竈王爺,又稱竈王爺、竈王爺,相傳是玉皇大帝派來監視善惡的神。本質上他是玉皇大帝派到家家戶戶的特務和間諜。從年初到年底,他總是待在每家每戶,監視壹家人的言行。臘月二十三,升天報這壹家的善惡。而玉皇大帝卻偏聽偏信。根據廚王的密報,他給了這個家庭在新的壹年裏可以帶回的吉兇禍福。因此,人們不僅尊崇竈王爺為“壹家之主”、“東方主廚”,而且還瞧不起他,甚至捉弄他,這在祭祀竈王爺的儀式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祭竈前請先請壹個新的“竈馬”,榮成俗稱“竈馬頭”,其實就是木刻印刷的日歷。“廚馬”除了廚王的偶像,還印著壹年的日歷。日歷的內容是隨著日歷的不斷完善而增加或刪除的。
在給竈臺獻祭之前,先給竈臺塗上白泥,意思是把“廚王老爺”的臉洗幹凈、刮幹凈,以免埋在地下。晚餐後,供品——米飯、餃子、餐桌等。——都排列在竈前,但麥芽做的蜜瓜和糯米面做的粘餅是少不了的,有的家庭還放壹碗酒糟拌紅薯。吃蜜瓜甜,見玉皇大帝,挑好聽的話說。至於粘餅和酒糟,那是給那些沒被賄賂的廚王的。閉上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嘴。吃了酒糟的煮飯土,醉得昏昏欲睡,根本沒心思告狀。供品擺好後,壹家人跪在竈前,焚香膜拜,取下老“廚馬”,用“圪登棒”(高粱稭稈)夾住,在香中焚化,廚王老爺騎馬上天。這時男主邊燒邊祈禱:“神言古慶,下世安。”
老竈王升天,新竈王就占了喜鵲的窩,成了“壹家之主”,把它粘在了老竈王土的位置上。榮成竈王的位置壹般貼在前面東鍋臺上方的墻上,東裏坊西墻也有貼。幾個人的“廚馬”兩旁,貼著壹副對聯:“天說好話,回宮求好運”,橫批:“壹家之主”。更多的人對廚王持踏實的態度。除了小年假期,平日裏都不恭敬。“廚馬頭”其實只起到日歷的作用。
辭掉廚房,神仙上了天,壹了百了,被各種禮儀禁忌壓抑了很久的人們,壹下子解放了,開始“肆無忌憚”地準備過年了。殺豬殺羊,搬東西,不受禮儀禁忌約束,自己說了算。或許這也是壹種宣泄吧。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都要蒸祭品,俗稱榮成蒸祭。供品有很多種,有家族供品、天地供品等等,而且大小不壹。最大的是家堂提供的蛋糕。它底部的直徑至少有壹英尺,高六到七英寸。它頂部有三個開口,棗子插在裏面,每個約五斤,俗稱棗糕。少數買不起棗的人,可以把頭蒸熟,蒸熟後在上面放壹個紅點,俗稱小餅,以示光亮,但和棗糕壹樣大小,數量也是十個。這麽大的蛋糕,如果用蒸面蒸,連有錢人家都蒸不出來。以前農民每年的開支主要靠賣小麥和花生,蒸大餅就得偷工減料。面團制作時,第壹面和第二面同時制作。做蛋糕的時候,先把面團揉成壹個球,外面包壹層面團,上面厚壹點,下面薄壹點,因為擺供品的時候,下面是下的,第四個是上的,但是被第五個蓋住了,誰也看不見。不過蛋糕蒸的太好了,頂笑黑,人也不奇怪。家家如此,誰也看不出來。天地比拳頭小,俗稱棗糕。因為個頭小,都是用腦袋和面。年糕蒸成板狀,俗稱板糕,有插棗的,也有不插棗的。在餅面上點些紅餅,又亮又好看。供奉的時候,把它切成大小相同的兩塊方形,疊在壹起。家堂大,蒸的時候加抽屜,燒火的時候用香。壹炷香已盡。蛋糕是蒸的。
