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床位於安吉山巖體東側的華亭復式向斜內。礦化受次級東西向背斜和北北西向斷裂帶控制。北北西向斷裂是主要的含巖、容礦構造。礦體主要產於安吉山巖體(花崗閃長斑巖、石英閃長巖)與圍巖及其殘留物的接觸帶,其次為巖體構造裂隙和圍巖夾層。礦體圍巖包括棲霞組、龍潭組和下青龍組。礦體呈脈狀、透鏡狀、扁豆狀和層狀。主要礦體有四條,長度564-700米,平均厚度14.23-45.35米,最大厚度140.54米,埋深275-340米,最大埋深海拔負950米。礦石呈塊狀,細脈浸染狀,浸染狀,粒狀,充填,交代,破碎,固溶體分離。主要礦石礦物為黃銅礦和黃鐵礦,其次為閃鋅礦、輝銅礦、輝鉬礦、斑銅礦、磁黃鐵礦、磁鐵礦和赤鐵礦。巖體接觸帶礦體平均品位:銅0.72%-2.87%,鋅0.53%-22.29%,硫5.7%-25.28%;斑巖銅礦石品位:銅0.2%-0.46%,鉬0.025%-0.056%,伴生鉛、金、銀、金剛石、鎘、鎵可綜合利用。礦床成因類型以接觸交代型為主,其次為斑巖型和脈巖型。
安吉山銅礦是古人發現並開采的。沿巖體接觸帶(礦化帶)密布古采礦坑、老坑洞,礦體基本開采於地表20米深以內,冶煉渣分布於礦區東側謝家邊。沒有關於它是哪個朝代開采的歷史研究。
為滿足江蘇省對銅礦資源的要求,南京地質隊魏傳賢、王昆山、唐金步、周瑞祥等人在1958寧鎮山脈中段進行普查找礦時,確定了該礦。同年8月中旬,進行了多金屬礦床類型接觸交代普查。起初,沿巖體接觸帶以50米的距離布置溝槽和井,以控制地表的礦化帶。5438年6月+10月,改用鉆孔。1959年6月完成野外工作,1960年2月提交江蘇省南京安吉山多金屬礦地質勘探中間報告。
7 ~ 8月,南京大學地質系江蘇大隊地球化學分隊1958在包括安吉山礦區在內的107平方公裏範圍內,采用1 ∶ 5萬金屬、水化學、分散流、生物等多種方法進行了地球化學找礦。1959年6月編制了南京附近地球化學找礦報告。礦區及其外圍發現銅、鉛、鋅異常,對找礦有壹定的指導作用。
1960,南靖地質隊六隊技術負責人譚、洪光榮、魏傳賢在礦區西南銀空山開始用探槽、鉆探查證化探異常,發現礦化不均勻,認為價值不大,停止工作。後轉向安吉山礦區,通過探槽以100-50米的間距充分出露巖體接觸帶,並在礦區北部鉆孔深入了解,僅發現1-2米的銅礦、磁鐵礦和黃鐵礦。為配合地質調查,江蘇省地質局物探隊201隊技術負責人徐鑫於1960年7月在安吉山礦區及其外圍進行了1∶5000自電和金屬量調查,發現異常後用組合剖面法進行了詳細調查評價。除已知的礦體物化探異常外,在礦區及其外圍還發現了沙石山的自電異常、銀空山和小羅沖的化探異常、白家村、蛇舞東的自電和化探異常。南京地質隊核實沙石山異常,發現脈狀含銅黃鐵礦富礦體。1960年提交南京安吉山-沙石山礦區1960年終報告。1961年,南京地質隊第六隊、物探隊第201隊利用鉆探、物探、化探等綜合方法,繼續在礦區及外圍開展普查工作,並於65438+2月提交了《江蘇省南京市湯山地區金屬硫化物礦床普查詳查成果報告》。1962年6月,提交江蘇省南京市湯山鄉安吉山礦區年度決算報告。自1958以來,累計探明可用儲量為:銅5710噸,鋅6004噸,硫鐵礦14萬噸,鎵7噸,鎘64噸。
3月1964至8月1967,江蘇省地質局第三地質大隊第四隊技術總監鄭衛軍等,采用槽(井)探、鉆探、化探等綜合勘探方法,對礦區巖體接觸帶銅礦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評價,同時對礦區外圍進行了普查。1968 165438+10月提交江蘇省南京市安吉山銅礦床詳查評估報告,獲得銅14112噸、鋅13818噸、硫鐵礦65438。為配合第三地質隊,第二物探隊技術負責人陳元成、陶福根於65,438+0,966年3月至8月在安吉山礦區及其外圍進行了65,438+0 ∶ 5萬磁法、電法調查,利用金屬量測量和激發極化法對有意義的異常進行了評價。除已知礦體上的明顯異常外,圈出10多個具有找礦意義的異常。9月,提交江蘇省南京市安吉山工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總結報告。
1970,江蘇省重工業局根據省計劃開采安吉山銅礦的精神,責成地質三隊采集礦物樣品,進行詳細調查補課。鉆探施工中發現磨石山段礦體持續下降,原控制深度不足。補課壹直到1974結束才結束。
1974年9月,江蘇省地質局召開“寧(南京)鎮(鎮江)地區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研討會”。會議認真分析了安吉山地區現有資料,提出了深入、大步走出安吉山(原安吉山銅礦)向西找礦的設想。隨後,工區副主任尹國秋和技術負責人鄭衛軍、齊念福對安吉山礦區西側進行了鉆探測量。1975年2月,在安吉山礦區西側布置701孔,在後續幾個鉆孔中發現“斑巖銅礦”(平均品位0.2%-0.46%)。與此同時,第壹地質隊技術負責人程和地質隊隊長胡對安吉山巖體西部進行了普查和找礦。
