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日本是如何走向軍閥混戰之路的?

日本是如何走向軍閥混戰之路的?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在北京西南盧溝橋挑起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之後,日本按照其蓄謀已久的計劃,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29日占領北平;7月30日占領天津;8月13在上海挑起“八·壹三事變”,8月11占領上海;65438+2月65438+3月入侵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日軍攻城掠地,踐踏了大半個中國的河山,罪行累累。在整個侵華戰爭中,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3500萬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6543.8+0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日本侵略者的罪惡暴行在人類歷史上是罕見的。中華民族這段悲壯悲慘的歷史,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

然而,戰後50多年來,日本軍國主義殘余和右翼勢力從未停止過為軍國主義和侵略翻案的活動。1963年9月,日本“中評社”開始連載林方雄的《大東亞戰爭的肯定》,這是壹個標誌。日本軍國主義殘余和右翼勢力不斷掀起驚濤駭浪,肆意歪曲歷史,斷然否認戰爭罪行,公然美化日本軍國主義,企圖為日本軍國主義徹底翻案。為紀念“七七事變”63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5周年,駁斥日本右翼勢力公然篡改歷史、美化軍國主義的倒行逆施,本文擬對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淵源、核心思想和理論基礎進行總結和分析,揭示日本軍國主義的本質,加深我們的認識。

武士道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源泉。

日本近代軍國主義源於日本封建軍國主義。對內實行極權統治和經濟控制,對外進行軍事擴張,試圖建立所謂的“大東亞* * *光榮圈”。總之,軍國主義是壹種建立在“以軍立國”和統治基礎上的反動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淵源是日本武士道。

日本武士產生於八、九世紀,從11世紀開始,日本武士階層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以1192年鐮倉幕府成立為標誌,武士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國家政權。鐮倉幕府是日本歷史上第壹個武士政權,從此武士階級成為統治階級。日本武士階級,其職業是進攻和殺戮戰爭,是從古代中世紀開始出現的軍國主義的鼓吹者,是軍國主義政策的制定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日本歷史上,幕府時代長達676年,武士階層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逐漸形成武士道,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賦予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文化傳統。

武士道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是武士的義務和職責,包括忠君、尚武、絕對服從等封建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源於神道教、佛教、儒教和帝國迷信的日本武士道,經歷了江戶時代前的舊武士道、江戶時代的新武士道和明治維新後轉化為近代軍魂和民族精神的武士道三大發展階段。

舊武士道只是壹種粗糙的“武士習慣”、“兵之道”、“修行之道”,是戰鬥者的倫理規範。它崇尚並重視主從關系,強調並註重復仇和殉道,超越理性,不辨是非,只崇尚對主的奉獻。宮本武藏,舊武士道的代表,是著名的劍道士。他的壹生顯示了日本武士傳統的勇敢和殘忍,他容易殺人。後來日本軍國主義者經常鼓吹和宣傳宮本的做法和精神,為侵略戰爭服務。

江戶時代,對武士道進行了系統總結,並大量吸收儒家思想,建立了以儒家思想為理論框架的武士道,即“師道”。這種新的“學者-道家”理論家主要以山鹿的行為為代表。山將壹生致力於建立新的武士道理論體系,其文集在日本國內被稱為“國民道德的權威和武士道精神的真諦”。盧杉素行把“定天命”、“忠孝節義”作為武士修養的內容,把“忠於勝者”作為壹個武士的天職,向武士灌輸“忠君”、“不計禍福”的思想,也有報恩、克己、面對死亡絕不動搖的勇氣。並規定了壹套復雜的道德規範、規則和禮儀。盧杉蘇星的“武士道”理論後來被日本軍國主義者所利用,他們用武士道精神、“為榮譽而戰”的思想和“忠誠、勇敢、忠義”的事跡奴役軍隊,使其成為征服世界的侵略戰爭的炮灰。盧杉宿興還具有濃厚的儒家尊王思想和神道教的日本中心主義。他將日本稱為“中國”或“中華”,主張日本天皇“可為萬世永世之王”、“神與神並行,天皇連續”、“與天地無限”,以維護永世體系的“國體”。盧杉蘇星的神道教、儒教和皇國史等封建思想也對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產生了深遠而惡劣的影響。

