隨著寒冷悄悄向他們襲來,壹批批的人相繼倒下。沒有感染瘟疫的人也在寒冷和饑餓的打擊下死去。

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兩國政府開始為二戰時期在華日本遺孤尋找血親。大部分孤兒都回到了祖國,但由於語言和生活習慣的差異,日本孤兒從中國帶來的第二代、第三代孩子很難融入日本主流社會。這些孤兒時隔半個世紀回到了祖國,但在他們心中,那是壹片陌生的土地。

2002年9月23日,600多名從中國返回日本的戰爭遺孤組成原告團,在日本東京都大田區人民廳舉行“殘留遺孤國家賠償訴訟原告團結總會暨誓師大會”,正式起訴日本政府,要求其對“遺棄國民”政策進行反省和賠償。自占領東北以來,“移民滿洲”壹直是日本軍政界和民間輿論的熱議和期待。1932 65438+10月,關東軍統治部在奉天召開滿族法制和經濟政策咨詢會,會議重點討論了“移民滿洲”問題。會後,關東軍統治部制定了移民計劃、日本移民大綱和屯田軍事移民大綱。這些計劃的基本精神是,10和15年後,10萬武裝“軍事移民”和10萬“國防移民”分別向中國東北移動。”安置兵”要優先安排“滿洲”的退役士兵進駐駐軍,把有軍事組織和紀律的移民作為“移民滿洲”的先鋒隊。

1932 10在有“開拓團之父”之稱的關東軍隊長鐵人的親自策劃下,493名日本武裝移民進駐牡丹江永川鎮,次年建成米榮村、千鄉村,成為入侵中國東北的第壹批移民團。也是在這壹年的5438年6月+10月,關東軍正式頒布了滿族移民綜合政策和移民計劃。根據這壹計劃,東北移民集團的主要職能是:“扶植日本在滿洲的現實勢力,充實日本和滿洲的國防,維護滿洲的公共秩序,謀求日本民族主導下的遠東文化成果”——也就是說,“移民集團”具有鞏固“國防”、維護公共秩序、文化侵略等多重軍事政治職能。這份《滿族移民綜合政策及移民規劃》也將移民的具體規劃定義為“特殊農業移民”。計劃規定“特別農業移民以退伍軍人為主,且相當駐軍組織,有足夠自衛能力。”換句話說,移民軍團是壹個準軍事組織,是關東軍的重要補充。

按照上述計劃,在1932至1936期間,日本向東北進行了五次“實驗移民”。鑒於“實驗”的成功,1936年8月25日,日本廣田內閣正式宣布,將把大規模移民中國東北作為日本的七大“國策”之壹,決定“在20年內移民壹百萬戶”到中國東北,即“將大陸農業移民運送到滿洲,目標是在大約20年內遷入大約壹百萬戶到五百萬戶,其計算方法是以每戶的農業為基礎。

該計劃自1937開始實施。其“百萬移民”分為“A移民”和“B移民”。所謂“群體移民”,也稱“集團移民”,是指獲得政府豐厚補貼,被政府直接接納,安置在小康安置點,目的是使其成為未來移民村的核心,至少有200-300個移民單元的移民;“B類移民”,又稱“自由移民”,是指主要依靠私人執業、政府補貼微薄的移民。此外,還有壹支特殊的“滿蒙青年誌願軍”。從1938到1941,約有165000名16-19歲的青少年被移至我國東北地區,承擔“富民國防,確保”。也是在這個階段,“滿洲開拓團”的名稱正式出現。

“滿洲開拓團”的性質,用日本軍方的話來說,就是用人口增長來“培養力量”。軍方認為,當年之所以沒有實現對滿洲的完全統治,原因在於:“日本人沒有采取增殖民眾、放任自流的手段,導致了實權的存在。.....(如果)在日俄戰爭後,我們積極向許多民族轉移,滿洲事件就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了,也不會流血結束。所以以後壹定要優先培養我的實力。”其長期目的是使日本人在中國東北“永久居住500萬至654.38+00萬”。

“開拓團”的另壹個性質是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武裝力量的壹部分。“九壹八”後,日本受到滿洲兩大軍事力量的威脅。壹個是東北的抗聯和匪軍;第二個是與之相鄰的蘇軍,同樣覬覦中國東北。尤其是後者威脅最大。大量“拓荒者”遷入,這是建設“活堡壘”工程的使命。“百萬移民”大多部署在東北抗日聯軍的遊擊區和中蘇漫長的邊境地區。日本當局還按照重要性劃分了國防第三道防線——“國防第壹道防線”位於中蘇邊境,分布在這壹地區的“先鋒部隊”是“對蘇作戰和關東軍協同作戰的軍事助手”和“緊急情況下的關東軍預備部隊”,占日本移民總數的50%。“第二國防區”針對的是中國東北的抗日武裝。分布在這壹帶的“拓荒者”占移民總數的40%,他們的作用是配合關東軍“鎮壓反清抗日武裝”,維護滿洲國的治安。“國防三線”是指政治、軍事、經濟、工業和交通區域,這壹區域的“先鋒”分布最少,主要起保衛重要地區和運送物資的作用。既然方正縣為日本“滿洲開拓團”立碑,自然要進壹步追問:“開拓團”在方正縣留下了怎樣的歷史?