蒸是最忙最耗體力的,尤其是和面。鄰裏家庭主婦都願意互相幫忙,誰先開誰先幫。甚至孩子和老人也派上了用場——插入日期;供品蒸熟後,鄰居們會互相看看供品好不好。如果供品是新媳婦做的,她笑得好,人們會誇她靈巧,新媳婦會美得合不攏嘴。
供品蒸熟後,放在盤子和簸箕裏,等完全涼了,放在柳條筐裏,蓋上紅袋子過年。不涼的話會粘在蛋糕中間,不好看。臘月包括二十九生日,榮成習慣上叫除夕。最忙碌的壹天,主要活動有:
貼對聯榮成俗稱貼對聯春聯,但嚴格意義上講,與貼對聯春聯略有不同。貼對聯是淩晨。媽媽們準備新衣服新帽子,放在孩子的枕頭上。孩子們醒來,穿上新衣服,和父親壹起用漿糊盆開門,先放鞭炮,吹走黴運和貧窮,再貼對聯。“對”的內容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清代很多人用“壹元復興,萬物復興”“向陽家第壹春常在,富者慶有余”之類的話。甚至袁世凱當政的時候,國徽都變成五色,四面八方都是人民的旗幟。新中國成立後,“對”的內容多是歌頌黨的恩情,如“萬裏春風綠,九州黨恩”“此處風景獨好,山川秀麗多”。“對”之所以貼得早,和“年”有直接關系。傳說“年”是壹種兇猛的怪獸,每年除夕都會吃人、殺人。有壹天,它剛到壹個村子,準備行兇,突然聽到“叭”的壹聲脆響。“年”以為是轟炸它,拔腿就跑。事實上,爭奪牛鞭的是村民。年的呼吸是不確定的。跑到另壹個村口時,突然看到壹道紅光閃過,叫了他壹聲,嚇得他四處亂跑。這壹次,壹個女孩正在曬她的紅外套,恰巧在年的眼前。從此,人們知道年怕紅,於是發明了鞭炮和春聯。年再也不敢進村傷人了。不過榮成貼了個“對”,跟討債有直接關系。過去,窮人家經常向富人家借錢,以備婚喪嫁娶或遇到災難。年底,債主清理債務時,會派人到債務人家裏討債。踏入臘月,欠債人被迫更緊地討債。只要在除夕夜躲起來,在門上貼壹副,欠債人就可以扭頭就走,讓欠債人平安過年。就是這個原因,榮成的情侶們壹大早就貼出來了。民國時期,張村壹位老人更慘。因為還不起債,他在“小年”那天貼了壹副:“刀槍戟來要賬,針尖對麥芒還不起”,橫批:“來年打算”。然後我鎖上門,去藏債了。過年才回家,債主們很無奈。
春聯不壹樣。妳可以在早餐後吃。除夕夜,妳在崖頭南吃泡面饅頭。菜做的很精致,褶子很細很好看,不比城裏的三鮮蒸餃差,以此來做的又安全又豐盛。崖北吃面條叫串錢,預示來年財源滾滾,必須提前準備穿錢的繩子。