江戶時代後期,日本陽明學者、明治維新先驅吉田松陰在盧杉蘇星武士道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七律七規”和“忠魂不滅”的學說。他相信普通人會死,但忠誠的靈魂不壹樣,永遠不會死。這種“理論”及其實踐對明治維新後的尊皇忠君思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鼓吹軍國主義為天皇而死,欺騙日本人民盲目充當侵略戰爭的炮灰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1868明治維新後,日本轉型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武士道已經轉化為現代軍事倫理,並擴展為普遍的國家道德和行為準則,成為日本軍國主義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明治時代的武士道是對江戶時代武士道的揚棄和改造。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壹是拋棄了以往對獨立君主的效忠,轉而強調全體日本人民只效忠天皇,即效忠對象由多元變為壹元。皇帝掌握神權,掌管國家權力,君臨天下,構建了“壹君萬眾”的制度。同時,明治時代的國體理論宣揚神造日本,天皇是“現代神”,有權依據“神”統治日本。《大日本帝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其核心是天皇主權論,規定日本“由歷代天皇統治”,“天皇是陸海軍的總司令”。所以報效國家就是效忠皇帝,效忠皇帝也是通過報效國家來體現的。二是打破傳統武士道重義輕利的觀念,提出了“做學問,做商人”的方針。“士魂”,即武士的靈魂和精神,其核心是“忠君愛國”的觀念;“商才”就是商業人才。第三,江戶時代盧杉蘇星等人倡導的聖人之道被徹底抹殺和拋棄,而奴性、愚昧、野蠻被發展到極致,殘忍被頂禮膜拜,歌頌“死亡”。

明治政府確立日本“與萬國對抗”的目標後,以《教育詔書》的發布為標誌,原本只適用於武士的武士道擴大到全體日本國民。在擴張國力、宣傳國威的喧囂中,武士道被納入了現代軍國主義的軌道,成為軍國主義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軍國主義侵略的主要精神工具。

軍國主義意識形態主導的武士道作為精神工具,毒害和控制著日本國民的思想;對外,鼓勵日本國民走上侵略亞洲國家的道路。這拉開了日本近代史上武士道崇尚軍國主義、為戰爭服務的罪惡帷幕。在武士道的控制下,日本士兵占領臺灣省,吞並琉球和朝鮮,入侵中國大陸,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國民在武士道的感召下,將對外侵略戰爭視為對“帝國國家”的“聖戰”,以當炮灰為榮,自願成為“神風隊”和“特攻隊”的成員,以自己為人肉炸彈。武士道把日本民族引向戰爭災難,吞噬了數百萬無辜的日本青年,給亞洲和中國人民帶來了更大更深的災難。日本侵略軍的暴行令人發指,在整個人類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武士道因為與日本軍國主義和日本的侵略暴行聯系在壹起,所以令人反感,令人憎惡,甚至令人憎恨。

侵略擴張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核心。

日本軍國主義的核心是侵略擴張思想。從日本歷史來看,經歷了兩個階段,壹是日本封建時代的侵略擴張思想,二是近代受西方列強殖民思想影響的侵略擴張思想。

日本軍國主義有著悠久的侵略擴張歷史。從傳說中第壹代神武天皇頒布的聖旨來看,有“八?壹個空間”(把五洲四海置於皇帝的統治之下)和“皇道”。也有這種帝王理想的實踐者,即關於神奇皇後征服新羅(韓國)等地,三次用兵,大獲全勝的神話傳說。後來歷代統治者都宣揚魔後在開疆拓土方面的功勛,對她大加贊賞。

16年底,豐臣秀吉首先提出了征服朝鮮、侵略中印、稱霸亞洲的狂妄計劃。他的擴張主義思想和侵略野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是日本封建統治者擴張主義思想和對外侵略的頂峰。在豐臣氏之後,日本的許多思想家和統治者不斷鼓吹他們的計劃和主張,導致了日本對外侵略的持續和日益猖獗長達300多年。

