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仰韶文化遺址
竹林仰韶文化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開封市東南,祁縣南35公裏的朱琳村北丘上。遺址東西走向,文化層多在塗剛南側,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因為農民取土,所以分成兩部分,中間有2米深20米寬的人行道。文化層上部約0.3米,中間的砂灰土厚約2米,下部為仰韶文化層。這個土墩離地面3.5米。經勘探,有泥紅陶片、灰陶片、混砂灰陶片、燒骨、野豬骨和鹿角等遺跡。遺址屬於仰韶文化中期,總面積2.82公頃。
蘆臺崗商代文物
蘆臺崗商代文化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東南,祁縣城東14公裏的蘆臺崗村。柱子高5米,南北長75米,東西寬60米,占地4500平方米。采集到的標本有腿、腿、泥灰色陶片、砂質紅棕色陶片,飾有條紋、繩紋、方形,還有鹿角化石、灰坑、蛋殼陶片、骨針、房屋地基等。
開封古城
開封古城開封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東部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原為鄭莊公時期(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65438年+公元前0年)鄭國東部邊境的壹座城市,因意為“開放封邊”,故名“開封府”。西漢時,為避韓晶皇帝劉啟的忌諱,改為“開封府”。魏晉時期,開封縣以“滎陽鄭氏”民族而聞名。隋唐時期,隨著南北大運河的開鑿,河邊的汴州城(今開封市)迅速崛起。唐睿宗延河元年(712),開封府遷至汴州城。從那以後,開封古城變得越來越冷清。在老城墻西北角,保留了壹段地表,長100米,高8米,寬20米。
禹王臺
河南省禹王臺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東南角。占地26.7公頃,這裏曾經有壹個土臺。相傳春秋時期,晉國音樂家師曠曾在此演奏,故名“吹臺”。在宋代,它被稱為“二姑臺”。明成化十八年(1482),改為“畢夏袁俊寺”,嘉靖二年(1523),稱“禹王臺”。目前,臺灣高4米。其前立著壹座“古吹臺”的木牌坊,臺中有三座禦書樓,樓內懸掛著康熙皇帝1694年書寫的“宮村合羅”匾額。樓下東墻,康有為1923《流浪禹王臺詩》鑲嵌石刻。建築後面是王宇大廳,內置王禹雕像。在東西兩面墻上,有王禹治水和慶祝的磚雕圖案。北墻嵌有清代雕刻的“燕子碑”,正殿東西配有小院。東院是“三賢祠”,供奉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高適,他們都曾在臺上賦詩。西院為“水德寺”,自秦以來有37人在此治水建功立業。正殿後面是禦碑亭,為清乾隆皇帝題寫詩詞而建。戲臺回廊的三面墻上密密麻麻地嵌著石刻,曹禮印的各個部位都是如此。吹臺四周運河水荷塘、水榭環繞,松柏楊柳,終年郁郁蔥蔥。1949後變成了禹王臺公園,供遊客參觀。
郭襄神廟
河南省索國寺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自由路北側,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廟。相傳為戰國魏之子信陵君舊居。始建於北齊天寶六年(555年),名為建國寺,後毀於火。唐睿宗僧人慧雲重修,延河元年(712),賜“大索國寺”稱號。宋初,寺廟擴建為八個院落。皇帝經常來這裏祈福,中外名僧交流頻繁。每月初三、初八廟會開放,百姓交易,熱鬧非凡。明成化二十年(1484),更名為崇法寺。明朝末年,黃河灌城,廟裏的寺院被淹塌。清順治十八年(1661)重修,改名為索國寺,後毀。乾隆三十壹年(1766)恢復,但規模遠不及唐宋。1927年,馮玉祥在河南滅佛,寺院改為中山市場。1949之後,寺內的殿宇和亭臺都徹底修復了。65438年至0992年,該寺交由宗教部門管理,開展佛教活動。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東西閣等建築。
