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有人知道寶生大帝的傳說嗎?不介紹電視劇。

有人知道寶生大帝的傳說嗎?不介紹電視劇。

吳坤(公元979-1036),北宋福建同安白蕉鄉人。他曾經是宋朝的內科醫生,後來幫助了世界。他的醫德高尚,深受人們的欽佩。死後被朝廷追為大道真人、保聖皇帝。村民們建起寺廟作為醫神來膜拜。吳坤《本草》的作者。目前,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省有數百座供奉吳坤的祠堂。

醫神吳淦小傳

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漳州、泉州和廈門,與臺灣省島隔海相望,以及在東南亞,都有金壁輝煌的吳淞(寶生大帝)廟宇。大年初壹,寺廟裏總有人,來來往往的信眾懷著崇敬的心情,在吳坤(寶生皇帝)面前點上壹炷煙,口中呢喃著,希望吳坤(寶生皇帝)家人平安,子女學習,事業順利,不生疾病,不生災難...

贏得這麽多優秀男女崇拜的吳坤是誰?不了解這壹信仰的人大多會把吳坤想象成遙遠世界神秘的神仙世界裏的神佛。事實上,吳坤並不是來自天堂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訪客。在他成為神之前,他是壹個真人,是壹個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北宋的民間醫生。

關於生前的活動,在去世後不久,廈門高林村西村孫姓第十代祖師於北宋二年(1087)寫下了《西宮的故事》,書中回憶了其始祖孫天璽生前與的友好交往。後來在13世紀初,進士、廣州別家楊誌、漳州壽莊俠分別撰寫了《慈濟公碑》,兩篇碑文非常詳細地介紹了吳坤生前和死後的事跡。此外,龍海發現的白古譜牒,也從某個側面揭示了生前的相關信息。下面,我們將從這些原始文件的記錄入手,揭開籠罩在吳坤上空的神秘帷幕。

據楊誌、莊俠《慈濟宮碑》記載,父姓童,母姓黃,居住在泉州同安縣與漳州海城縣交界的白蕉、青蕉壹帶。吳坤1979年3月15日出生於宋太宗,1979年5月2日在宋仁宗去世,享年58歲。吳坤生前是壹位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民間醫生。同時,他還帶有濃厚的學仙色彩。如《慈濟宮碑》中,楊誌認為吳坤“柔弱難駕馭,不無情,終身不娶,但待生者。”枕中肘後的那壹面不算,直到開始。治好的病不馬上走,以為是醫生。“可見吳坤生前不吃肉不嫁人,頗似壹個嚴守戒律的和尚;他出色的醫術為他贏得了“神醫”的綽號。在莊俠的作品中,吳坤的醫生角色與道家的角色頗為相似,而且越來越形象化。吳坤壹生從事民間醫療活動,醫術精湛,治療效果極佳。此外,有時吳坤也用壹些道教儀式來幫助病人解決他們的疾病,效果同樣顯著。莊俠《慈濟宮碑》說,“嘗藥,以全生為心。根據病情給藥,如破媒;或者把水吸進去給病人喝,雖然奇怪,但是會治好的。就是建立在那些兇神惡煞,遍體鱗傷,壞疽的人身上,提拔捧著,天天不註意自己的門。“可以想象,如果吳坤願意,他輝煌的醫術可以輕而易舉地給他帶來奢侈品,甚至名利。然而,單純淡泊名利的吳坤並沒有把自己高明的醫術當作追求名利的工具。他終其壹生,決心解除人們的病痛。對於在家求醫的患者,吳坤也不管對方。”無視貴賤,大家都當醫生,各得其所,遠近鹹宜。“吳坤生前高尚的醫德在這裏得到了清晰的體現。

