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漢族祖先留下的習慣和規則

漢族祖先留下的習慣和規則

1.春節

漢族人的春節習俗:壹般來說,主要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酒、橘子、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茶、菜肴;它伴隨著許多活動,如除塵,洗被褥,準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祝福,點蠟燭,點火,放鞭炮,觀察新年,給壓歲錢,走親戚,參觀祖墳,參觀花市,制造社交火災。

年夜飯尤為重要:壹是全家人要聚在壹起,因故未歸者要留壹個座位和壹套餐具,以示團圓之意;二、飯菜豐富,講究“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順”,飲料叫“流水”,雞蛋叫“大金元寶”,金魚叫“壹年多”;這種魚是不允許吃的,它被稱為“Kanyu”,必須留到開學第壹天吃。北方沒有魚的地區,多以雕木魚代替;第三,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孫輩居中,父輩地位較低。男女老少都應該喝酒。吃飯的時候關上門,興奮感就沒了。

結婚

漢族的婚俗歷史悠久,富有民族色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壹套完整的禮儀,即“受抽簽”、“問姓名”、“納己”、“受征”、“邀客”、“迎親”,稱為“六禮”。

“納才”是指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提親,後人稱之為“說媒”;“問名”即雙方改年齡,現代稱之為“改龍鳳崗”,再占蔔“姻緣”;“納吉布”是“訂婚”的意思;“鄭娜”是男方家給女方家的聘禮,俗稱“彩禮”;“邀約”就是選好婚期,征求女方意見;“接吻”的意思是和新娘結婚。

從古至今,雖然因為時代的變遷或貧富的差異,婚俗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儀式程序都是相似的。即使到了現代,隨著自由戀愛的興起和禮儀的簡化,對於交往、相親、訂婚、結婚等媒人(介紹人)的習俗還是有所保留。

在“六禮”中,“迎親”的內容最為豐富多彩,主要習俗有鋪房子、哭嫁、撒谷豆、“升火”、“潑水”、蒙臉、穿紅衣、新娘腳著地、坐轎子、“跨鞍”、祭拜堂會、撒帳、做杯鬧。兩千多年來,這些“親迎”習俗經久不衰。雖然近代以來它們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創新和演變,但它們的基本方面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婚姻制度方面,雖然古代漢族普遍實行壹夫壹妻制,但納妾制更為普遍。近代俗稱“乞小妻”或“娶小妾”,而寡婦壹般是不允許再嫁的,尤其是封建社會後期,理學興起,規矩很嚴,有的基本上終身要穿便衣。

在婚姻形式上,舊社會除了明媒正娶之外,還有買賣婚姻、表親婚姻、交換婚姻、轉讓婚姻、收養婚姻(俗稱“過繼”)、典婚、養婚、指婚、孝婚、鬼婚等。

3葬禮

葬禮是給屍體穿上衣服,放在棺材下面。人死之前要招魂,給死者洗澡。葬禮分為兩步:小型葬禮和大型葬禮。小殯儀員是用來包裹身體的布,絲綢是給富人的,玉是給皇室的。大氅就是把屍體放在棺材裏。棺槨稱為“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棺刻有“福祿壽”兩個字的組合。當他快死的時候,他把米飯放進了死者的嘴裏。這個富有的家庭擁有玉石、珍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含銀元,都稱為“米含”。臨死的時候,往往會有壹些東西陪葬。壹般人們都有衣服,被子和生活用品,富裕的家庭和皇室會有許多貴重的物品陪葬。

喪禮就是喪禮結束後在喪宮停留。喪期從3天到30天不等,主要看喪者。在古代,棺材埋3個月,最多7個月。按照漢族的傳統習俗,父母去世,子女要服喪,否則就是不孝。親友將來會對死者進行悼念和祭奠,稱為“喪”或“吊唁”。所有哀悼者都應該服喪。古代漢族喪服分為萎、崔子、大公、肖紅、織麻五種,稱為“五服”。他們由粗麻布和細麻布制成,並根據親戚和朋友的關系穿著不同的喪服,這被稱為“皮馬戴孝”。在現代,白布常被用於服喪。現代城市壹般胸前佩戴白花,手臂佩戴黑紗。

埋葬就是埋葬死者的遺體,也就是埋葬棺材。安葬之前,舊俗往往要看風水,選擇墓地,稱為“擇吉”。喪禮也叫喪禮。出殯時,古代漢人壹般都是“孝子”,送葬者唱挽歌。挽歌在近現代演變成了哀樂。親朋好友寫挽聯或葬禮挽聯,近現代演變成寫挽聯的花圈。

古代有人祭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近仆,壹直保留到清朝),後來逐漸被陶俑所取代,到了現代則以紙人像陪葬。

