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格朗河鄉的民俗

格朗河鄉的民俗

中國哈尼族的固有宗教。建國前,除少數地區外,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封建社會。其宗教信仰仍然保持著其固有宗教的許多特征。哈尼族認為萬物有靈,人不死,所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盛行,祭祀由巫師“貝瑪”主持。用巫術和草藥治療疾病。西雙版納的哈尼族,

每年都要祭祀象征著翟神的“龍巴門”。20世紀初,基督教傳入部分哈尼族地區,佛教也在部分地區傳播,但信仰的人少,影響不大。新中國成立後,上述宗教活動逐漸減少。

1.靈魂觀念與喪葬儀式

哈尼族認為人和萬物都是由靈魂或精靈主宰的。人如果失去了靈魂或者得罪了精靈,就會生病或者死亡。在西雙版納,哈尼族有壹個特殊的儀式,叫病人的靈魂來治病,這個儀式叫“拉庫庫”。用壹根線,壹個飯團,壹個雞蛋,去所謂病人丟魂的地方,叫病人的名字,然後把線綁在病人的手腕上,給病人壹個飯團雞蛋,以為這樣可以找回丟魂,恢復。百姓認為人之所以久病不愈,是因為專門捉人魂魄的精靈拉帕在搗亂,所以必須集合大家,持劍持槍,把拉帕哄走。喪禮根據死者是否結婚,是否有子女,死因不同而不同。未婚或已婚無子嗣,假裝單純,壹旦埋葬,他們的靈魂就叫“米哈”。結了婚只有女人的,葬禮簡單,靈魂叫“米莎”,意思是野鬼。非正常死亡的,不壹定葬在公共墓地,其靈魂稱為“密度”,不祭祀。對於有子女或孫輩較多的逝者,實行重葬,壹般在家三、五、七天,然後出殯;要祭祀牛羊,要請巫師念經祈福,把靈魂送回祖先的故鄉。下葬十二天後,巫師被要求殺兩只雞和壹頭豬,放在竹桌上,和死者家屬壹起擡到通往墓地的岔路口,讓巫師為生者“招魂”。然後把竹桌扛回家,放在祖臺前。壹家人圍坐在竹桌旁,巫師用桌上的線在每只手上綁上壹段,表示活著的靈魂已經被召喚回來,綁在每個人身上。

2.鄉村祭祀

包括建村,分村,常年定期祭祀。建設新村時,我們非常重視村址的選擇。選好村址後,就要選擇村心,牧師會在四面撒上鐵渣,然後扔雞蛋,把雞蛋砸到地上的地方作為村心,立木樁作為記錄。宅心是祭司的住所。村子的搬遷由牧師牽頭,全村人當天就搬到了新的村址,臨時搭了個棚子住下。大家先幫祭司蓋房子,然後各家自己蓋房子。如果妳屬於壹個單獨的村莊,妳必須首先選舉壹個新的牧師。村裏要每年新設壹次寨門,舉行寨門節,祈求精靈保護全村。有三個宅門:前門、後門和側門。前門是人進出,後門是屍體出口。寨門的橫梁上繪有蟲、魚、鳥、獸。每年九月,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會在每個村落進行集體驅魔活動。祭司帶領全村男子,手持木刀,在室內外、村內外揮舞,最後將木刀掛在村門上,驅魔結束。

3.農業祭祀

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和階段都有特定的祭祀儀式和崇拜內容。

犧牲樹木和水。各地哈尼族都把樹當土地神來崇拜。他們認為樹很高,壽命很長。反映土地有滋養生物的神奇力量。村莊通常在他們崇拜的大樹周圍建造石頭以尋求保護。紅河周圍的村頭、村尾都供奉著“神樹”,前者叫“阿瑪周”(雄樹),後者叫“本圖周”(母樹)。正月大祭阿媽周,三月小祭奔土周。金平縣格佐支的哈尼族特別重視祭祀井水神。祭祀時,他們在井旁設壇,獻上兩碗米、酒、茶,壹只公雞壹只母雞,由祭司獻祭,祈求潔凈井水的保護,水源充足,稻谷豐收。他們還認為,天溝水神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祭祀相應豐富,必須提供兩只羊。在壹些哈尼族村莊,每十二年舉行壹次“地板祭祀”。村莊中心的建築是圓形的石井。每逢龍年,以村集體的名義宰殺牛、豬,進行隆重的祭祀。祭品分完,把骨頭扔進石井,人畜興旺,五谷豐登。

播種犧牲。西雙版納哈尼族稱播種祭祀為“雅卡培樓”。正式播種前兩天,由牧師主持。第壹天,祭司們用酒、茶和糯米糕祭祀祖先。第二天壹早,祭司們和村裏的長老們在“神井”前舉行了洗谷種的儀式,獻上壹只公雞和壹只母雞,壹桶米,壹桶酒,壹點茶和三把米作為祭品。神父播下三把稻種後,當場分享祭品。然後各家在臨時棚裏舉行播種儀式。金平的哈尼族種植水稻,他們在同壹天在全村播種。播種前,各家用正月樹祭時到的豬肉祭祀谷神,插秧後再用雞祭祀。在壹些地區,每個村莊都有專門用於祭祀的稻田。插秧時,先把雞祭到水田裏,然後老年婦女在水田中央種下第壹叢秧苗,各家接著種。每壹片水田也有壹小塊祭祀田,水稻種植就是從祭祀田開始的。