孫俊的《西宮譚躍記》也為我們提供了壹些關於吳坤生前活動的重要信息。在西宮記,孫俊回憶了他的父親孫天喜接受治療後,他們友好交往的詳細過程。宋仁宗天盛四年(1026),孫天喜吃河魚生病,在家附近的岐山居士廟調養。壹個多月後,有壹個叫裴的煉丹師,自己養大了真老子。他已經80多歲了,但他穿著道袍,看起來像壹個仙女。裴陽真遊歷居士寺,結識孫天喜,言語甚投機。沒過多久,家住白蕉的吳武真就“被稱為神醫”了。他聽說遊遍岐山居士庵的裴陽真“巧承包神仙秘笈,學得修煉之術”,在修仙方面很有造詣,於是趕緊涉水過河,前來尋訪取經。裴揚真壹見到吳武真,就被他不同凡俗的外表和談吐所折服,而且“知勝於世”,所以兩人相處得很好。成為密友後,裴陽珍毫不掩飾自己所學,並送給吳武珍,“神秘地知道了。”兩人相處時,吳武真看出孫天喜病了,就是用妙手給天喜治病。“花了三天才有結果,半個月就平靜了。看了《三月》,四肢有力,氣色壹致。”病愈後,孫天璽大喜,想賞他壹百金,卻被吳武真拒絕了。於是孫和吳也成了知心朋友,裴陽珍走後,兩人壹直互通消息。

孫俊文章中的吳吳真的是吳坤嗎?答案是肯定的。在《西宮記》的開頭就指出“園中有吳西宮,遊白礁中亦有祖宮。蓋白礁是武功誕生的故鄉,西宮是武功開悟的開始。”。白蕉是吳烏鎮出生的地方,有壹座供奉吳烏鎮的祖宮。這兩個大致可以說明,吳武真和吳坤應該是同壹個人。重要的是,孫氏後人重修族譜時,在《西宮譚躍紀》壹文的末尾加了壹個補充說明,說“吳鎮生於太平興國,三月十五日,時年四歲,卒於景佑,五月初二日,時年三歲,已封十六次”。從這個角度來看,吳武真就是,吳可能是他修道時用的道名。從孫俊回憶的故事來看,吳坤生前對道教魔法很感興趣。裴陽珍聞訊後,從白蕉前往廈門遊覽九龍江。同時,吳坤的醫術也相當高明。面對孫天喜壹個多月不見好轉的病情,打了農藥三天就見效了。而且,吳坤的醫德是高尚的。當孫天喜用百金獎勵自己的作品時,他並沒有被金錢迷住,而是心平氣和。

除此之外,生前的壹些資料,也留在了古代白的家譜中。龍海丁氏第三祖丁謙生前留下遺囑,以詩的形式呼籲後人行善積德,助人為樂,其四子丁祖敘遺囑。北宋仁宗年間,族群邀吳坤錄下遺囑,在祠堂敘說:“宋仁宗時,吳真君錄下此頌,在祠堂為世人敘說。名單的最後,標題寫著:天盛五年臘月吉日,濮陽全椒河布錯吳淦奉命拜書。從吳坤的署名來看,他自辦的“濮陽”應該是他的籍貫,“全椒江”應該是指同安白蕉,因為舊社會同安屬全州管轄。這壹記載為吳坤生於白蕉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而且,作為地方宗族,丁氏會請幫忙把祖上留在祠堂裏的勸誡以善本的形式重新記錄下來,說明生前在書法方面有壹定造詣,精通道家善本,所以得到了丁氏的倚重。

關於吳坤之死,莊俠的《慈濟宮碑》只提到“死於家中”。然而,當地人民得知吳坤的死訊後,都認為失去了壹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好醫生,心中無比悲痛。為了紀念吳坤,民眾自發在吳坤去世前在綠礁采藥煉丹,並建了壹座簡陋的小廟——龍丘庵,供奉吳坤雕像,稱其為具有醫學精神的真人,並進行祭祀和祈禱。奇怪的是,患者在龍橋寺朝拜後,往往能痊愈。看來吳坤在天之靈仍在保護他的老鄉們。於是,消息從壹個地方傳到另壹個地方,世界各地的人們蜂擁到龍橋寺祭奠吳坤,以求早日康復,結果同樣顯而易見。楊誌在《慈濟宮碑》中也記載了這件怪事。“沒有後來,還有超自然的好處。人有瘡有病,不在乎醫生,卻在求助。撮鹽水,橫劍於前,焚香默禱,沈嘉已脫。”

