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歷
二十四節氣
陰法又稱陰歷,按全年的自然天數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壹年壹度的節日。農歷二十四節氣包括:立春、雨、驚蟄、春分、清明、谷雨;長夏、小滿、芒中、夏至日、夏小暑、大暑;立秋,初熟,白露,秋分,寒露,秋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冬季嚴寒。二十四節氣又細分為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節氣是按奇數時間排序的節氣,即:立春、荊浙、清明、長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其余十二個節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季至日、大暑、初暑、秋分、初霜、小雪、冬季至日、大寒,稱為中氣。這24個節氣在公歷(公歷)十二個月中平分,壹天壹個月,如1月(公歷)5、6或7日為小寒,20日或21日為大寒。為了便於記憶這些節氣,人們創作了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震春清谷,
夏日滿山,暑相連;
秋露秋寒霜,
冬天下雪,冬天下雪,冬天有點冷。
壹個月兩個節日保持不變,
最多壹兩天,
今年上半年,
下半年是8月23日。
《二十四節氣宋》前四句早在宋代就在民間流傳,後四句是郭沫若先生為方便與公歷銜接而加的。
二十四節氣的確定
在天文學中,二十四節氣是指太陽直射點運動的特殊位置。比如冬天的至日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時刻,這是冬天的至日時刻,包括冬天的至日時刻的那壹天就是冬天的至日日。因為太陽回歸運動的周期大約是525948.76…分鐘,而這個數字和地球自轉周期是倒數,所以每年的二十四節氣都不壹樣,這些時刻的日期當然也不壹樣。
但兩個相鄰節氣的時差是固定的,它們的時差見下表(時間單位:分鐘):
節氣序號與之前節氣的時差和小寒的時差。
23小寒21190.80 0.00
24大寒+0208.24 21208.24
立春1165438 56666
2雨水21368.72 635.73
3京浙21505438+0.38+0438+0。
4春分21677.32 107014.43
5清明21852.55 128866.98
6谷雨22054.23 15091.21。
7長夏2228.09 173149.30
8小滿22401.79 195551.09
9芒屬植物22520.45 218071.54
10夏季至日22621.66 240693.20
11的微暑. 56637.666666666667
12的酷暑。56682.88868888686
立秋,13,58667 . 66868686666
14暑假2470.60 331033.37
15白露22316 . 5366636366
162144的秋分。56638.68666666666
17寒露1953.09 . 566686667
18初霜21762.68 419210.10。
立冬219638686366
肖雪路20號214665863666
大雪21 265438
冬天的至日212635863636
*註:1900的小寒時間為10月6日淩晨65438+2:05:00。
太陰月
除了二十四節氣,農歷中的月份都是按照月相變化的周期來設定的。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歷每個月的第壹天叫做“新月”,每個月的第十五天叫做“希望”。新月時,月亮運行在太陽和地球之間,影子朝向地球,與太陽同時出現,所以人們看不到月亮。當看太陽時,地球在太陽和月亮之間運動。太陽從西邊落下,月亮從東邊升起,所以整個晚上都可以看到滿月。
按照農歷正月的周期,初壹為初壹,農歷正月長約29.5059天。因為農歷的月份很少,壹年有355或354天,與地球年相差11天左右,所以每三年應該有壹個閏月,每19應該有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壹年也被稱為閏年。具體的閏月取決於節氣的彈性。
在中國古代,月份通常以十二地支和十二中氣來標記:如含中氣之雨的月份為銀月,即正月;卯月是二月。包含中氣冬季至日的月份是次月或冬季月份(11月)。當壹個月不含中性氣體時,這個月就是上個月的閏月。比如2006年7月25日是徐炳農歷新年(七月初壹),然後8月24日是徐炳農歷新年(閏七月初壹)——從2006年8月24日到21,2006年9月20日,只有節氣,所以叫閏七月。
那麽,農歷為什麽要定閏月呢?
