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與三峽有著詩意的關系。他在夔州居住了近兩年,寫了《白帝城最高樓》、《八陣圖》、《為古跡誦經》、《登高》、《秋興》等400多首詩,在創作上算得上是大豐收。他在夔州居住的地方,有壹座城隍廟,遺址至今還在。公元768年春,杜甫離開夔州以東,到達周霞(古稱宜昌),受到當地官員的熱情接待,並在下勞溪旁的金亭設宴歡迎。他寫了壹首詩“春晚在周霞宴請宰相施金庭”來紀念它。他還遊覽了附近的山川,寫了壹首詩《虎牙遊記》,生動地描述了荊門虎牙(在宜昌)的險象環生。
杜甫的《三峽頌》
唐朝元年(公元712年),正月初壹,杜甫出生在黃河流域的河南省珙縣窯灣。七歲開始學詩歌;九歲書法;十四歲的時候,我聽音樂,出去和作家藝術家交朋友。杜甫從青年時代起,曾漫遊晉、吳越、齊、趙、、齊魯,回到華東的都城,去了長安...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他跋涉千裏,讀萬卷書,走萬裏路,為他成為唐代偉大的詩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杜甫的地位是在詩歌領域。年輕氣盛的杜甫,總是事業不順。京兆公舉第壹次考試不及格。第二次長安考,榜上無名。後來被叫去寫作文,沒有結果。但他始終堅持寫詩、唱歌,洞察世情、體察民情,在風風雨雨中寫下了許多詩篇和文章。據初步統計,杜甫有1400多首詩詞文章,千古傳誦“朱門酒肉臭,路凍死人”(《從北京到豐縣》);“有千萬間寬敞的樓房,天下窮人都在笑”(《茅屋被秋風吹破》)等名句,以及三別、三官、軍車店等名篇。,使杜甫戴上了“詩聖”的稱號。作為政治家,杜甫沒有成功,但作為詩人,他得到了人民的滿意和贊揚。在遼闊的中華民族中,杜甫是以詩著稱的精英。
由於安史之亂,長安失陷,杜甫的“杜工部”之職被吹走了半年左右。失意的杜甫在仕途中拋下風帆,踏上了通往長江三峽的人生旅程。
壹、雲南南中音
永泰元年(765)春,杜甫五十三歲,攜家眷離開成都,乘船南下,途經嘉州(樂山縣)、榮州(宜賓市)、渝州(重慶)、中州(忠縣),在流離途中,在雲安(雲陽縣)病倒。他在雲安患病的壹年時間裏,生活艱辛,行動不便。詩中有雲:“雲安賣水的仆人傷心”,連家裏的仆人都為取水發愁。面對偏遠的山城,發出了“雲安縣窮黔江”的哀嘆。“兒助猶子,秋病。白發少洗,寒衣寬長。”他的頭發掉了,瘦得跟骨頭壹樣,衣服也變寬變長了。他很可憐,在詩的字裏行間,訴說著自己生病的故事和內心的悲傷。杜甫在雲安。雖然他處境艱難,身患重病,但他仍然關心國家和人民。他的眼裏依然牽掛著李人民的疾苦和艱辛。“井出負鹽,何以送鼓船?”雲安產鹽,運鹽女的勞動生活進入了他的詩中;雲安靠近長江,船夫擊鼓揚帆的場景也有詩人描寫。“宣家不能聚,兵久恐貧。”憂國憂民貫穿於詩詞歌賦之中。“前年豫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揭示了杜甫以殺官、殺權貴、殺貪官為樂,愛恨情仇十分分明。“詩言誌”。杜甫的誌氣和情懷與李的平民情懷密切相關。他壹年內在雲安寫了45首詩。為了紀念詩人杜甫,當地人在江南岸鳳凰山下的“張飛廟”裏建了壹座“杜鵑亭”。杜鵑亭,因杜甫在雲安寫的詩而得名。“放棄杜鵑。東川沒有杜鵑花,雲南有杜鵑花。”
明代曹曾有詩雲:“春林血淚染青山,客聽雲含淚。蜀山何處不哭遍,雲安有杜鵑亭”(《杜鵑亭》)。這首詩表達了人們對杜甫的懷念。雲安杜鵑閣已被破壞數次。現存的“杜鵑亭”重建於光緒元年(1875)。兩層壹底,木結構,紅窗綠瓦,彩繪雕花柱,高16米,24根紅柱支撐,雄偉壯觀。樓上“江上幾座峰綠”的題字刺眼。亭子裏掛著詩詞書畫,光彩奪目,墻壁閃閃發光。有壹個杜工部的牌位,並展示了杜甫的肖像。登上二樓,聽著江上的濤聲,江上的風情,去大江東,讓人想起詩人杜甫在雲安病中歌唱的場景,廣大人民群眾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人民詩人”!
