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壹如既往地特別註意煽動對中國的仇恨,並將這種仇恨追溯到古代。
“責任在中國。”
關於與中國的戰爭,教科書上的描述似乎都是因為中國的責任。
關於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意見書歪曲事實:“清不願失去最後壹個朝貢國朝鮮,開始視日本為敵。日本進行了兩次戰爭,日本清朝和日俄,就是因為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
關於“九壹八事變”,送審文稿中說:“隨著國民黨統壹中國的臨近,日本民眾的反日運動愈演愈烈,阻撓火車運行、迫害日本學童的事件不斷發生。此外,對日本來說,北方有蘇聯的威脅,南方國民黨的力量正在逼近。”
關於盧溝橋事件,新提交的版本是這樣表述的:“1937年7月7日夜,有人在北京郊區盧溝橋向日軍開槍。第二天,中國繼續射擊,進入戰鬥狀態。事件本身只是壹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與日本的沖突不斷發生,難以解決。”也就是說,這個版本把盧溝橋事件完全歸咎於中國,是中國擴大了事態。
此外,新提交的版本將八年戰爭描述為“目的不明的泥潭戰爭”,徹底抹殺了日本毀滅中國的陰謀。
只強調日本的損失。
從古至今的日本對外侵略戰爭,教科書從不使用“侵略”壹詞。對於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也叫出兵。右翼學者可笑地辯稱,為什麽不用侵略,是因為秀吉根本不在乎朝鮮,而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明朝征服中國。
相反,教科書大量記述了日本在戰爭中的損失。在提交審理時,並未提及受害國的損失,只是簡單地強調了日本的損失,並將日本的損失與“兩個極權主義的受害者”並列,強調“二戰結束時,美國不分青紅皂白地襲擊了東京等大部分城市,向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而且蘇聯撕毀日蘇中立條約,入侵滿洲。包括日本俘虜在內的約60萬日本人被強行帶到西伯利亞,被迫從事嚴酷的勞動,約65,438+00%的人死亡。”
美化殖民統治
同時,手稿繼續將盟軍對日本的統治稱為占領統治,為戰犯們叫屈。同時認為“直到今天,評價還沒有定論”,這顯然是企圖否定東京審判的正當性。
同時,教科書大力宣揚日本造福了亞洲,是亞洲的恩人。例如,日本對臺灣省的殖民統治引進了八田與壹在臺灣省南部修建水利,使臺灣省人民受益。李登輝訪日時,特地參觀了石川縣的八田與壹故居。他對此心存感激,並愛上了右翼分子。該意見書在贊揚日本對臺灣省的殖民統治的同時,試圖否認中國自古以來對臺灣省的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