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彜族慶祝什麽節日?

彜族慶祝什麽節日?

彜族:摔跤火把節是最重要的節日。

彜族* * *人口657萬多(1990統計),是壹個人口眾多、分布廣泛的民族。他們分別居住在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省區。四川涼山彜族自治州的彜族自稱蘇諾,雲南紅河的彜族自稱羅羅,龜山和彌勒的彜族大多自稱撒尼和阿西。

彜族是壹個古老的民族。據考證,彜族與邊強古代居民關系密切,認為是南方古羌人與西南土著長期融合形成的民族。

彜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 *分為6個方言區,4個次方言區,21個方言區,22個次方言區。

雖然方言之間、方言之間、次方言之間差異很大,但在語法結構、基本詞匯、語音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本民族年輕人之間的交流沒有更大的障礙。

此外,大多數彜族有使用雙語的傳統語言習慣(如彜漢、彜白、彜哈尼...)和自古以來的多種語言。這種龐大而復雜的少數民族語言局面,構成了壹個極其奇妙而特殊的彜語家族。

彜族有自己的文字,史書上的古彜語稱為“羅文”、“文立”、“文藝”、“畢摩文”。

1975年,制定了四川《彜語規範化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化字。

火把節

彜族傳統體育

摔跤:摔跤是彜族所有傳統體育項目中最重要、最常見的壹項運動。尤其是火把節、春節、乙未年,摔跤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過去,在雲南東部的彌勒、魯南壹帶,是祭祀“米脂神”(傳說中掌管牲畜的神)摔跤的黃金季節。

祭祀當天,畢摩(專門供奉祭品的主持人)和村裏的長輩帶領遊行隊伍,人們用長桿擡著“吊紅”用的紅布跟在後面,繞場壹周,然後燒香祭拜,最後年輕人圍著吊紅跳舞祭神。

直到儀式結束後,摔跤、舞獅和鬥牛才開始。

摔跤比賽前,裁判做了壹個簡短的儀式。儀式結束後,球員們脫下球衣,穿上短褲,蹲在場邊,意思是請求裁判開始比賽。

裁判熱情地走上前去,把隊員們舉了起來,繞場壹周,用彜語喊:“勇士們,加油!不要錯過這個大好機會……”

之後,壹個接壹個,選手們陸續登場。

裁判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眼力,判斷選手的體重和年齡,帶領對手進入賽場,然後壹場激烈的摔跤比賽開始了。根據參與人數的不同,摔跤場上可以同時進行幾對甚至幾十對比賽。

易摔跤無重量級,無時間限制。壹般最先進場的都是年輕的新手。比賽結束後,輸的壹方主動離開,贏的壹方留下再戰。

彜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從站立到跪撐。主要動作有抓對方腰帶、單腿抱、過背、翻臂、穿腿等。在摔跤的過程中,使對方的肩膀著地才能獲勝。

這個規則和國際自由式摔跤非常相似。稍加訓練的選手就可以參加國際比賽。

摔跤比賽壹般是三局,贏兩盤的壹方為勝,雙方壹起倒地為平局。如果三場比賽都打成平局,無論結果如何,雙方都將被視為平局。那些連續擊敗兩個以上對手的人將贏得獎品。

彜族摔跤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其中許多人在國內外各種比賽中多次獲獎。

被譽為“雲南抱腿”的彜族著名摔跤運動員龍,以其獨特的抱腿技術,擊敗多位著名摔跤運動員,奪得73公斤級自由式摔跤全國冠軍。

射弓:弓弓是彜族人民生活中壹種古老而不可缺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獵工具。弩的形狀像壹把弓,由堅硬的巖石桑樹或梨樹制成。弩射擊就像用水平弓射箭。只要扣動扳機,箭就會沿著弩床內的箭槽飛出,射程很遠。

因為大部分彜族人生活在山區和半山區,森林裏經常有野生動物出沒,所以男人出門從來不離身。射擊作為壹項運動,在傳統節日裏,大多是決定誰能射得遠,射得準。

火繩:在四川涼山彜族中廣泛流傳,每逢節日或喜慶日舉行。是彜族特有的群眾體育活動。

跳繩以男女為主,用的繩子都是細藤撚成的,長短因人而異。比賽前,在火柴繩上倒松油和桐油,或者綁壹塊浸過煤油的布。

壹般選擇壹個平壩,在平壩兩端畫出起點和終點邊界,作為比賽場地。比賽的距離並不嚴格,沒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壹般在30米到50米之間。