早飯後,父母們忙著拜神,孩子們則在家裏貼春聯,比如墻上的“擡頭見福”,櫃子上的“生財之道”,米囤上的“五谷豐登”,畜欄上的“六畜興旺”、“騾馬成群”。“福”字不僅貼在門牌上,而且貼的到處都是,還故意把“福”字貼反了,叫做“福到了”。至於小姑娘們,貼窗花,什麽蟲子(小龍),兩個神仙的組合,每年都是綽綽有余,喜氣洋洋,竭盡全力不斷翻新花樣。如果家裏成年死者不滿三周年,就不要貼紅紙對,比如普通紙。貼春聯的習俗不僅延續至今,而且增加了內容。自抗日戰爭時期以來,榮成人民出於對保家衛國的戰士和為國捐軀的烈士家屬的尊重,在除夕夜敲鑼打鼓為烈士家屬貼春聯,懸掛紅燈和光榮牌,以示崇敬和同情。過去,農業生產在每月的這壹天告壹段落,進入農閑季節,榮成人也從那天起吃兩頓飯。晚餐被稱為“兩晚餐”,時間在3: 30到4: 00之間。除夕夜的晚餐叫做“年夜飯”。榮成的年夜飯很講究,菜和酒都很豐富。不同的是,富人家質量好壹點,窮人家質量差壹點,但壹定要擺滿盤子和碗,數量是偶數的吉祥,各有名稱:四個菜叫“四季發財”,六個菜叫“六六大順”,八個菜叫“平安無事”,反正都是吉祥話。年夜飯有個規矩——法律上不招待客人,也不邀請客人,鄰居吃飯也不串門。只有家人坐在熱炕上,吃團圓飯,喝團圓酒。主食是大米幹飯。在它熟之前,舀出來壹些做紙分發,然後煮著吃。每壹頓年夜飯,包括早上的包子,晚上的幹飯,初壹的餃子,都要多煮,壹家人吃的飽,吃的飽。剩菜必須存放在糧庫,蓋上紅色袋子,意思是“年年有余。”
年夜飯後,主婦們忙著包餃子紙,男主人領著孩子,端著香噴噴的紙祭盤,扛著鐵鍬,提著灰筐,到院子裏去祭祀。祭祀時,先燒香紙。喝酒和崇拜。祭拜完畢,主人用鏟子鏟去草木灰,在院子裏撒上壹圈,在圈上劃十字,在十字中央放上壹撮糧食,稱為“儲糧”。圈旁邊撒灰成梯狀,叫糧梯。表示糧圈太滿太高,要踩梯子才能夠到。糧店得救後,燒紙放鞭炮,磕頭拜。當他們從祭壇上回來時,他們在各自的門前散了壹個糧庫,並在上面放上谷物,預示著來年的豐收。當妳走進街門時,可以把早已準備好的桃木棍橫擋在門檻前,稱為“擋門棍”,用來擋寶,防止外流,同時也防止黴運進門。放下香紙盤,鏟子,灰筐。男主會在自家屋檐下插壹個用紙做的幾何形、長形的雕花紙制品,用榮成話叫“吊經”。掛“掛完”,相當於宣布過年正式開始。因為吊“吊通”後,除了睡覺、吃飯,禁止壹切勞動活動,禁忌很多,比如不耕、不織、不洗(指衣服)、不縫、不捉(魚)、不推(磨)、不挑(水)、不鋤(草)、不掃、不濺(水)、不挖(灰)、不說不吉利的話。也叫請神,其實是壹種祭祖。吃完年夜飯,獻上祭品,天就黑了。男主人領著兒子,提著香紙盤子和供品,提著燈籠,到祖墳前請祖先回家過年。首先,擺好供品,放上燈籠,按照世界的等級,繞著每個墳墓走壹圈。榮成管奶奶叫奶奶,轉身的時候還要虔誠地說:“請回家過年,請回家過年……”每壹個墳都被取了,香紙盤和供品都放好了,路上還在念叨著,直到“老丈人”被領到放祭壇的房間,俗稱奉神之家,才被告知“老丈人”到家了。然後,將燈籠釘在祭壇的左手桌上,男主人先取下神像的主蓋,這個神像在古代被稱為齊諧,然後點燃蠟燭,燒紙磕頭。這個程序完成後,帶路的燈籠就可以熄滅移走了。在請神之前,家人和供品必須齊全,否則人不團圓,財不全,這也是全家必須壹起吃飯,不能招待外人的原因。從此,壇上蠟燭常亮,香火繚繞,每天三點燒紙祭祖。香案前的紙屑掃不掉。同時,請神的時候,晚輩壹定要嚴格遵守規矩,在桌子兩邊提供座位。誰也不許坐好,免得和祖宗爭座位。不要吵架罵陣,以免驚擾先人或不敬先人。不要把喝剩的水灑在地上,以免混淆飲料。祭祀神靈時,不可大聲叫孩子的名字,以免門外的鬼魂聽見,奪去他們的生命,使孩子難以撫養。
