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文房的筆墨紙硯文房四寶,才會有遠遠望著山,默默聽著水的畫家。只有中國漢字記錄著亙古不變的中華文明;有壹篇“落筆震風雨,詩成泣”;有書法飄如雲,敏捷如龍。
短短的壹筆,卻經歷了千年風雨;竹木的經營,值幾萬釣魚;柔軟細膩的正面,卻能直接指向世界人民。毛筆是中國傳統的書寫和繪畫工具,凝聚了中國歷代文人的思想。
是江郎懷中舍不得還的彩筆,沾滿了他年少時的輝煌和才華消失後的惆悵;是智勇和尚多年收藏的十缸禿筆,在還筆的寂靜墳墓裏向後人展示了“穿透紙的背面”的秘密;是李白夢中綻放的奇葩之筆,象征著所有文人夢寐以求的絕世才華...毛筆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不僅是文人抒發感情的好伴侶,也是文人寫字作畫的好朋友。毛筆在文人的寫作生涯中發揮著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
毛筆從誕生之日起就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在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我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毛筆描繪的圖案。仰韶文化遺址墓葬中也有許多研磨礦物顏料的杵和盛放顏料的凹硯。由此可見毛筆硯臺的歷史有多悠久。
戰國時期,楚國墓葬出土的毛筆還帶有竹筆套,證明了毛筆在戰國時期的廣泛使用。傳說泰國將軍蒙恬為了在戰爭中快速傳遞消息,對當時的“筆”進行了改革。他作了壹種淡毛筆,即阿沁毛筆,以“駝木為筒,鹿毛為柱,單毛為被”,故有“蒙恬作筆”之說。
從歷代的畫中,我們發現不同朝代的寫法是不壹樣的。蘇軾曾說:“落筆無定法,宜空闊。”愛寫隸書的漢族人喜歡用整個手掌握住筆管;魏晉唐五代文人更偏愛二指單鉤法和三指單鉤法,以二指或三指握筆。到了清代,方法更多了,單鉤、雙鉤、四指、五指回腕等等。
現在,五指寫字法是最流行的。五指書寫法的姿勢如下:兩肘適度屈曲,置於票面上。筆桿的拇指第壹指骨靠近筆管內側,力量朝右上方。食指第壹關節緊貼筆桿外側,配合拇指抓住筆桿。用中指的第壹段和第二段像魚壹樣彎曲,鉤住筆桿的外側。用無名指的指甲根從內向外握筆。小指緊貼無名指,旅人在無名指下休息,不碰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