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催嫁妝”。男女雙方辦理了訂婚、領結婚證、選擇婚期等手續後,男方開始結婚。婚禮前兩三天,男方派兩個人去拿雞、魚、肉等。去吃飯,“貼媒”到女方家“催嫁妝”(問嫁妝準備好了沒),其實就是確定婚禮的往返路線。婚禮路線是有講究的,不能同路來回,也就意味著壹對情侶以後不會走到死胡同。
接下來就是“嫁”了。婚禮前壹天下午,男方請“內閣”(村裏主持婚禮的人)的人帶鞭炮燒紙,帶領新郎到男方祖墳前祭奠已故親人,寓意保佑後代平安健康。晚上,“櫃臺”派人鋪著紅地毯,帶領新郎向長輩和村裏有威望的長輩“拜門”(磕頭)。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大多數男人在新婚之夜會租壹部電影來祝賀他們。進入新世紀後,隨著“莊戶劇團”的興起,大部分男人都是花幾百塊錢雇“莊戶劇團”來娛樂。近年來,政府大力提倡移風易俗,簡化婚姻,男人結婚時雇來娛樂的「莊戶戲班」逐漸減少。
婚禮當天上午,男方讓“催嫁妝”的兩人帶路,開車迎娶新娘。到了女方家,女方家的孩子趕緊關上門,向嫁妝推手要“紅包”。嫁妝推手把準備好的“紅包”(大部分裝有壹元錢)送進門,孩子們拿到“紅包”後,才開門讓結婚的人進來。
當新郎的宴會結束後,新娘上車與新郎並排而坐,然後返回。回來的路上每個路口,“催嫁妝”的人都會扔“紅包”買路。意思是祝新娘去婆家壹路平安愉快。結婚車輛到達男方後,燃放鞭炮後會舉行拜天地儀式。接下來,新郎新娘進入洞房,新郎吃餃子,意思是“早生貴子”。接下來,對待新娘的家人和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晚上,新娘家的哥哥、弟弟、侄子帶著餃子給新娘“送飯”。新郎、新娘和新娘的家人圍坐在壹起吃“會餐”。通過吃,我們彼此了解。第二天早上,新娘家又送來壹頓飯(俗稱“送面”),男方設宴招待。下午,新娘家去洞房“砸箱子”。新娘家把準備好的火和餅幹扔向壁櫥和櫥櫃。噪音越大,她孩子以後的生活就越好。“砸箱”儀式結束後,新娘跟隨家人回家。
最後是“回初二”。新娘在父母家住了壹晚,第二天早上,父母讓家裏最年長的人把女兒送回婆家。到達公婆家後,她設宴招待。因為沒有外人,新郎的父母坐在酒席上,和新娘的老大聊天。宴會後,最老的女人回到了她的家。至此,整個結婚過程終於完成。
在整個結婚過程中,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有著許多祝福和祝福壹對新人平安、幸福、快樂的習俗。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盡管時代發展了,這些婚俗並沒有消失,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