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揭陽民俗

揭陽民俗

1.揭東龍沙豎燈柱升至蔡峰。

在潮汕地區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中,有壹項活動是獨壹無二的,它的美麗和壯觀令人驚嘆。這是揭東縣龍沙的“豎起燈桿,登高采風”活動。其獨特之處在於揭東縣村及其周圍的姜(原名龍沙)村民在14世紀中葉元末明初代代相傳,紀念其祖先南宋愛國人士的儀式。以“豎起燈桿,登上蔡峰”這種民間形式來紀念我們的祖先,在潮汕地區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2009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宋末年,元軍攻打南宋,左丞相、樞密使江萬裏領兵鎮守饒州城。因敵我懸殊,饒州失陷,其弟姜被殺。江萬裏和他的家人投票贊成泳池殉難。宋朝以後,蔣萬歷的三弟蔣萬載和江萬裏的次子朱江、三子蔣棠,幫助年輕的皇帝與文天祥、盧秀福壹起進入福建,繼續與元軍作戰。戰後,江萬裏的後裔曾數次在潮州開元街居住,後來他們的孫子蔣汝祖帶著兒子蔣天錫隱居在揭陽龍沙。當時他們懷念抗元始祖江萬裏,但迫於元朝統治者的壓力,不敢正面紀念,不敢暴露身份。後來,當我想到江萬裏壹生的幸福時,我用提升蔡峰來紀念它,以表明我沒有忘記我的祖先。從元末開始,居住在龍沙的姜子孫就以“立燈柱,登彩鳳”的方式來紀念他們的祖先,這壹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立燈柱登彩鳳”是用壹根長10余米的竹子,尾部有竹葉,尾部掛壹盞大紅燈籠,燈籠上方立著五色“彩鳳”。蔡風用上好的木頭做了壹只鳳凰,用鐵皮剪成鳳翼鳳尾,放在鳳凰身上,再染成紅黃兩色。彩鳳由硬木、鐵皮和繡花綢緞制成;蔡鳳登上竹竿時,鳳尾和鳳身披著繡有金絲線的紅綢,上面寫著“吉祥”“幸福”等字樣。鳳下掛著風鈴,風壹吹,“彩鳳”轉動,鐘聲清脆悠揚。白天,遠遠望去,壹根竹竿,壹個“采風”,壹家接著壹家,仿佛是壹片鳳凰滿枝的竹林;到了晚上,燈籠和安裝在“彩鳳”上的各種閃燈壹起亮起來。這是壹個五彩繽紛的燈光之城,真的很漂亮。彩鳳制作工藝較高,主要采用木材和薄鋼板制作,再塗上彩色油性顏料,經久耐用,色彩豐富。現在的燈籠都是用竹糊蠟紙制作,彩鳳用燈籠裝飾,鈴鐺上加入了現代聲光電子產品,可見彩鳳對於燈桿的技術與時俱進。

起初,每年舉行壹次“立燈桿、登高采風”的紀念儀式。後來江氏宗親秉承節儉的家風,同意在12年舉辦壹次。建國前夕1948年舉辦,解放後文革期間停辦,1983年恢復,1994年和2005年恢復,2016年再次舉辦。

這種紀念儀式通常在農歷十月上旬至十壹月上旬舉行,持續壹個月。村民們在彩鳳設立了壹個燈柱。期間,各村還舉行潮劇表演、潮州弦表演、鑼鼓旗遊行等娛樂活動,熱鬧非凡。這種獨特的民俗形式不僅是村裏的壹大文化景觀,也是紀念先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壹種形式。它的獨特性、歷史性、象征性和地域性對中國民俗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價值。

(真的很壯觀)

2.。揭陽舞獅

舞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可以追溯到漢代。在那個時期,“假面戲”在漢族中流行,人們裝扮成野獸,模仿野獸的形狀表演,其中舞獅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在唐朝,舞獅是壹種宮廷娛樂。唐朝時人們稱之為“五面舞獅”。

