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結婚“沒有天地”
有句話叫“賒得豬羊,不賒得新娘”,意思是新娘結婚那天,男方無論提什麽要求,都要無條件答應,及時兌現,不要拖延,不要反悔,否則將來會讓村裏笑得擡不起頭來。這就是“新娘出嫁無地”的真實寫照。
當新娘跨過門檻時,“送別新娘”喃喃道:“天蒼茫(看不見),地紅,太陽采綠叢(都茂盛)。”說話的時候打傘(或者用竹帽遮住她的頭),擋住天空;紅綾已經從大門臺階壹直延伸到八步轎子,百感交集的新娘踩著紅綾上了轎子。這叫“天下之大,今日我(新娘)仍是最大”,意思是神和神通常是至高無上的,今日新娘與他們平起平坐,沒有必要去拜見他們。“大姑娘上轎子——第壹次”,當然講究好運。無論前、後、上、下、停、下車,都要按照既定的方式,壹點也不能馬虎。看啊!轎子後面掛著1竹米屏風,屏風表面繪有太極八卦。轎子前繡有“龍鳳呈祥”或“大紅雙喜臨門”等吉祥文字,有的還寫有“百子千孫”、“子孫萬代”等吉祥文字。因為米篩是“拾灰”的舊工具,太極八卦圖是道教之寶,民間認為它有鎮邪驅邪的力量。在停車之前,妳應該在米篩裏放壹塊瓷磚。新郎收車時,突然用力壹掰(意為“下馬”),新娘念:“壹瓦四角(方),新娘用力掰(斷)金,家興旺。新郎娶了金鐘大(妻子)。下了轎子,還是要打傘踩紅綾進婆家。想到初中畢業的時候,車到了門口,老婆還是堅持讓我擡進屋,大概是習俗吧。
新娘進門,婆家的人都得趕緊躲開,讓她有尊嚴有尊嚴地進門。據說那天是“新娘之日”——新娘帝之口是金科玉律;新娘的三只邪惡的手指著壹個不吉利的人。如果有不知道輕重的人,會故意看新娘,但會被長輩訓斥,或者“撞車”不起。但過了這個村,就沒有店鋪了,老女人的“無法無天無地”特權也僅限於結婚那天。
蠟燭洞房《吉薩多》
女兒出嫁,卻是壹件心事,“哭而歡喜”媽媽會教新娘壹些小技巧(門道),比如關門窗、襯帳、看管箱子、熨衣服等,讓寶貝女兒在婆家站穩腳跟,過上舒適幸福的生活,不受老公欺負,給婆家帶來更多的財富。
關窗互賀的賓客漸漸散去,洞房裏只剩下那對小兩口。面對開著的門窗,雖然知道要趕緊關上,但因為長輩的悉心指導,新娘還是故作悠閑地做著別的事情,就是不關門窗。據說如果今晚新娘先關好門窗,以後壹切都要受丈夫制約。只要她熬過今晚,以後的生活就舒服多了。愛妻子的新郎故意和新娘吵了壹會兒,然後起身迅速關好門窗。羞澀地坐在壹旁的新娘,臉上露出了如花的笑容,羞澀而開心地念道:“我坐在首位,妳乖乖地關門(門)。”我坐在頭把交椅,腰好養活兒孫。"
鏡盒“鏡盒抽屜”是指新娘用來裝戒指、項鏈、花粉、胭脂等的小軟盒。,而且頂樓開的時候還有鏡子。按照民俗,新娘要用小鎖鎖住,據說是鎖住丈夫的公公、婆婆、嫂子、叔叔的嘴,這樣以後就少吵架(吵架)了;也免得好事者在新婚前偷偷照鏡子,這是忌諱的。直到婚禮上,新郎新娘同時舉起,然後壹起照鏡子,讓新人的倩影都浮現在眼前。新娘深情地讀道:“妳是誰?(老公)我是(老婆),夫妻雙方都來照鏡子。阿俊從此意誌堅定,我愛他們。”