第二,夔州詩多
767年初夏,55歲的杜甫遷居夔州(奉節縣)。由於夔州總督的關懷,杜甫負責開墾65,438+000公頃農田,購買40畝西溪柑橘園,在夔州白帝城附近的草堂村過了三年穩定富裕的田園生活。在草堂村,杜甫寫了許多關於墾荒的詩:“東屯在長江以北,百頃之地,壹片平地。.....主衛問朝臣,分明見溪”(《環顧宮中灌米水》),“西聚而散,不必淩我倉”。秋收後,他把收獲的食材捐了出來,慷慨地分了壹些給鄰居。他家房前屋後都是棗樹,鄰居家壹個窮女人經常偷偷從樹上偷棗吃。杜富明知道這件事,但他不怪她。“柴門果樹要壹千株。這裏沒有橘子。.....桃溪裏景年雖古,園中紅椒艷麗復”(《冷雨對園樹》)。
在夔州的草堂裏,杜甫就在人們中間,他總是對下巴麗人唱的歌感興趣,而且百聽不厭。“萬裏巴渝曲,三年實足”(《晚春題西新租草堂》)。從人的地方來說,夔州(奉節)有“詩城”的美譽。
在夔州草堂,杜甫寫了壹首《秋懷賦》,五言百韻,長1000字。是他詩集裏最長的壹首詩,但由於典故太多,詩意朦朧,內容是描寫詩人與禪宗的關系,他承認自己是佛教徒。到了晚年,杜甫看似悟性透徹,卻自行成佛。這自然是時代和自身思想的局限造成的。
《夔州草堂秋興八首》是這壹時期的重要詩歌。“奎福古城夕陽斜,各依北鬥望京華。聽猿流三淚,與八月使其空……”深情,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總在夕陽斜照白帝城時,對著北鬥七星思念京城。奉節古城的南門現在還叫“壹鬥門”。每次登上奉節門,都讓人想起那段古老的愛情。l '萬山暈,江上塔坐綠……'白帝城周圍,千家萬戶靜靜地沐浴在朝霞中,江上建築籠罩在青山中。多麽詩情畫意啊!秋興詩八首之六:“瞿塘峽口曲江頭,萬裏遇素秋”和《登高》中“落葉如瀑,我看長河總滾滾”。諸如此類,其抒情風光到了極致,流傳千古!
在夔州草堂尋找儒艮廟遺址,人們深切緬懷杜甫,從白帝城沿草堂河步行,約八裏。放眼望去,山川秀美,土地肥沃,果園茂密,正是當年傅的果園。後人乘涼不忘種樹。今有《重修杜工部西草堂》碑,寫於清光緒三十五年。字跡清晰易讀。碑上描寫了草堂的環境和自然風光,“山上桃花”和“四周流泉”;還描寫了詩人住在草堂的心情:“思鄉”、“漂泊的委屈”、“留戀過去”等等。看著1200多年前的夔州草堂“杜公祠”遺址,讓人久久流連。偉大的詩人杜甫將永遠活在人民的中間。
杜甫住在夔州草堂,還有壹個不容忽視的鐵的事情。據說李白寫了幾百首關於喝酒的詩,被稱為酒仙,杜甫的酒癮不亞於李白。他在《強者之旅》中唱道:“在過去的14、15年裏,我遊走於書法領域...我對酒精充滿熱情,我嫉妒邪惡...我看了壹下八極,有很多低俗的東西。”可見,早在十四五歲的時候,杜甫就稱自己為酒商。後來和李白等人壹起喝醉了。被留在長安時“回日本賣衣服,天天江頭醉,有……”(《曲江二首》)。杜甫夔州草堂已經是五六成了。壹天,夔州刺史白茂林設宴。杜甫赴宴後,醉酒騎馬,從白帝城飛下曲塘,“降身八尺”。不料馬滑了壹下,杜甫被甩下馬鞍受傷。朋友們聽說後都來看他。受傷後的杜甫與友人相見,主客相互扶持,坐在草堂浣花溪邊的地板上,盡情飲酒,大聲歡笑...
大歷三年(768),詩人杜甫離開三峽,南下瀟湘,開始了他最後的漂泊生涯。他航行三峽,壹路飲酒,兩岸猿猴止不住啼哭。離開三峽後,進入湖南嶽陽洞庭湖,船艙裏依然堆滿了壇子和罐頭。可見詩人杜甫壹生嗜酒如命,老了越喝越多,最終死於牛肉酒,教訓慘痛。中國有悠久的酒文化,但酗酒畢竟是害人的,所以要以杜甫之死為戒。
這個地方是以這個人的名字命名的。波瀾壯闊的長江三峽,因為杜甫晚年四年的流放和四百多首詩歌的發表,為三峽增添了無比的壯麗,留下了中國和世界人民將無限珍惜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