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七個是什麽:
人死後的第七天,人的靈魂會回家做最後壹次緬懷,家人會為逝者準備好最愛的食物和物件,作為最後的問候。中國稱這壹天為頭七。頭七,中國人的喪葬習俗,是以死者死亡的時間為準,再加上天幹地支計算的日期和時辰,但大家習慣上認為“頭七”是指人死後的第七天。壹般認為,死者的靈魂會在頭七回家。家屬要在死者的靈魂回來之前為其準備壹餐飯,之後壹定要避開。最好的辦法就是睡覺。如果妳睡不著,妳應該躲在床底下。如果死者的靈魂看到家人,會讓他思念,會影響他的輪回。也有人說,初七回家,家人要在家裏燒壹個梯子狀的東西,讓靈魂順著這個“梯子”上天。
頭七如何祭奠親人?
前七由兒子辦理,後七為第七,第三七由出嫁女兒負責,第四七也是第七,第五七是出嫁孫女的祭品,第六七也是第七,第七七也叫滿七或圓七,從頭到尾都由兒子辦理,功德圓滿。由於工商業工作繁忙,現代人有時會把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為二十四天。比如方式是“前七日”“後七日”,隔壹天就是“七日”,也就是24天。喪期,喪前不祭,遇祖宗忌日不拜。除了以7月49日為最後七天的人,7月49日不活的人被稱為“逝者如斯夫”,從7月27日起通常只有短短的六天,所以實際上最後七天是第43天。
死後要做的手續。
建國前,人們非常重視喪葬禮儀,喪葬禮儀繁瑣奢侈,封建迷信色彩濃厚。風俗相隨,喪禮隆重與否被視為對下壹代孝順的衡量標準。喪葬習俗是木棺葬,所有的孩子和侄孫都是戴孝。子女喪期為3年,侄孫喪期為1年。1年內不許孩子剃頭、理發、化妝,稱為“喪毀容”。3年內不要在家裏貼春聯。喪葬儀式的主要程序包括喪葬儀式、哀悼、殯儀服務、葬禮儀式、典禮、入會、獻祭、埋葬、葬後追悼、七日追悼等等。葬禮日程從五到七天到長達半個月不等,非常昂貴。壹般來說,壹個人過了50歲,晚輩就開始做壽衣,做棺材(稱為“長壽棺”、“幸福棺”),修墳,準備葬禮,算是孝順。
首先,肖驍
死者臨終時,家人迅速將自己清洗幹凈,穿上壽衣,俗稱“小型葬禮”。壽衣是棉或絲的棉衣和汗衫。緞子和毛皮是禁止的。黑色是被禁止的顏色。要穿的衣服數量不是壹倍。最好的是有七個領子,有的只穿三兩個,還要縫更多的領子。在裹屍布上釘布條,而不是紐扣。穿上壽衣後,給死者1銅錢或1珍珠,然後讓死者壹手拿著硬幣,壹手拿著小米餅,稱為“打狗餅”。傳說是死者用來對付陰間的餓鬼惡狗的。給死者蓋上被子,用黃紙或白布蒙住臉。然後,將棺床移到大殿中間,在棺床前擺壹張桌子,供壹碗盛滿未煮過的小米幹飯,稱為“倒飯”。壹家人燒香、燒紙、致哀後,孩子們跪在棺床旁陪葬。這時候就是“遵禮”。
二、殯儀館
死亡後,人們立即被送到親戚朋友、鄰居家去吊唁。城裏的上流社會家庭大多先發請柬,請親朋好友中的人幫忙辦喪事。喪事由掌管喪事的宰相負責,還有內閣、外閣、廚師、賓客。總理派人給親友送去了“長班筆記”和訃告。訃告的格式需要合適的標題。所有的名字都是男的,父親的死叫“孤”,母親的死叫“悲子”,父母雙方都叫“孤兒悲子”。壹些官員和商人的家屬也隨訃告發出“哀悼”和“行為”。喪是孝子命名的告示,詳細記載死者的生平,贊揚其言行;聲明是名人為死者寫的傳記,用於征集訃告、貢品和題字。壹張白色紙條斜貼在殯儀館的大門和屋門上,叫做“關門”。然後用2尺長的吸管夾壹些火紙,插在大門框上。男喪插在左邊,女喪插在右邊,稱為“出單”,表示家裏有喪事。
第三,穿喪服
俗稱“戴孝”。死者家屬穿著白袍,在鞋上縫上白布遮住鞋幫,分別稱為“喪服”和“穿鞋”,統稱為“破孝”。死者的兒子、兒媳、未婚的女兒,在喪服外面要披上麻布毛巾,系上麻繩。孝子披壹條白布毛巾,上面戴壹頂亞麻冠,毛巾旁邊掉兩個棉球。如果父親還活著,就釘在右邊,母親還活著,就表現出極度的悲痛,對外事充耳不聞。孝女穿白布(稱白發)和白發繩。在舊的喪制中,親疏被視為等差,有五種喪,分別是伐衰、崔子、立功、立功、脫麻,統稱為“五服”。截降是最重的喪,服役期3年;崔子次於栓飛,服役期1年;服務期9個月,服務期5個月,服務期3個月。