南宋紹興年間,壹群囂張的盜賊闖入柏青礁,當地災民無奈之下,前往廟裏祈求吳坤保佑。不久,官兵們在壹次與盜賊的搏鬥中殺死了大將軍李三,殘余勢力相繼被抓獲。為了感謝吳坤的幫助,當時擔任大臣的青教顏氏家族成員顏世祿邀請朝廷在青教設立寺廟。於是在南宋紹興二十壹年(1151),簡陋狹窄的龍橋寺擴建成了雄偉的清教慈濟宮(慈濟東宮)。同年,白蕉人還自發建立了壹座廟來供奉吳坤,這就是白蕉慈濟宮(慈濟西宮)。東、西宮建於紹興二十壹年,分別供奉漳州、泉州人民。白蕉慈濟宮早於青蕉慈濟宮的說法始於南宋趙構的“泥馬過河”神話,這是不充分的。

白蕉慈濟宮和青蕉慈濟宮建成後,似乎滿足於信徒的朝拜,吳坤也多次幫助當地民眾。當時的宰相是晉江人梁克甲。他拜訪在家鄉寺廟裏供奉的吳坤,很有效果,於是向朝廷要了壹座寺廟,朝廷授予他“慈濟”二字。到了清遠毛毅(1195),朝廷還封吳坤為忠侯。禧三年(1207),漳州、泉子發生嚴重旱災,光禿禿的土地長達數百裏。白蕉鎮的人們為吳坤祈禱,這導致了暴雨。隨後,大批強盜欲入白礁,忽見打著“忠義待之”旗號的魔兵擋住了防線,即驚慌而走。白蕉的人們向法庭報告了這些精神痕跡,因此法庭將吳坤命名為英國女王。李宗保慶三年(1227),加吳坤為康有為侯。端平二年(1235),封靈護侯。嘉熙三年(1239),金鳳為護國公。嘉熙四年(1240),欽差大臣趙雅認為吳坤對世人仁慈,不貪名利,上書朝廷,懇求上侯爵,改名為真人。經法院批準,被封為真人。淳祐元年(1241),朝廷改寺為宮,白蕉、青蕉慈濟寺改名慈濟宮。此後幾年,朝廷疊加封號,到德佑元年(1275),封號累積到福慧廟路普悠真君六字。

到了宋代,隨著寶生大帝信仰的發展和傳播,吳坤生前和死後的事跡開始被信眾刻意渲染和不斷神化。因此,吳坤在上述宋代文獻中的模糊形象逐漸變得生動活潑。

元明清以後,保生帝信仰的傳播範圍擴大,呈現遍地開花之勢,各地供奉保生帝的寺廟數量也猛增。明清時期,對寶生大帝的信仰已經走出福建,傳到了隔海相望的寶島臺灣省和東南亞。據臺灣省學者考證,文獻記載的臺灣省最早的保聖皇帝追悼會應為臺南縣楚光東裏的道公廟,建於荷蘭占領臺灣時期。王《重建臺灣省縣誌》載:“荷占臺灣時,曾在東裏建廟!”此後,鄭成功入臺和清代統壹臺灣省後福建人移居臺灣的高潮,有力地推動了保生大帝信仰在臺灣省的傳播。今天,對寶生大帝的信仰已經發展成為對臺灣省當地神靈的強烈信仰。據臺灣省寶勝帝廟協會2001統計,臺灣省共有264座供奉寶勝帝的廟宇(不包括未加入協會的)。至此,在臺灣的行政區劃中,除基隆市外,或多或少都有供奉保聖皇帝的廟宇。明清時期張泉、泉州商人在東南亞的活動,也促使寶生信仰走出國門,在萬裏異國定居。比如新加坡天福宮在道光十九年(1839)落成時,保聖大帝就是主神之壹。鹹豐十年(1860),三寶壟的華人領袖陳宗淮在中國大陸專門定制了寶生大帝的塑像,歡迎他回到學園。此外,其他東南亞國家供奉保聖皇帝的寺廟也不在少數。

  • 上一篇:女兒在搬家的吉日哭了。
  • 下一篇:夢見采蜜被蜜蜂蟄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