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大師”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出生在離莫斯科不遠的賈斯納亞-波裏納的壹個貴族莊園裏。他出生於壹個貴族家庭,是從彼得大帝那裏繼承來的貴族世襲伯爵。托爾斯泰兩歲時失去母親,九歲時失去父親。他從小由姑姑照顧。因為家境殷實,壹個家教從小對他的生活學習照顧得很好。16歲,托爾斯泰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系。三年後,他中斷學業,回家經
“俄羅斯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大師”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出生在離莫斯科不遠的賈斯納亞-波裏納的壹個貴族莊園裏。他出生於壹個貴族家庭,是從彼得大帝那裏繼承來的貴族世襲伯爵。托爾斯泰兩歲時失去母親,九歲時失去父親。他從小由姑姑照顧。因為家境殷實,壹個家教從小對他的生活學習照顧得很好。16歲,托爾斯泰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系。三年後,他中斷學業,回家經營莊園。1851年,托爾斯泰在哥哥的軍隊中成為壹名下級軍官,參加了俄羅斯和土耳其在高加索地區的克裏米亞戰爭。1855年,參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托爾斯泰英勇善戰,屢立戰功。
65438-0852年,托爾斯泰的自傳體中篇小說《童年》發表在《現代人》雜誌上,這是他的第壹部文學作品。在《童年》中,托爾斯泰通過對小主人公樸素而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的詳細描寫,展現了壹個出身貴族家庭的聰明而敏感的孩子的精神成長過程。到1864出版四卷本《選集》時,托爾斯泰已經出版了20多部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包括研究心理學辯證法的《童年、少年和青年》自傳體三部曲,反映高加索地區軍事生活的《攻擊和伐木》,以及描寫戰爭條件下士兵思想感情的《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雖然托爾斯泰個人認為這些作品只是“小實驗”,但實際上僅此壹點就足以使他有資格躋身俄羅斯壹流作家之列。如果說65438+1960只是壹位偉大的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則是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寧》的問世,開始贏得世界聲譽,成為文學大師。《戰爭與和平》的寫作始於1864。托爾斯泰以高度寫實的描寫,將豐富的生活素材和眾多人物編織成壹幅19世紀初俄羅斯生活的歷史畫卷。羅曼·羅蘭說,《戰爭與和平》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現代的《伊利亞特》”。從1873到1877,托爾斯泰用五年時間完成了另壹部傑作——安娜·卡列寧。寫作之初,他只是想寫壹個上流社會有夫之婦失足的故事。在1877的終稿中,小說的重心發生了變化,主要描寫了農奴制廢除後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災難性後果:貴族家庭關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淪喪,貴族的沒落和農村階級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推崇,稱《安娜·卡列寧》是歐洲文壇其他作品無法比擬的完美無瑕的藝術瑰寶。作者本人是前所未有的藝術大師。”
從1889開始,托爾斯泰用了10年的時間,完成了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復活》,享年71歲。在法庭上,當主人公聶赫留朵夫認出瑪絲洛娃是他放縱和誘惑的受害者時,他深感震驚。在他的作品中,聶赫留朵夫是壹個為自己和他的階級的罪惡懺悔的形象,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贖罪。這是19結尾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之壹。它撕掉了貴族和資產階級俄羅斯的壹切面具,無情地批判了俄羅斯社會的虛偽本質。
“俄羅斯革命的壹面鏡子”
環顧托爾斯泰的壹生,他不僅是壹位文學大師,而且因為對人生目的、宗教、社會的論述,成為壹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思想家。
托爾斯泰從未放棄對生命真諦的執著追求。他壹直在思考社會上下層、地主和農奴之間的差距和矛盾,思考農民貧困的根源,這凸顯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
從65438年到0847年,托爾斯泰輟學回家。他試圖改造自己的莊園,並設計了壹個莊園翻新的方案。他去了莊園附近五個村子中最窮的壹個,為貧困農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年輕伯爵的夢想在俄羅斯社會的現實面前化為烏有。不肯認輸的托爾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間幾乎中斷了文學創作,在他的莊園及其附近的鄉村創辦了20多所農民子弟學校。他的教育方法是和孩子自由交談。1861年,托爾斯泰還承擔了調解地主和農民糾紛的責任。為了維護農民的利益,敵視貴族農奴主,引起了沙皇政府的註意。這壹時期與農民的頻繁接觸,為他後來世界觀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從65438年到0868年,托爾斯泰受到叔本華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懷疑存在的目的和意義,開始了新的思想危機和新的探索時期。在1879寫的自白書裏,他談到了當時的情況:“我有壹些迷茫的時候。生活停止了,好像我不知道該怎麽生活,不知道該做什麽;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變得抑郁……”就這樣,他開始轉向宗教,定期去教堂,早晚在書房祈禱。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托爾斯泰發誓要改變自己的貴族生活方式,時不時參加體力勞動,種地,縫鞋,蓋房子,給農民造爐子。為了實現成為平民的夙願,他第三次離家出走,再也沒有活著回來...
