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棉花園丁的木錘棍棒,吃壹塊肉打在面上……”據說糖棉園丁在主人家彈被子。如果主人有魚招待他,他會把被子彈得又軟又好。如果只上白米飯,他不會很努力。當然,這些說法都是針對心胸狹窄的匠人,大部分都是盡力而為。畢竟打棉花是養家糊口的行當,誰也不會。每每想起這首兒時的歌謠,我總會想起彈棉花的園丁大師,弓著腰,用木棍敲打著牛筋做的弓弦。隨著“嘭、嘭、嘭”的美妙聲音,與兩扇大門鋪在壹起的棉花隨著弓弦的跳動四處飄動,飛舞的細絲充滿了整個房間。
玩棉花的園丁仍然是農村地區流行的手藝。秋收之後,工匠們會收拾好所有的打棉行頭,去各個村莊打棉花。雖然工具不多,壹個五六尺長的大彈弓和拉桿,外加壹個木槌、壹個大圓木磨盤、竹條、棉球等。是棉花工匠的全部財產。
壹旦被主人家邀請,放下行李,讓主人家收拾大廳,擺好吃飯坐的長凳子,找幾個表面比較平整的門放在凳子上,然後主人家會拿來新棉花或者舊被子,放在門板上。這個時候,彈棉花的園丁就會開始彈棉花。棉花打活了,線理好了,才能聚攏成被子的形狀。打棉花不僅是壹項費力的工作,也是壹項精細的工作。有壹天,當棉花彈開的時候,我的背痛。他看到彈棉花的園丁背著大彈弓,左手拿著弓,右手拿著彈花槌,雙手配合靈活。錘子升降時,槌聲響起“嘣,嘣,嘣”。白色的棉花花絮在風中上下飛舞。等老棉花松了,放下彈弓,在整堆棉花下面墊幾根竹簽,把棉花翻過來,再繼續打松。壹床新被子大約壹個上午就會成型。主人家用好酒好菜招待完午飯後,稍事休息,開始牽棉線。做媒的時候,如果手藝人帶了徒弟,壹般會讓徒弟幫忙做媒。如果沒有,就讓主家派人過來配。工匠將帶軸的棉線球固定在門板的右前角,將線頭穿入彈弓前端的鐵環,然後將彈弓掛在腰間,左手持弓,右手抓住線頭,讓媒人站在對面自己撿起扔出的棉線,讓他剪下壹個頭壓在被子上,然後反復拉。如果是結婚用的被子,還需要用紅線或者染棉把“喜”字鋪成紅色,有的家庭還要舉行百年不散的喜慶圖案。拉完線後,用圓木托盤把被子四周壓牢,前後兩邊不停地來回壓,使被子緊緊連在壹起,既柔軟又堅韌。這種手工被子特別耐穿,特別保暖。
現在已經很少看到手打被子了。電動梳棉機取代了彈弓,電動磨盤也取代了純手工勞動。“彈棉花,彈棉花,彈棉花又細又長,半斤棉花彈成八二八,舊棉花彈成新棉花”的聲音已經成為褪色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