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例外。在新年的那些日子裏,人們總是選擇壹個好日子出門,去山上砍柴,希望新的壹年有壹個好兆頭。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有了“登高拾柴”的習俗。流行於湖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多地,多在大年初壹。爬,也就是爬上爬下,就是壹步壹步往上爬;拾柴就是撿幹柴,拿錢(拿著)回家。
各地的情況都差不多,但我家鄉的這種習俗更講究,更奇特。善良淳樸的苗侗人迷信風水。他們認為在新的壹年裏走出家門的第壹步是非常重要的。壹般他們會在出行前邀請寨子裏有教養的先生看個吉日。這是第壹天,第二天和第三天...它是上午,中午和下午...它是東方,西方和北方...它完全按照先生指定的時間和方向進行..
住在山裏,什麽都缺,除了木頭。山上全是山坡,到處都是茂密茂盛的樹木。尤其是團寨修路之前,大樓房的樹都是當柴火用的。所以,在山村裏,我們叫它劈柴,不叫它收柴。但基本上,小直柴是用柴刀砍的,大樹是不能用斧子砍的,因為過年有個忌諱,說“第壹斧劈柴(財),壹去不復返。”
小時候,每到過年,我都會跟著父母翻山越嶺去砍柴。到了山裏,就不用擔心了。有很多好的柴火。看這裏,選那裏,選最直最漂亮的剁。過了壹會兒,我得到了很多,然後紮了壹捆,汗流浹背地扛回家。這就像拿著壹捆財寶。
自從我離開家鄉去工作以來,我壹直住在這個城市。雖然城市裏沒有了綠柴山,但我們依然不忘這個傳統習俗。每年大年初壹,我們都要爬山去撿柴火。只是我們壹直堅持與時俱進,“隨波逐流”。我們不再遵循家鄉的老規矩,不再能“切”而能“接”。
今年壹家人回到靖州縣城,和大舅、二舅壹起過年。人多熱鬧,年味更濃。雖然從大年三十到淩晨,我們都很累很困,但是壹大早就起來了,匆匆忙忙的吃了早飯。全家人去郊區東邊不遠處的文峰塔“登高祈福,帶錢回家”。
天氣晴朗明媚,大批遊客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出遊。去文峰塔的路上,人們成群結隊,開車的,走路的。有的沿著石板路悠閑地走上山,有的鉆進路邊的林蔭中探險,擁擠的人群不時發出歡聲笑語。
早上10左右迎來高峰,到處人頭攢動。由於景區停車位有限,數百輛汽車被迫停在景區外的道路兩旁,猶如壹條蜿蜒近2公裏的“長龍”。巨大,壯觀!
人山人海,座無虛席。平時不擁擠的山路上,遊客摩肩接踵。他們要想超越前面的遊客,就得側身踩在臺階兩側的土路上。每個站臺都擠滿了正在休息的遊客。平日裏壹家三口壹起爬山是常事,現在是五六個人或者八九個人的家庭旅行。
我82歲的母親也和我們壹起走上臺階。出去玩的時候,媽媽總是精神很好,從不抱怨累。這時遇到壹位80歲的潘奶奶,也是“全家總動員”,來爬山迎接春節。
她是她母親的熟人。見到她時,她面露喜色,非常開心。當我們不期而遇,久別重逢,總有說不完的話。“過去,假期是在酒桌上和撲克桌上。現在人們越來越註重健康,喜歡到處走走。平時大家都很忙,出去工作,各奔東西。現在過年回來了,我們就邀請大家壹起爬山。”潘阿姨說,大年初壹登山鍛煉還有另外壹層意思:“妳看,上臺階就是壹步壹步往上爬,就是新年壹步壹步往上升。”
“三十歲,吃了年根飯,第壹天就是新年。出門在外,去山裏,壹步壹步,壹步壹步。砍新柴歸屋,人樂千年。”健談的阿姨還用苗歌祝我們新的壹年好運。由此也道出了春節人們“登高砍柴”的由來。
最後擠到文峰塔下。這裏的風景特別好。我們靠在護欄上,我給家人介紹荊州的風土人情,發展變化。山下綠樹蔥蘢,流水潺潺,既有歷史遺跡,又有現代高樓大廈。日新月異、煥然壹新的荊州,讓人心曠神怡。
不知不覺,已近中午。雖然過年有很多好吃的,但是我們不擔心餓,還是去吃了素食,說老人們吃素健康長壽,孩子們吃素聰明乖巧。新年的畫面是吉祥的,所以素食供不應求,很受歡迎。
許多遊客和朝聖者選擇在文峰塔爬山、祈禱和燒香。據說這裏有文曲星和財神,也很有效果。只要他們在新的壹年裏崇拜,他們壹年到頭都會有好運。孩子來讀書,保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年人來求財求官,壹定會“賺大錢”、“仕途亨通”。所以文峰塔“百年廣場”前更熱鬧,燒香、鞠躬、拍照...人們都很忙。
在下坡附近,我看到許多遊客手裏拿著壹些棍子或新樹枝。有壹家三口北方人。他們既好奇又驚訝。父親說:“我來姐姐家過年。聽說有撿柴火的習俗,8點就到了。圖個安穩富貴的生活,求個好彩頭。”
我們也去山上和路邊折些樹枝,或者撿些棍子,空手出去,帶著全負荷回來。
有的地方,追回的“財富”會給家裏最年長的老人。老人會用紅布紮起來放在家裏顯眼的位置,或者壓在枕頭下面,表示財運進了家門,蒸蒸日上。
為此,聰明的攤販抓住商機,年前做了壹小擔“金柴”,四捆兩捆地挑,中間用壹根細柴當桿子,所以也叫“挑錢”。大年初壹,人多的地方賣,人們爭相購買,賺得盆滿缽滿。
過年爬山撿柴是好傳統,有好心情。代代相傳,讓年味滲透出更多的文化元素和人文情懷。明年的今天,我們繼續爬山爬得高,依然帶著錢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