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壹場傳統的中式婚禮,各地的流程細節可能略有不同,但拜堂儀式肯定是基本壹致的。無論在哪裏,都要有“三拜”:壹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後夫妻相拜。祭拜結束後,這被認為是將年輕夫婦送進洞房的“儀式”。
從古至今,“入洞房”是中國傳統婚禮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禮”的最後壹個儀式。時至今日,洞房花燭夜“鬧洞房”的習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依然存在,古代文人甚至將洞房花燭夜列為人生四大喜事之壹。那麽,新婚之夜為什麽要叫“入洞房”呢?
在古代,大概應該是文字出現之前,文明剛剛萌芽的時候。在這個時期,人類主要生活在洞穴裏。他們只是進化出了精神智慧,開始有了羞恥感和道德感,知道用樹葉遮住身體的重要部位,有了隱私和尊嚴的概念。
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類有道德感和羞恥感,而動物沒有!比如動物的繁殖和交配可以肆無忌憚,而人類不會。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懂得在結合時避開族群,躲在更隱蔽更私密的洞穴裏。
然後,當語言和文字出現的時候,青年男女互相吸引,走到了壹起。他們談了戀愛,就找不到人了。人家問在哪,知道的都去洞房了,大家立馬明白是什麽意思。因此,洞房成了男女建立婚姻的象征。洞房之後甚至是事實上的夫妻。
所以,在文明文化逐漸形成之後,傳統婚禮的最後壹項依然保留著“入洞房”的環節。“洞房”之所以叫洞房,是因為這是從古代保留下來的壹種原始習俗,新人必須在私人的窯洞裏完成婚姻。所以古人發明的“入洞房”這個名字簡直太形象了。
那麽“洞房”到底進了什麽洞呢?其實指的是古代人類結合的私人洞穴。這也讓“洞房”這個詞在後來有了雙重含義,壹個意味著新婚夫婦完成婚禮,壹個意味著新婚夫婦的臥室,因為隨著人類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私人的窯洞也逐漸變成了舒適的婚房。
“洞房”二字在古人的詩詞中有所體現。比如唐代詩人朱清玉寫的“洞房昨夜止紅燭,天明前去拜見姑母姑父”,描寫的是壹個新婚女子,新婚之夜過後,準備去拜見公公婆婆和家中其他長輩。她有點害羞,有點不安。
還有宋代的柳永,是著名的青樓詩人。他還寫道“洞房記得第壹次見面,所以才壹起成長”。這是什麽意思?我說我永遠也忘不了洞房初遇的浪漫與美好,我在想永遠和妳在壹起。那麽這裏的洞房只是壹種優雅和隱晦的代名詞,因為柳永長期在青樓和煙花柳巷廝混,所以初識時會有“洞房”壹說。
那麽,和洞房有關的最著名的詩句當然是那句“久旱逢故人,洞房花燭夜在做狀元”,也就是所謂的“人生四大幸事”!
無論是古人把洞房列為人生四大喜事之壹,還是現代傳統婚禮中的“入洞房”儀式,都在強調婚姻的神聖和珍貴。洞房不是兒戲,婚姻要用壹生的努力去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