豐收節。包括品嘗、收獲和儲存祭品。新的品嘗節在稻米變黃成熟時舉行。在西雙版納,祭司先品嘗新鮮事物,然後各家才能品嘗新鮮事物。品嘗新祭品,要用祭祀棚裏種的米,準備雞、酒、茶、蔬果祭祀祖先,並把三穗米拿回來掛在祠堂裏。正式開始收割時,要祭出酒、茶、米、蛋,最後收割的壹堆米要掛在谷倉的橫梁上。先用糯米、雞蛋、茶葉、米酒祭祀谷倉,然後舉行入庫儀式。用來把糧食運進倉庫的籃子裏墊著九片葉子,外面蓋著壹件男式大衣。必須放入倉房三次才能正式入庫。取糧時還有開倉儀式,父母背個筐進進出出三次。第三遍要抓三把米,放回倉庫。每次進倉取糧都必須這樣。

4.牧師和巫師

牧師的職責是主持公祭。巫師分兩種:壹種是專門為葬禮送魂的,壹種是專門為病人驅鬼的。

牧師的情況因地而異。西雙版納的祭司叫“追馬”,是世襲的,除非祭司家有六指兔唇等畸形胎兒和雙胞胎。當牧師們搬走時,整個村子也跟著搬走了。否則,我們必須撤回寨門,選擇壹個新的牧師。村民殺豬殺牛或獵殺野生動物時,要向祭司獻上壹條腿。金平和元陽的祭司被稱為“爾瑪依娜”或“米谷”。全村出品,終身。

專事葬禮和送魂的巫師壹般被稱為“Bemou”,男性。祭祀哈尼族神話中“翁沙神”的女兒“沙阿”。學成北某者,應先請老北某來家,舉行祭祀沙阿的儀式,拜老北某為師,原稱“貝紮”。為病人驅鬼的巫師,各地叫法不壹。西雙版納稱為“帕尼”,男女均可持有,非世襲。他們中的壹些人是學徒,後來成為了帕尼,更多的人是在生病的時候被帕尼指責有帕尼鬼,在病好之後許願拜帕尼鬼,然後成為了帕尼。哈尼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唐巴節、吃新米節、苦紮紮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1.趕上湯帕節

哈尼族最大的節日是“通帕節”。根據他們古老的歷法,陽歷的十二月是新年的開始(相當於漢族的第壹天)。大年初壹,每個寨子都要殺豬。不管豬的大小,肉都是按戶平均分配的,即使心、肝、肺、腸、胃的數量有限,也要分配給每個人。下午,每個家庭都給他們的祖先提供他們那份豬肉和水。節日期間會舉行家庭聚會,附近其他民族的朋友也會被邀請參加。他們壹整天都充滿了歡呼,特別是唱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起源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2.吃新谷節

哈尼族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的那壹天,家家戶戶都要按照老規矩,在東方魚肚白的時候,從自家的水田裏拉壹小捆連根帶穗的米回來。拔米時要選擇株數單壹的米洞,遇到陌生人或熟人也不打招呼,否則會覺得不吉利。下午把早上撿回來的稻穗搓掉,放在有殼的鍋裏烤,直到稻子開花。每個人都應該在吃之前給狗壹些米花。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說法:哈尼族在壹場大洪水後恢復的種子是狗帶來的,要感謝它。吃完稻花香,也要把當年種的瓜、豆、菜都拿出來嘗嘗新的。同時壹定要吃壹碗嫩竹筍,象征來年的收成和新竹壹樣高。也想把閹割過的大肥雞宰了,希望來年的生活充實幸福。

3.苦澀的紮紮節

2008年6月也是壹個快樂的節日,在格蘭和該地區被稱為“Kuzhazha”。日期通常在6月24日左右,節日持續三到六天。在節日期間,牛被獻祭給村莊的“秋室”,牛肉戶被分開來祭拜他們的祖先。年輕人聚在壹起“蕩秋千”,摔跤,打獵,唱民歌,其樂融融。

4.其他節日

猛海縣的哈尼族也過農歷正月、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正月三五過後,有條件的人殺豬祭祖,初壹吃湯圓,親朋好友之間,各民族之間互相娛樂。端午節和中秋節與中國的習俗大體相同。

文化和藝術

哈尼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包括神話、傳說、詩歌、故事、寓言、童謠、諺語和謎語。神話傳說包括創世紀,講述萬物起源;有壹個“洪水故事”,謳歌了人類戰勝洪水,繁榮昌盛。有“哈尼族先民穿越江來”反映了哈尼族的歷史遷徙。詩歌主要有兩類:“臘八熱”和“阿基估計”。《巴拉熱》經常在婚禮、葬禮、節日、祭祀等莊重場合演唱,曲調莊重。《阿貴估計》是壹首民歌,只能在山野裏唱,以愛情為主旋律,男女對唱。哈尼族是壹個熱愛歌舞的民族。樂器主要有三弦、絲弦、八五、笛子、祥子、葫蘆笙等。巴烏是哈尼族特有的樂器。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樂舞、葫蘆笙舞等。流行於西雙版納的“冬波舞”,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舞蹈健康,節奏明快,氣氛熱烈。

  • 上一篇:木字旁邊最吉祥的字的例子是木字旁邊有意味深長的男生名字。
  • 下一篇:夢見屋頂被水沖走的預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