參與者要提前在起點做好準備。當命令下達後,參賽者的第壹件事就是先點燃火繩,然後搖動火繩像單根跳繩壹樣向前跳躍。

在火線跳躍比賽中,最先到達終點者獲勝。除了個人跳,還有團體跳。

比賽時,只能跳繩前進。如果中途帶著消防繩跑,會被認為犯規。因為這個比賽是燃燒的火繩,所以壹般都是在晚上進行。所以場面非常壯觀。

賽馬:賽馬是彜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壹般在春節期間或舉行大型祭祀活動時舉行。賽馬場是壹個橢圓形的跑道,周長大約三四百米。比賽期間,所有的馬和騎手都需要盛裝。

騎手身著盛裝,馬匹要配有五顏六色的馬鞍和鑲嵌金銀首飾的韁繩。

在比賽中,獲勝者最快,第壹個沖過終點線。除了賽馬,還有跨欄、騎馬、鉆火圈等表演,獲勝者的馬也將身份翻倍。

打磨秋:又稱“磨秋”,因這種活動與磨的旋轉非常相似而得名。在貴州大方縣彜族中廣泛流傳,尤以白娜彜族鄉的四個彜族姑娘最具代表性。

“墨球”類似漢族的旋轉臺板。選擇壹根直徑為50 cm,高度為1 m,頂部略小的木柱,取壹根同樣直徑的橫桿,中間開壹個圓孔。

壹個或兩個體重相等的人坐在兩端。落地黨利用踏板讓木頭旋轉,然後做翻滾、翻滾、騎桿等動作,既好看又驚險。

其中,身體上打滾、騎桿背、翻滾等難度較大。,這是彜族小夥子的拿手好戲。此外,拋光秋也是昆明和楚雄的彜族年輕人選擇配偶的壹種方式。拋光秋的時候,男女各按壹個頭,互相輪換著取悅對方,贏得對方的好感,然後繼續交往。民間很多青年男女就是這樣結下的。

《磨光的秋天》也在其他兄弟民族中流傳,只是稱謂不同。

青銅槍:又名火藥槍,形似步槍,但槍身略長。用火藥點燃,自制鉛條做彈丸。開槍的時候,聽起來像開槍。

它被彜族和壹些少數民族用作主要的狩獵武器。除了狩獵,彜族傳統節日裏還會舉行銅槍射擊比賽,最終決出誰的速度最快,射得最準。

爬桿:是楚雄州牟定縣“三月會”上舉行的傳統體育活動。“三月會”是每年3月28日在縣城所在地和合鎮舉行的盛大集會,為期三天。

在壹個熱鬧的場地裏,每次都會舉行傳統的爬油桿比賽。比賽前,壹根高聳的去皮且非常光滑的木桿豎立在場地中央,五顏六色的彩帶在桿頂飄揚,油包掛在桿上。參加爬桿比賽的年輕人被要求赤腳,爬桿時要繞過桿上的油包,才能壹口氣獲勝。

當然,如果不小心把油包弄破了,油會流得滿桿都是,就很難贏了。

(景頗族、黎族等。也有這個運動,他們的方法也差不多。)

蹲鬥:彜語稱為“互不忌澤”,意為公雞之間的爭鬥。下班後,男人們經常有深蹲比賽。兩邊各有壹兩個人。他們都采取蹲姿,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呈半蹲狀態。他們用左肩或右肩打對方,不允許用手推。勝利就是通過碰撞讓對方的手和臀部先著地。另壹種比賽方式是繞圈蹲下或呈之字形。參與人數不限,堅持時間最長者為勝者。

彜族傳統文化體育活動。流行於貴州六盤水,彜族聚居區。每年農歷6月24日舉行“割草節”。傳說它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跳舞時,幾個年輕人壹手拿著五個彩色的絲紮銅鈴,壹手在腳踝上掛壹串(十個)小鈴塊,邊跳邊跳,節奏明快,動作協調。跳至高潮時,每兩人合十“羅漢”或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如“倒翻鐘”、“鞠躬臥倒”等。在比賽中,裁判根據技術難度決定勝負。