獅子是“百獸之王”。古人認為獅子可以辟邪,屬於吉祥之物,寓意“消災除蟲害”、“預示吉祥”。他們將這種吉祥的野獸人格化,賦予其舞蹈動作,通過簡單的跳躍、舞蹈、逐步完善、變化的動作,轉化為民間藝術和傳統民間文化。

中國傳統舞獅可分為北獅和南獅。舞獅講究技巧,是集武術、舞蹈、技巧於壹體的綜合藝術。北獅的表演形式多為男女舞蹈或大小群舞。舞獅者隱藏在獅子中,表演輕盈靈活。通常是在溫和、柔和、放松和快樂的氣氛中。北獅配以羅京、鼓、鈸等節奏輕快的樂器,主要象征吉祥、平安、歡樂。人們稱它為瑞士獅子。南獅表演時,壹般由三人組成,壹人舞獅頭,壹人舞獅尾,另壹人扮成帶葵花扇的笑佛或帶彩球的武士。在表演過程中,微笑的佛陀或武士似乎在前面領路,後面跟著鑼鼓。這時,隨著輕、重、快、慢的鼓聲,獅子以各種方式表演,時而搖頭擺尾,時而騰躍跳躍,時而昂首挺胸,時而跪倒在地,做出撓頭、跪拜、舔毛、酣睡等動作。在表演技巧上,有爬桿、過橋、翻身、咬球、摘青等動作。動作充滿樂趣,讓人忍俊不禁。南獅舞動範圍廣,造型勇猛,低高跳躍,靈活多變。有了剛健有力的人,它用各種腰肢動作和馬步,就是為了表現它那種堅強豪邁的奮進意誌。南方的舞獅往往伴隨著鑼、鼓、鈸等氣勢恢宏、扣人心弦的樂器。南獅不僅威嚴,還能表達喜、怒、悲、喜、驚等各種情緒,所以人們稱之為醒獅。

揭陽舞獅起源於何時,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19世紀初,福建泉州少林傳人陳南之來到揭陽講武,向揭陽弟子傳授學習舞獅的技巧和動作。揭陽舞獅屬於南獅表演藝術。傳統的南方舞獅分為獅子、黃獅、黑獅三種顏色。這三種顏色的獅子代表了三國時期三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劉,關和張。即:黃獅代表劉備的風度;紅色獅子代表關雲長風格;黑獅代表了張飛的風格。在我國歷史上,劉、關、張壹直以其忠、義、仁、勇,俠義豪放的品格和英雄氣概為武林人士所景仰和崇拜。南獅的表演手法非常精彩,七情六欲的動靜表現淋漓盡致:見獵即喜,失望即怒,狩獵即樂。它不僅表現了勇氣和力量,還表達了微妙的情感變化。

過去舞獅之後是武術表演,表演者表演各種武術套路。表演方式如下:首先壹人上臺,赤手空拳打壹套拳。然後,每人用刀、槌、矛、三叉表演壹套槍法。最後是搏擊,即徒手對刀,刀對槌,槌對矛,雙錘對矛,矛對三叉。有的陪練是四陪練,有的陪練是八陪練。有時有雜技表演,如飛鏢、刀和火圈。

近年來,揭陽的許多舞獅隊都致力於提高舞獅的藝術技巧,並訓練和表演了許多高難度的動作。包括踩樁、跳高低樁、爬桿、爬梯、摘繡球、掛對聯等技能。

作為壹項民俗活動,每逢春節、元宵節、國慶節等傳統節日,每當新樓落成、道路橋梁通車時,主辦方或個人都會邀請舞獅隊表演助興,既能增加節日氣氛,又能烘托吉祥寓意。因此,舞獅活動已成為揭陽民間節日慶典的主要娛樂活動之壹。

我們住在榮成,每年中秋、過年等重大節日,村裏都有組織在村裏或村外演出,熱鬧非凡。

3.揭陽掛紙

揭陽人(或者說整個潮汕人)家庭觀念很強,歷來很重視清明節。無論妳在哪裏,妳都會回家。這個節日和春節壹樣重要。

潮汕人把掃墓稱為“上墳”或“掛紙”,形式並不復雜。人們到祖墳前填墳,掃去塵土和雜草,在墓碑和墳頭上掛上紙條進行祭祀。掛紙是最重要也是唯壹必不可少的環節。有的地方,不祭奠也可以掛紙。大概意思是後人沒有忘記和標記。掛紙很簡單,就是用石頭在墳頂上壓壹堆紅黃青紙,或者在墳上撒彩紙。如果有墓碑的話,細心的後人會用鐵油來描述碑文,但是碑文上的名字的著色是不允許的。綠色表示死亡,紅色表示這個人還活著。

