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皇後為了彌補唐玄宗和自己對胡山香的冤屈和過失,以兒子英宗的名義,將胡山香安葬在京城西郊金山的貴妃園,並賜其“景賜”的稱號。
二十年後,天順六年(1462),年過六旬的孫皇後也去世了。英宗第二任皇帝朱祁鎮追認生母為“孝公壹賢慈仁莊烈齊天帶聖印皇後”,將她與父親唐玄宗朱瞻基皇帝合葬在昌平竟陵,並將母親的神位提升到玄宗殿,作為以後皇帝的祭品。
第二年,英宗尊原來的第壹位母親胡山香為“康”皇後,去追謚玄宗,並為她建了壹座陵墓,但上天不僅公布了祠堂,英宗葬在胡山香同父異母的妹妹福清公主旁邊。
就這樣,明朝第壹位被拋棄的皇後胡山香,在被拋棄三十四年、離世二十多年後,終於在名義上的兒子朱祁鎮的安排下,重新獲得了皇後的稱號,這是對她壹生命運多舛的最好告慰。
胡山香與丈夫唐玄宗朱瞻基和孝皇後孫氏之間有什麽恩怨,其間經歷了多少變故?為什麽唐玄宗執意廢黜原皇後,冒著名譽受損的危險,幫助原本只是壹位高貴公主的孫氏成為新皇後?這壹切都是從六十年前開始的。
洪武三十五年(文健四年,1402),燕王朱迪發動的靖南之戰取得圓滿成功。經過三年的鏖戰,燕軍擊敗南軍攻克首都(南京),建文帝在宮火中失蹤。燕王在瞻仰了埋葬毛、的陵墓後,宣布自己為皇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廢除國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明年為永樂元年。
永樂二年(1404),晏世子之子被冊封為皇太子,晏世子之子張被封為皇太子。太子妃之父張麟,因女兒貴,被封為京魏都督。張麟死後不久,追其姻親為彭。
太子妃的母親彭夫人是永城人(今河南商丘永城市)。她的女兒被立為太子妃並成為彭的夫人後,她留在了首都(南京)。丈夫張琳去世後,她經常回永城老家陪老家的親戚。
有壹次回永城,彭夫人偶然在府中遇到壹個聰明伶俐的小姑娘,壹問才知道是時任永城總簿記員的女兒。
仲孫,山東鄒平人,因為在外地做官,隨家人來到永城。孫五六歲的女兒也在其中。彭夫人多次回鄉,作為永城的總簿記員,出面迎接接待,安排日常照顧。可以說,彭太太是的老熟人了。
彭夫人年紀大了,喜歡熱鬧,於是有意識地把小女兒帶到自己的府邸,為的是讓這個乖巧的女兒引起彭夫人的註意,安慰老人略顯孤獨的心。
果然,彭夫人壹見到,就覺得這孩子又帥又聰明,而且很聰明懂事。她立刻愛不釋手,很快和女孩建立了非常融洽的關系。從現在起,每次我回家,我都會命令孫氏來到我的面前,拉著手壹起玩,像對待孫女壹樣對待她。
此時,皇太子的長子、成祖的長孫朱瞻基漸漸長大,也差不多到了選妾的年齡。皇太子張開始籌劃為兒子選妾的事,並向進宮的母親彭夫人提及為孫子選妾的事。
彭夫人知道這件事後,立即把家鄉永城的總簿記員孫中谷的聰明伶俐告訴了女兒,極力稱贊是個好人選,極力推薦她做皇帝的長孫公主。
在她母親的建議下,太子妃張同意先帶入宮,與皇帝的長孫呆壹段時間,並仔細觀察。如果這真是壹個好的選擇,那麽她將在壹個吉祥的日子被命名為成祖皇帝。彭夫人得到太子妃的首肯後回到永城,把這件大事告訴了。仲孫自然喜出望外,立即同意將年輕的孫氏送到首都。
於是,永樂八年(1410)初,在彭夫人的貼身保護下,從家鄉永城來到京城,進入東宮,由皇太子妃張親自收養撫養,並開始與皇帝的孫子同居。這壹年,皇帝的孫子朱瞻基十二歲,孫氏大約十歲。
朱瞻基和孫氏當時住在皇太子的東宮,他們每天都能見面。在長輩的交談中,他們也知道對方基本上是自己未來的結婚對象,所以兩個孩子之間的感情非常融洽,無話不說,堪稱青梅竹馬。
