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定飲食
撣族人喜歡壹日三餐吃糯米飯,有不吃隔夜飯的習慣。菜品以酸、辣、澀為主,品種較少。我喜歡吃雞肉,魚肉,豬肉,魚蝦醬,豆豉,泡菜等等。香蕉飯和竹筒飯是撣族的著名食物。尤其是竹筒飯好吃。竹筒飯的制作非常簡單。做飯的時候,先洗壹個竹筒,打開。把糯米、香茅、豬肉、鹽和水放在竹筒裏,然後用草堵住開口,外面用泥封住頂部。之後可以放在火邊燒烤。烤到竹筒外壁爆裂,再把竹筒裏的米飯拿出來吃。
撣族人吃飯時習慣用手抓食物。飯後,我不喜歡像緬甸人那樣喝涼水,而是喝綠茶。當他們喝茶時,他們喜歡放壹點鹽,認為這是唯壹的味道。陜味小吃種類不多,比較有名的是“闊伯”紅糯米糕。這種餅是用熟糯米和炒芝麻搗碎制成的。撣族也有吸煙和吃檳榔的習俗。
連衣裙
撣族男裝包括包、上衣、撣褲。郵袋大多由絲綢制成,通常在節日和慶祝活動中穿著。撣族小山包的顏色有白色和粉色。撣族的包頭風格和緬甸人不壹樣,直接把頭巾兩端塞進包頭巾裏。為了不使包掉下來,有些人專門用別針別上。通常,撣族人用毛巾裹頭。撣族上衣分為襯衫和大衣。襯衫多為白色,立領長袖。外套采用無領翻領的細布,紐扣為5片的冷色調紐扣。褲腿的褲子很大,大部分是黑色的。
撣族的女裝和緬甸族的壹樣。上身穿大胸長袖上衣,下身穿紗籠。撣族婦女經常把長發戴在頭上,用梳子和鮮花裝飾。但也有很多女性,尤其是農村女性,喜歡戴頭巾。外出時,撣族人常常戴著尖頂帽,背著挎包,穿著拖鞋。撣族崇尚紋身。在撣族社會,壹個男人是否有紋身被認為是勇敢的。標記是否的習慣。山人11-12歲開始紋身。撣族的紋身和緬族的壹模壹樣。都是先用針刺描繪皮膚,然後塗上紫黑色的植物染料。此前,山人從膝蓋到胸部布滿各種圖案,如老虎、獅子、大象、花草等。
平民住宅
撣邦的民居是幹欄式建築,大部分是竹制的,也有木制的。壹般家家都有壹棟竹樓。竹樓建在院子中間,四周種著果樹和蔬菜,院子經常用竹柵欄圍起來。山竹樓占地約10米見方,分三排21木柱,地面以竹或木鋪成。房子有人字屋頂,墻壁經常用竹條分割成厚厚的席子。撣族的竹樓和緬族的竹樓基本壹樣,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堆放雜物。山竹樓靠近樓梯的上層是走廊和陽臺。陽臺上有水缸和冷水缸,是全家人洗漱的地方。樓梯壹般開在樓下的房子裏(樓下沒有墻,只有支撐房子的柱子)。樓上以中間壹排柱子為界,外面是大廳。大廳是壹家人飲食起居的中心,有壹個壹米見方的火塘。裏面是臥室,是全家人休息的地方。
撣族民居的臥室是長方形的,壹家幾代人壹起生活。撣族人不睡在床上,但在地上鋪上席子就可以睡了。睡覺的時候,從裏到外按照年齡順序,老人和食物在臥室最裏面,年輕人睡在門邊。家人睡覺要分座位睡,中間只有蚊帳。客人參觀時不得在樓上穿鞋、觸摸房間中央柱子、進入臥室或跨越火坑。如果要過夜,客人只能睡在正房。壹般山村只有三四十戶人家。寨子裏有佛塔和寺廟,每個大殿裏都有神龕。山民建房後,往往選擇吉日搬遷,舉行搬遷儀式。搬家之夜,主人會邀請親朋好友誦讀佛法、講經,並以食物款待客人。第二天早上要請和尚齋戒,受戒,念賑災經,布施。
家庭的
撣族實行壹夫壹妻制。每個家庭壹般只有兩代父母和子女。每個家庭都是壹個獨立的生產單位。在家庭內部,父親或母親都可以是壹家之主,負責整個家庭的生計和安排家務。撣族家庭秩序井然,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固定的座次。婦女在家庭中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但是,撣族家庭偶爾會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孩子結婚後,兒子還可以和父母住在壹起,女兒卻要結婚。家裏孩子多的時候,兒子也可以和父母分開住,或者在父母的院子裏再建壹個竹樓。如果家裏沒有兒子,可以在家裏招個女婿。父母雙亡,長子要承擔父親的責任,長女要承擔母親的責任,撫養弟妹。每個家庭都習慣住在寨子裏。
節日
撣族的傳統文化節日基本上都與佛教有關。
最隆重的節日是浴佛節,也叫潑水節。潑水節期間,全國各地的撣族都會舉行壹定規模的慶祝活動。洗佛節第壹天,所有善男信女早上要沐浴更衣,去廟裏拜佛聽經,在廟裏搭起彩棚,請佛在彩棚裏洗澡。每個人都爭先恐後地去取幹凈的水來歡迎佛陀,並為了和平和健康向佛寺裏的僧侶施舍。在浴佛節的第二天,撣族開始互相潑水祝福,用清水互相潑灑,以洗去壹年的汙穢。如果是向長輩潑水,要先敬禮,然後恭敬地把水濺到長輩手上。小夥子可以把幹凈的祝福水灑在自己喜歡的小姑娘身上。浴佛節期間,撣族村寨會到處唱祝福的歌,還會有陣陣象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