第四,引路
死的那天晚上,家裏人買來各種紙棍(俗稱彩棍),在大門外焚燒。如果死者是男性,紙紮的馬和馬夫要燒,如果死者是女性,紙紮的轎子和轎夫要燒。燒的時候,孩子們圍著火堆轉了三圈再反過來轉了三圈,壹邊喊著死者的頭銜壹邊喊著:“去西南!”就是給死人引路,也叫“燒人子的頭”。
五、上報寺廟
又稱“送漿水”。死的那壹天,孝子帶領子孫擡著壹個木盤,上面放上香爐、香、火紙,提著壹桶漿,到土地廟或十字路口,燒香燒紙,倒水。傳說人死後要先去土地廟,再去冥界。此舉是為了賄賂土地爺照顧去冥界的亡魂,將水作為禮物送給野鬼,防止死者被欺負。漿需要送三天,最後壹次,女婿和侄子也壹起去。送完水,我哭著回家,然後燒香燒紙悼念。
六、寄路費
水送來之後,再送盤纏,也就是給西方的死人送盤纏。城裏人大多在離大門不遠的街口,農村則在莊外的十字路口,燒壹些金銀紙包元寶、路緣石、貼有錢票的紙,也燒壹些紙紮的彩,有牛、馬、轎子、金山、銀山、聚寶盤等。燒的時候,家裏人祭出祭品炫耀死者,出發去西天。
七,撿三,送三
死後第三天晚上,壹家人放壹個木盤,裏面放著香爐、香燭和燒紙,走到門外,面向西南,點燃香燭,站在墻上,壹家人跪拜在地。壹個人拔掉插在大門框上的竹簡,拿著竹簡的香,放在托盤裏,帶回家給鐘靈。此時全家人要安靜,在棺木前奉上食物,依次跪拜,退到外面,關上門,等壹個小時左右再開門,再次燒香燒紙,跪拜,將香爐放在木盤上,拿到門外,向西南方向跪拜,表示將送走死者,然後回家悼念。這壹舉動被認為是將死者帶回家,挽救視力然後送回冥界,俗稱“收三”“送三”古代稱之為“招魂”的儀式。
八、大喪
俗稱“死”。死後,家人會給準備好的棺材塗上顏色。有錢人家買的棺材大多是柏樹,其次是杉木,需要刷三四遍漆。窮人家多為柳木薄板棺,外面只有壹層黑色,俗稱“大頭箱”。下葬時,棺材被擡到棺床壹側,幾個人擡著死者。首先把床墊和枕頭搬進棺材,然後慢慢把屍體放進棺材。此時,家屬再次用棉球蘸酒在死者臉上,讓死者閉上眼睛,閉上嘴巴。家屬要忍住悲痛,不要在死者臉上流淚。然後把祭品放進棺材。民國以前,富裕家庭用金銀珠寶作為祭祀品;以後,貴重物品作為祭品的使用越來越少。當祭品完成後,棺材將被蓋上並出售。這時候孩子就會跪在旁邊說“爸爸(媽媽)!關釘!”不然有句話叫釘子難進。在棺頭上,用白鉛油書寫“某字幾行之棺”,而在農村,只用白色或紅色油漆在棺頭上書寫“福”字。清末,如果他生前有官職,就用壹整塊紅綢,上面用白鉛粉寫著死者的最高官銜,蓋在棺材上。
九、要點
葬禮結束後,家人為死者做了壹個木制的牌位,稱之為“神主”。也是後人祭祖牌位。在官商富家,喪事期間,要舉行隆重的書主、點主儀式。在妳失去家人之前,請人寫下上帝的主卡。神的主卡大約2英寸寬,6英寸高。中間壹行寫著“某府之神”,旁邊寫著生卒年月日,寫著“孝敬某男”。上面寫的“主”字不點,留給“主”用圓珠筆點。主人應該是有威望的人,但不能是曾經做過知府、知府等的執法人員。,因為他怕自己用念珠點死囚犯的名字。點大師的時候會有頌主指導,有兩位尊貴的客人陪同,用蘸了珍珠沙的毛筆點大師。飯畢,孝子會脫去袍服,穿上素服,披上紅地毯,跪下叩門致謝,並設宴款待書主、點主及貴客。
X.提升
開鶴是喪期最大的葬禮。開光日,親友來祭奠靈位,稱為“喪”“喪”。死者長子跪在靈前左側應答,子侄跪在右側。“杖生於喪期”(杖為喪期所取之杖;期,是壹年的葬禮。“釣竿期”是指服用釣竿的期間;不使用棍棒的稱為“無棍期”,如第壹子喪為共母。“夫妻之衣,若父母不在,亦“生而有杖”)或“役弟”立於壇左,“役弟無杖”或“役弟”立於壇右下以謝衣架。後宮跪在靈柩兩側,送葬者哀悼時,壹起痛哭。棺前有拜墊,濟南有習俗,女衣架先哭後行禮,男衣架磕頭或鞠躬三次。吊裝日需要壹到三天。這期間掌櫃負責接受“奠酒”,送葬者多送燒紙、錫紙、祭祀帳等。,有的還送挽聯、冥錢之類的。20世紀40年代以後,主要是現金。在開幕式上,哀悼者雇了音樂班播放哀樂,有的還請來和尚道士念經超度死者。