壹年壹度的清明節過後,家人聚在壹起,祖先的墳前可以輕松的訴說壹些舊事,祭奠祖先,也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我每年都去,但有些家庭不在清明節去,而是在清明節前去爬山。

4.揭東享有民俗風情

(1)孫新娘

過去,在曲溪鎮徐鋪村,正月十七、十八,村裏要舉行遊神比賽,晚上在村裏的大會城上演潮劇。就在舞臺前面,站著村裏今年結婚的壹排新娘。大部分都是婆婆領著,晚上七點半左右出來,壹直站到晚上十點多。新娘們靜靜地站著,讓人看著,評判著,品味著。看看誰的新娘漂亮,誰的新娘賢惠,誰的新娘優雅。新娘們壹起出來曬太陽,這是那些未婚男生最留戀最喧鬧的場合。就這樣,那邊舞臺上鑼鼓喧天,這邊年輕人的起哄聲越來越大。整個村子真的很熱鬧,真的是比較有意思的民俗。後來不知道為什麽取消了這個民俗。

(2)貼對聯

貼對聯是中國壹個重要的民俗,尤其是在節假日。壹般在大門上貼壹副對聯。然而,在揭東縣帝都鎮的吳梅村和梅峰村壹帶,人們貼對聯的習俗有些不同。他們通常會在結婚生子的時候買壹副對聯貼在家族祠堂的門上。尤其是春節,自不必說,人家自家門上要貼對聯,人家每扇窗戶都要貼對聯(大多只貼橫批);更重要的是,我想買壹副對聯,貼在家族祠堂的大門上。這樣壹來,祠堂的門面上就多了對聯,那麽壹大片紅色自然是喜氣洋洋。有喜事時會在祠堂貼對聯,有壹種報喜不報憂的心理;還有就是願意向祖先報喜,因為祠堂大多是祭祖的地方。這種方式,無論是現實還是心理,都是壹種獨特而有趣的民俗。

5.揭陽織造

編織是揭陽獨特的民間藝術。起源於20世紀初,繁榮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揭陽民間藝人將“瘦苦竹”畫成絲般柔軟、紙般薄的小條,再用靈巧的雙手編織成各種工藝品,如花籃、竹扇、洗衣籃等獨具特色的工藝品,再在上面編織人物、花卉、書法、圖案,可謂巧奪天工。

20世紀初,揭陽越城松山藝人林開創了編織工藝。林自幼才氣橫溢,在詩詞書法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此基礎上,他潛心鉆研編織技術,編織的故事生動、凝重、優美。1936年,林的壹幅作品被壹位大學生帶到南京,獲得第二名。1943年,林應邀為揭陽“誠信和數店”編屏8幅,後為東洲老四仙太師編屏8幅,每幅編字1200余字。畫面布局合理,結構嚴謹,點、筆畫交織成浮雕,清晰醒目。林還織了壹個小蟹簍,小如手指,紋路細密。籃子裏有幾只海蟹,栩栩如生。1954年,林還為潮汕文工團編織了壹幅毛主席像,有10個屏風。其高超的技藝令人驚嘆。

在林之後,湧現出許多技藝高超的織工,其中以陳大齡最為著名。陳大齡編織精美的動物、花鳥、篆書楷書。1954編兩把竹扇,在上面編八仙過海人物畫。人物栩栩如生,技術非常精湛。曾獲汕頭市工藝美術二等獎、優秀獎,其精心制作的《梅居畫屏》入選國禮,由中央領導帶到海外贈送國際友人。

