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種吉祥文化運用到古墓中時,其表現形式就更加復雜了。做壹件事,四個要素是主體、客體、空間和時間。如果把這四個要素運用到墓葬中,主體是死者,客體是死者的棺材和陪葬品,空間是死者埋葬的地點,時間是埋葬的具體日期。因為吉祥文化的影響,古代那些達官貴人總會修建豪華的陵墓,使用上好的棺材,在裏面放上大量的陪葬品,然後請風水大師看壹個合適的地方,最後敲定壹個黃道吉日才可以下葬。
於是,在中國古代,壹個人死後並不是很快就下葬的,大多要經過壹系列復雜的程序。比如清朝末年中國古代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就被壹波三折地埋葬了。慈禧死後壹年才下葬是非常罕見的,而且過了這麽長時間才去世。這不符合我們傳統文化的習俗,但也許因為慈禧是滿族,所以她不受其限制。另外,慈禧的送葬隊伍臭死了。氣味是怎麽來的?
我們從《戀月軒筆記》中可以知道,慈禧太後的陵墓非常豪華,僅她穿的衣服就有近萬顆寶石。慈禧太後的安葬儀式從物品上來說已經極其豪華,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具體的安葬時間和地點了。也就是說,如果選擇的黃道吉日離慈禧太後的忌日很遠,那就只能原地等待了。
之所以選擇下葬的日期如此之難,是因為古代的皇帝或者慈禧太後這樣的實際統治者不可能簡單地選擇壹個黃道吉日,而這種地位的日期壹般是留給民間權貴或者朝臣的。對於慈禧這樣的人來說,選擇壹個合適的安葬日期,除了請術士觀察天象外,還要結合慈禧的出生年月,才能挑出最合適的日期。
所以,雖然壹年有365天,但是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想要得到壹個準確的日期還是非常困難的。慈禧太後下葬程序復雜,與時代背景有很大關系。如果是太平盛世,或者幾百年前的中國古代社會,安葬不需要這麽復雜。壹般新皇帝壹登基,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為葬禮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古代,人們在活著的時候建造自己的墳墓是非常普遍的。無論是統壹六國的秦始皇,還是與匈奴作戰的漢武帝,在死前都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盡管他們在位期間壹直在努力追求長生不老。也就是說,當國家穩定,國力強盛的時候,皇帝往往有足夠的時間和資金為自己建造壹座龐大豪華的陵墓。所以在中國古代,皇帝的陵墓往往需要十幾年才能建成。
除了陵墓建造初期,新皇帝登基的時候,早就找了專業的風水術士,為他死後尋找合適的埋葬地點和安葬日期。所以這些統治者大多在3、40歲的時候就已經為未來做好了全面的準備。所以幾十年後,他們死的時候,不會浪費很多不必要的時間。
但慈禧太後顯然沒有這麽好的運氣。這是因為盡管她是晚清的實際統治者,但她就像漢朝的呂後壹樣。雖然手中握有大權,但她從未稱帝,身份最多也僅限於太後,而非皇帝。這意味著皇帝可以做的事情很多。雖然手中權力很大,但由於禮儀制度的限制,無法執行,限制了手腳。這是壹個很大的局限,使得慈禧晚年無法妥善交代自己的事情。
另外,還要結合晚清的大背景。眾所周知,古代中國從清朝中期開始走下坡路,壹直到1840。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被迫打開了封閉的大門,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就是說,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國的綜合實力不斷下降,限制了皇宮的日常開支。
雖然以慈禧太後等人為首的宮廷勢力竭力搜刮天下財物。但隨著壹個又壹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成為他國變法的資金。在這樣的循環下,晚清朝廷完全成了洋人的統治者,加上八國聯軍對中國的侵略,我們幾乎沒錢用了。即使慈禧太後想提前建陵,也只能用心去做。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慈禧和光緒皇帝的陵墓比前皇帝的陵墓修建得晚了很長時間。如果慈禧能縮小她陵墓的規定,減少陵墓內部的陪葬品,也能加快陵墓的建設。然而很顯然,慈禧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花軍費建後花園在這方面讓步的。所以慈禧太後的陵墓修建了很長時間,甚至到了光緒二十壹年,慈禧太後又下令擴建。
光緒皇帝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後也去世了。然而慈禧死後壹年就下葬了。壹個原因是慈禧太後的地宮還沒有完全建成,另壹個主要原因是離黃道吉日還很遠。壹方面是地點,壹方面是時間,此時,兩者產生了不可調和的沖突。很明顯,有壹個好的日期,比慈禧太後的去世日期要短。但是因為地宮還沒有建成,我們只能跳過這個日期,地宮建成,然後專門安葬的日子,已經過去壹年了。
古代沒有今天的防腐技術,在屍體處理上也沒有那麽成熟。這意味著壹具屍體幾乎不可能保持清白。慈禧太後死後,根據有限的史料記載,宮裏買了很多香料來掩蓋屍體的氣味,還儲存了很多冰塊來保護慈禧太後的屍體。
雖然通過這兩種方式,慈禧太後的遺體得到了有限的保護,但最大的難點並不在這裏,而是後面遺體的運送。在將慈禧太後的遺體運往丁咚陵墓的過程中,送葬隊伍散發出惡臭。原因是什麽?這是因為慈禧太後的遺體已經有壹年沒有下葬了,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損壞。但由於棺材屏障較厚,其氣味無法完全散發出來。送葬隊伍之所以有刺鼻的氣味,主要是因為送葬隊伍人數眾多,當然也少不了騾馬等大量牲畜。
這些動物在行進的過程中隨意排泄,導致到處亂七八糟,所以送葬隊伍經過時散發出壹股惡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