目前我們使用的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時的回歸年為基準,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天。農歷是根據月亮的變化,壹個新月的長度是29.53天。農歷是以陰歷為基礎的,它的日期既能顯示月亮盈虧的變化,又能與公歷的四季保持同步。
農歷只有354.3672天,壹年12個月亮,比陽歷回歸年(365.438+09天)少10.88天。如果去年沒有插入閏月,那麽去年的春節就發生在2005年的6月65438+10月10。再過幾年,農歷就會出現“六月雪”的現象。為了協調農歷和陽歷的季節關系,我國春秋時期采用“十九年七閏”,即在19回歸年(6939.6天),農歷中要插入七個閏月。19太陰年有228個月亮,加上7個閏月,有235個月亮(6939.7天)。因此,如果在農歷19中插入7個閏月,農歷的冷熱變化將與公歷基本壹致。
但是,為什麽要用“19年七閏法”呢?
為了使歷法準確,我們需要使M個回歸年的天數盡可能接近N個太陰月的天數,即m×365.2422…=n×29.5306…
∫m:n = 29.5306…:365.2422…≈19:235
而235-12×19=7。
此時誤差為:19×365.2422……-235×29.5306≈0.0892天。
即農歷用213年後會有壹天左右的差距。準確度高。
∴19回歸年必須加上7個閏月。
設置閏方法:
民用歷法:24個時區設置閏的結果不同(清朝順治年間采用,即公元1645年)。)
1.所有的新月和節氣都是按照北京時間計算的。目前北京時間是東經120度,是東八區的標準時間。但計算1929之前的農歷時,以北京當地時間,即東經116度25分為準。這個規律是用來區分中國農歷和其他類似農歷的,比如日本仿中國古農歷(在不同的時區和不同的經度作為經線,陰陽歷計算出來的閏月序列模式會有所不同)。
2.如果某個節氣出現在這壹天,無論它是否晚於新月出現,都將被算作落入新月。
在民用中,如果壹個月的第壹天與氣在同壹天,那麽太陰月就含有那種氣。
在不同的時區,以不同的經度為經線,計算出的陰陽歷閏月序列模式會有所不同。
日歷:24個時區的閏結果是壹樣的。
不同時區的所有閏月都在同壹個月。
在歷法中,如果農歷正月的日期與農歷正月的日期相同,並且農歷正月的日期必須在農歷正月的日期之前,那麽農歷正月就包含了農歷正月。
比較新月的日期和民用燃氣的日期;比較日歷中新月和氣體的日期、時、分、秒。
沒有太陽和月亮的準確時間數字,農歷的閏月可能會安排錯誤。
比如從1600到2246,民間歷有22個農歷月,只有5個歷月。即使是2033,2128,2242,民用歷居然三個月就用完了兩對氣;也就是說,三個月裏多了兩個“假”閏月。12農歷月有三個閏月,閏月的去留問題引起了很多學者的討論和擔憂。
在這三年期間,歷法沒有發現壹個雙陰歷月份。只要取消雙中和月之後的“假”閏月,日歷就近乎完美了。
所以民用歷法很有問題,應該廢除。上壹次農歷大變動是在1645年,距今已有350多年。隨著天文科學的進步,中國的農歷應該使用更精確的歷法。這樣後代就不會浪費時間討論去留問題。
“天幹地支”