開封城墻
開封城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周長14.4 km,是中國第二大古城墻。原名汴州城,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李勉所建。宋代時為東京內城,155步左右20裏。金朝向外擴展了城市的南北兩端。明代的城墻外側是青磚砌成的。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成為今天的開封城墻。城墻現在高5-8米,上寬5米,下寬7米,有81個馬面。* * *有五個城門。1995年,南門甕城圈恢復。西門塔已經重建,城墻正在逐步修復。
大雲寺塔
大雲寺塔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東南的祁縣宗典鄉瓦崗村大雲寺。該塔建於唐代,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重修。平面八角仿木結構,青磚疊砌,檐層層出,步步向內,榫釘互鎖,非常堅固。塔* * * 7級,因為塔閘和7級損壞,現在大概20米高。塔的下三層有壹個塔心室,上部是實心的。塔的內外壁鑲嵌著400多尊小佛像,栩栩如生。
譙周網站
開封國橋遺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中山路中段。它原本是宋代東京市汴河上的壹座橋。始建於唐代,名為汴州橋。五代稱為邊橋。北宋時,汴河被比作天河,橋名改為天漢橋,被稱為譙周。因為橋正對著禦道,氣勢壯觀。在宋代,譙周附近有壹個夜市,買賣食物直到午夜。它叫做譙周夜市。這座橋在明代被改成了壹座高拱橋。明朝末年,黃河泛濫,大橋淤塞。1984年8月清洗。橋面離面4.5米,青石條鋪設。橋洞東西長30米,券頂至橋底垂直高度6.5米。
北宋東京城遺址
北宋東京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區,包括外城、內城和皇城。外城建於後周鹹德三年(956年),周圍48裏233級臺階。北宋第六年(1116),城墻擴建至50華裏,臺階165級,城門13座,水門7座。內城是北宋東京的第二堵墻。建於唐建中二年(781),20裏155級臺階,10門。皇城原為唐代汴州衙門,北宋劍龍三年(962)擴建,四周五裏,六門。近年來,北宋東京城遺址的位置得到了證明。
芬達
芬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東南1.5km處。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它在東京被稱為天慶寺塔,又因為位於復臺之上,所以俗稱復(音pó)塔。原來的塔有9層樓高,高聳入雲,至今還有壹首民謠“塔高,塔高,塔只及塔腰”。元代的塔在明初已殘破被毀,只剩下三層。之後,在改造後的平屋頂上建起了壹座六層小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現塔高31.67米,為平六角亭式磚塔。塔檐下有仿木建築的磚雕拱門,外壁鑲嵌著幾十塊姿態各異的佛像雕刻的磚,頗具宋代磚雕特色。內壁鑲嵌著200多塊宋代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書法家趙安仁題寫的石刻。
興郭汜塔
興國寺塔河南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以南46公裏,尉氏縣大東門外。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時期(976 ~ 984)。明洪武元年(1368)重修。塔為六角磚塔,重檐涼亭,高8層,約30米。屋檐下拱門排列,屋檐上方平臺供人攀爬。塔內外嵌有佛像和花紋磚。佛像或立或坐,栩栩如生。塔內有磚砌臺階盤旋在塔心柱周圍,可達頂層。