為了穩定國家,同時也為了消除幾個兒子之間的嫌隙和貪圖儲存,永樂九年(1411),皇帝的長孫朱瞻基被正式任命為皇帝的曾孫。
永樂十五年(1417),皇帝的曾孫年滿十八歲,即將成年。成祖為天皇曾孫的茁壯成長感到欣慰,也希望皇族長久繁榮繁衍。於是他上書皇室為皇帝的曾孫選妃子,命大明所有的政外交部門從良家清白的家庭中挑選出合格的女兒來當備選的曾孫。
其中,由皇太子妃在東宮養育了78年的孫氏,由皇帝的曾孫親自挑選並早早入宮,在宮中養育了數年,因此被視為皇帝曾孫的熱門人選,選擇的呼聲最高。
然而,成祖畢竟不是壹個普通人,他的想法與普通朝臣不同。當前往各地挑選貴妃人選的使臣回到首都,向成祖報告未來的皇妃名單時,不知何故,成祖並沒有像其他人認為的那樣,封長期在宮中長大的孫氏為皇妃。而是通過天象和吉兆來判斷他。
最後確認山東濟寧錦衣衛百戶胡蓉第三女,行為端莊,性格沈穩善良,品德賢惠。她是孫飛皇妃的最佳人選。
於是成祖向全世界發布了壹封信,把胡蓉的女兒當作皇帝的孫女。而之前呼聲最高的孫氏,則被授予皇帝祖母的稱號。胡的娘家姓“善香”,是後來的唐玄宗與皇後胡善香的原配。
這壹結果讓想讓孫氏成為真正的孫子的彭夫人大失所望,並哀嘆親家皇帝的決定。她甚至想親自進宮和成祖以及她的女婿王儲朱高熾做壹次面對面的理論。
還是女兒,太子妃張,多次出面勸解,又回頭安慰,這個因為差點失去孫女地位而情緒低落的養女。這麽長時間,這讓兩個自覺受到羞辱的親人漸漸平復了失落感。而孫氏,在太子妃像養母壹樣的鼓勵下,終於不情願地接受了孫子的稱號。
永樂十五年(1417)八月,皇帝的曾孫朱瞻基、胡善祥和皇帝的曾孫孫氏的婚禮,在皇宮東宮正式舉行。成祖皇帝、皇太子、皇太子妃、彭夫人、後宮嬪妃和宗室大臣都親自來觀看了儀式。
因為玄孫胡山香是皇帝的祖上親自挑選的,所以原本選擇孫氏為玄孫的朱瞻基不敢有任何異議,老老實實按照禮制嫁給了從未過上平淡生活的胡山香,而從小生活在壹起的孫氏只能退居玄孫之位。
在成祖輝煌的皇權下,即使皇帝的孫子再喜歡孫氏,也不敢把他提升到孫兒的第壹任妻子的位置。永樂後期,孫兒胡善香地位穩固,與丈夫朱瞻基的關系雖不能用如膠似漆、恩愛相提並論,但始終保持著正常的夫妻關系,沒有隔閡。
永樂十八年(1420),祖母胡善香生下第壹個孩子順德公主,幾年後,胡善香又生下第二個女兒永慶公主。婚後有兩個女人,說明朱瞻基和胡善祥夫妻關系還是比較和諧的,至少是正常的夫妻關系。
但在和胡山香做了幾年夫妻的朱瞻基看來,太孫飛更多的是端莊從容,而不是嫵媚嬌柔,與自己相處時非常謹慎,壹言壹行都是刻板有禮,沒有任何阿諛奉承之意。起初,朱瞻基並不這麽認為,但時間長了,生性好動的朱瞻基覺得太子妃真的很沈悶無趣。
與孫氏這個從小就生活在壹起,彼此有著深厚的感情,並且美麗聰明,侍候她起居的曾孫相比,朱瞻基自然而然地愛上了後者,並逐漸對傑發的妻子胡善香產生了壹種疏離感和厭倦感。這時候夫妻之間出現了隔閡,朱瞻基更加沈迷於孫氏這個青梅竹馬,壹直待在她身邊,而不是和太子妃接觸。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初,天之驕子孫氏也生下了壹個女兒——常德公主。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皇帝成祖在第五次北伐歸來的途中死於玉木川,皇太子朱高熾以遺詔繼位,即大明第四代皇帝——仁宗皇帝。皇帝的曾孫朱瞻基被提升為皇太子,成為大明的新儲君。同樣,曾祖母胡被授予皇太子妃的稱號,曾祖母被授予皇太子的稱號。
