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村裏的“卓巴”(村裏的母親)和“卓生”(村裏的父親)敲著被認為是神器的牛皮大鼓,全村人聞訊都聚集在“卓巴”和“卓生”家,等待著新年分配的準備。首先,村裏所有的家庭集資購買小牛,並舉行儀式將牛祭祀上天。祭祀結束後,每家每戶壹人,肩扛弓箭和火槍,上山捉兩只黃嘴鼠,獻給本村父老,作為兒女的節日禮物,以示孝敬。另外,還要抓壹對竹鼠送給村裏的鐵匠,作為新年準備耕田砍樹儀式的禮物和用鐵的紀念品。這些禮物有時是提前預訂的。男主人們聚集在鐵匠的作坊裏,把老鼠清洗幹凈,用火烘幹壹半,搗成粉末,倒入開水,給鐵匠端來湯,剩下的老鼠肉給村裏的長輩。
節日期間有打牛皮鼓、竹簡合奏、跳、唱、轉竹竿等活動。據說很久以前,壹個基諾族女子婚後九月懷胎九年,未能生育。後來,她肚子裏的孩子咬掉了她的七根肋骨,從肋骨下面跳出來,壹手拿著火鉗,壹手拿著錘子,壹出生就打鐵。從此基諾族開始使用鐵。後人為了紀念他,紛紛效仿,於是就有了打鐵節。
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諾族壹年壹度的節日是科特節。在基諾族語言中,“科特”的意思是“鍛造大鐵”,鐵匠是節日的明星。
早期的鐵匡客節原為鐵打節,是基諾族為紀念鐵器的創造和使用而舉行的節日。據基諾族民間傳說,在基諾族沒有鐵器的時候,壹個女人懷孕九年零九個月,生下壹個兒子。這個兒子出生後,變成了壹個粗壯的男人,右手拿著錘子,左手拿著鐵鉗。他在房子裏架起爐子和鐵砧,開始打鐵。從此基諾族有了鐵刀、斧子等鐵制工具。為了紀念這壹歷史性的變化,基諾族每年都會慶祝科特節。
祭典當天上午,村裏的“卓巴”長者激動不已,猛敲那面供奉他家的大鼓。身著節日盛裝的基諾族人聽到鼓聲,紛紛湧向事先安排好的牛場。卓巴朗誦完壹首關於牛的傳統詩歌後,壹群帶著竹簽的男人輪流舉起標槍,向被牢牢拴住的牛扔去,紮進它們的身體。黃牛被宰後,先剪下七份給村裏的七老,再平均分配給所有人。
各家都種豬殺雞,準備了豐盛的酒席。中午,各男家長帶著自己準備的酒肉菜肴,去卓巴家參加鼓節。鼓前的祭壇上,擺放著鐵錘、鐵鉗、雞毛、姜、芋頭、雞冠花、金花等鐵匠的工具。卓巴背誦祭祀詞,搖錘擊鼓,然後帶領大家大鼓舞地跳舞,唱歌辭舊迎新。從晚上開始,人們吃飯,唱歌,跳舞,直到壹天結束才休息。
第二天,村裏的人會給鐵匠壹只竹鼠。基諾族地區竹林茂密,生活在竹林中的老鼠是最好的美食。眾人圍住鐵匠,到卓巴家舉行象征性的打鐵活動。鐵匠和他的徒弟臨時燒了壹塊鐵,用錘子敲打,意思是鋪上新的刀斧,準備投入春耕生產。然後,人們開始蕩秋千、陀螺、丟包、踩高蹺等活動,或走親訪友慶祝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