中國古代用“天幹地支”代替數字。所謂“天幹”,指的是十個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歸;“地支”是貼在十二生肖前面的熟悉的十二個字:子、醜、陰、毛、辰、巳、午、衛、申、酉、戌、亥。規訓時,天幹在前,地支在後,依次旋轉,形成六十個組合,如下表所示:
甲子1徐佳11沈嘉21吳佳31陳佳41佳音51
葉疇2葉海12有葉22葉巍32也斯42茅野52
丙寅3丙子13徐炳23丙申33吳冰43丙辰53
丁茂4丁醜14丁海24丁友34丁偉44丁思54
陳武5武銀15武字25武徐35武申45武武55
基斯6冀茂16冀疇26冀海36姬友46維基56
耿武7陳賡17耿胤27耿子37耿旭47庚申57
8辛斯18辛茂28辛醜38辛海48心有58
任申9人伍19人臣29人寅39人子49任旭59
貴由10桂威20桂思30桂茂40桂疇50桂海60
用這種方法把六十個字循環連接起來,就是“天幹地支”編年法,或簡稱“幹支”編年法,這六十個字就叫“六十甲子”。
《幹支》編年法可分為:幹支歷年、歷月、歷日、歷時。而這四項中的每壹項都會有壹堆單詞來表示,所以加在壹起,有八個單詞,如果用它們來記錄壹個人的出生時間,那就常被稱為“生日”。
幹支年表是壹種用某壹天的幹支來標記太陰年的方法。例如,從1984年2月2日到180985年2月180985的農歷年是鼠年。另壹個例子是始於2006年6月29日的狗年。
幹支的公歷年和幹支相似,但這裏的月不是真正的新月,而是指兩個節氣之間的(大約)三十天。例如,立春和荊軻之間的月份是陰月,荊軻和清明之間的月份是毛月。比如1984的銀月是“丙寅”,1985的銀月是“戊寅”。
支的日期是用“六十甲子”標註日期的方法。每天淩晨0點到次日淩晨0點算壹天。比如2006年9月20日是壬子日,第二天是癸醜日。像年和月壹樣,日期只能由其中壹個分支來標記,如武庚日和陳賡日。
幹支時期,古代壹分鐘分為十二小時。前壹天23: 00到今天1,稱為子時(子時的最後四個小時屬於前壹天,後面四個小時屬於新的壹天)。1到3: 00為醜,可以依次推送,酉時為15到19。然而,每小時的天體幹燥是五天的周期。比如2005年2月31日23: 00到2006年1日是甲子,它的下壹個小時也是醜。
“三九”與“三福”
人們常說功夫要冬夏練,意思是壹年中最冷的27天,最熱的30天。自然的“三九”、“三伏天”不壹定是最冷或最熱的日子,但從人們的經驗來看,最冷或最熱的天氣很可能出現在“三九”或“三伏天”。
“三月九日”是指至日入冬後的第二十七天。因為冬季至日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短,光照不足,氣溫基本上是全年最低的,所以我們壹般把“三九”視為最冷的時候。民間還為“三月九”及其後的54天編了壹首歌謠:“1929年不出招,3949年走冰面,5969年看柳過江,7989年刪衣;9981年,地裏忙。”
“三伏”壹般由前十日、中十日、後十日組成。壹般是從夏季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連續三十天。但有時中學有二十天,這二十天的最後十天就是人們所說的“躍進”
為什麽會出現“中間飛躍”?