據方正縣老區建設促進會2005年出版的《方正人民革命鬥爭史》壹書記載,1939年至1943年,日本* * *向方正縣派出了6個開拓團,共計1291戶,4828人。這些“拓荒者”在方正縣做了什麽?在2005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我的見證:經歷抗日戰爭的200人口述歷史》壹書中,筆者有幸讀到了方正縣壹位老人關於這段歷史的口述記憶。

老人名叫劉安發,出生於1914,見證了日本“開拓團”的歷史,為日本“移民”工作。1947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解放戰爭和廣西剿匪,1953年因病回國。口試時間為2005年4月11,面試地點在黑龍江方正縣李記村。老人的口述記憶不長,這裏記錄了全文,括號內是作者的補充說明:

“我們村是個老村子。日本人來之前,滿洲國政府要求我們上交所有的土地照片。第壹,我說收到重分。後來說壹個工資給了100。之後能賺10就不錯了。

(作者註:通過滿洲國間接掠奪是“開拓集團”奪取中國人民土地的主要手段)

康德八年(1940),日本人來了。吉星南屯建了壹個“紅部”,就是他們“先鋒團”的團部。他們被稱為“紅色系”,所以我們就稱他們為“紅色系”。那是壹座紅磚地基的稻草房子,四周是黑槐樹。“開拓團”的團長就在那裏。他有壹只德國牧羊犬。當他出來時,他給了他壹個公文包。

他們霸占了我們的土地,連山林都分了,不準我們上山砍頭。誰敢砍我們的頭,路口堵了就要挨打。日本人是分階級的。還記得壹班三班放在梨樹園,二班放在橋西,四班五班放在河南,七班九班放在東半拉。"

大多數土地被沒收的中國家庭都被遷移到特殊的“部落”。我們兩個沒動,留下日本人當戶——日本人種不出旱田。他們種植燕麥和大麥來餵馬。他們種下的土地就是我們準備好的土地。如果有田埂,他們會沿著田埂把種子去掉,然後平整,等它長起來,再雇人割。直到光復,日本人也沒學會種旱地——他們說“開拓”,實際上連我們的良田都種不出來。他們吃的是進口大米,不吃高粱米。他們穿著國家發放的黃色衣服,就像日本士兵壹樣。(作者註:方正縣被搶了土地,被趕進“部落”的中國人命運如何?從“部落”幸存下來的陶青山老人,留下了珍貴的回憶。以下是回憶的部分摘錄:“我家是從壹漢通鄉搬過來的。那年我四歲。我們這裏有八個部落,家在第二個部落。具體細節記不清了。我只記得日本人占領了我們的土地。我壹家五口,我的父母,兩個姐姐和我,加上老梁家,是坐著壹輛舊牛車來到這裏的。.....來了之後,很多人不願意留下來,但是日本人在“部落”周圍建了壹堵大墻,壹個瞭望塔,兩道門,還有人負責出入口,天黑之後有人敲梆子,非常嚴格。.....在我們那裏,當年有個名字叫‘挑棗溝’。這是我們當地的方言,意思是有門的死。直到今天,我都不想回憶“部落”的生活。太苦太慘了。每次想起來都難受幾天。有多苦?全家五口人壹條麻花被子,白天穿,晚上蓋。當然不溫不火。那時候冬天特別冷,我就烤著睡。白天,妳把衣服穿在身上,就是全家人的唯壹。誰出去打工都要穿——那時候,活得那麽辛苦,誰能不要臉!.....直到恢復後才穿上衣服,當時是13。我在‘部落’的時候,那裏總是光禿禿的。父親去世的那個冬天,母親生了壹個弟弟。我只活了壹晚就死了。我凍死了。墻是用木桿和泥巴做的,裏裏外外都結霜了,沒東西蓋,也沒奶吃。壹個剛出生的孩子怎麽受得了...)

