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壹項重要活動是去朋友、親戚和鄰居家祝賀春節,以前稱為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就有了。唐宋以後很流行,有些不用親自去的人可以用名帖祝賀。東漢時稱為“刺”,所以名片也叫“名刺”。明朝以後,很多人在門口貼壹個紅紙袋,用來收藏名帖,叫做“門本”。
根據他們的社會關系,民間拜年的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壹個是探親。第壹天,妳必須去妳的嶽父家,帶禮物。進門後,向佛像、祖先像、牌位跪拜,然後依次向長輩跪拜。妳可以留下來吃晚飯和玩。
二是禮節性拜訪。如果妳想給妳的同事和朋友拜年,妳應該在進屋時只向佛像鞠躬。如果妳和妳的主人平等,妳只需要鞠躬。如果比自己大,還是要主動低頭。主人應該從座位上下來幫妳,甚至說不客套,以示謙恭。這種情況壹般不適合久坐,寒暄幾句就要離開。主人拜完之後,應該改天回訪。
第三個是答謝拜訪。凡是過去壹年虧欠別人的人(如律師、醫生),都應該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的機會表達謝意。
第四是壹系列訪問。對於鄰居來說,我們過去接觸不多,但是見面也能相處的很好。大年三十,我們就是到院子裏,見面就說“恭喜發財”“順順百順”。我們只是在房子裏坐壹會兒,沒有太多的禮節。
在古代,拜年和拜年是有區別的:拜年是敲長輩;新年是同齡人相互祝賀的時候。現在,壹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就是所謂的“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形式。如今,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禮儀電報和電話拜年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湛穗
在舊社會,由於新鄭的頭幾天天氣晴朗,人們把這壹年。其理論始於東方朔的“年”,意思是年後八天,壹天是雞日,兩天是狗,三天是豬,四天是羊,五天是牛,六天是馬,七天是人,八天是谷。天若晴,屬於它的東西就會滋生,天若陰,屬於它的日子就不會長久。後人沿襲其習慣,認為初壹至初十天氣晴朗,無風無雪為吉祥。後代從占領時代發展到壹系列的犧牲和慶祝。有第壹天不殺雞,第二天不殺狗,第三天不殺豬的習俗...第七天沒有執行死刑。
鐵花雞
在古代,春節期間,雞被畫在門上和窗戶上,以趕走鬼魂和惡靈。晉人寫的《玄鐘記》壹書中就提到了上面提到的獨朔山上的雉雞,說是太陽剛剛升起,第壹縷陽光照在這棵大樹上的時候,雉雞就啼叫了。它壹叫,全世界的雞都跟著叫。因此,春節期間切的雞實際上是野雞的象征。但是,在古代神話中,也有雞是畸形鳥的說法。據說在帝堯統治時期,對岸的朋友向壹種能辟邪的鳥進貢。每個人都歡迎鳥的到來,但每年進貢的使者都不來,所以人們雕刻壹只木制的鳥,用青銅鑄造並放在門戶上,或在門窗上繪畫,以嚇跑怪物,使他們不敢再來。因為鳥長得像雞,所以會逐漸改為畫壹只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之為“五德之鳥”。《韓詩列傳》說,頭上有冠,是文德;腳後面有距離才能打,這是武德;敵人敢於前戰,是勇敢;有食迎同類,是仁;守夜和黎明是信仰。因此,人們不僅在過年的時候切雞,還把新年的第壹天定為雞日。
聚財
據說正月初壹是掃把生日,所以這壹天不能用掃把,否則會掃運破財,招來“掃把星”,造成黴運。如果壹定要掃地,壹定要從外往裏掃。這壹天不能往垃圾上潑水,怕破財。今天,許多地方仍然有清理除夕的習俗。大年初壹,沒有掃帚,沒有垃圾,準備了壹個大桶裝廢水,免得那天濺到外面。[10]
農歷壹月二日
祭祀財神
在北方,財神在正月初二祭祀。這壹天,無論是商業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會舉行祭祀財神的活動。各家各戶向在除夕夜到來的財神獻祭。事實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被焚化了。這天中午想吃餛飩,俗稱“元寶湯”。魚和羊肉被用作祭品。這壹天,老北京的大商家都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用“五祭”即全豬、全羊、全雞、全鴨、紅活鯉進行祭祀,希望今年能發大財。[11]?