首次倒伏的第壹天是夏季後的第三個庚日,中間倒伏的第壹天是夏季後的第四個庚日,最後壹次倒伏是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而不是夏季後的第五個庚日。壹般來說,立夏後的第五個庚日是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但當地球距離太陽比平時遠時,公轉速度減慢,太陽直射北回歸帶的時間延長,天氣將比往年更熱,持續時間也更長,立秋將比往年晚,立夏後的第五個庚日至日將在立秋前到來——最後壹天自然成為立夏後的第六個庚日。這時,十天後的第五個耿日是入夏後的又壹個伏中伏——“閏中伏”。
農歷原則
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方法,保證了正月至三月為春,四月至六月為夏,七月至九月為秋,十月至十二月為冬。同時也保證了農歷的開始在冬末春初。
農歷基本規律
1.月初壹(初壹)和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
2.月以中氣命名。
3.第壹個月是“陰”月。
4.閏月是與前壹個月同名的月份。
5.兩個中性月之後的第壹個閏月(假閏月)需要刪除(日歷)。
6.壹年壹度的冬季至日總是出現在今年農歷的11月。
7.從壹年冬季至日的次日到下壹年冬季至日的那壹天,如果出現十三個新月,就會加上壹個閏月。需要添加閏月的時候,第壹個沒有氣的月份就是閏月。因為只有十二種中性氣體,所以至少壹個月沒有中性氣體,也有兩個月沒有中性氣體的可能。但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沒有氣的第壹個月是閏月。當閏月的前壹個月是壹個月,它被稱為閏月。
農歷和陽歷的粗略轉換算法
日期算法
以下方法可用於將陽歷日期轉換為陰歷日期(余數法):
假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0) = 4q+R
然後:農歷日期=[14q+10.6(r+1)+每年的第幾天-29.5n]
(Q、R、n∈N+,R & lt4)
例如:農歷日期1994年5月7日是:
1994-1977=17=4×4+1
所以Q=4,R=1,所以農歷五月七日是:
農歷日期=[14x 4+10.6 x(1+1)+(31+28+31+31+7)-29.5n。
=[204.2 - 29.5 n](最大值(N),n∈N+)
=[27.2]
=27
也就是說,1994年5月7日是農歷二十七。
每月計算
月份的計算比較復雜,壹般可以用這個方法(排名法):
1.先用同余法找出65438+10月22日之後壹年的第壹個月;
2.然後以29為步,用α從基數反推,找出未來的農歷,並據此劃分農歷;
3.利用八年表法,得出十二歲氣的日期,並將其劃分為各個農歷月份;
4.找出第壹個不中性的月亮,如果每個月都是中性的,進行下壹步。如果是中性或不中性,則為上個月的閏月,後續月份為α月的前壹個月;
5.找出妳需要確定的日期被分配到哪個月,也就是。
農歷是根據地球回歸年的時間和月相的變化來確定的。變化復雜,時間精確,不能用簡單的數學公式來概括。上面介紹的計算方法只是壹個粗略的計算,並不能作為農歷的標準,而是需要不斷的精確觀測和推演才能達到真正的農歷。農歷是根據人們周圍的氣象、物候條件和農業活動制定的,實用性強,所以成為四季分明、易於記憶的歷法。在中國,農歷特別適合中原廣大地區。
農歷中的大小月亮公式
壹年編上下兩卦,七月初二月平安。
邊肖上卦,遇閏月十三陰大洋。
閏在相鄰樓之間,按節定年月。
計算方法:為了掌握農歷月份的排列順序,以及某年是否有閏月,編制了這個公式。正常情況下,農歷壹年十二個月。我們可以編壹月到六月為第壹卦,七月到十二月為最後壹卦,若幹年為兩卦,壹月為第壹卦,七月為第壹卦。“陰陽作小串卦,遇閏月十三日”,我們就用陰作大月的符號,陽作小月的符號,按大小順序用陰陽作年的符號。有閏月就多壹個月,壹年就是十三個月。“閏年相鄰樓隔,年月按節算”。當壹年中有閏月時,根據閏月的大小用陰陽表示,在閏月前後的閏月中間左側標註,就像占蔔壹樣。壹看就知道閏月是大月還是小月。同時提醒妳,農歷的年和日不是由萬年歷編制的月份決定的,而是由節氣決定的。比如1998,按照上面的方法,可以編出井和坎兩個卦。今年五月是小月亮,上半月的象征是“:”。: 。。下半年,每月的占蔔符號是“=丨 = =丨= ",且上半年,五、六爻之間,有福有陽。可以看出,今年的潤梅是29天。
五千年來,中國以農立國,制作歷法是國家大事。以前,諸侯國為了表示對中國的忠誠,都要按照中國頒布的歷法和年號,以此來“榮耀新月”。但民國以來,中國從封建走向現代,歷法與政治脫鉤。新中國成立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承擔了原禦史監的角色,負責編制萬年歷。由於萬年歷已經失去了曾經的“是最初的月亮”的含義,作坊裏流傳著不同版本的萬年歷,藝術家們壹定要仔細區分。
我們舉個例子:公歷1978年9月2日,農歷五月初五是哪個月哪壹天?