豐臣秀吉於1585年就任“關白”(攝政王),掌管國家事務。1586年執掌日本政權。為了解決統壹後日本的社會矛盾,他也因個人野心膨脹和霸權思想而提出並實施對外擴張的計劃和政策。據史料記載,豐臣秀吉在1578年受織田信泰之命攻克博摩國(今兵庫縣)時,對織田信泰說:“我壹定要謀朝鮮,刺探中國,這是我的夙願”。1585年,陳峰首次明確提出“征服中國”,並為此積極準備。1590年5月,豐臣秀吉上書高麗王李?:“我要離開貴國,越過山海,直入明朝(中國明朝),使其四百洲為我風俗,以此治國壹億年。這是我的老誌向。”當他得知1592第壹次入侵朝鮮初期順利的消息時,欣喜若狂,忘乎所以!然而,正當豐臣秀吉做著荒唐的美夢時,傳來消息,日軍在中韓聯軍的進攻下節節敗退,日本被迫談判撤軍。1596年,豐臣氏再次撕毀停戰和平條約,1597年再次出兵侵朝,很快陷入困境。豐臣秀吉也生病去世了。豐臣氏死後,德川家康於1600年通過官園之戰確立了統治全國的地位,並於1603年建立江戶幕府,成為合法的國家統治者。像豐臣秀吉壹樣,德川家康仍然試圖建立壹個以日本為中心的封建國際秩序。

江戶幕府後期,近代西方殖民勢力東擴,幕府體系陷入困境。這時開始出現尊帝思想和抗洋論。這時出現了壹批思想家,他們繼承和發展了豐臣秀吉的封建擴張思想,不僅將其系統化、具體化,而且還為其尋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做出更多騙人的招牌。

日本國學大師本居導演將日本描述為天神創造的神聖國度,提升了日本和天皇的地位。他還口口聲聲“八?於壹的對外侵略擴張思想夢想征服世界,將世界各國置於日本統治之下。他的思想後來被日本軍國主義者利用,變成了“大和民族優越論”和“國粹”,成為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輿論工具。

從18的八九十年代開始,日本政治家學派和維新運動的先驅們被歐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奴役當地人民,攫取大量財富的事實深深打動,於是他們站在日本的立場上提出了許多對外擴張的主張。其代表人物有林石平、本多明、佐藤新元、吉田松陰、島津啟彬等。

林世平在他1785年寫的《三國誌概觀》中全面介紹了朝鮮、琉球、下壹地(北海道)的歷史沿革、文物制度、風土人情、地理物產等,以幫助日本人加強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了解。1786年寫《海國之戰》,論述五大洲局勢,提醒國人不要忘記“江戶(今東京)日本橋下水,直通中荷”,日本是壹個被海洋包圍、與世界相連的“海國”,激勵世人站在日本橋上看世界。壹本《海國軍事漫談》,其實就是海國日軍裝備的百科全書。論述了日本海防必須攻防兼備,並詳細提出了各種防禦措施。在經世派中,最早討論海防理論的是林士平。海防理論的整體構想奠定了日本近代對外侵略擴張戰略的基礎。他還在《海戰》中明確透露了霸權思想。他希望日本能出現壹個像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那樣的“君主”,來“統壹五大洲”。另壹方面,作為推行其世界戰略的基本手段,它主張以武力對外擴張。

在1798本多明撰寫的《經營世界的秘密戰略》壹書中,他主張確定世界戰略的終極目標,即征服世界,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強國。本多明要求日本實行殖民“開拓制度”。他指出“歐洲的強國雖小,但下屬國家多,也可稱為大國”,強調“即使侵害他國,也應加強本國,這是國家的事。”他還明確了日本向北和向西入侵的方向,以堪察加、滿洲(中國東北)、山丹(今俄國沿海)、西唐臺島(庫頁島)為主攻方向。他還在1801所寫的《論貿易》中宣稱“發動戰爭,謀求國家利益,是君主之道的秘訣”,並進壹步把“貿易之道”概括為“戰爭之道”,主張伺機“攻外而占”。