鐵塔
鐵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開封市的東北角。原名木塔,建於北宋太平七年、興國七年(982年),後毀於雷擊。天皇元年(1049),東京開寶寺上院又建了壹座塔,仿照壹座木塔。因塔外壁鑲嵌鐵褐色釉面磚,形似鐵鑄,故俗稱鐵塔。該塔平面為正八邊形,樓層***13,現高55.08米。塔身所有構件用28種標準磚砌成各種仿木結構、飛檐、拱門,晶瑩剔透,氣勢磅礴。外墻嵌有飛天、龍降、麒麟、坐佛、僧立、菩薩、藝妓樂、花卉等琉璃磚雕圖案50余種,是宋代磚雕藝術的傑作。該塔為塔心柱,外墻各種磚瓦構件通過坡道與塔心柱緊密連接,形成抗震體系。在過去的900年裏,經歷了無數次地震、洪水和火災,它仍然屹立不倒。爬到塔上,妳可以看到古城的全景。“鐵塔雲”是汴京八景之壹。它現在變成了塔公園。
銅鐘和鐘樓
銅鐘和鐘樓: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鐘原懸掛在開封南46公裏尉氏縣城東的興國寺內,與興國寺塔同為寺內重要設施。現在掛在尉氏縣政府門前的鐘樓上。鐘高1.86米,周長4米,厚8厘米。北宋鹹平二年(999)鑄,掛於太平興國寺三年。聲音很大,幾十裏都聞得到。鐘頂鑄有“皇帝萬歲,萬世敬仰”八個大字。每個字中間都有壹個圓孔,腹部八個方向排列,每個方格都有文字。現存的八方人物***138描述了鐘的鑄造年代和功勛大師的名字。鐘樓建於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為雙檐閣樓式木結構。鬥拱華麗,高如樹幹。屋檐如展翅飛翔,邊角上翹,屋檐下雕有龍鳳,生動活潑。雖然歷經滄桑,但雄姿依舊。
貝達思
北京大學廟開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鐵塔四街。建造日期有待檢驗。寺廟坐西朝東,有六個大殿,殿頂覆蓋著藍色琉璃瓦。大殿兩側有南北六翼,大殿左角有石雕。篆書上寫著“龍馬負圖”,下壹段是“龍圖閣學士賈二年三月知開封包拯”。這是包拯題寫的。乾隆五十年(1785),河南使臣姜瀾在開封郊區黑港口堤挖掘此石,並建亭藏此石雕。寺亭廢棄後,遷入寺內。寺內至今仍有宋、清兩代碑刻,其中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的《古蘭經》阿拉伯文碑文是研究伊斯蘭教的珍貴資料。
壹次樂葉角杯
開封市文物保護單位被授予樂業縣教育紀念碑。現存開封博物館。猶太人在北宋時期來到開封。金大定三年(1163),開設封建祭祀廟(會堂)。他們稱自己的宗教為“壹個換壹個”,也就是以色列。猶太人和開封人關系融洽。他們從漢姓起家,身著漢服,學漢語,尊儒術,成為漢族官員。歷代統治者對他們采取了寬容的態度。開封* * *記載了四塊猶太碑。明朝弘治二年(1489),明朝鄭德七年(1512),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祠堂碑留,康熙重修清真寺
顏清觀
延慶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西南,是中國著名的道觀之壹。重陽這個概念最初是為了紀念中國全真教的創始人王重陽,他在這裏傳教並去世。金朝末年的觀點正逐漸過時。宏偉的萬壽宮建於元代。明洪武六年(1373)重修,改名延慶寺,沿用至今。圖中的建築包括原來的呂祖堂、三清堂和黃愚亭。1927馮玉祥棄觀毀象,只留玉皇閣。亭高13米,坐北朝南,青磚三層。底層外觀為方形,有穹頂,無檁條。甕門開在南面,左右為方形格子窗,上刻“嘉靖二十八年九月吉日”字樣。該亭結構古樸,造型古樸,八角金字塔形屋頂,上覆藍色琉璃瓦,頂飾銅質。亭內無臺階可爬,中間壹層是實心的,第三層是空心的,供漢白玉雕刻的玉帝像雕像壹般坐著,左右各有壹個侍者。
夫子廟大成殿