神的牌位只拜太、高、曾、祖、父五,太祖以下入族譜,掛祭。去世不到三周年的人不能當神供奉,所以不進家堂,而是單獨設壇供奉,供品可以比家堂簡單。除夕夜,發論文、問候財神、辭舊迎新都在午夜進行。也許這就是保持老年的原因。紙被分發到天地桌前。大年三十白天,院子南邊擺了壹桌天地。為了行走方便,天地桌壹般用六仙桌或壹個餐桌。供品沒有諸神主桌那麽繁華完整。牌子上寫著“天、地、三界、萬靈之神真殺神”,祭祀時間是晚飯前。祭祀時焚香燒酒,磕頭跪拜,祈求天地師父保佑。最後只能靠燒黃表起床,說是“送錢送菜”。這個神可能就是玉皇大帝,不然老百姓憑什麽要給他交“皇糧國稅”?這叫祭天。
請神回來後,全家人圍坐在熱炕頭,開始觀察老年生活。以前的人都是熬通宵,熬通宵。午夜時分,家家戶戶在天地的桌子上擺好供品:糕點、餃子、米飯、酒、蔬菜等等。父母帶領全家燒香燒紙,放鞭炮,先拜天地之神,再依次拜門神、竈神、家堂,最後拜祖先。在這些儀式的同時,主婦們在中間切壹棵白菜,念道:“切白菜,(家)長得快!”切完白菜,我切了壹個方瓜,念道:“切方瓜打糧(榮成方言讀作“匆匆”)!”叫做“借口色”。送紙的嬌子,做飯的時候想燒玉米或者稭稈。他發的時候嘴裏說著壹句話:“強燒則農興。”日子像芝麻開花——越來越高。分發文件時,註意妳的語言。嚴禁不吉利的話。父母壹再催促剛過門的孩子和媳婦。發完紙,我就去家堂祭祖,起身祭祖的時候順手拿走了事先已經放在祭壇旁邊的升。奉上香盤,按照“棗馬頭”所示財神的位置,在村外燒香祭拜。然後順手拿起壹塊石頭(不壹定是石頭,凡是妳的手先碰到的硬物,比如土塊、棍子,碰到什麽就拿什麽),輕輕放在升裏,轉身回家。禁止在路上說話。回家後,把玫瑰放在祭壇下,用紅布蓋上。有的地方在家裏為財神擺桌子,掛財神神像,擺放供品,焚香祭祀。這叫做“歡迎財神”。財神祭祀的時間比祖先長。從迎財神到正月十六大祭,玫瑰可以從壇下取出。因為第十個五年計劃已經過去,壹切都欣欣向榮,財神將負責確保壹個家庭的繁榮。
當男人們問候財神時,家庭主婦們會在家裏包餃子,煮餃子。過去,死了交子,初壹的交子,都要包成元寶形狀,俗話說叫“元寶自閉”。餃子就要捏了,兩個角交替捏在壹起。歡迎財神後,全家人圍坐在壹起吃餃子,也稱為告別晚宴。農業合作化後,這些習俗逐漸消失,守老也流於形式。壹般壹家人坐在壹起,象征性地擺個姿勢,既不發紙,也不迎接財神,就各自去睡了。這些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再加上電視的普及,電視節目新穎誘人,守著晚年辭職的嬌子重新繁榮起來。看完春晚,已經是半夜壹兩點了。老人和孩子可能睡著了。年輕人怎麽會有睡覺的心?紙換成了鞭炮,從半夜12壹直到大年初壹早上,鞭炮越來越大,越來越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