佐藤信原是充分發展和發揮經世派思想的大師。他在1823《宅內混亂的秘密策略》第壹句就提出,日本是“地球最初形成的國家,是世界上壹切民族的基礎”。他的目標是用日本郡縣“迷惑”全世界,讓“全世界都知道是帝國國家(日本)的郡縣,所有君主都是臣子”,“帝國化”,稱霸天下。他提出了“帝國國家”控制世界的對外理論,甚至把武力擴張作為“帝國化”世界的基本手段,把出兵海外的侵略美化為“奉天意,匡正天下無道”,“懲天”,他的思想和口號壹直被日本軍國主義不斷改變和鼓吹。佐藤新元還提出了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綱領性藍圖和路線,就是先侵略中國東北,再入關全面侵華,征服中國,再征服亞洲的路線。這與105後日本東方會議上制定的“對華政策綱領”密切相關。佐藤信原的思想著作在他生前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明治維新後,備受重視。“明治政府三傑”之壹的久保俊壹發現並特別關註和倡導了佐藤新元的思想。從1871(明治4)開始,連續出版了申元的各種作品。申元的思想體系和理念成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內外政策的基礎。

特別是吉田松陰提出要輸給歐美“交易地”,“償還給西安(朝鮮)和滿(東北)之地”。這種認為輸給西方的人應該得到仙滿補償的思想後來成為明治政府的壹大戰略。因為維新和明治政府的重要人物,如高杉信作、久阪玄銳、城戶孝、伊藤博文、井上馨、前原壹誠、山縣有朋等他的對外擴張思想直接影響了明治維新的領導者和近代日本的建設者。此外,宋寅還提出了赤裸裸的侵略擴張路線,針對中國、東南亞甚至印度。

事實上,宋寅“輸給歐美,賠償鄰國”,試圖將西方殖民勢力的壓迫強加給鄰國的思想是相當普遍的。中國鴉片戰爭失敗後,開明的日本薩摩藩主島津季斌主張侵略中國。後來,“維新三傑”中的兩位——久保俊壹和西鄉隆盛,被島津季斌欽點。他們都成為新明治政府中的實力派,並深受季斌思想的影響。幕府改革派橋下徹甚至公開認為,如果不吞並中國、朝鮮等國的領土,“日本很難獨立”。所以,“先看壹眼附近的國家才是最重要的。”

幕末經世派的代表人物是當時日本的先行者,他們對外侵略擴張的思想如此清晰狂妄,實在令人驚訝。這壹思想實際上是日本的領土野心和武士道“爭光”思想的必然產物,也是幕末特定的國際國內條件下西方列強東擴危機沖擊的結果。兩者結合產生並形成了日本軍國主義體系對外侵略的思想體系。他們試圖通過模仿西方殖民者的對外擴張,侵略掠奪弱國,進而達到參與歐美列強殖民競爭的目的,從而變得富強。應該說,明治維新後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無疑是這壹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發展和貫徹。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發展資本主義的同時,提出了“大陸政策”,開始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20世紀初,日本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都實行了軍事化。導致日本的國民經濟被納入軍事和戰爭的軌道,形成了壹個惡性循環:戰爭-經濟軍事化-更大的戰爭-經濟軍事化。這臺戰爭機器不停運轉,只有徹底被打敗才會被迫停止,經濟最終崩潰。

社會達爾文主義是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理論基礎。

壹戰後,日本軍國主義開始制造法西斯輿論。1919年8月,日本法西斯運動的發起者和理論家北壹輝在中國上海撰寫了《國家改革法案原則大綱》。1923年出版時,改名為《日本維新法案大綱》,主張利用天皇的權力,依靠軍事力量,實現國家的“轉型”和“積極對外戰爭”,奪取殖民地,稱霸亞洲。同年,北壹輝和另壹位法西斯理論家大川周明在日本組織了壹個早期的法西斯團體“幸存者協會”。此後,各種軍隊和民間法西斯團體大量湧現。從廣田內閣開始,軍隊政治主導地位的確立和“軍財合壹”(軍閥與財閥緊密勾結)局面的形成,標誌著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專政的確立。