出殯後有七、七、百周年、周年的祭奠儀式,牌位歸宗祠,從出殯時對人的儀式變成了對“鬼”、“祖”的儀式。

此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即把死在外地的屍體運回原籍。葬禮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喪服,在靈堂守靈。在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孝道根據與死者的親屬關系分為五等。現代漢語中也有“五服”壹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是用白布做的,和西方人穿白色衣服做禮服的習俗大相徑庭。

培養

婦女懷孕時,漢族人通常稱之為“有喜”。

孩子出生後第二天,就是“三朝”了。孩子出生後,大多閉上眼睛,直到三朝(即三日)或三朝之後才會睜開。按照老習俗,子女要先見父親,後見母親,再見其他親友,以示對父母永遠的孝順。此時,前來探望的親友往往會送上雞蛋、紅糖、童裝等禮物表示祝賀。其中,染紅的蛋叫“紅蛋”,因為是喜慶的場合,所以也叫“喜蛋”。

滿月被稱為“米月”。舊習俗是給孩子理發,俗稱“剃頭”,並設宴慶祝。在壹些地方,農歷四月初八被定為新生兒的“剃頭”日。現代漢族人把孩子滿月視為常事,但有些地方農村還是比較重視的,經常會請滿月酒。

壹歲是壹個孩子自出生以來最莊嚴的壹天。在孩子壹歲時測試他的未來是壹個古老的習俗。方法是在桌子上放上男人用的弓箭筆,女人用的刀、尺、針筐,各種食物、衣服,讓孩子自己動手,贏的那個就是自己未來的標誌。現代漢族人普遍比較重視孩子的壹周歲生日。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他們通常會給孩子拍照,做新衣服,吃雞蛋和面條來祝賀他們。壹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也會舉辦生日酒會招待親朋好友。江南農村還有包壹年餃子的習俗。這種粽子比普通粽子包得長,意味著孩子會很快長大。

5.祭祀習俗

最明顯的例子是清明節、中秋節和寒衣節。這三個節日最初被稱為“鬼節”,因為它們以祖先崇拜為基礎,主要用於祭祀祖先和鬼魂。清明節掃墓,就是緬懷先人,勉勵後人。中秋節,又叫蘭花節,有放河燈救孤苦,照鬼的習俗。寒衣節時,人們在祖先的墳墓前焚燒紙衣。

解決問題

在中國,漢族傳統的世代觀念長期存在,以自身為中心,四代長輩,四代晚輩,形成“曾祖父、曾祖父、父親、自我、兒子、孫子、曾孫、玄孫”的“九族”血緣關系,這是九個層次。如果把旁系血親和姻親聯系起來,就會形成壹個龐大的親屬體系。如在聖紫晶:“

曾祖父,父親和身體。

身體和兒子,兒子和孫子。

從後人到玄奘。

是九族人之論。"

壹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二代)

二樓: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叔叔、阿姨、叔叔、叔叔、阿姨、叔叔、阿姨、公公、婆婆(老壹輩)

第三層:(本身)哥,嫂,姐,姐夫,妹,姐夫,表哥,表妹,姐夫,老婆,嫂子(同輩)。

第四層:兒子、女兒、侄子、外甥、外甥、外甥(壹代之後)

五樓:孫子、孫女、外孫女、外孫女、外孫女、外孫女、外孫女、外孫女、外孫女(二代以後)。

親屬稱謂是分輩分的,不分年齡。哥哥比弟弟大幾歲,哥哥的孩子比弟弟的孩子大幾歲。幾代之後,大門的後代可能比小門的後代小幾十歲,不影響輩分關系。懷裏經常抱著大胡子的孫子或爺爺。所以漢人常說“門當戶對晚輩。”

親屬稱謂也用於社會上的鄰居或陌生人之間,以示親切和尊重。例如,鄰裏之間的同齡人通常被稱為兄弟、兄弟、姐妹和妹妹。年輕人把父母稱為叔叔、阿姨、姨、姨等。,還有爺爺奶奶當爺爺,奶奶當爺爺。總的來說,在稱謂的使用上,註意層次,把握角度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年齡層次有不同的稱謂,尤其是在信封上。兒子給父母寫信,信裏應該叫“父母”或者“家長”,但是信封上的地址有問題。稱呼X先生或他的職務是合適的。

生活中,為了表示對人的尊重,也有不講究等級的特殊現象。比如壹個家庭中有壹位受人尊敬的長輩,家裏的晚輩稱他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鄰裏之間,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能稱他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但往往是以他們的名字開頭。比如《紅樓夢》裏的劉姥姥,《駱駝祥子》裏的劉四爺爺。有時在稱謂前加“他(她)”字,如:他叔叔,她二嬸嬸,他奶奶,她二哥李等。類似的稱謂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 上一篇:求《牡丹亭》中“尋夢”的原文和情節是“尋夢”!!!!謝謝妳-
  • 下一篇:怎麽坐車去深圳鳳凰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