這些日本人每天早上訓練,扛著木槍,做鬼臉,尖叫,練習暗殺。年齡不大的孩子都是集中練習。(作者註:這充分證明了“先鋒集團”的主要職責不是經濟殖民,而是武裝侵略,先鋒集團是準軍事集團。)

我父親在我兩歲的時候被我的胡子帶走了。那時候家裏只有我媽,我弟和我三個人。失去土地後,我和哥哥在附近工作。後來村長劉坤叫我不要在外面打工。壹年連三畝地的莊稼都掙不到,還是留了壹畝在家種地。康德之後九年,我開始務農。當時有能力的人和“開拓團”裏的日本人有關系,種了壹些好地。劉坤幫我找了壹個日本人,像五班的吉果。他租給他30畝良田。壹年下來,他能收七八擔玉米和大豆,交錢後還能留點吃的,總比出去扛活強。

康德十年後,哥哥也在家務農。那時候我年輕氣盛,幫助日本人,什麽都幹。割,鏟,種,收,耕,種,什麽都有,鏟啊鏟,把地割了,切成兩半。(作者註:“滿洲開拓團”成員大多不親自修煉。日本作家島賢三走遍了日本的“滿洲開拓區”。他在1939說:“沒有壹個地方不讓滿族人幹農活。”)當然,生活還是苦的。我們吃的玉米、糙米、高粱、小米籽——不能吃大米和白面,被日本人發現是“經濟犯罪”。所以,逢年過節,家裏好壹點的,弄點吃的,就摸黑去偷。我們村有個人去親戚家吃了點“幹金”。他的紅色皮膚大約有米粒大小。我回家時不習慣坐火車。我暈車,吐了。日本人壹看,吃了飯,當時就抓起來了。後來好像被拉去上班,再也沒回家。那時候日本人管得嚴,連飯都吃不上。

“開拓團”來的時候我18歲。沒文化,沒見識。他們占了我們的地,我們就給他們當戶,還得委托人搞關系種地。那時候我不明白為什麽我突然變成了壹個自卑的人。

我很幸運。原來人們居住分散,溝外有兩三間茅草房。因為山裏的抗日會,日本人搬到了“部落”,把中國人搬到了“四部落”“五部落”。沒有井,溝裏沒有水,也沒有藥。那個地方叫條棗溝,差點死人。

我們村子附近的所有家庭都搬走了。那時候有很多乞丐,每天都有。他們不敢去“開拓團”乞討,只能問我們——沒人敢去“開拓團”乞討,連牲畜都不敢去日本人的田裏。我們村有個曲慶貴,也是個有錢人。有幾頭牛曾經進入過“拓荒集團”的土地。發現了就查下來,把牛扣了,抓起來,打了又打。當時劉坤是村長,說是幫忙把他們找回來。還有很多別人家的豬跑到日本地裏,當時就被打死了,還要抓人打。

日本人也有比較好的,比如五班的老班長。我們上山拉木頭,他不管。後來,他被解雇了,說他沒有責任。還有日本人,也挺可憐的。南屯有個很厲害的日本鐵匠,能和洋馬掛手。他和我哥哥關系很好。他快40歲了,突然想讓他當兵。他來找哥哥喝酒,哭了。康復那年,“開拓團”的男人除了殘疾,都去當兵了。(作者註:“開拓團”從壹開始就擔負著為日軍持續提供兵力的責任。這個責任可以分為兩個層次:1。將那些本應在服役期滿後返回日本的士兵編入“開拓團”,可以省去長途奔波的勞累,便於再次快速招募;2.從日本招募的大批“滿蒙開拓青年誌願者”進入“開拓團”壹兩年,都很快進入部隊。)

哥哥也被招去當勤政官,去佳木斯教日語。我也給日本人修過機場,幹了壹年。吃不飽飯,住在棚子裏,下著雪,還得光著腳幹活。“二鬼子”壹開口就罵人,壹舉手就打。很多人都筋疲力盡了。

光復前後,日本人見大勢不好,開始逃跑。那段時間我們那裏日本人很多,北方的“拓荒者”都是通過我們南下,想回日本。後來俄軍來了,很多日本人,上萬人,被困在這裏,無法離開。逝者已矣,壹片壹片。更可怕的是,走不動的人聚在壹起,堆炸藥和手榴彈,集體自殺。(作者註:關於這壹點,方正縣老區建設促進會2005年出版的《方正人民革命鬥爭史》壹書也有記載:“(先鋒團)團部的)幾間房子著了火,人們沒有去救。在壹所房子前,兩個孩子從窗戶裏跑出來,從後面追上壹個大人,用刺刀將孩子刺死,然後剖腹自殺,倒在孩子身邊。大壹點的孩子掙紮著爬到了家門口,屋檐上燃燒著的壹片片草和樹掉下來,把孩子埋了。在火災中,人們將衣服、家具、被褥、毯子、步槍和子彈扔進火中。壹個男孩開槍打死了拴在村頭樹上的十幾匹大馬。”這種記錄也可以證明“開拓團”不是簡單的“日本平民”,而是壹個準軍事組織。)

日本人撤退時,通常會先殺小孩和女人。女人抱孩子圍成壹圈,日本兵從遠處往圈裏扔手榴彈,沒死的孩子被刺刀捅死。我知道有壹次,那些日本女人甚至把孩子溺死在水裏,20多個孩子!相反,中國人收養了那些可憐的日本孩子。光我們方正就有1000多個,後來都回日本了。"

  • 上一篇:生肖和出生日期沖突好嗎?我想在2019年9月3日開始營業。妳有嗎?
  • 下一篇:房子朝著東方吉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