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豬肉價格的持續上漲,很多人反復權衡,把吃豬肉換成吃“牛肉”。相對於豬肉,牛肉的價格略高,但如果說性價比的話,吃“牛肉”是最劃算的。
牛肉含有鉀、肌氨酸、蛋白質、維生素B12等人體所需的元素,尤其是蛋白質。氨基酸的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的需要,可以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特別適合手術後生長和休養的人群。
對於真正的吃貨或酒客來說,牛肉是涼菜中的極品,在餐廳或街邊小攤就餐,牛肉必不可少。
壹般情況下,1斤生牛肉腌制後,出肉率50%,最多70%。38元壹斤的生牛肉腌制後,加上工人工資、水電費、腌制材料等成本,80元就賣到七五折。
但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在市場上,壹些熟牛肉和生牛肉的價格相差不大,有的持平,有的甚至熟牛肉比生牛肉還便宜。
心裏可能會蹦出壹個大大的問號?為什麽市面上的壹些熟牛肉和生牛肉價格相差無幾?是牛肉質量有問題還是有貓膩?
俗話說“做生意的都是猴子。”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壹下“為什麽市面上有的紅燒牛肉這麽便宜”。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1:和購買數量有關系。眾所周知,品牌或者大壹點的店鋪,每天的銷量都很大,所以每次的進貨量肯定要大很多。所以他們買肉的時候有底氣議價,拿到的生牛肉必然比市場價低很多。
原因二:國外進口的凍肉。我們國家每年從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亞進口很多,大部分以黃牛肉為主。相比國內的“冷鮮牛肉”,凍肉(無法保證“全程冷鏈”運輸,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價格要低很多。
理由三:水牛肉。最常見的就是“註水肉”。據了解,這種牛肉是由專業機器註入鹽水,再經過蒸汽處理(防止水分流失)。這樣加工的註水肉,壹般都是“塑料真空”包裝的,很容易分辨。
理由四:?植物蛋白膠牛肉。為了保持牛肉的完整性,商家在生牛肉中註入植物蛋白膠,這樣最高出肉率可以達到120%。註射了植物蛋白膠的牛肉經常被外行人誤認為是肥肉。
原因五:“粉針”肉。就是在500克牛肉中加入100克左右的水澱粉,放入機器中真空碾壓,水澱粉就會揉進牛肉中,達到增加重量的目的,成本自然會下降很多。
原因六:其他原因。比如壹些“臟”店賣的死肉,在檢疫部門沒有發現的情況下,可能會混入市場,以極低的價格出售。
生牛肉怎麽選?
1.看顏色。表面有紅點的牛肉是壞肉,沒有紅點的牛肉是鮮肉。鮮肉光澤好,紅色均勻,劣質肉缺乏光澤,脂肪呈白色、淡黃色或綠色。
2.聞壹聞。鮮肉有牛肉的自然氣味,劣質肉有酸味或氨味。
3.感覺有彈性。鮮肉有彈性,凹進去的部分用手指壹按就能馬上恢復,變質的肉沒有彈性。
4.摸粘度,鮮肉表面略幹或略濕,不粘手。亞鮮切面潮濕粘手,變質肉粘手嚴重。
熟牛肉怎麽選?
1.看品牌。去超市買,選擇大品牌,質量有保障。去熟食店最好選擇在當地甚至全國知名度較高,在周邊群眾中口碑較好的老字號店鋪,質量較高。
2.看顏色。新鮮紅燒牛肉表面略幹,色澤深紅或淺紅,光澤度好,肉質堅韌,彈性好。
3.看看這些線條。用手掰紅燒牛肉。如果質地絲滑,肉質有筋有膜,就是“純牛肉”。如果加了澱粉,碎了就“塊狀”了。
38元壹斤的紅燒牛肉和市場上的“生牛肉”壹樣,不要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