對照作坊裏的萬年歷,有的說是7月30日,有的說是8月1日。而且由於時間順序的關系,公歷是1978年9月3日,農歷也有8月1日和8月2日的區別,所以整個農歷8月都有區別。這個看似普通的農歷換算,引出了壹個很深的理論問題。
此外,魏紫戰鬥的次數取決於農歷年、月、日和時間。如果陰歷的月日不確定,就沒有辦法決定命運。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進壹步研究。
這個問題可以換壹種方式表達:1978的年份是“七月小八月大”還是“七月大八月小”?關於農歷月亮大小的排列,從南北朝到唐代壹直有壹些爭論,我不妨在這裏詳細闡述壹下。
在我國唐代以前的歷法中,第二次“日月合”(即地球上看到新月)的平均天數為29.53天為壹月,稱為“太陰月”。因為29.53不是整數,農歷有大月和小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從先秦到唐代,歷法都是大小月交替,只有有時候連續出現兩個大月。這種日歷是給“平朔”用的。
但由於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公轉,月球公轉速度存在差異,29.53天只是農歷正月的平均值。誠然,采用“平朔”的歷法是比較簡單的,月亮和月亮交替,但太陽和月亮的合相(新月)不壹定發生在初壹,而可能發生在上個月底或本月初二。南北朝時,劉宋何承天首先主張以“日月相會”的實際日子為初壹。這種日歷是為了“固定新月”。在“新月”的歷法中,初壹必須是太陽和月亮相遇的那壹天。但由於月球公轉速度不均勻,有連續幾個月或幾個月。起初,“定朔”的方法遇到了很多阻力。直到唐代,中國歷法才開始棄用“平朔”,改用“定朔”。
所以,要回答1978的戊午年是“七月小八月大”還是“七月大八月小”,就需要搞清楚那壹年太陽和月亮相遇的確切時間。以下是由劉寶林、劉婷婷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160年月食歷典》壹書記錄的日月合時:
當太陽和月亮相遇時,月亮和陰歷的日子
1978年2月7日22: 54,戊午年正月初壹。
1978年3月9日10: 36,五五二月初壹。
1978四月七日23: 00,15,戊午年三月初壹。
65438+5月7日0978 12: 47,五五四月初壹。
1978 03: 06: 08 01:戊午年五月初壹。
1978年7月5日17: 50,五五六月初壹。
1978八月四日09: 01:五五七月初壹。
10:09 0978年9月3日,五五八月初壹。
1978 10二月二14: 00 41:戊午年九月初壹。
1978 165438+10月1 04: 06,戊午年十月初壹。
1978 165438+10月30日16: 08 19:戊午年十壹月初壹。
1978 13: 36二月三十日,戊午年十二月初壹。
該書根據160年歷法的序言,使用的是現代中國標準時間,即格林威治東八區(東經120度)的時間。北京位於東經116度23分,因此北京當地平均時間比中國標準時間早14分鐘,如下表所示:
東八區時間,中國標準時間120度00: 00。
北京當地平均時間為116度23: 23: 46。
董琦地區時間是105度23點。
萬年歷的差異其實來源於時差。如果歷法編制者采用現代中國標準時間,日月合時發生在1978年9月3日00: 09,那麽陽歷9月3日就是農歷八月初壹,即七月大,八月小;但如果采用北京當地平均時間,日月合相發生在1978年9月2日23時55分,那麽陽歷9月2日就是農歷八月初壹,即七月小,八月大。
中國古代沒有現代時區的概念,天文觀測和計算都在朝代的首都,也就是秦田健的所在地進行。所以筆者認為1978的戊午年“七月小八月大”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