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彜族地區的奴隸制及其等級制度被徹底廢除。作為曾經的統治集團,黑衣人及其家族分支的政治經濟地位被摧毀,廣大的白衣人、“瓦家”、“夏溪”被解放出來,翻身做了主人。白衣家族不再隸屬於黑衣家族。雖然解放後有了人民政府,但家庭贍養的意識和作用並沒有完全消失,它仍然在社會的各個方面發揮著作用。彜族有父子連姓的習慣,每個家族支系都有代代相傳的父子連姓家譜。
彜族的婚姻形式以壹夫壹妻制為主。在人們聚居的涼山地區,家庭供養婚姻、等級婚姻、買賣婚姻、父母包辦婚姻的習俗嚴重,優先娶姑姑姑父、不嫁姑姑、搶婚不離婆家等婚姻習俗壹直保留著。結婚沒有年齡限制,早婚盛行。
彜族有自己的傳統節日,與漢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區,由於長期受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影響,彜族也有自己的節日。
“火把節”是彜族地區最普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通常在夏歷的6月24日或6月25日。關於這個古老節日的起源,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傳說。壹個更普遍的傳說是古代天空中有壹個大力士斯傑拉比。他聽說有壹個大力士阿提拉巴,就去人間和阿提拉巴摔跤。結果斯傑拉比輸了。打回給天神後,天神大怒,派害蟲到人間來毀壞莊稼。6月24日,阿提拉巴號召人們點燃松明驅趕昆蟲。結果害蟲被趕走了,神也被打敗了。為了紀念戰勝神靈,從現在開始,每年到今天,都要升火慶祝。每逢火把節,彜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打牲畜,獻靈牌,跳舞,唱歌,賽馬,摔跤。晚上,我們舉著火把,繞著房子和田野走,然後聚在壹起點燃篝火,跳舞。
“彜族年”(貴州、滇東北部分彜族地區稱“冬月年”,涼山稱“十月年”)也是彜族重要的傳統民族節日。很久以前,彜歷持續十個月,這個地區的傳統農歷新年日期與漢族不同。後來由於受漢族的影響,大部分彜族人用農歷(夏歷)來計算年份,每年都在夏歷的第壹個月過春節。然而,四川、雲南、涼山、貴州和滇東北的壹些彜族人仍然保留著他們自己的傳統春節節日。
此外,還有壹些節日,如雲南大理彜族的“拜主會”,魯南、彌勒的“米芝節”,其他地區的“楊梅節”、“舞歌會”、“豐收節”、“唐牛節”。
歷史上,彜族人死後主要實行火葬,但解放前,除四川、雲南的涼山地區外,其他彜族地區受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影響,明清以來逐漸實行棺葬。
涼山、四川、雲南的彜族人去世後,家屬在太平間的木板上穿著黑白藍相間的喪服,頭朝內,腳朝外,到處派人給親友送去慰問品。戶數停止時,請“畢摩”念導經(又譯開道經、導經),擇吉日燒柴。火葬的地方壹般是在村子附近的山上或者森林裏。每個家庭分支都有壹個或幾個相對固定的火葬場。焚屍時,將屍體連同停屍房木架放在松木上,下面點燃,壹次性燒成灰燼是吉祥的,如中途熄滅或置木為不吉利。火化後,有的直接將骨灰用土掩埋,有的放在陶罐或白布袋裏,藏在人少的山洞裏。失去家人,要給死者祭祀牛羊豬,招待客人。同時,至親好友要帶牛、羊、豬來祭祀。失去壹個家庭以多打牲畜為榮,富人打幾十頭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