夫子廟大成殿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東南55公裏的祁縣縣府錢潔陳輔樓西側。孔廟,又稱文廟和龔雪,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今有大成殿、東西部、古柏古塔兩座,清乾隆四年(1739)修建的池畔、三孔橋。大成殿是夫子廟的主體建築,高15米,建在東西長23.2米,南北寬18.05米,高1.38米的基座上。大廳由木制堆疊框架構成,寬五間,深四間。它坐落在山頂上,只有壹個屋檐,覆蓋著琉璃瓦。屋脊用彩色浮雕牡丹脊筒子搭建,翼檐在空中,下面掛著風鈴。殿宇檐柱冠平梁,飾額梁,雕有“二龍戲珠”、“八仙過海”、“馮丹朝陽”、“宮閣”等圖案,技藝精湛。壹個木制平開窗放在額頭下面。
和真的鐵犀牛
河南省和真鐵西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東北2公裏處。於謙,明代政治家,正統十壹年(1446)鑄。犀牛高約兩米,背對河流,壹角朝天,雙目明亮,顯示出永鎮黃河波濤的走向。明初,黃河多次決口改道,危及開封城。於謙任晉豫巡撫後,為了開封防洪,加粗黃河兩岸,築堤護城。根據五行學說,鑄造了壹只鐵犀牛,祈求神靈保護消除洪水。於謙親筆題寫的《和真鐵犀銘》,就是後面鑄的。當時犀牛被安置在黃河岸邊的回龍觀。康熙三十年(1691),河南巡撫顏興邦重修該寺,改回龍寺為鐵西鎮河寺。嚴興邦撰文,雕刻重修了鐵西鎮河廟碑和鐵西碑刻碑,保存至今。清道光二十壹年(1841),黃水灌入開封,廟被黃沙掩埋,鐵犀幸存。
嶽飛廟
嶽飛寺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縣朱仙鎮西南角,開封城南22.5公裏。坐北朝南,進院三次。始建於明成化十四年(1478),擴建於鄭德四年(1509)。聖殿山前是壹面巨大的影壁。屏風後有五尊鐵鑄跪像,分別是、王、?、張軍、王軍,俗稱“五奸跪忠”。大門寬三間,青石臺階,青瓦屋頂,石獅拱頂。山門東西兩側各有五座碑廊,碑廊上遍布題刻者的字畫。碑廊北有碑林,碑文65,438+000余字,其中嶽飛《送張先生北伐紫金崖》和兩碑最為著名。碑林後面是正殿,五間房寬,鋪著綠琉璃瓦。殿內有嶽飛、牛臯、湯懷、桂王、張喜安五尊鐵像,氣勢磅礴。過了正殿,有東、西廂房五間,接著是寢殿,有三間房寬,正中有嶽飛夫婦銅像,西邊有壹位銀瓶公主。
黃陵崗賽河工灣紀念碑
黃陵崗賽河工灣紀念碑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以東45公裏的蘭考縣南漳鄉宋莊村。紀念碑為漢白玉,高2米,額0.75米,寬0.65米,厚0.20米。有壹個龜形的座位,高0.5米,額頭上刻著壹條龍。明弘治八年(1495)建立。此碑記載了明代弘治二年至八年(1489 ~ 1495)間,黃河自開封東至山東黃陵崗的洪水及其治理情況。詳細記載了明朝派官員治理河道,招募民工的數量,使用的材料和管理方法。重點介紹了劉大俠、太監、平江睿等人在弘治六年(1493)的功績。黃陵崗決口封堵後,在當地建了壹座廟,立了壹座碑。後來寺廟傾斜,碑文因風雨侵蝕受損。這座紀念碑今天受到了保護。
龍亭
河南省龍亭文物保護單位。在開封城的西北角。這裏曾是宋代以後的皇宮舊址。明代因儲煤而得名景山公園。明末李自成農民軍包圍開封,官軍決定清剿黃河,導致滿城洪水,周淤塞,景山公園除外。清順治十六年(1659),宮媛在王宓的廢墟上建立。康熙三十壹年(1692),貢院景山公園上建有小亭子,內置“皇帝萬歲”牌位。每逢大典,各省官員都來此祭拜,故稱龍庭。雍正十二年(1734)擴建為萬壽宮。現存的龍廷殿主體建築即萬壽宮,高26.7米,寬五間,深三間。它倚山而立,頂上重檐琉璃瓦,雄偉壯麗。寺廟四周有藍色的石頭欄桿,前面有72級臺階,中間有壹個高浮雕雲龍圖案。東西是廂房。大門是券棚的屋頂,叫朝門。門前東有盤湖,西有陽湖,中有赤島,路上有松湖和戴宇橋,南有歇山式午門。門前有壹對石獅子,造型雄偉,栩栩如生。
河南宮媛紀念碑