十壹、暖鍋
解放前,在農村,通常是在死者下葬的前壹天晚上,家裏人帶著鍋、柴火、食用油和壹個做好的餅子面團到挖好的墓地裏煎餅,俗稱為給死者“暖鍋”。餅煎好後,拿回家給全家人吃,稱為與死者共進最後壹餐。這種習俗在解放後逐漸消失了。
十二。介紹
俗稱“喪”、“喪”、“喪”,是埋葬死者之前的最後壹次葬禮。有大葬禮,也有小葬禮。在過去,有專門的殯葬商店。壹般只有八個人參加葬禮,幾個鼓手演奏哀樂。扯皮的有16人,小號手多,儀式司儀幾對。最大的葬禮涉及24、32人,最多的是48、64人,但很少。有雙木畫瓜、斧鈸雪柳、素色旗等。,還有壹些儀仗隊可以站在壹公裏外。
葬禮當天上午,失去親人的家庭和親友表達了敬意。到了中午,李湘就把盛著倒飯的碗砸碎了,稱之為“賜靈”。之後,1名有力的搬運工面向前擡棺,8人圍在棺邊,1人在棺尾,都用手托住棺底,以碗為號,10人擡棺,失家男女倒地痛哭。隨著酒吧老板領頭的壹聲巨響,擡棺人步調壹致地把棺材擡到大門口,放在大杠架上,蓋上棺蓋。孝子等人跪在欄桿前,大兒子打著“引魂大旗”,打碎了壹個土盆(俗稱“發鉛”),腳夫開始擡著棺材往前走。大喪儀仗隊的順序是:第壹個是紙紮探路者,領頭神;其次是挽聯、劉學隊、瑣事隊、明靜館、視頻館;然後是小號手和已經下葬的和尚;然後是在靈柩前的男性親友。其中,死者的女婿要在喪服的臂袖上粘上用紅紙剪成的小蝙蝠,負責沿路撒“路費”。在男性親友的身後,孝子孫瀟穿著厚重的喪服,手持喪棒,引領著靈柩前行。棺材後面是穿著喪袍和餅的大兒子和兒媳,還有穿著喪服的兒媳。沿途有親友安排的路祭,孝子要跪下磕頭。送葬隊伍中,離家時要先把靈柩擡到西邊,過街過市,再出城擡到墓地安葬。
十三,埋了
在舊社會,大多數中上層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墓地,也被稱為林地和祖墳。濟南城裏人大多請專業人士處理安葬事宜;農村家庭由村裏的成熟男人處理。濟南地區的墓葬多為“溝穴”,即先下壹個豎坑,再沿坑底挖壹個橫穴。下葬時,將棺木吊入直坑,再將棺木推入橫穴,用石板封住洞口,將墳墓呈馬字形堆在直坑上。富人以磚石為拱冠,稱為“大法自拱”。壹般來說,人們用磚石從壹個直坑中建造壹個石盒子。棺木降下後,在棺頂蓋上壹塊石頭,將墳土堆在石箱上,俗稱“金井子”。最簡單的就是挖壹個能裝棺材的直坑,把墳土堆在棺材上,俗稱“直坑”。覆土時,第壹鏟土要由家裏的人鏟,然後大家把土擡高,把墳堆起來,在墳前立碑。
十四。葬後祭祀
下葬三天後,家人帶著供品上墳,俗稱“圓墳”。從死的那壹天起,每隔七天,我們就要上墳祭祀,壹直到五月七日,以五月七日為最隆重。五月七日上墳,死者的女兒會哭。傳說女兒的哭聲可以感動五堂的閻羅,讓逝者過去。之後在百年、紀念日和每年的清明節,農歷七月十五、十月壹日,家屬都會去掃墓祭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沿襲木棺葬的喪葬習俗,復雜迷信的喪葬儀式逐漸簡化。20世紀60年代,濟南建了火葬場,逐步推廣火葬。壹般葬禮,人死後,家屬給親友發訃告,家屬佩戴黑紗,哀悼者胸前佩戴小白紙花,獻上花圈,掛上挽聯。壹般屍體持續3天,即死者被運到火葬場,舉行追悼會或告別儀式。舉行告別儀式的時間取決於死者的家庭情況。如果死者家中還有老人,告別儀式將在上午舉行,否則將在下午舉行。火化後,有的把骨灰盒放在火葬場,有的帶回家或埋在地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購買骨灰盒在墓地安葬。在處理葬禮時,壹些家庭仍然遵循磕頭和燒紙等舊的葬禮習俗來祭奠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