喜好自我同時又嚴格自律的黃祖死後,朱瞻基很難過,但心裏也有壹種輕松感。成為皇太子後,朱瞻基的黃祖,作為他的第壹任妻子主持編纂胡山香,已經不在了。這時,他有了讓太子妃胡山香退位,讓孫氏繼位的想法。
皇太子心中雖有撤換皇太子妃的想法,但仁宗皇帝和張皇後喜愛他的兒媳胡善香溫柔善良、對長輩恭敬的性格,認為皇太子妃有母儀之風範,對此十分滿意。
所以皇太子不方便,更不敢在這個時候公開向父母要求皇太子妃退位,皇太子繼位。如果輕舉妄動,仁宗皇帝肯定會嚴厲斥責皇太子。說不定仁宗皇帝生氣後,會壹怒之下廢掉孫氏太子的位置,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朱瞻基王儲考慮再三,但仍不敢向父母提起此事。
弘熙元年(1425)五月,在位僅十個月的朱高熾突然去世。皇太子遠在南京(其父永樂十八年(1420)遷都北京),而仁宗的兩個弟弟朱和趙王都虎視眈眈,圖謀篡位。
並派殺手準備從南京返回首都(北京)繼位皇太子。在重重危機下,朱瞻基成功回京,成為明朝第五代皇帝——明宣宗。
玄宗即位後,為了穩定局勢,凝聚人心,集中精力對付自己野心勃勃的兩個舅舅,所以並沒有立即廢黜原配妻子,還是按照禮制立了太子妃胡善香為皇後,孫氏只能暫時做了封號。
大明冊封後妃之前,皇後有金書珍寶,嬪妃只有書沒有珍寶。唐玄宗很愛孫氏,所以宣德元年(1426)五月,當孫氏被提升為貴妃時,他特意懇求張太後額外賜給孫氏壹件金寶。皇太後無法應付唐玄宗的壹再要求,她真的很喜歡孫氏這個養女,所以她頒布了壹項詔書,給貴妃孫氏金寶。因此,孫貴妃被給予了與皇後同等的待遇,成為明朝後宮第壹位被授予金書金寶的妃子。
不過,張太後在發布聖旨後專門做了解釋,說這是個例外,孫貴妃頒贈圖書珍寶是額外的特權。以後,孫貴妃再也跟不上皇後,守不了崗了。但此後明朝的皇帝都引用這個例子來授予貴妃金書。
玄宗此時已經當上了皇帝,他的意誌可以不受限制地執行。就連張燦也只能說服他,卻不能直接反駁反對派。於是,玄宗開始毫不掩飾地疏遠胡皇後,而越來越接近迷人而善解人意的孫貴妃。張太後拘泥於禮儀的地位,不方便直接幹涉皇帝的行為。他只能在平日裏更加關心和親近胡皇後,以安撫他的心,顯示他的支持。
宣德元年(1426),玄宗出兵山東樂安,壹舉粉碎叔父漢王朱的叛亂,活捉漢王及其家人。此後,玄宗再加上平定漢王的軍事力量,威逼另壹位叔父趙王朱高燧,迫使他俯首稱臣,交出大部分侍衛。從此,他再也不敢覬覦皇權。困擾大明近20年的皇室查封倉儲風波終於徹底平息,玄宗的統治更加穩固。
幾乎與此同時,宣德二年(1427)十壹月,偏愛皇冠後宮的孫貴妃終於為當時三十歲卻只有三個女兒的玄宗生下了他期盼已久的兒子。簡直欣喜若狂!對於孫貴妃,除了寵愛和關心,還多了壹點感激。
(孫氏生下了唐玄宗的長子。史書中有不同的記載。有些史書隱晦地指出這個兒子確實是玄宗的兒子。但兒子是後宮壹個普通宮人所生,被玄宗秘密交給孫貴妃撫養,以“母貴”之名頂替皇後。然而,這種說法沒有確鑿的證據,本文仍然采用皇帝長子是孫氏所生的說法。)
壹方面,心愛的貴妃為自己生下了皇帝的長子,為大明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另壹方面,皇後在生下兩個公主後長期患病,壹直沒有生育,這給了玄宗壹個絕佳的借口和足夠的信心去立皇後。
宣德二年(1427),唐玄宗在給剛滿月的長子起名為朱祁鎮後不久,以議國事為借口,召見了英國公使張輔、吏部尚書周毅、吏部尚書夏元吉、大學士楊士奇、楊蓉等侍郎入宮。討論了若幹政務後,玄宗裝作漫不經心地對他們說:
“我有壹件事要和妳商量。我三十歲了,沒有孩子。我經常不孕和生病。日本人說,宮闈此生必無子嗣,現在貴妃有子,應該是繼承人。夫母貴於子,禮也。為什麽在宮裏?”