上床(掛壹朵櫻花?張麗(掛蚊帳)也是新婚夫婦應該壹起做的事情。還有壹個規定——就是情侶之間不允許說話,只能默默工作,否則以後會引來很多蚊子,不利於睡眠。新郎上床休息時,新娘要慢慢拍打,讓自己脫下的衣服疊在新郎官的上面,俗稱“壓褲”。新郎問為什麽,新娘答:“我把腳放在妳鞋子上,妳小聲問我,大聲回答我。”說明新娘想“碾壓”新郎,甚至氣勢占了上風。
掛葉甘蔗“從頭到尾”
“結為夫妻,白頭偕老”壹直是中國人追求婚姻的最高境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幸福壹輩子。在臺灣省,人們用掛葉藤來表達對女兒婚姻最真誠、最衷心的祝福——“從頭到尾”,寓意婚姻的道路上不會有坎坷和挫折,直到海枯石爛,天長地久。
新娘回家前,母親必須準備兩棵綠葉鮮蔗,俗稱“吊尾蔗”。顧名思義,是留著尾巴的甘蔗,是剛從地裏連根拔起,只被水沖走的甘蔗。新娘回公婆家的時候,新娘的弟弟會幫忙擡著,帶回公婆家,先放在洞門裏,等到新婚第三天晚上,再嫁出去,切成塊給大家品嘗。“甘蔗”中的“甜”與閩南話中的“甜”諧音,放在洞門後,表示夫妻倆未來的生活甜如糖,壹定是甜蜜、善良、恩愛的。人們在吃甘蔗的時候,也要說幾句吉祥的祝願,比如“找個新娘吃個甜的,明年壹定要生個寶寶(兒子)”。
壹般有兩根掛尾的甘蔗,用9尺長的粗紅絲帶系在甘蔗頭和尾的兩端,再打壹個漂亮的結(同心結)。甘蔗頭和根,甘蔗尾和綠葉,都是壹樣的,體現了新婚夫婦的“頭和尾”,及時警示他們新的生活已經開始,“凡事忍耐,和睦相處”,讓他們“白頭偕老,以梅綺為榜樣”。9尺長的紅色粗絲帶,因“9”與“長”諧音,含有“長久”之意,是父母希望女兒女婿能“相親相愛,相依相偎,長廂相依”;用厚厚的紅絲帶系上壹個花結,寓意新郎新娘從此結成同壹個生命體。他們要不分彼此“永結同心”,共同努力,財大氣粗,小康。
《傳承之風》由此可見壹斑。
“頂”是壹個成年人
在閩臺婚姻中,至今還保留著“登頂”的習俗。人們認為,只有經過“登頂”儀式洗禮的男女才能被視為“成年人”,因為這是男女雙方在上帝的見證下宣誓結婚的儀式。
“頂”壹般在婚禮第壹天,新娘剛入門的時候,在大廳舉行。“頂”必須準備的東西有:兩把高低竹椅、壹個米篩、壹頂竹帽、壹個“草犁”(壹種圓形的竹制晾曬工具)、壹床被子和壹件繈褓、壹把新木梳、虱子(壹種捕捉頭虱的裝置)等等。大廳裏點著“天燈”,“天桌”上只有“雞”(公雞)、肉、炒棗等。
“頂”從新郎開始,然後輪到新娘。儀式基本相同。
“初試”那天,我穩穩地坐在“犁”裏的高竹椅上,雙腳輕放在低竹椅上,面向大殿,面向“後壽堂”。為我表演“登頂”儀式的男生,是壹條“龍”。他拿著壹把新木梳,在我頭上梳。他按照“三木梳兩虱”的順序,從上到下梳理了四遍。壹旁的媒人大聲念著吉祥話,比如“三把木梳,兩個虱子,有飯吃,有剩菜”;“壹梳上下,夫妻頭通尾”;“我上得起頂,我這輩子也沒什麽野心(壞事)”;“高椅子坐,低椅子絆,吃豬蹄”;“好好(徹底)梳頭,生個會讀書的孩子(好好學習)”。
梳頭後,媒人小心翼翼地給我們夫妻倆塗上花生油。“花”與“發”諧音,意為“發展致富”;“生”就是有壹百個兒孫,生龍活虎。最後,新娘由媒人攙扶著,我在新娘頭上舉起米篩李,走進了洞房。
嫁女兒“潑水”
“潑清水”是閩臺婚俗中最驚艷的。讓人真正體驗到什麽是“傳宗接代風”,是最能體現母愛偉大的習俗?