6.航材橋

彩橋是潮汕地區元宵節的傳統民俗活動。它以特殊的文化魅力傳承了數百年,也感染了壹代又壹代的潮汕人。

目前潮汕只發現了兩個地方,壹個在榮成,壹個在洪陽。雖然兩地在古代是不同的縣,但現在都屬於揭陽,所以說彩橋是揭陽特有的。其中,榮成有三個完整的階段:第十壹個月的第壹個月,第十五個月的第二個月,最後壹個月。弘陽目前只在正月十五舉行。雖然彩橋活動古已有之,但相關記載極其簡單。關於榕城的元宵活動,清版《揭陽縣誌》卷七《年譜》載:“元朝時,設燈籠,放煙花,舞獅子,坊中表現謎題。學者們聚在壹起猜,贏了的人有獎勵。婦孺過橋投積木,謂之渡厄,或采綠花拾瓶嘴歸,取義適男;在農村,蕩秋千是戲,畬歌是鬥,善者勝;元宵過後,送燈籠給已故的繼承人,送竹秋千到鄉下,通宵暢飲。”這壹點從古代元宵節就可以看出來,其中對彩橋的描述只有“婦孺過橋拋積木,謂之渡厄”這句話。從該條款可以看出,在古代,參加彩橋活動的婦女和兒童在橋上行走時投擲石塊,被視為幫助家人消災,祈求好運。

揭陽縣誌中沒有記載彩橋的來歷,但民間流傳著兩個相關的傳說,其中壹個是凡人傳說:相傳古時榮成壹戶貧寒人家有壹對兒女,女兒是老大,兒子是老二。大女兒出嫁後,因為家裏人手不足,發展太快,經常受到歧視。後來她經常回娘家幫忙。有壹年元宵節,她老公和他哥把他們家門前的小橋裝飾了壹下,供娛樂。那壹年,姐姐喜得貴子,哥哥去試了試,於是修建彩橋被視為吉祥之舉,流傳下來。“回娘家”的習俗在今天的容城彩橋時還保持著,主要是新婚或未出生的女兒在彩橋前或彩橋後隨丈夫壹起回娘家。當晚,娘家要準備壹盞新燈籠點亮,交給女兒帶回家。因為“燈”字在潮州與“丁”諧音,所以也有“送燈籠吃湯圓”的習俗。另壹個是神話:據說古時候有壹天,榮成的壹個村民夢見城裏要發洪水,有仙女告訴他,發洪水的時候天上會建壹座彩橋,只要人過了彩橋,不回頭,就安全了。按照仙人的指引,全城的人果然躲過了災難,後來有了走彩橋的習俗,走彩橋不能回頭,也不能從原橋返回。這個傳說雖然是現代人編造的,但也給傳統的彩橋活動增添了幾分神奇。

彩橋有著濃厚的傳統和民俗,大部分是民間組織的自發行動。以石獅橋為例。自1990成立彩虹橋俱樂部以來,彩虹橋的活動從未停止,尤其是近十年來,在陸博、楊、黃、陳克茂等熱心人士的推動下,每年都在推陳出新,越來越精彩,越來越吸引人。此外,彩橋往往被賦予美好的祝願,如“精神,財富,和促進”。因此,每年“走橋”期間,自發前往參加活動的人不下15萬人,近兩年更是達到20萬人。參與者已經從最初的榮成居民逐漸擴展到郊區,甚至城市的各個部分。近幾年甚至還有汕頭。壹座寬僅七米,長約二十米的小橋,壹夜之間單向通過如此巨大的人流,並且每年都井然有序,堪稱世界奇跡。除此之外,還有壹個去石獅橋參觀彩虹橋的特別活動——摸獅子。雖然摸獅的習俗自古就有,但據說石獅橋頭的石獅是特意為全城擺放的,以守護來自西方的靈氣。他們壹直被視為神獅和需要的靈獅,所以這裏的摸獅有著神秘的色彩,與眾不同。如“摸獅耳生兄弟”、“摸獅鼻,寫風雅字”、“摸獅頭,做賢人”、“摸獅腹,娶風雅妻”、“摸中,嫁安(夫)”、“摸獅口,富貴”、“摸獅腳,富貴”、“摸獅尾,有好結果”。但也有人認為,過去之所以摸獅子,是因為橋欄桿上刻有石獅。作為壹個裝飾品,摸摸彩頭是無害的。石獅橋頭的石獅既然是靈獅,是聖獅,理應受到尊重和崇拜。如果肆意觸摸它們,就是對神聖獅子的褻瀆。不管妳以什麽態度去理解摸獅的意義,其實石獅橋頭的獅子每年正月十壹都是圍獅的,所以那天晚上很少有人能摸到獅子。石獅大橋彩橋活動的第二個高潮是在正月十五,二橋在路上的時候掀起的。當晚除了橋上的燈籠,更重要的是欣賞了楊希光舞獅隊的舞獅和武術表演。雖然演出時間壹般不超過壹個小時,但去看的人還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至於正月十六的“航尾橋”,元宵節過後,人們已經開始上班了,所以“航尾橋”大多對市民漠不關心,顯得冷清。