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成立後,甚至極力鼓吹侵略的“合理性”、“反侵略的罪責”、“忠君愛國”、“天皇至上”,掀起了侵略戰爭的狂潮。政治軍事上,日本政府修改國防政策,制定國策大綱,加緊擴軍備戰。《國策大綱》宣稱日本的“根本國策在於國防和外交的協調,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並向南大洋發展”,實際上提出了吞並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大規模擴張政策。隨後在1936年6月,為適應擴軍政策的需要,修改了國防政策,提出了昭和新陸軍體系計劃和擴軍增加軍費的龐大計劃,將國民經濟逐步納入戰爭軌道。1933年3月,日本悍然宣布退出國聯。當德意逐漸建立法西斯統治,成為世界戰爭的新策源地時,日本法西斯也加速建立統治體系,迅速發展成為東方戰場的戰爭策源地。於是日德意三個法西斯夥伴在反* *生產的煙幕和掩護下勾結起來。1936年6月,165438+10月,日本和德國簽署了《反對* * *生產國際協定》,次年,意大利加入。三國相互勾結,相互利用,走上了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道路。在思想上,加強對廣大青少年特別是軍人和學生的軍國主義思想教育,大力倡導“戰爭是創造的動力,文化之母”和軍人是“國家之花”,大力灌輸“八?於壹的侵略思想與武士道精神。

在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化的過程中,從西方思想武器庫中選取的壹些糟粕,特別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所著的《物種起源》是人類對生物界和動物界認識深化的裏程碑,而西歐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如斯潘塞、古姆·普羅維奇、沃特曼等,則用庸俗進化論來解釋社會現象,將人類社會比作動物世界,宣揚“各種族生存之爭”、“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種族主義思想,劃分民族優劣。

明治維新前後,壹些曾留學西歐的日本啟蒙思想家吸收了社會達爾文主義,並將其傳入日本。著名啟蒙思想家加藤弘之是日本最早的德國思想研究者,也是日本最早宣傳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官僚學者。1882年,加藤在《人權新論》中,從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角度猛烈抨擊了自然人權的思想。他主張“適者生存”的原則,胡說“人不是生來自由的,而是有自主、平等、統壹的權利,人權只有在掌握絕對權力的統治者,即最大的上級的保護下才能實現”。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的需要和加藤的巨大影響和宣傳,社會達爾文主義在日本風靡壹時,影響巨大而深遠。起初是民粹主義代表,後來成為露骨的軍國主義者的德川秀也主張日本要做“世界國家”。甲午戰爭前後,他極力主張日本侵華戰爭的合理性,在許多文章中貫徹他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他認為甲午戰爭的國際意義在於“給了世界上的頑固派壹個很大的打擊,給野蠻社會註入了文明之恩”。同為民粹主義者的著名歷史學家和評論家艾山·山山在接受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後,放棄了民粹主義,公開宣稱願意做帝國主義的追隨者,並大力鼓吹世界已經進入了壹個“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時代。日本走向帝國主義是歷史的必然,是“適者生存,天賜榮耀,社會進化而生的淘汰”。就連壹直主張憲政的浮田和民眾也接受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變成了狂熱的帝國主義者。他認為軍國主義侵略只是“民族生存競爭”的具體表現,“人類社會的進步是生存競爭的結果”,“征服半野蠻民族或吞並不能獨立的國家不應被視為不仁慈和不公正”。他甚至直言不諱地主張“只要世界上還有半開化的野蠻民族,就不能不被消滅。”

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以社會達爾文主義為思想理論基礎,對日本軍國主義傳統文化中的各種商品進行改造和包裝後,將其塞入其復雜的思想體系中,制作和宣傳“日本民族優越論”、“生存發展論”、“生存自衛論”,鼓吹民族差異。打著“種族戰爭”(太平洋戰爭是黃種人和白種人之間的戰爭)和“民族解放”(太平洋戰爭是解放亞洲各民族的戰爭)的蠱惑人心的招牌自欺欺人,企圖以社會達爾文主義為思想武器,侵略奴役亞洲人民,實現他們“帝國化亞洲”、“帝國化世界”的夢想。

綜上所述,日本軍國主義是壹個復雜的思想體系。其來源壹是武士道精神,二是日本神道教、佛教、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糟粕,三是皇權神權國家的歷史觀。進入近代以後,又增加了壹些從西方引進的所謂理論體系。所以,它完全是封建的、殖民的、帝國主義的腐朽的、反動的糟粕及其拼湊的內容的馬賽克。然而,正是這種復雜的精神糟粕被日本軍國主義者利用,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這些都值得我們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深刻反思。

  • 上一篇:日歷2020生肖吉日大全
  • 下一篇:請幫我算壹下領結婚證的吉日,2010年3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