在壹個吉祥的日子裏,在鞭炮聲中,新郎喜氣洋洋,用新娘纖細的雙手登上了婚車。這時,新娘的父親緊隨其後,手裏拿著壹個打開的“雞公”碗,裏面裝滿了清水。手壹擡,濺到了婚車上,冷水濺到了地上,車上,新娘身上。母親又高興又難受,趕緊忍住眼淚,努力微笑。她喃喃道:“娶母鯉,悅龍門,麒麟將為公孫。夫妻和睦百年,五代同堂,兒孫滿堂。”祝女兒好運,找個好婆家,夫妻倆能和睦相處。以梅綺為例,壹起呆在壹個長長的車廂裏,人口繁榮。
父母潑水時,媒人不得不及時拿起壹把大蒲扇,猛烈地扇著地上的積水,壹邊扇壹邊大聲喊:“扇涼了,扇涼了!”好冷,好冷!結婚了會遇到順境,太平無事無風(浪)。“原來這是媒人替父母提醒新娘記住‘出嫁女兒,潑出去的水’,意思是‘橋下之水’;更重要的是,讓女兒對娘家“心冷”,不想家,紮根婆家,全心全意建設新家。只有壹句話“傳宗接代”,可以形容父母不願放棄自己所愛,成全孩子的心情。所以,女兒只能用“哭與樂”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在古代,女人離婚是壹件不光彩的事。焦仲卿的妻子劉蘭芝中道,在韓樂府的《孔雀東南飛》中被婆婆送回娘家,感覺自己“入了家堂,進退都不好意思”他的母親也為女兒“不請自來”而哀悼。
當然,時代在進步,腐朽的思想已經被人們拋棄了。現代女性完全有能力靠自己的智慧掌握自己的命運,獲得更多的幸福。
“帶路雞”
“帶路雞”是閩南的婚俗之壹。寄托人們對新婚夫婦幸福的祝願。
“龍頭雞”又叫“生女雞”,由壹只公雞和壹只母雞組成,必須選擇大而壯的那只。比如母雞,最好當天就帶進洞房下蛋。
“領頭雞”是女方母親自己準備的:用壹條9尺長的紅帶子系住雞爪,兩頭各系壹只雞。其9尺長的紅絲帶,“九”與“長”諧音,意為“常久”;紅絲帶意味著“欣欣向榮”。這是因為父母希望女兒結婚後,能和女婿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不僅白頭偕老,還能有“美好的生活”。
“帶路雞”壹般是新婚夫婦“第壹次回禮”(新婚第四天,新娘的弟弟會邀請妹妹去娘家)時帶回婆家。還有,婚禮當天,陪同婚禮的伴娘用花籃提到男方家,放在新房床下。人們在門口停下來看是公雞還是母雞先從床上出來,這表明新娘會生男孩還是女孩。由於“重男輕女”的觀念,當母雞先探出頭來時,人們就大聲喊叫,並反復發出嘶嘶聲,嚇得母雞趕緊後退,直到公雞先走出去,人們才高興起來...
當然,“龍頭雞”也不能隨意宰殺,留下生雞蛋。因為“蛋”和“代”諧音,取“代代相傳(蛋)”之意。
通過“火之窗”迎娶新娘
在閩南,新娘從出娘家到進婆家要過兩次火,俗稱“火窗”。
“火窗”又叫“火爐”。相傳南宋末代皇帝南下流放南安官橋西裏山。當地壹個名叫水的年輕人經常幫助宋穎送柴火。宋帝非常感激,給了他壹個小火爐取暖。比如以前烤烤箱的收藏家中,結婚的時候會在烤箱裏點上木炭,讓新娘穿過。所以婚後更好的生活,鄰居們都認為是烤箱烘烤帶來的福氣,於是紛紛效仿。此後,“過路宏”逐漸演變成閩南的壹種婚禮習俗。
記得在“小鄧柯(閩南稱婚)”那天,我兩次目睹了妻子的“過火窗”。妻子壹出門,壹眼就看到大廳中間有個烤箱。烤箱裏的“金紙”和香燭在燃燒,火旺了。烤箱的底部是壹個竹制的格柵。媒人壹邊抱著妻子,讓她趕緊穿過“火窗”,壹邊嘟囔著:“妳穿過火窗,結婚就遇到好的了”“妳穿過炭,妳家(家人)就好看了”。
其實,燒窗的習俗主要源於古代人對火的崇拜,將其視為壹種圖騰(如明代的“火崇拜”),認為可以燒掉生活中的各種厄運。
簡而言之,“火窗”是善良的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壹種表達,希望未來像“烤箱”壹樣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