無論是豐富還是樸素,無論是榮成還是洪陽,兩地豐富多彩的橋牌活動經過數百年的流傳仍能受到廣大民眾的青睞,可見其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更可喜的是,去年榮成的彩橋活動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果包裝推廣,可以做成揭陽的文化名片,助推揭陽的知名度。

我每年都去那裏。許多人走在彩色的橋上,觸摸石獅,采摘竹子。非常熱鬧,每年農歷正月十壹。

7.揭陽賽龍勝金民俗

龍舟賽在揭陽已有400多年的歷史,2007年的“白龍納雍榕江”將這壹民俗活動推向高潮。今天的賽龍舟不僅是壹種民俗,也是壹種體育活動。新的時代也賦予了它更多的人文精神:奮鬥、進取、沖向勝利。至於揭陽的龍舟造型;龍舟比賽形式;龍舟下水和下水儀式;龍舟制作的程序有哪些民俗文化內涵?

幾千年的龍文化深深積澱在中國的民間文化中。無數的民間習俗都與龍有關,如龍燈節、遊龍、龍舟節的燃龍和賽龍舟等。,尤其是龍舟賽更為普遍,影響更深。賽龍舟是紀念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民間活動。從65438年到0984年,國家體委將龍舟列為中國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於是賽龍奪金成為壹種流行的民俗和體育項目,在規模和內涵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揭陽賽龍舟歷史悠久。龍舟生動、多彩、美麗。從龍舟的建造到龍舟的下水、通水、參賽,都要舉行各種儀式,莊重典雅。因此,揭陽的龍舟賽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清乾隆《揭陽縣誌》中寫道:“(端午)初壹至初五,江湖將賽龍舟,或以獎金享勝者,官士各設酒筵觀看。”清代雍正撰寫的《惠來縣誌》已出版十三年:“端午...西崗塘賽船奪旗。”可見,清初以前,揭陽就有賽龍舟的習俗。普寧南溪鎮有個民間傳說:南溪鎮外有榕江,內有新溪,素有水鄉之稱。相傳明朝中葉,新溪劉村人口眾多,村裏的劉先生家境殷實。他的女兒深居簡出,博覽群書,他的父親被視為掌上明珠。他女兒有壹天晚上夢見了龍舟,天亮了告訴父母要龍舟。父親聽了,於是造了壹條龍舟,並招募民工在村子旁邊挖了壹條新的河,取名新溪,專門用來劃龍舟,至今還存在。盤東棉樹村有林天牧移過紅龍的傳說。根據這些傳說,揭陽賽龍舟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光緒十九年(1893),福建巡撫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他邀請了潮州、普傑的壹些龍舟在榕江南河段比賽。揭陽棉樹村的紅龍獲得了第壹名,丁日昌作為欽差授予了紅絲絨旗。北溪鄉的藍龍沖過鐵索作為終點標記時,龍嘴抓住了鐵索,但由於速度快,沖力大,鐵索斷了,藍龍掉了壹顆牙,所以叫活龍。據說今天北溪鄉的藍龍比賽的時候,龍的嘴裏還少了壹顆牙。這些歷史故事廣為人知,廣為流傳。

