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粵劇處於弱勢,但吳川、電白縣周邊的鄉鎮卻有粵劇的“寶地”,吸引著廣東、廣西兩省的專業粵劇劇團來演出“春班”、“秋班”。特別是每年有20至30個專業粵劇團在“春季班”演出,1985年最多時達到40多個。加上當地的業余劇團、流散藝人組織的臨時劇團和老戲班,在這壹地區演出的粵劇團不下70至80個。真的是各村鑼鼓聲,各村管弦樂。史無前例,令人驚嘆。
《春班》、《秋班》演出的主要內容有:1、《歲歲年年》劇;2.節日戲劇(包括慶祝農歷新年的壹些主要傳統節日,如春節、5月的端午節和8月的中秋節);3、娛樂(農民發家致富,在農閑時或適當時機收錢請戲班演戲,過娛樂生活);4.神的生日劇(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迷信活動)。尤其是在“年度劇”的表現上。
“年節”是吳川和電白特有的民俗節日。除吳川、電白兩縣外,茂名、化州、廉江、湛江等縣市只有鄰近吳川、電白的部分鄉鎮有此節日。陽江、高州、濉溪等縣很少或沒有這樣的節日。“年例”的日期由每個村莊和城鎮決定。壹般來說,同壹城鎮的街道和同壹地區的農村的日期很少相同。農歷二、三月的“年味”比較濃,表演活動在二、二月達到高峰,三月中旬以後逐漸稀少。大部分外地專業劇團(尤其是省市劇團)逐漸退出,只有少數外縣劇團和本縣劇團還有少量演出。農歷六月最冷,劇團壹般都在這個時候休假。7月以後,旺季將至,來演出“秋班”的劇團越來越多,但遠不如“春班”紅火。除去那些業余劇團和班組長,只能容納十個左右的專業劇團,演出連不上。平均每個劇團壹個月只能演十多場。
為什麽吳川、電白的鄉鎮會有“年節”這個特殊的節日?始建於何年何代,無確切史料可考。據老人記述,估計清中葉葉眉衛(武川縣)建立時有“年”節,請戲班演出助興,後逐漸擴展到鄉村。其形成因素估計有幾個方面:
1.從外地遷到梅的人帶來的風俗習慣,被別人模仿。
2.起初,這是壹個街道或村莊祈求上帝保佑的日子。舊社會人們比較迷信,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神的保佑上,所以每年春節過後都會選擇壹個吉日向菩薩祈福消災。在這壹天,要向神獻祭,舉行宴會和飲酒來慶祝。第二年打了獎勵神更熱鬧了,每年都是這樣。此後,這壹天就成了這個村鎮的“年度”節日。
3.因為這個鄉鎮有“年”的節日,附近的鄉鎮紛紛效仿,特別是每年都有壹些人被親戚朋友請去喝“年”酒。(吳川喝“歲歲”的酒不用先送結婚禮物。)他所在的村子因為沒有“歲歲”作為回報,覺得很丟臉,於是選了壹個和鄰村不壹樣的日子作為本村的“歲歲”節,並在當時邀請親朋好友喝酒看戲。
4.把這個村、鎮安寺或其他有紀念意義的喜慶日子,作為村、鎮的“年”日,流傳後世,每年慶祝。
隨著這個節日的出現,需要大量的娛樂活動來幫助慶祝。解放前,因為戲班(粵劇團)很貴,人又多(壹個大戲班壹般有六七十人),招待很難,只有壹些富裕的鄉鎮才能負擔得起。壹般是小鄉鎮請木偶戲,所以吳川、電白等地就有很多木偶戲,有大的(壹個班壹到二十人),也有小的(。除了少數木偶班會唱粵劇,大部分都是唱當地方言《木偶室》,說當地方言。表演大多改編自民間傳說或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如《玉葵寶扇》和《薛東征記》等。)壹部劇至少要五六個小時,有的劇要幾個晚上才能看完。因為他唱的故事大多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所以也是相當受歡迎的。
解放初期,大部分劇團(粵劇團)都解散了,取而代之的是鄉鎮自己組織的業余劇團。聘請專業藝人當師傅教戲曲,還配有簡單的服裝設備。他們在農村演出“年”戲或娛樂演出,不考慮戲錢待遇。除了微薄的補貼,他們壹般招待吃飯住宿,演出的劇目有《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