在正月的第三天
楊日
正月初三是女媧放羊的日子,所以叫“羊日”。這壹天,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意味著羊會養得好,養羊的人今年會有好收成。
燒門神紙
舊社會,初三這天,松柏樹枝和掛在節日上的看門人的紙條壹起焚燒,以示新年已過,又到了開始營業的時候。正所謂“燒了看門人的紙,個人就求生理”。
谷子生日
人們認為小米的生日是在正月初三。在這壹天,人們希望犧牲和祈禱新的壹年,他們不吃米飯。
小年潮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為有天書而流傳於世,於是真宗頒布聖旨,將正月初三定為天慶節,官員等人放假五天。後來叫小年朝,不掃地,不討火,不打水,跟舊王朝壹樣。?[12]?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初五。很多禁忌,在這壹天民間傳說說破就破之後,就可以破了。按照老習俗,要吃五天“水餃”,在北方叫“水煮餅”。現在有的家庭只吃三兩天,有的隔天吃壹次。但是,沒有不吃的人。從王公府邸到大街小巷的小房子都是如此,甚至待客也是如此。女性不再忌諱,開始互相拜訪拜年,互相祝賀。新婚的女人在這壹天回家。破五當天不宜做事,否則今年會出事。除了上述禁忌外,破五月天的習俗主要是送貧、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祀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祀財神。據民間傳說,財神就是五神。所謂五道指的是東西南北,意思是出了五道門就能拿到錢。
清代魯谷的《賈青錄》中說:“正月初五是沈的生日。祭祀過去的金鑼鞭炮,急於盈利,必須早起迎接,稱為窮途末路。”他還說:“今天前方的路是五祭中行走的神。所謂五道,即東、西、北、南中耳。”上海有舊歷年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晚上,備好祭品、糕點、香燭等物,敲鑼打鼓焚香祭拜,誠心敬財神。農歷五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為了爭奪市場,在農歷四月前進行,稱為“搶道”,又稱“奪財神”。
五祭是祭拜戶神、竈神、土地神、門神、行走神。所謂“路頭”,就是五祭之神。凡接待財神者,必獻羊頭鯉魚。獻羊頭意為“吉祥”,獻鯉魚為“魚”與“盈”的諧音,使壹首詩吉祥。人們深信,只要財神能顯靈,就能發財。
因此,每到新年,人們都會打開門窗,點上香,放鞭炮,在正月初五的零點迎接財神的到來。接了財神之後,大家還是要吃路酒,經常要吃到天亮。每個人都充滿了發財的希望。我希望財神能把金銀財寶帶回家,在新的壹年裏,路頭神的畫像會非常富有。
沈
路透神是吳地所信仰的財神。習慣上以這壹天為他的生日,在陽光下迎接他,頗為壯觀。
都說越早遇到路頭越好。妳收到的第壹個就是真神,特別有效,所以叫“搶道頭”。有的地方壹月初四真的是“搶道”,成了風俗。既然路神不再是旅途的保護神,人們出行也不再犧牲它。
至於在元月初五拜路神,並以這壹天為生日的人,就是五路神的“五”與初五的“五”有關的原因。北方在這壹天祭祀“五貧”也是如此。在第壹個月,而不是其他月份,這是壹個新年的氣氛。吉祥,財源廣進,財運五方並進。
送窮人
正月初五,“送貧”是中國古代壹個很有特色的習俗。這壹天,家家戶戶用紙做女人,叫做“掃地女”、“五貧女”、“五貧娘”。他們背著紙袋,把袋子裏面的臟土掃幹凈,送到門口燒掉。這種習俗也叫“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開市
在舊俗春節期間,大大小小的商店從新年開始就壹起關門,但在正月初五開門營業。人們習慣把正月初五作為財神的聖日,認為選擇這壹天開市壹定會發財。?[13]?
正月初七
人日
又稱“人民勝利日”、“人民慶祝日”、“人口日”、“人民七日”。傳說是母蝸牛先創造了世界,在她創造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在第七天創造了人,所以這壹天是人類的生日。漢代就有人開始遵守日常習俗,魏晉以後才開始重視。在古代,人們有“男勝”的習俗。曼勝是頭飾的壹種,又稱蔡晟和華勝。從晉代開始,人們為花剪彩,為人剪彩,或刻金箔給人掛屏,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作詩的習俗。唐朝以後,更加重視這個節日。每逢人間日,皇帝都要給大臣們壹個五彩的勝利,他們爬上來大擺宴席。正月初七天氣好的話,第壹年人口平安順利。
吃七寶湯
在人民節,人們用七種新鮮的時令蔬菜和米粉做成壹種湯,稱為“七寶湯”。他們在人們的節日吃它作為壹個好兆頭,並說它可以消除邪惡的精神和治療所有的疾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水果和蔬菜,不同的意義。廣東潮汕用的芥菜、甘藍、韭菜、春菜、芹菜、大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大蒜、洋蔥、香菜、韭菜搭配魚肉。臺灣省和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大白菜。其中芹菜和洋蔥聰明,大蒜善於計算,芥末使人長壽,等等。
捕撈生魚
在南方的壹些地區,人們在人月節有“釣生魚”的習俗。釣生魚的時候,很多人往往圍著壹個大盤子,把魚、食材、醬料都倒進大盤子裏。大家站起來,揮動筷子,壹把抓住魚,不停地喊:“釣魚!釣魚!發吧!發吧!”,而且還要越來越高,才能壹步壹步地表現出來。
做煎餅
這壹天,人們會吃春餅卷“盒飯”(熟肉食品),在院子裏攤煎餅“熏天”。
旅行,爬山
人民節也是女士們旅遊和文人爬山作詩的日子。唐詩《人送日拾遺骸》雲:“人送詩日到草堂,憐故人,思故鄉。柳條不忍看,梅花滿枝斷腸。身在南繁,無所遭遇,心中充滿憂慮。今年,人們會記得彼此,明年,人們會在哪裏知道?”[14]?
