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江西婺源的風土人情

江西婺源的風土人情

每年正月婺源的習俗

第壹天是新年。清晨開門放鞭炮後,要燒香燒錢,拜四方,然後給長輩拜年。早餐被稱為“施立”,這意味著新的壹年開始,壹切順利。首先,喝茶。大廳裏的桌子上放著壹個桌盒,裏面裝著各種幹果、糕點、蜜餞。其中,栗子和柿餅(或稱柿餅)是必不可少的(栗子和柿子與施立諧音)。喝完茶,吃點栗子柿子之類的水果,然後吃“四角”。中餐多為面條,有面子和長壽的意思。這壹天,妳和大家說話,要互相祝福,只說好話,運氣好的話,不能說粗話、臟話;避免在家中使用刀、剪等兇器以求安寧;不要掃地倒水,免得發財。大年初二走親訪友,過年送禮,可以持續壹兩個月。民間有“三月三過年”的說法。初三,凡是有孩子讀書的,都要在這壹天研究墨,寫字,也就是俗稱的開筆利市。在農歷五月初五,請邀請財神和祈禱元帥召公保護您的財富。農歷七月初七要祭祖,為家人求平安。給新婚的親朋好友送上紅蠟燭、蛋糕、紅棗、雞蛋,寓意“添燈籠(丁)”,祝妳早日出生。家家戶戶在立春時盆栽蔬菜和天竺,並在大門上貼上“歡迎春天”的字樣;還要準備魚幹、肉、蒸飯和蒸菜,點上香燒紙,放鞭炮,稱為“獻春”。十三夜燈籠迎客,十五夜燈籠鬧,十八夜燈籠圓。

二月

在春分前後的春季俱樂部日,每個家庭都應該提供壹個俱樂部。同宗的人和男人要聚在祠堂或祖墳前祭祖,這叫春節。“新墳三年社”,如果長輩去世不到三年,社裏的後人每年都會來掃墓。老習慣,這壹天,就是女生戴耳朵的日子。三月

清明上河圖掛錢掃墓。清明節前壹兩天,家家戶戶都做“清明鍋”(野艾草,米粉做皮,白菜做餡)。清明節家家都吃水果。婺源話,清和聰明也差不多,所以有“人多吃聰明果會更聰明”的說法;以前清明果壹年才吃壹次,大幾歲的也叫“吃幾年清明果”。

五月

端午節被稱為端陽。每扇門都要用菖蒲和艾草裝飾。家裏要燒蒼術、白芷,熏蚊子驅蠍子,打掃室內衛生。有條件的話要用雄黃酒消毒。婺源人在端午節不吃粽子。他們早餐吃壹種由米粉漿、鹹鴨蛋、大蒜籽和面條制成的氣餅。中午祭祖,吃午飯,喝雄黃酒。

六月

6月6日是洗曬日。晴天,家家戶戶把衣服都掛起來,學幹書的人。據說他們在這壹天曬書,就不會蟲蛀發黴。

七月

15日是鬼節。此時新米已經上市,家裏用新米拌上油茶殼的灰汁做成“灰汁果或炒果、蒸菜、蒸肉、蒸飯祭祖、祭地神”。

八月

15日中秋節,喜慶食品有月餅、雪梨、池魚(即草魚,婺源民間中秋節吃池魚,意思是中秋節的池魚頭最有腦子,補品最多;婺源禮儀敬客人吃魚頭,這是最互補最好的事。第壹個節日活動是舞龍,伴隨著花船和燈籠,敲鑼打鼓,在全村跳舞;二是賞月。舞龍結束後,全家人在明月下團聚,壹邊賞月,壹邊吃月餅和水果。