大臣們措手不及,皇帝在處理政務的過程中突然出來,驚喜地照顧他們,當時沒有人出面回答。
玄宗見輔臣們不符合自己的話,便出聲列舉了皇後的壹些過錯,再次請輔臣們陳述。看到所有同僚都沈默不語,楊蓉作為內閣首輔,實在躲不過去,只好出面回放:“如果是這樣,可以廢除。”
玄宗看到楊蓉的回答時非常激動。他馬上問:“這有先例嗎?”見皇帝等不及了,周毅怕他說些對君德不利的話,馬上插話道:“宋仁宗廢了郭皇後,改名叫匪警、玉景崇廟石現,不住長寧宮。”幹脆跟皇上說清楚,讓他別再問了,免得當場說出更尷尬的話。
當玄宗與楊蓉和周易交談時,張甫、夏元吉和楊士奇壹言不發,沈默不語。
玄宗看到壹些輔政大臣仍然沒有站出來支持自己,就特意請在場大臣中以節操著稱的楊士奇聽聽他的意見。楊士奇立即跪倒在地,誠懇地對玄宗說:“我若侍奉皇上,我若侍奉父母,何談廢母為人子?”玄宗聽後,呆坐無語,輕輕嘆了口氣。
張輔和夏元吉見楊士奇堅持正義,也附和楊士奇的說法,答道:“這麽大的事,壹定要放到外國討論。”
玄宗沒想到這件事這麽難,很不高興。過了好壹會兒,他問:“我們不能在外面討論嗎?”磕頭答道:“廢郭後,和範仲淹極力反對,即使後來被貶,也不會改變主意。呂夷簡附和仁宗支持廢宗後,史書仍斥責他為臣子,大臣們不得不為君主分憂。它真的不願意重蹈呂夷簡的覆轍。”
玄宗聽了大臣們的意見,壹時氣餒,不知如何繼續商量,默默想了很久,才下令侍郎退出皇宮,轉回後宮。出宮後,輔臣們搖頭嘆息,心情沈重,不知道皇上到底想要什麽,下壹步打算怎麽做。
歷代帝王寵溺燕妃,廢黜原配,從來不受朝野臣民歡迎。如果哪個皇帝敢在沒有皇後過錯的情況下廢黜自己的位置,就會被臣民視為無情無義,失去民心。玄宗囿於這壹點,不敢馬上廢除,不敢加強孫氏。
然而,玄宗內心深處想立孫氏為第壹任妻子的願望從他是皇帝的曾孫時就已經存在了。如果他達不到目標,他不願意,也不願意放棄。此外,孫氏生了他的長子,胡皇後沒有生他的第壹個兒子,將來可能也不會再有孩子。在禮儀制度下,女人不給婆家生兒子壹般被認為是不道德的,尤其是胡這種事,關系到皇族的傳承,後果更是嚴重。
所以,玄宗經過幾天的思考,決定抓住這壹點,繼續推動立皇後。他先是告訴張太後,因為子嗣的繼承問題,他不得不做宮中之主,以獲得其實是想穩定國家,保護帝制的母親的支持,然後又暗示因為無子而地位已經岌岌可危的胡皇後,主動讓出自己,以免被以“無子”為由廢黜為宮,落得個可悲的下場。
同時,玄宗向胡皇後鄭重承諾,保證皇後自願退位後,會妥善安置娘家,不會被當作廢族對待。胡皇後退位後,她的待遇不變,像往常壹樣住在宮裏,得到極好的支持。玄宗還以胡皇後的兩個女兒的名義發誓,他永遠不會做任何不友善的事情或過河拆橋。
胡皇後長期被玄宗忽視,對丈夫沒有感情。她也被勸阻繼續占據皇宮的位置。雖然她關懷的態度沒有改變,但壹直支持婆婆的張太後也不再堅持反對兒子立皇後,加上胡皇後本身忠厚仁愛的天性,同時也確實有禮教和女尊的道理。她也認為自己沒有給玄宗生過太子,這個意義不大。
經過玄宗的幾次勸說和上述原因,善良溫柔的皇後胡山香終於同意主動退位,把皇後的位置讓給了孫貴妃。
玄宗在得到皇後願意主動退位的承諾後激動不已,但為了走完程序,他壹再低聲下氣地告訴孫貴妃,說:“皇後身體稍有不適,康復後自然會生下兒子。我的兒子怎麽能在王後的兒子面前出現呢?”在外人看來,後妃之間的禮尚往來,和睦相處,都是為了國家的穩定,帝制的穩固,簡直就是大明國之福。