對於托爾斯泰的思想,列寧是這樣分析的:“托爾斯泰原來的所有觀點,恰恰說明俄國革命是農民資產階級革命的特征。他的觀點中的矛盾,確實是反映俄國革命中各種矛盾的壹面鏡子。”
托爾斯泰的搖籃和墳墓——亞斯納亞-波萊安娜
賈斯納亞-波裏納,俄語意為“明亮的森林空地”,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以南約200公裏的圖拉。托爾斯泰曾深情地寫道:“沒有賈斯納亞-波裏納,俄羅斯就不會給我這種感覺;如果沒有賈斯納婭-波利安娜,我可能對我的祖國有更清晰的認識,但我不可能那麽愛她。“它被稱為托爾斯泰的搖籃和墳墓,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壹。自從托爾斯泰1910安息以來,他的莊園沒有壹天真正平靜過。百年來,俄羅斯和世界各地的讀者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這片文化聖地,期望親身感受文學大師的氣息。
莊園占地380公頃,綠樹成蔭,風景優美。這裏有森林、河流、湖泊、草原等,僅蘋果園就有30多公頃。在這裏,托爾斯泰前後度過了60年,他那無比浩瀚豐富的作品,他的理想和理論,都與這座莊園息息相關。走進莊園,左邊是托爾斯泰所說的“寧靜而華麗”的池塘:童年時,小列夫和他的朋友們在池塘裏遊泳、釣魚;晚年,老托爾斯泰曾騎著溜冰鞋在池面上馳騁、舒展肌肉。
故居內,布局、陳設、兩萬余冊圖書保存完好。正是在這裏,托爾斯泰給我們留下了《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寧》等傑作。至今,他的書架上還放著幾本孔子、老子等中國先賢著作的俄文譯本。餐廳和客廳裏,似乎人們還在揣測著托翁夫婦與* * *相依為命半個世紀後從戀愛到吵架的場景。托爾斯泰在1862年娶了內科醫生、八品公務員的女兒索菲亞後,過著和諧幸福的生活。他的妻子不僅為他打理家務、管理產業,還為他抄寫手稿。只有《戰爭與和平》被抄了很多遍。晚年,妻子為丈夫的“失敗”而痛心,每壹步都守護著她的產業。由於害怕托爾斯泰的日記裏有對她不利的東西,害怕她在日記發表後會受到羞辱,索菲亞甚至用服毒投河的方式來威脅她的丈夫。
如同光芒四射的傑作《安娜·卡列寧》壹樣,托爾斯泰的墓吸引了數百名崇拜者。說是墓,其實看起來就是壹個“長方形的土堆”。前面沒有墓碑,沒有墓誌銘,連托爾斯泰的名字都看不到。要不是墓旁寫著的俄文牌子“沈默”和“墳堆”前的鮮花,誰也不會想到這裏埋葬著壹位文學大師和壹位深邃的思想家。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曾感慨地稱贊托翁墓地是“世界上最美、最感人、最溫暖的墳墓”。
去百度搜索h4x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