2007年,揭陽市在榕江北河市政府門前舉行全市龍舟大賽,100艘龍舟,被稱為“白龍鬧榕江”。盛況空前,其盛況將永載史冊。

不僅榕江,揭陽很多地方都有龍舟賽,比如南厝。

8.院長唱歌跳舞

普寧德安裏位於普寧市洪陽鎮。創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為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德安裏分老寨和中寨。老寨的建築布局俗稱百鳥朝鳳,中寨是四馬拖車。村內有祠堂、佛寺、客廳、書房、亭臺樓閣、荷塘、花園、倉庫、刑房,房屋數百間,面積4萬多平方米。外築護城河,是廣東罕見的大型豪宅式建築群。後來,方耀家族還在德安裏(中寨)以南不遠處修建了壹座巨大的新德安裏。目前德安裏(老寨、中寨)壹部分作為普寧壹中的教學樓,壹部分作為居民樓。新德安裏是鎮政府用的。

清代廣東水師方耀家族居住的德安裏村,幾乎囊括了揭陽民間建築的精髓。分為老村、中村、新村三個村。老村是“百鳥朝鳳”,中村和新村是“悍馬拖車”。三個村子連在壹起,規模特別壯觀。德安裏的木雕、石雕、瓷嵌工藝,靜物典雅精致,動物栩栩如生,形神兼備。

普寧歌舞是壹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2005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者扮演梁山伯的英雄,每個舞者的臉和服裝代表壹個梁山英雄。他們手裏拿著兩根棍子,在鑼鼓聲中向前跳躍,手中的棍子有節奏地打著拍子,旋轉著,伴隨著陣陣喊聲。氣勢如古戰場廝殺。從潮汕底層文化發展而來的歌舞,被視為吉祥的象征。與民俗活動緊密結合,深受群眾喜愛。

當普寧的英文歌團隊來到德安裏,當這兩種帶有揭陽民俗的文化結合在壹起,畫面成為經典。它幾乎是揭陽文化的壹個縮影——悠久而豐富,勤勞而美麗。

非常好看。有機會妳壹定要親自去看看。

給妳講個小傳說(來自揭陽黃啟山)。

黃岐山塔位於黃岐山山頂。它分為五層,八角形,高約20米。都是石頭結構,中間有壹個空隙,每層都有壹個窗戶。據記載,黃岐山塔建於明代,只有三層。它是在清朝同治年間被雷電擊倒的。民國二十三年(1934),知縣謝鶴年重修,增為五層。塔尖最初被建成壹朵蓮花。有壹種說法是建造了壹個銅葫蘆。解放後,塔尖又遭雷擊破壞,至今未修復。塔前壹塊巨石上刻著謝鶴年修塔時留下的詩句。

這裏還流傳著壹個感人的傳說。古時候,在黃岐山後面的馬鞍山腳下,住著壹個貧窮的寡婦,名叫黃阿姨。黃阿姨撫養了壹對不同姓氏的孩子,她的兒子馬是她收養的馬家的孤兒。女兒叫黃善珍,是自己的孩子。黃阿姨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馬應山英姿颯爽,武功很高,是射獵高手。黃山珍則是壹個心靈手巧的美少女。

當她的孩子長大後,黃阿姨有壹個計劃。有壹天,她把孩子叫到身邊,說要給他們兄妹選壹門好親事。聽了這話,山鷹的哥哥和姐姐都高興得跳了起來。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妹,誰也沒有猜測,從此更加親密。每次山鷹去山裏打獵,山珍總是和他壹起去;山珍在河裏洗衣服,山鷹也掉進河裏抓烏龜。就等母親秋天選個吉利的,洞房就能成親了。

沒想到,這個地方有個叫白崇寶的無賴。他的妹夫是義帝高帳下的將軍,所以被狗欺負,這壹帶的人對他恨之入骨,就給他起了個惡名“白五天”。這壹天,田來到黃岐山和壹群狗奴玩耍。他突然看到壹個漂亮的女孩在河邊洗衣服,於是他走上前去迎合,並要求女孩和他壹起回家享受生活。這個女孩就是黃善珍。她的哥哥山鷹正在河邊釣魚,看到狗頭如此可恨,立刻沖上去捅了他壹刀,刺得他咬起屎來。當邪惡的奴隸看到他們的主人被打敗了,他們聚集在壹起攻擊馬山鷹。馬鞍上的人——看見了,於是拿著槌子和棍子沖上去打“白吳添”。瞬間就把反派打得逃命了。