經過幾個月的謙讓,玄宗秘密安置了胡皇後父母的兒女,並給予優厚的官職待遇,讓皇後沒有了後顧之憂;後來,宣向大臣們傳達了皇後以無子為恥,並提出“主動退位”的意思,以安撫他們。他壹方面向天下百姓宣布,要立皇帝長子為皇太子,以安國家。
而“母貴於子”,皇太子冊封後,她的生母孫氏自然獲得了皇後“主動忍讓”空出的皇宮寶座,成為大明新皇後。
宣德三年(1428)二月,壹切準備就緒準備立皇後後,在玄宗的安排下,胡皇後主動請辭:
“貴妃生太子,大明有了接班人。作為皇後,我已經很久沒有孩子了,心裏忐忑不安。請皇上尊母與貴子的故事,孫貴妃封號後,我願早早退位定國。”
玄宗“勉強”答應了胡皇後的請求,並賜皇後“京瓷大師”的稱號,退居皇宮長安宮。
宣德三年(1428)三月初壹,胡皇後退位後,玄宗下詔宣天下,正式冊封孫氏貴妃為皇後,同時立他年僅四個月大的長子朱祁鎮為皇太子。
在玄宗的精心策劃下,皇後的重新登基完美實現,而他也不失其德,成為朝野嘲笑和鄙視的對象。國家和帝制壹如既往的穩定,大明朝壹切正常。只有前任皇後胡山香無辜被廢,實在令人遺憾。
雖然張太後因為皇權制度穩定,並沒有反對玄宗立皇後,但她對胡山香的同情和照顧的態度壹點也沒有改變,而且很欣賞兒媳婦賢惠溫柔的性格。胡善祥退位後,張太後經常命人把她從長安宮招到自己居住的清寧宮,開導安慰自己,並設宴緩解胡善祥退位後的郁悶心情。
即使他的養女孫氏已經成為了新皇後,在宮中舉行年度宴會儀式的時候,張太後也會安排已經是“靜慈法師”的胡山香坐在孫皇後的上面,以示不忘兒媳之意。孫皇後從來不敢反對,老老實實做胡山香生命中的第壹,年復壹年。
玄宗得知後,出於對原配“厚養”的承諾和心中的些許愧疚,也不反對母親的安排,大方自嘲地說:“這都是我們少年的事。”
胡善祥退位七年,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明太祖朱瞻基突發疾病去世,年僅38歲。在張太後的主持下,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繼位,成為大明第五代皇帝,即明英宗。英宗即位後,其生母孫皇後為皇太後,其祖母張太後為皇太後。
此後,張太後主持朝政內外,依靠三陽、張輔、夏元吉、周毅等老臣輔佐年輕的英宗。在後宮裏,“京瓷大師”胡山香依然依靠著太皇太後的保護,過著平靜的日子,過著閑適從容的生活。。
正統七年(1442),張太後駕崩,孫皇後成為內宮新主人。此時,孫皇後和敬慈大師都已步入中年,早年的恩怨也漸漸平息。靜慈法師潛心修煉十余年,心如止水。沒有什麽好和孫皇後爭論的了。
正統八年(1443),唐玄宗42歲的皇太後胡善祥在長安宮中默默辭世。孫皇後以英宗的名義,將這位既是親姐妹又是半生緣的前朝皇後,以厚禮安葬在西郊金山的皇貴妃陵中,並謚號為“京慈”的皇後,徹底結束了他們之間的糾葛。
天順六年(1462),經歷了“民變”、“守都”、“奪門”等驚濤駭浪的孫太後,在兒子英宗成功復辟、第二次登基後的第六年去世,享年60、60歲。英宗把她和父親玄宗壹起葬在竟陵,神升天到若宗祠玄宗殿。後來的皇帝祭祀玄宗時,都有“小張弓皇後”孫氏陪同。
天順七年(1463),英宗在去世前壹年,為去世二十年的原母胡善香去謚號“尊成順康母敬張慈”,重修金山陵墓,與同父異母的永慶公主(胡善香出品)合葬在墓旁。他身後的這種待遇,是對胡善祥善良而命運多舛的人生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