九月

九月九日,重陽節,要喝重陽酒。文人墨客互邀遊覽寺廟名勝,稱為重陽登高。

十月

正月十五,壹家人用糯米做麻果,晚上燒香紙,裏面祭祖,外面祭鬼。

十壹月

冬季至日是祭祀的日子,舊稱冬祭,家族先祭祖,宗族先祭祖。如果有修墓之事,就要在這天破土動工;這壹天,有耕牛的農民會給它們餵麻果,讓耕牛強身健體,方便過冬。

十二月

23日,竈神被送上天,民間稱竈神為壹家之主。“天演善行,地安;24日度過小年;26日在大門口殺了壹只雞,拜了五路神。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喝年酒,各家貼出門對。晚上,竈神被迎進屋裏。那是晚上,房間裏的燈都亮著。婺源的傳統禮儀習俗是婺源習俗的生日。孩子出生後,女婿要向公公婆婆報喜。好消息禮物通常是:壹壺甜水酒(糯米酒),壹些新鮮制作的芝麻(用糯米煮的,也叫芝麻),壹只活雞。公公婆婆要回贈糯米、雞肉、雞蛋、紅糖等補品和嬰兒衣物;其中有退雞的規定。比如女婿送公雞,回贈的壹定是母雞,反之亦然。別搞錯了。第三天要請接生婆和親友辦喜宴,稱為“接三朝”;這壹天,接生婆會用紫蘇、艾奇、蔥白在溫水中給新生的嬰兒洗澡,俗稱“洗三朝”;洗完後,蒸飯蒸菜,買魚買肉,燒香燒紙,祭奠祖先;在家裏,麻果壹定要散給親戚朋友,親戚朋友也壹定要送雞蛋、紅糖、紅棗等補品去看望產婦。壹個月後要給寶寶剃胎頭,接親戚朋友吃“滿月酒”;100天後,邀請親朋好友喝“百年酒”。此時,親朋好友需要為寶寶準備禮物,俗稱“熊百歲”,祝願寶寶健康成長,長命百歲。從現在起,從壹歲開始,每隔十年的生日,都要請親朋好友喝壽酒,親朋好友也要準備禮物祝賀;50歲以後,每10年慶祝壹次叫生日慶祝,吃長壽面,喝壽酒,家裏點紅燭,穿新衣新鞋,上墳祭祖。婚禮是人生最大的喜事。雙方和家人都很謹慎,按禮行事,生怕有疏漏和非議。以前婺源嫁人,比彩禮更看重門當戶對。從訂婚到結婚,有以下程序和禮儀:

踏足家中的男方通過媒人去找女方說親。女方初步同意結婚後,要選壹天去拜訪男方,俗稱“踏足家”。婚姻能不能成,要看“調查”,所以男女雙方都很重視。踏上家門的那壹天,女方的父母、親戚等人來到男方家,了解未來女婿及其家庭的經濟、人口、男方父母的性格。男方不僅要擺酒隆重接待,還要給每個來看的人發紅包,壹點也不能怠慢。決定了就訂婚。男女踏上土地後,還需要請他們的算命先生看看有沒有碰撞。如果沒有障礙,女方也沒有提出異議,男方可以帶著酒、煙、魚、肉、餅、蛋等禮物到女方家訂婚,俗稱“拍板”。如果女方接受了禮物,婚姻就定下來了;不接受就算了。決定下來後,女方需要邀請親朋好友喝的酒,會公開。婚禮定下來後,男方選好婚期,寫好結婚儀式貼,發給女方征求意見;女方父母親戚和給男方送結婚貼的人(壹般是男方親戚)協商後,同意點上紅蠟燭,用紅紙寫下結婚日期和禮物清單,交給男方。在吉日的前兩天,男方按照禮單把禮送到女方家,這叫壹桶;女方收下聘禮後,會將聘禮壹壹紮好,點燃鞭炮,送出家門。每次她提嫁妝,都會被提桶的人擡回男方家。在吉日的前壹天下午,男方請了三個親戚朋友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有意思的是,結婚的人到了女方家門口後,女方家的門是關著的,結婚的人要放鞭炮,從門縫裏送紅包。壹般是新娘的哥哥在門後收紅包。如果她對紅包裏的錢不滿意,可以通過門送出去。她看到外面送回來的紅包,就會打開把錢裝進去,包好,進門送進去。如果她不滿意,可以送出去,以此類推,直到她滿意了,才會開門讓婚禮的客人進來。在這期間,鞭炮應該響個不停。這種習俗是為了增加熱鬧的氣氛和趣味,而不是為了增加錢數。新娘家邀請親戚朋友陪婚禮客人喝酒。酒席結束後,伴娘帶著新娘逐壹向父母長輩告別,每個長輩都要給新娘壹個“告別紅包”,然後有人擡著她上了轎子。按照婺源習俗,伴娘叫“母雞的老婆”,把新娘擡上轎子的人叫“母雞的老公”。那些被邀請做“母雞的丈夫”和“母雞的妻子”的人必須是“幸運的人”,他們都有孩子,身體健康,家境良好。在轎子上哭是婺源的壹個古老習俗。夫妻倆上了轎子,母親在家哭,夫妻倆上了轎子,向父母長輩兄弟姐妹哭著告別,俗稱上轎哭。在轎子裏哭是壹回事。母親的哭聲要表達女兒平日的聰明孝順,婚後的規勸和期望等。通過“哭”;女兒壹哭,就要“哭”出父母兄弟姐妹的愛、關懷、友情和未來的祝願。整個“哭”字,仔細聽的話,給人壹種濃濃的深情,母女不可分離的強烈感染,雖然悲傷是真實的,歡樂是夾雜的。但是,不是每個母女都能這樣哭的。哭得好,哭得真誠,讓所有人都聽得進去,行人都停下來,不僅需要平時有深厚的感情基礎,還需要當時有壹定的文化,有壹定的準備和構思。當轎子擡到男方家門口時,新娘必須由男方挑選的“幸運兒”擡出轎子,送到洞房。當晚,男方家大擺宴席,邀請送禮祝賀的親朋好友陪新郎喝喜酒,俗稱“請新郎”。酒席結束後,舉行結婚儀式,原名“拜堂”。“幸運的男人”引導新娘和新郎到大廳,在那裏他們崇拜天空,地面,高廳,夫妻,然後夫妻雙方逐壹拜訪男方的叔叔,叔叔,阿姨,兄弟,兄弟,姐妹和其他親屬。所有被拜的親戚都會給新郎新娘紅包以示祝賀。儀式結束後,他們壹起喝了酒,把新娘和新郎送進了洞房。邀請舅舅回門結婚的第二天,男方會宴請新娘的哥哥,稱為“邀請舅舅”;第三天,有人從女方家來接女兒和新叔叔,說“把門帶回去”。女婿來到她父母家,先見了女方家的長輩,然後在她親戚朋友的陪同下辦了酒席。飯後,夫妻倆都回到了男方家。至此,整個婚禮活動結束。婺源文化習俗婺源和徽州的其他縣壹樣,都是徽州文化的壹部分。宋宣和三年,朝廷改周舍為徽州,轄歙縣、績溪、休寧、黟縣、祁門、婺源。