正月初八
古麗
傳說初八是小米的生日。天氣好的話,水稻收成會好,如果是陰天,那壹年就不好過了。
順興
正月初八,人們制作小燈籠焚燒祭祀,稱為順興,也叫“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個神符,第壹個印著興科、朱雀、玄武等。,而第二個是“生命核心紀念碑長壽星王”。兩張床單壹前壹後疊起來,夾在回形針上,放在院子裏的桌子背面中間,以供膜拜。神諭前有壹根用黃白色燈籠紙蘸麻油撚成的鼻煙。放入直徑壹英寸的“燈碗”中,或者用49盞燈或108盞燈點亮。然後上熟元宵和綠茶。黃昏後,祭北鬥為靶。祭祀結束後,當殘燈將要熄滅時,聖典和香根將與要祭祀的芝麻莖和松柏枝壹起焚化。?[15]?
九月初
天空和陽光
正月初九是這壹天,據說這壹天是玉帝的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祀玉帝、道觀祭天等。有些地方,天氣晴朗時,婦女們會準備香燭和齋飯碗,放在天井巷門口的露天處,祭天,祈求上帝的保佑。[16]?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這壹天,所有的碾、磨等石制工具都不能移動,甚至還設置了祭品賞石,生怕傷到莊稼。又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習俗:這壹天家家戶戶進貢,在石頭上燒香。午飯壹定要吃包子,以為吃蛋糕壹年之內就能發跡。在山東運城等地,有舉石神之舉。庫亞之初,人們把壹個瓦罐凍在壹塊光滑的大石頭上。第10天早上,壇子鼻子被繩子捆住,10個男生輪流擡瓦罐。如果石頭沒有落到地上,就預示著那壹年的豐收。
恭喜老鼠娶了個女兒。
舊民俗信。正月舉行的拜鼠活動也叫“鼠嫁女”、“鼠嫁”。具體日期各地不壹樣,有的是正月初七,有的是正月二十五,很多地區是正月十。山西平遙縣第十日,將餅放在墻根,名為“恭喜老鼠嫁女”。在湖南寧遠,17日是“老鼠嫁女”的日子,禁止開櫃子,怕驚擾老鼠。前壹天晚上,孩子們放糖果、花生等。在黑暗中,又敲打鍋蓋、簸箕之類的大東西來彌補老鼠。第二天早上,他們堵住了老鼠洞,以為老鼠從此可以永遠滅絕了。在其他地區,老鼠在婚禮當天很早就睡覺了,他們不會打擾老鼠。據說妳打擾他們壹天,他們就會打擾妳壹年。[17]?
正月十五
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也叫元宵和元宵,也叫上元節,因為它是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夜。因為這個節日有歷代看燈籠的習俗,所以也叫元宵節。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之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乙”的活動,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神靈的第壹聲。但是,正月十五確實是漢魏以後的民間節日。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元宵節習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明成祖倡導佛教時,恰逢蔡澄從印度回國求佛,說是印度莫哈陀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加佛教的吉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廟裏“燃燈示佛”。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燒燈籠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流傳開來。元宵節習俗的真正動因是它處於壹個新的時間點,人們充分利用這個特殊的時間階段表達對生活的祝願。
拉特蘭集市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發展成為全民狂歡。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燒了五萬只各種圖案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座巨型燈籠建築,高150尺,氣勢磅礴。
此後,元宵節不斷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後壹日”。宋代在十六之後增加兩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延長為十天。
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到五天。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或稱“湯圓”,裏面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皮、核桃仁、堅果、棗泥等。,並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以素食,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著吃,而是“卷”在糯米粉裏,或煮或炸,熱乎乎的,圓圓的。[18]?
佘艷大火
在北方的壹些地方,正月十五,幾個村子聚在壹起表演社火。社火有踩高蹺、花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