河南開封市文物保護單位宮媛紀念碑。宮媛建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在明代周舊址(今開封市龍亭壹帶)上。院內建築五千多棟,明遠樓高4尺多。後因宮媛周邊常年積水,雍正九年(1731)舊址遷至開封城東北角的上寺(今河南大學)。規模擴大了,建築數量增加到11866。道光二十壹年(1841),黃河水襲開封城。為了加固城墻,防止洪水灌城,就地取材,拆除了希拉姆醫院的房屋,用磚塊和材料作為防洪材料。次年,貢院重修,舊房修繕,新建10009室,挖井5口,煥然壹新。清朝最後壹次國考是在河南宮媛舉行的。如今,宮媛已無建築,但河南大學校園內有兩座紀念碑:壹座是“重建河南宮媛”,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另壹個是“重建河南宮媛”,成立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碑文詳細記錄了河南宮媛的遷址、建設和修復情況,極具史料價值。
清真寺
河南省清真寺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城南22.5公裏的開封縣朱仙鎮東南角老虎洞街。始建於明代,清乾隆三年(1738)重修。坐西坐東。現存山門、廂房、廳堂。大門三間寬,兩間深,壹檐歇山頂,殿脊上有個花瓶。大門上雕有二龍戲珠、鳳凰戴牡丹、獅子滾繡球、鯉魚躍龍門等圖案,精致多彩。正殿高15米,由正殿和券棚兩座建築組成。它雄偉莊嚴。廂房位於正殿與山門之間,是壹座山硬的小樓。院內有兩塊石碑,壹塊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的伊斯蘭教古正典,壹塊是嘉慶十年(1805)刻的阿拉伯文石碑。
晉陜甘省會館
陜甘寧會館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它在開封的敘府街中段以北。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是晉陜甘三省駐邊支商人的聚會場所。這個大廳朝南。門前有壹面雕花磚,高約二十尺,上覆黃綠色琉璃瓦。正面可見人物、鳥獸、花果、博古等圖案的磚雕。進門,就是劇院。東西兩廂,對面鐘鼓樓。這座建築有兩個飛檐,大約三英尺高。沿著過道向北有壹座牌樓,是五樓的第三座牌樓。牌樓正北,有兩堂三廳,高三尺,寬二尺五,深壹尺六,鋪黃綠色琉璃瓦。屋檐下雕雙龍戲珠。第二個大廳的北面是主廳,有十個房間,高三尺多,寬八尺,深六尺。兩邊是東、西大殿。這些寺廟和玉鬥上裝飾著精美的木雕,從鳥獸到花卉、水果、器皿,從人物、童話到吉祥圖案,內容豐富,色彩各異。整個會館的磚雕、石雕、木雕藝術價值很高,是清代雕刻藝術的瑰寶。
東大寺
開封市文物保護單位東大寺。位於開封清平南北街以西,是河南最大的清真寺。始建於明代,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相傳明代寺廟規模較大,老根據地周邊面積達10畝,清末衰落。此寺西朝東,三明三進五門兩暗,門楣上掛有“東大回族寺”匾額。大約第二扇門是壹個陽臺。這裏有壹座明代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石碑,還有壹座清朝康熙年間重建的清真寺。第二道門後是庭院,兩側南北廂房各五間報告廳,中間有壹間拜殿,頂上有壹座硬頂。高三尺余,深七尺,寬六尺,前有五個券亭,殿頂青釉瓦,造型宏偉。
鐘* * *玉山區委機關舊址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豫陜區委舊址。位於開封市西街3號。舊址為清末民初三層三層建築,中央豫陜區委機關設在樓上。1924年,胡景翼任河南督軍,胡傾向革命,開封革命勢力發展。1925年4月至5月,李大釗來開封指導工作,事後向中央報告河南革命進展情況。中共中央於是決定成立* * *豫陜區委,任命王若飛為書記。同年8月,蕭楚女被派往開封,負責* * *豫陜區委和* * *團區委的工作。蕭楚女在樓上工作,編輯《中州評論》。
祁縣虎丘寺農民起義舊址
淇縣虎丘廟農民起義舊址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東南55公裏的祁縣邢口鎮東北角。虎丘寺的創建日期有待考證,現在只剩下山門、中殿和圍墻。1927年,中共河南省委為響應北伐,決定在綏(縣)、齊(縣)地區發動農民武裝起義。4月24日,在省農協主席肖和祁縣縣委書記吳誌普的帶領下,近萬名武裝農民聚集在廟前,高呼“打倒軍閥”、“打倒貪官”、“神聖勞動”、“北伐勝利萬歲”等口號,起義爆發。25日,農民起義武裝壹舉占領縣城,建立了第壹個人民政權。吳誌普被選為縣長。