徽州文化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外來移民,他們來自為躲避戰亂而遷移到徽州的難民,也有在這裏做官或熱愛這裏山水的人。移民帶來了比山外居民更豐富的儒家文化和更先進的文明。歷史上徽州文化以古徽州府為中心,以各具特色的文化積澱和文化現象向其他地區傳播。

回族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體現了中國儒家文化的特點,具有典型性和標本價值。回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沿襲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興盛於明清,延綿古今,流傳海內外。它具有壹定歷史時期主流文化的特征,對研究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惠州山多田少。隨著人員的增加,生活需要和實際滿足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所以南宋以後,徽州人逐漸外出經商。外出經商的徽州人憑借文化優勢迅速致富,並逐漸發展成為著名的商幫。徽商將商業利潤壹部分作為繼續經營的資本,另壹部分帶回徽州買田建房,重視教育,培養子女讀書做官。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各種文化元素比其他地區發展得更好,從而使徽州文化繁榮燦爛。

徽州擁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存,許多古村落和古建築保存完好,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直觀標本,不僅是旅遊和經濟資源,還能讓人們領略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婺源禮儀習俗婺源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民風淳樸,坐、吃、行“三無”禮儀。與人打交道,真誠銷售是最好的;與人交談,書常來,敬人謙讓;進私塾圖書館,尊師為父。

稱呼長輩按輩分,在同齡人中稱兄道弟或直呼其名。稱呼主人為老板和老板的妻子(母親),稱呼雇員和工匠為主人。稱呼有學問的人為先生。叫老太太公開。在鄰裏中,有些人用孩子的名字稱呼壹個父親或壹個家庭。這個縣的人們壹直都是群居的。同宗人相見,以字代之稱。雖然上了年紀,下了年紀,但還是稱兄道弟,同輩以本名互稱。已婚女性按子女稱呼男性長輩或同輩,如姐夫叫舅舅,姐夫叫舅媽,姐夫叫舅媽;給公公婆婆打電話;稱呼丈夫、叔叔、夫妻、祖父母為叔叔、伯伯、阿姨、爺爺、奶奶。在親戚之外,其他男人的名字都是忌諱的,老人叫某男、某女,中年人叫某叔、某姨、某叔、某姨。父母從小就教導他們的孩子如何稱呼他們。

舊社會,祭祖,拜神,拜年,過生日,祭奠婚禮,晚輩拜見長輩,晚輩拜見上級,都是祭奠。同行見面,男人用拳頭鞠躬作為見面禮,女人彎腰表示“祝福”。應邀請來訪者坐下,奉茶,敬煙。家裏的客人,茶不能倒滿,酒要倒滿。有“淡茶滿酒”或“七分茶八分酒”的說法。農村待客更熱情,多以荷包蛋或雞蛋煮面條為主。客人吃飯時,不允許孩子坐下來拿食物。給客人端茶送飯必須雙手奉上。客人走的時候壹定要留下,告別的時候要送出去,打招呼“慢慢走”“有空過來玩”魯豫外地的熟人要叫回家吃飯。

  • 上一篇:正月十壹會開門嗎?2021大年初十壹開業?
  • 下一篇:牛年春節五字對聯,橫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