為了擴大找礦領域,提出了“邁出壹大步”的設想。4月,1975部分鉆機轉移至安吉山礦區外圍白家村以東進行普查勘探。此處僅發現薄的銅鉬礦化和鉛鋅礦體。
1975年6月,根據江蘇地質局意見,將鉆機調回安吉山礦區接觸帶進行鉆探測量。以11線為界,第壹地質隊第二支隊部署在11線以北,第三地質隊第壹工區部署在11線以南。第壹地質隊第二支隊在65438線1101孔圍巖殘體接觸帶見到接觸交代銅礦,累計厚度56.88米,是安吉山銅礦勘查史上的重大突破。隨後,由二隊施工的1102孔和由三地質隊施工的11線以南的鉆孔先後見到了厚度數十至數百米的接觸交代銅礦床。為加強普查工作,2007年6月5日至6月5日成立了安吉山指揮組,由地質礦產部部長郝任組長,地質三隊副隊長顧,地質壹隊副隊長詹會生任副組長,協調各隊工作。1978 65438+2月、楊浩生、孫、王澤仁、馮等。提交了《江蘇省江寧縣安吉山礦區銅礦地質調查報告》,提交了可利用儲量:金屬銅199200噸,鉬和黃鐵礦1782噸。安吉山銅礦經過四年的普查,已由壹個小型銅礦床擴大為壹個中型銅礦床。由於鉆井網格稀疏,計算的儲量可能過大。
1975年6月,江蘇省地質局物探壹隊技術負責人陸、肖寶龍赴安吉山礦區及外圍開展1 ∶ 10000綜合物化探工作,並於1977年6月提交了“江蘇省”。
期間1978-1980,辛公等。地質壹隊二支隊在安吉山巖體西接觸帶北部用鉆探方法進行普查找礦,發現深部巖體與圍巖殘體接觸帶存在鉛、鋅、銅礦體。1982提交了《江蘇省江寧縣雞籠山地區普查總結》。
1979-1982,地質三隊壹隊技術負責人楊浩生、黃成洲、孫等。繼續在安吉山礦區開展普查和詳查工作,分別於1982+2月提交了豬頭山區塊勘探地質報告,摸清了銅的可用儲量。《安吉山銅礦預勘-詳查地質報告》提交了銅的有效儲量為65,438+070,000噸,鋅的有效儲量為43,652噸,鉛的有效儲量為6,804噸,鉬的有效儲量為65,438+0847噸,硫鐵礦的有效儲量為65,438+0547,000噸,伴生金的有效儲量為65,438+054千克,銀的有效儲量為93噸,銦的有效儲量為26,054千克。
為配合安吉山礦區進壹步找礦,擴大找礦領域,江蘇省地質局自1979以來下達了壹系列研究任務。
1979、馮、第三地質隊等。,開展了安吉山銅礦區地球化學特征、成暈和成礦機理研究,並在1982提交了研究報告,建立了地球化學成暈模型,進行了成礦預測,對進壹步找礦具有壹定的指導作用。
1979期間,江蘇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劉伯玲、周美茹、張永康對寧鎮地區內生礦產成礦規律進行了研究,並於1982年底提交了《寧鎮地區內生礦產成礦規律及成礦預測研究報告》,對安吉山礦區及外圍進行了成礦預測,並對下壹步工作提出了具體建議。
1980根據江蘇省地質局的要求,第三地質隊(責任單位)葉、江蘇省地質局中心實驗室陳思松對安吉山銅礦進行了專題研究。1984,65438+2月,提交了《江蘇省江寧縣安吉山銅礦地質成礦機制與模式報告》。
1983、馮、張福鼎、賈美鵬等。開展了安吉山外圍原生暈找礦研究和預測,並於1985+02提交了報告,總結了8項化探指標,提出了10預測區,其中ⅰ類預測區4個。
1984年2月,由江蘇省地礦局地質礦產處組織成立了由地質三隊(責任單位)、地質壹隊、區域調查隊、物探隊、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心實驗室等單位相關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開展了“寧鎮地區多金屬找礦研究”工作,並於1985年3月提交了寧鎮。
1988年初,根據江蘇省地礦局的要求,在地礦部第壹綜合物探大隊和該局物探隊的配合下,項目負責人楊浩生、杜祖賢、楊、李、馮對安吉山銅礦周邊進行了1 ∶ 1000成礦預測。8月,1991提交了《江蘇省江寧縣安吉山礦田大比例尺(1 ∶ 1000)成礦預測報告》,總結了安吉山礦田成礦規律,建立了安吉山礦床地質、物化探綜合找礦模型,並進行了成礦預測,為礦區深部及外圍銅礦普查提供了依據。
1990-1993期間,在部局指導下,地質三隊在安吉山開展深部及外圍普查,項目負責人張健等人提交了安吉山礦區深部及外圍普查報告,新增銅13萬噸,鋅3萬噸,鉬2600噸,硫鐵礦950萬。
1958至1993,在安吉山礦區老安吉山、豬頭山、新安吉山三個區塊鉆探工作量8萬余米,探槽3萬余立方米,探坑、探井400余米。累計探明可用銅儲量約29萬噸,鋅9萬噸,鉬4500噸,鉛1.600噸,硫鐵礦2504萬噸,伴生金1.69噸,銀1.44噸,鎘348噸,銦36噸,鎵32噸,鈷65438+。
安吉山銅礦1958至1982,句容銅礦在新安吉山區塊沙石山開采淺部富礦體,南京九華山銅礦在老安吉山區塊1972開始建井,19810投產,設計年產量礦石。以後,為了統籌采礦,句容銅礦在省計委的協調下,歸九華山銅礦統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