陣亡將士紀念塔
開封陣亡將士紀念塔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中山路南段中段。始建於17 (1928),是馮玉祥為紀念北伐陣亡將士而建。塔呈六邊形,帶塔尖,高23.75米,基徑3.05米,猶如壹把利劍,直刺蒼穹。民國二十三年(1934),塔北側建有以張忠端為首的河南省辛亥革命第十壹烈士之墓。陵墓建成後,該塔改名為辛亥革命紀念塔,周邊被辟為墓地。1981年,十壹烈士墓移至禹王臺公園,但塔依然存在。
河南省辛亥第十壹革命烈士墓
1911年河南省第十壹次革命烈士墓,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在開封市東南角的禹王臺公園裏。墓室坐北朝南,呈八角形。墓高5米,直徑5.7米,墓壁被巨石環繞。墓前有壹塊墓碑。墓周圍鐫刻的碑文和烈士傳記為16平方。占地0.5公頃。1911辛亥革命後10年6月,河南同盟會成員張仲端被選為河南起義軍總司令,在省會開封組織起義。由於間諜的告密,400多名叛亂分子被捕。同年2月24日,張忠端、、張兆發、劉鳳樓、丹、徐振泉、張德成、李幹公、王夢蘭、李、崔德舉等11人分別在開封西郊、南關死亡。1934年,河南省政府將11烈士遺骸安葬在南關鐵路北側。1981搬進禹王臺公園。
祁縣大同中學舊址
淇縣大同中學舊址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市東南的祁縣前街。這所中學是由河南大學前教授王創辦的,意為“同壹個世界”。最早位於祁縣西南的關帝廟,後遷至夫子廟。孔廟,又稱孔廟和龔雪,俗稱諾學。明洪武三年(1370),設縣令姚敏。大同中學創建於四年前。在中國地下黨組織的支持和領導下,培養了壹大批年輕幹部,叛逃延安,加入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為中國革命做出了貢獻。5月1938,祁縣失陷後關閉。
紅陽樓
開封市文物保護單位紅陽樓。位於開封市南關民生街17號院內。1924由英國人建造,是印度河南省郵政局局長的住所。大樓坐北朝南,兩層,紅磚砌成的墻,所以叫紅陽樓。抗戰勝利後,這裏是聯合國救濟署河南分社所在地。1946年7月,周恩來與國民黨代表談判重返黃河原路時就住在這裏。1952 10 10月30日,毛澤東視察黃河柳源口時也曾下榻於此樓。現在被開封駐軍占領。
劉少奇逝世紀念地
開封市文物保護單位,劉少奇逝世紀念地。位於開封市北圖街。這是壹個獨特的庭院,由四棟三層建築組成。建於民國初年,原為“同和裕銀行”分號。1933銀行破產後變更為河南銀行。1969 17年10月17日夜,病危的劉少奇總統被押往凱豐,秘密囚禁在西樓底層南側的壹個房間裏。房間裏只有壹張單人床和壹張桌子。同年10月6: 45,劉少奇在這裏被迫害致死。
焦烈士陵園
焦烈士陵園是蘭考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以東45公裏,蘭考縣城北關外的黃河古堤上,占地約5公頃。焦(1922 ~ 1964)淄博市北崗山村人。1962年到蘭考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他帶領群眾治理澇災、風沙、鹽堿“三害”,努力改變蘭考面貌。1964五月卒,葬於鄭州。1966根據遺囑遷到蘭考。陵墓坐北朝南,由白色大理石長條組成,長4.9米,寬2.3米,高1米。墓前立有漢白玉紀念碑,正面鐫刻“焦烈士墓”字樣。紀念碑頭部鑲嵌著烈士的瓷像,紀念碑記錄了烈士的壹生。墓後影壁高7米,鑲嵌著“為人民而死,即使死也在所不惜”的金字。陵園內建有焦事跡陳列館,陳列其生前遺物和事跡。墓的南面是壹個廣場,廣場的兩邊刻有的語錄和董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