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梁)的首都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之壹。在河南省開封市的西北部。魏惠王三十壹年(公元前339年,魏惠王五六歲),杜薇從安義(今陜西夏縣北)遷來此地。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賁攻魏,黃河、大溝洪水泛濫,城破魏亡。隋唐以後,開封又稱大梁(後改稱汴梁)。
郭瑋(公元前403- 225)是周朝的諸侯國之壹,也是戰國七雄之壹。姬姓,魏。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179。版圖包括現在的山西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陜西西部和河北南部。
當時西鄰秦國,東隔淮河和水影與齊國、宋國為鄰,西南接韓國,南接楚國,北接趙國。魏的都城是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從安義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稱梁。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和韓康子被分入晉。公元前403年,魏和趙、韓壹起,被活著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第四次世界大戰的中心戰場,成為戰國時代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把黃寨作為改革弊端的舞臺;以楊樂為將軍,攻中山國;隨著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顯示出蓬勃的生機。
在戰國250多年的歷史中,魏是第壹個強大並占據統治地位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師,互認為王,史稱“徐州王”。但在後來的戰爭中,魏國“東敗齊軍,西敗秦軍七百余裏,南受辱楚”,開始走向衰落。它傳到了魏,在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
擴展數據:
經典歷史故事: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趙國攻打趙國,奪取了漆和丘福。因為魏國是魏國的保護國,魏國不能坐視不管,於是馬上聯合宋出兵幫忙防守反擊。魏、魏、宋聯軍把趙國的首都推到邯鄲,趙國被迫閉門防守,派人向齊楚求援。魏、魏、宋聯軍隨後包圍邯鄲,希望壹舉殲滅趙,以緩解被他國包圍的局面。
但與此同時,在魏軍主力不在的情況下,秦國攻打魏少良,拿下了少良,魏國在這場戰爭中被圍的危險就更大了。得知趙被圍,本想立即出兵,但段將軍主張暫緩出兵,以“承魏之弊”為戰略方針。即先以少量兵力南下攻襄陵,制造假象,既可助趙,又可牽制、累魏。
當魏軍占領邯鄲,魏國和趙都無力再戰時,他們就會正面進攻。齊威王接受了這壹建議。在趙魏兩軍相持壹年多,邯鄲即將失陷的時候,他剛剛任命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率領齊國主力去救趙。
田忌計劃前往邯鄲,與魏軍主力決戰,解決邯鄲之圍。但孫臏認為這對齊國不利,於是提出了更具創新性和可行性的方法,即“批康雜耍”和“躍馬梁”。“批康作弄虛”就是避實擊虛,攻之則存敵,使敵有後顧之憂,戰線自動解開。
“沿大梁疾馳”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魏國重城大梁上挺進,以切斷魏國交通要道,攻其不備。這樣壹來,魏軍肯定會回李自救,而則可以利用自己的疲勞壹舉擊潰魏軍,趙國之圍也就自動解除了。
孫臏“批康作怪”的舉動,讓田忌印象很深,當即采納。於是齊軍主力立刻向大梁推進。在這個關鍵時刻,雖然邯鄲城已被攻破,但魏軍仍要以僅有的幾支部隊留守邯鄲,主帥龐涓更是親自率領主力回主梁。但與此同時,齊軍已經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設下伏兵,攔截魏軍。
長期在外作戰的魏軍疲憊不堪,長途跋涉的急行軍使士兵們的鬥誌大減。所以齊威壹打,魏軍就被打敗了。但魏在此役中並未遭受嚴重損失,仍實現了攻克趙國都城邯鄲的戰略目標。
公元前352年,魏國聯合韓國打敗了齊國,實現了齊楚和平。
公元前350年,魏國反攻秦國,在包圍了,秦國戰敗,乞求和平。至此,戰爭以魏國的勝利而告終,魏國的霸權繼續發展。
百度百科-郭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