趕老牛:流行於雲南昆明,又稱“趕老牛”。壹般是在粘土地面上進行。場地面積較長,寬度約為12m。在土場中間挖壹個直徑30厘米、深10厘米的窩,在田邊挖幾個同樣距離的窩。巢的數量取決於參與人數,每個巢有1人。

“老牛”是壹個木結,直徑5厘米,長12厘米。隊員們每人手持壹根120 cm長的木棍去抓“老牛”。遊戲分為攻守雙方,以場地中間的巢穴為界。攻守雙方人數相等,場中央窩旁邊有壹個防守隊員。比賽開始,防守方開始追趕“老牛”,進攻方開始競爭,積極配合。如果壹方先把“老牛”趕進另壹方的任何壹個窩,就贏了。如果壹方進攻,如果它的巢穴被另壹方奪取,它就失去了。

在捉老牛的比賽中,輸的壹方要受到懲罰,被占窩的人或“老牛”被趕下窩的人要唱壹首民歌或跳壹支舞,然後繼續。

還有鬥雞、鬥牛、攀巖、跳弓等活動。)

鬥雞

鬥牛

彜族傳統音樂與舞蹈

音樂類彜族歌曲有:歷史詩詞、情歌、快樂歌、民歌——其中不乏快樂酒歌、魂歌、鬼歌、巫調等曲調;名字方面,歌有俄、雅、左翼、葛。“俄羅斯”是唱歌的意思,各種場合都可以唱,氣氛比較輕松隨意;《雅》為獨唱民歌,演唱者壹般為青年男女,多為感人場面;《左》是婚禮歌曲的壹種。新婚之夜,主客雙方的兩位歌手載歌載舞。"歌"是壹種在悼念死者或祭祖活動中唱的合唱歌曲。壹人領唱大家學唱,歌詞由主唱即興創作。“畢”是指彜族畢摩在宗教活動時所唱的歌曲,我們稱之為宗教音樂,以區別於“俄”。音樂有歌舞音樂、口弦音樂、吹葉音樂,其中也有不少曲調。此外,樂器種類繁多:月琴是彜族人民喜愛的樂器之壹,壹般為兩根弦,藝術表現力強;口弦是由竹、銅制成的形似竹葉的簧片,中間有簧片舌,通過控制呼吸來調節音色;“馬布”是彜族特有的樂器之壹。它的演奏特點是通過鼻孔吸氣,讓鼓和腮不斷呼吸,可以模仿嬰兒啼哭和鳥兒歌唱。葫蘆笙和嗩吶多用於演奏彜族民歌和曲調。

彜族舞蹈

歌舞是彜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豐富多彩,大多模仿生產勞動時的動作。古代舞蹈有模擬動物形象的“鬥雞”、“鬥羊”,象征戰爭的“跳簪”、“刀舞”,慶祝豐收的“大鼓舞”。“三步串”——又稱“煙盒舞”、“跳串”——是壹種有100多套動作的舞蹈。采蜜舞是人在挖地時突然遭遇蜜蜂襲擊的場景;蘆笙獨舞是壹種就地移動,自彈自唱的舞蹈;“鍋村”舞蹈因跳舞的人被壹個鍋村包圍而得名。

阿喜月上舞:彜族的壹種群舞,分為青年舞和老年舞兩種。老年人跳舞緩慢而輕松。伴隨著笛子的節奏,男人們演奏著小三弦、秦越和二胡,女人們雙手叉腰跳舞,旋轉擺動雙腿,轉圈跳舞,相對而舞。青年舞會很熱鬧,青年男女排成壹行跳舞。共青團中央曾向全國各族青年推薦阿希月跳為青年集體舞,曾在第三屆世界青年學生節上演出。現在阿西月跳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青少年交誼舞的傳統節目。

阿喜月條:流行於雲南彌勒、魯南壹帶的彜族中。這是壹種載歌載舞的形式。曲調簡單易唱,常用於節日、聚會等歡樂場所。

月琴調:流行於四川省梁彜族地區。本來是壹種曲調輕快明朗的月琴,能唱能跳。是壹種各地都熟悉的彜族音樂。

舞蹈:

大跳:大跳被彜族稱為“古藤”,是廣泛流傳於各地彜族中的壹種自娛性舞蹈。大條的風格因地區而異,在魏初大姚縣粗獷豪放。稱謂上也有區別,又叫“打歌”、“跳歌”、“疊足舞”、“疊左腳”、“左腳舞”、“三戳”、“蘆笙舞”、“阿吹樂”。

歌舞與花燈:流傳於雲南省蒙自縣。它是由彜族舞蹈和當地花燈融合發展而來的壹種新的舞蹈。

煙盒舞:滇南彜族民間歌舞,分布在滇南十多個縣市,共有200多個套路和舞蹈。這種彜族民間舞蹈涵蓋範圍很廣,有三步串、壹步半、兩步半等,還有猴子拉谷、倒掛金鉤、仙人橋等絕活。有抒情的《踩禾》、《大理弦》、《翻身》;有“啞巴打草鞋”“吃鴿子”“踢出秧雞”等故事。

另外,有些套路有舞蹈小品的元素,幾乎是小型舞劇。

各種儀式歌舞:彜族人民熱情好客,飲酒、宴飲、歌舞的儀式源遠流長。

早在南詔時期,就有各種宮廷宴會和儀式以及專門用於禮儀活動的十余種歌舞。如今,在滇西大部分彜族聚居區,廣為流傳著“捧菜”、“跳菜”等較為完整的傳統歌舞,專用於待客、敬客。

其他彜族地區也有“酒禮舞”和壹些類似的傳統節目。

彜族民間吉祥物:

彜族漆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藝品,包括木胎、皮胎、角胎三種,多用於制作餐具、酒器、馬鞍、兵器、家具等。

彜族漆器的顏色以紅、黃、黑為主。彜族人用紅色象征勇敢、熱情和好運,用黑色象征高貴、莊重和尊嚴,用黃色象征美麗、光明和財富。

彜族漆器設計巧妙,制作精美,造型簡單,色彩鮮艷,充分顯示了彜族人民的審美情趣。

彜族男女戴耳環、戒指、手鐲。男人喜歡在左耳上佩戴紅黃相間的帶絲耳的大耳珠;女人戴著耳朵,領口上有壹枚銀獎章。

彜族人的待客之道,更重在酒。”“無酒不成敬,無酒不成禮。“彜族人喝酒不分場合或生人。大家在地板上坐成壹圈,輪流拿著酒杯喝酒。這種飲酒習俗叫做“轉酒”。

彜族人對人真誠。每逢到彜家作客,主人必帶酒,與客人攀談勸酒,對客人說:“地上無不通之路,彜家無錯酒。”不要停止勸說,直到客人喝醉。

彜族傳統節日

火把節:在全國各地的彜族中廣泛流傳,其他許多兄弟民族也有火把節。但是時間和內容不壹樣。彜族火把節起源於壹個傳說,旨在驅除害蟲,保護莊稼。壹般在伊犁虎月(公歷7月下旬)舉行。在火把節期間,每個村莊的彜族人點燃火把,開車在農村四處驅趕昆蟲。

火把節持續三天三夜,各種文體活動同時進行,包括摔跤、賽馬、鬥牛和各種歌舞娛樂。這是全國彜族人民壹年中最大的節日。

彜族年:在四川涼山彜族中流傳,時間不固定,不統壹。它通常在農歷的前十天舉行。目的是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如果次年有大豐收,這壹天就當作好日子,否則就另選吉日舉行。除了祭祀,彜族人還會在彜族年開展各種大型文體活動,其中摔跤、賽馬、秋磨必不可少。

龍舟節:雲南石屏彜族民間流行的節日,在每年春節後的第壹個馬日舉行。節日壹般選擇壹棵參天大樹作為端午節的地點。每個村子都舉行龍舟節儀式,或者幾個寨子壹起舉行。以前不允許女性參加祭祀,祭祀後要進行各種文體活動。

  • 上一篇:11妳二月搬家的黃道吉日是什麽?
  • 下一篇:怎樣才能起壹個符合命理的好名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