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樣性
日本文化是不同制度的東西方文化共存和交融的產物。用我的話來說,不妨稱之為“雜交文化”。我們身邊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政治制度,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皇帝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在衣食住行方面,與西式結合,與西裝和服結合,與美食西餐結合,與西式客廳結合。在宗教信仰上,神佛合壹,既敬神又敬佛。看它的語言文字,包括中國借用的漢字,原版的平假名,還有近年來大量的羅馬字。如此復雜的文字世界,實屬罕見。日本文化“多元性”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日本人對外來文化的強烈好奇心和對本國文化的變態保護心理。生活在島國,不被外國侵略,根據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吸收外來文化,也是日本人長期以來的性格特點。
2.同種
日本文化不受地域和宗教的限制,是同質的。有句話說得好:“地不同,風俗千裏不同”。意思是各地都有當地的風俗習慣。不能說日本各地的風俗習慣沒有差異,但相比之下相對較小。風俗習慣,人的思維和行為有很大的不同。在駐日使館工作期間,出差去過日本很多地方,從南方的沖繩到北方的北海道,對日本人的衣食住行等文化氛圍有切身體會,感覺沒有明顯的區別。比如,日本沒有壹個地方不把生魚片(刺身)和壽司(壽司)當作佳肴,沒有壹個地方不吃生雞蛋(生雞蛋),不喝味增汁(味增湯)。日本人地域狹小,人口眾多,長期以來形成了重視集體、重視國家的習慣,這可以看作是日本文化單壹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3.日本化
日本人有模仿和改造的天賦,有把外來文化改造成日本特有文化的能力。早在平安時代,日本人就根據中國的漢字創造了自己的假名,改進了日語的書寫形式。
鐮倉佛教也是日本人將佛教改良為日本佛教的壹個例子。6世紀,佛教在鐮倉時代傳入日本。當時的佛教大師法朗及其弟子欽鸞根據日本人的信仰習慣,改良了外來的佛教,受到廣大民眾的青睞,加深了日本國內的宗教活動。
在現代,日本文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文化的結合體。經過精心改良,成為“不和諧不在中國”的第三款產品,具有獨特的日式風格。舉個日常生活的例子,日本人對中餐情有獨鐘。橫濱中華街為代表的中餐館數不勝數。雖然失去了原有的中國風味,但完全符合日本人的口味。因此,日本人津津樂道於中國菜的美。中國也有很多日本料理店,我們對日本料理的要求就是兩個字,那就是“正宗”,追求原汁原味。在日本,追求外國菜肴原汁原味的想法基本不存在,只要符合自己的口味,就是“正宗”。日本有壹家著名的餃子連鎖店叫“王江(ぉぅしょぅぅ)".它的店鋪遍布日本,價格便宜,深受大眾歡迎。其實中國人壹看就知道那不叫餃子,在中國叫“鍋貼”,只是和中國的鍋貼比起來,稍微小壹點,餡兒少壹點,但日本人壹直以為那是中國的餃子。
我們在學習外國的時候,過去常說“洋為中用”,意思是不要生搬硬套外國的東西,而要結合國情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為我所用。在這個問題上,雖然日本人沒有這麽說,但可以說日本人做得恰到好處。仔細觀察,所有來自外國的東西,都是不加加工和改進就全部據為己有。這也是日本文化的明顯特征之壹。
現實壹點
日本人最重視實際利益,集中體現在宗教信仰上。信教有壹個原則,就是內心必須虔誠,還有壹個大忌,就是不能同時信神和佛。如果妳同時信神和佛,災難來臨時,神和佛都不會幫妳,也許妳會得到報應。壹般來說,“壹仆二主”都不會有好下場。但日本宗教信仰的原則是兩者兼而有之,很多人同時信仰上帝和佛教。據統計,日本人口近1.3億,但信教人數卻高達4億,可見很多人屬於“壹仆二主”。其實日本人自己也知道,這種標新立異的做法相當於不信。其實除了少數人,絕大多數日本人都不信教。這只是壹種精神寄托,出了事他們也安心。比如高考前,很多考生都要去神社或者寺院祈福,要簽證。如果他們要求上層簽證,他們的信心就會增強。如果他們要求低壹點的簽證,據說只要把它綁在旁邊的壹棵樹上,就能得到好運。總之,只要妳去朝拜祈禱,花上500日元(辦理簽證壹般需要500日元),妳就會心安理得,永保平安。過年的時候,日本人有壹個重要的日程,就是新年鐘聲敲響之後,會去神社參拜。在日語中,它被稱為“初壹(はつもぅで)".新年到來時,日本人第壹次參拜神社已成為固定習慣。有壹年在日本趕上過年,抱著入鄉隨俗的想法。新年鐘聲過後,我還去了住處附近的壹個神社。我壹看,真的是廟會,人頭攢動。據說早在2-3個小時前就已經有很多人在排隊了,可見日本人為了自己的實際利益向佛祖求和是多麽迫切!眾所周知,在科學研究上,日本人壹向輕視理論研究,卻非常重視應用技術的發展,在規格改進和質量上下功夫。這也是考慮實際利益的集中體現。
以上簡單總結了日本文化的主要特點。其實由於日本人既吸收了大量東西方的先進文化,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傳統,所以現象比較復雜,以上四點真的很難勾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