“田”被大家打得鼻青臉腫,氣得咬牙切齒,馬上跑到他的將軍姐夫那裏哭訴,向他借了五百人馬,要把馬鞍山夷為平地。馬鞍山的人們得知這個可怕的消息後,立即收拾好衣服和錢,帶著兒女越過馬鞍山逃亡。看到村民們因為他們的事情而痛苦,山鷹的哥哥和姐姐讓他們的母親先跟著他們,他們的哥哥和姐姐不得不在後面為村民們打掩護。

大家壹走,“白五店”就帶著部隊去了馬鞍山。看到村子裏空無壹人,他們就放火燒掉了壹個馬鞍。然後命令士兵搜山沖殺。山鷹兄妹見情況不妙,怕大家都被抓起來,於是手拉手跑到黃岐山,招來反派追殺,好讓村民脫險。果然,“白屋甸”壹見山鷹兄妹,立即跟上,並命令軍士圍住黃岐山。

山鷹兄妹剛跑到山頂,突然看到四面八方都被包圍了,他們正向這邊走來。由於害怕被俘虜和羞辱,兄妹兩人緊緊相擁跳下,兩人都被壓死在山腳下的大石頭上。

這時,恰巧天上的赤腳仙女路過這裏,他在雲端看得清清楚楚,於是想去救這對善良恩愛的夫妻。於是他們念著咒語,吹著童話,兩兄妹立刻翻身,變成壹對白天鵝撲扇著翅膀,飛向天空。

這位田看著他的哥哥和妹妹變成白天鵝,憤怒地大喊大叫,命令他的手下把白天鵝打下來,讓他吃天鵝肉。這壹次,赤腳仙女更加惱火了。他拐杖壹揮,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小人全被吹下山去。然而“白五天”變成了壹只大蛤蟆,蹲在山頂上看著天鵝流口水。他仍然想吃天鵝肉。

看到“白衣無法無天”的惡毒,赤足仙人依然不肯改變,用仙杖把他點成了壹塊大石頭。人們稱這塊大石頭為“蛤蟆石”。可是誰知道蛤蟆雖然變成了石頭,口水還是流不出來。赤腳仙女壹看,用腳後跟輕輕踩了壹下蛤蟆石,底部立刻變成了壹個凹進去的石槽,裏面儲存著蛤蟆的唾液,防止它流滿山。後來赤腳仙女怕癩蛤蟆長時間作為妖怪跳走,就把仙女棒插在小山上,拔了壹根頭發,用魔繩把癩蛤蟆捆住,然後把仙女棒變成了“魔法木塔”。

五百年後,“蛤蟆石”因為吸收了日月精華而逐漸變化。有壹年春雨季節,蛤蟆真的動了,但是他被壹根神奇的繩子綁著,跳不開。它在掙紮,馬上被大雷仙用霹靂錘打死了。“鎮賚木塔”和“莫斌索”也被煙花燒毀。

明朝天啟年間,馮帶著他的妃子黃月蓉來到揭陽當縣令。那年重陽節,夫妻二人壹起去黃岐山遊玩,聽了這個鎮上的魔塔的故事,很有感觸。月榮夫人讓丈夫出資在這塊木頭地基上重建壹座石塔。

直到現在,“蛤蟆石”依然蹲在石塔旁,石槽裏的“蛤蟆口水”依然壹年四季不幹涸。

去過黃岐山的人壹定知道,山頂的塔旁有壹塊大石頭,裏面的水常年不幹涸,很神奇。

揭陽現轄榕城區、揭東、揭西、惠來四縣,轄普寧市(縣級)。

如果妳是揭陽人,熱愛我們的文化。如果妳不是揭陽人,感受壹下揭陽的文化。

  • 上一篇:我最喜歡的節日,春節,3分鐘演講
  • 下一篇:新房裝修吉祥~ ~謝謝~ ~ ~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