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認為,經常進行抗阻運動,可使骨骼變粗變硬,使肌肉中大量毛細血管開放,靜止時約為每平方毫米80個,增加30倍以上,並可改變毛細血管的形態結構,出現氣泡,從而增加肌肉的血液供應。在激動人心的拳鬥中,抵抗力強的拳手能及時反擊,化被動為主動,從而轉敗為勝。而抵抗力差的選手,往往會被對方重拳重腿擊中,導致技術失衡,體能下降,最終落敗。
泰拳的格鬥思想認為,技是技的基礎,技必須通過技來發揮,技力的發揮必須有過硬的技相配合,所以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成為格鬥高手。這壹理念壹直貫穿在泰拳的訓練中,提高體能成為泰拳選手必須經歷的重要訓練過程。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泰拳手本著“狠、猛、全力以赴、不遺余力”的原則,采用獨特的訓練方法,日復壹日地練習十年。泰拳手從小就練習壹種“洗澡技能”來加強抵抗能力。過程是用藥汁把全身泡洗幹凈,然後讓人拳打腳踢,再用藥汁把淤青泡洗幹凈,然後被打,直到妳習慣了拳腳相加的攻擊,再用木棍打,直到妳用鐵棍打全身而不自知。為了讓拳法更有力,成為“硬拳”,泰國拳擊手日復壹日地用沈重的沙袋練習擊打。過去,拳擊手經常反復踢軀幹,以鍛煉腳背和脛骨的韌性。壹種常見的練腿法是拿壹根短樹幹,拋向空中,從左到右連續快速踢腿,逐步提高腳的攻擊力,同時充分利用當地的強大條件,到處都是芭蕉樹和椰子,猛踢。同時用球桿慢慢發力擊打,滾動腿膝,直到練出“剛拳鐵腿”。泰拳的訓練太辛苦了,壹般人都受不了。他們十二三歲開始進入泰拳訓練營。他們每天努力學習,把訓練當成生活的壹部分。花了六七年時間參加各種正規的拳擊比賽。
以下是泰拳日的典型訓練表,從中可以看出它的訓練方法和艱苦程度:
1,跳繩十五分鐘。
2.休息壹分鐘後,對假想對手進行拳擊訓練,做五回合,每回合三分鐘,休息壹分鐘。進攻技術都要用,拳法、腿法、肘法、膝法等各種基本技術都要用。
3.間隔壹分鐘後,進行五個周期的沙袋訓練,運用妳掌握的所有進攻技術,如撞膝、撞肘等。
4.戴上頭套和厚手套和同伴壹起練習,同樣進行五個循環。在這種情況下,妳可以使用不太暴力的肘、膝和腳。
5.與更高水平的選手或教練練習對打。前者利用各種有效的進攻動作,後者只能利用自己認為合適的各種技術,面對對方的進攻,以最快的速度進行防守和應對。
6.壹般的體能訓練,比如提重物,勻速下蹲。
7.臺階訓練,包括至少壹個半小時的慢跑和三分鐘跑五圈的加速跑。在每三分鐘壹分鐘的間歇中,拳擊手不得停下來休息,而是繼續緩慢地奔跑。
以上所有訓練都由秒表控制,在每個周期的最後30秒,妳會得到壹個提醒信號。這個時候,妳必須全力以赴,不遺余力地完成循環。
先進嚴謹的技術體系:
泰拳看似粗獷兇猛,不了解其真正玄機的人卻認為它混亂糾結。其實泰拳是真正的功夫,技術很高,對身體要求也很大。泰拳起源於泰國古代戰爭。早期的泰拳號稱有108的基本技術,但這已經不是今天的實際情況了。泰拳老師在長期的奮鬥中發現,過於追求各種技術,沒有深厚的技能補充,無異於空中樓閣。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壹些花哨的技術沒有立足之地,只有理論意義,沒有人在訓練和實戰中使用過。今天的泰拳,在保持原有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可以說是東西方的傑作。它的基本技術分為拳、肘、膝、腿和摔跤。還有壹系列攻防結合的技術。
泰拳的肘法可分為四種:側擊肘、上擊肘、橫擊肘、下擊肘。攻肘法往往與膝法配合使用,形成上下鏈條,極難防範。當它用於防禦時,也有獨特的地方。肘法常用來對付膝法和腿法,肘尖擊中對手攻擊腿膝處的軟筋麻點。被招後,對手往往倒地不起,毫無還手之力。
泰拳使用膝技的機會比肘技多,所以更有力量,更有過人之處。他的膝蓋技術絕活主要是箍頸撞膝和空撞膝。泰拳手用這種技術對付西方拳手,所向披靡。關鍵原因在於近距離的應用和內線的決戰,讓擅長遠戰的西方戰士臉色蒼白。權威武術雜誌《黑帶》曾以“從內而勝”為題,專門分析了泰拳近體膝技術的有效性和威力,認為泰拳手曾多次擊敗外國武術家,來自內的膝撞是主要因素之壹。
腿法是泰拳最重要的技術,適合遠程攻擊。只要有前踢,側踢,前弧踢,掃踢,後旋踢。其技術要點要求踢腿時,髖關節完全前傾,膝關節扣住,腳放松踢出,達到腳踝和腳背。是什麽讓泰拳戰無不勝?壹直都有爭論。有人說是膝技,有人說是肘技。其實腿法才是泰拳的殺手鐧。至於肘膝技,只有泰拳老師在近身格鬥中使用。更多時候是在中長距離。泰拳手早已憑借兇狠的腿法取得了勝利。
摔跤是泰拳的壹項綜合實用技術,壹般很難掌握,但很厲害,壹直被泰拳高手們高度重視。大量實戰案例表明,如果能成功運用各種摔跤技巧,將對拳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有時甚至決定壹場比賽的勝負,尤其是高水平的拳鬥。1984年,泰國拳王芬特在香港戰勝了美國冠軍,他用類似柔道“犧牲技巧”的拔都和移腰技術,壹次次將美國冠軍摔倒。在泰拳摔跤技術的運用中,往往通過擊打造成對方的失重,即用壹只手或兩只手控制對方的身體或手腳,用另壹只手或腿、膝擊打對方的重心,使敵人摔倒。主要技術有幾十種,如格子摔跤、抓腳拳、抱膝側摔、側閃掃等。
泰拳的攻防特點可以概括為:立體進攻,全能,攻防壹體,進退為壹。立體進攻是泰拳最鮮明的特點。不僅表現在進攻武器的多樣化,還表現在進攻路線的多樣化。泰拳的原則是:“充分調動身體所有可利用的部位,參與攻防行列。”拳、腳、肘、膝都是泰國拳手攻防的武器。根據不同需求使用。比如近身格鬥,經常用肘和膝,遠距離攻擊,就加了拳和腳。用遠程武器控制引誘對手,最後進行近程攻擊,這是泰拳格鬥的妙法之壹。由於進攻武器的多樣化,也導致了進攻路線的多樣化。
在所有武器攻擊的範圍內,是泰拳攻擊技術的舞臺。對手的各個部位,上至額頭,下至腳踝,前胸,後背,都是泰拳武器的攻擊目標。泰拳手經常使用立體攻擊同時攻擊幾個不同的區域。對手的現實和對手的現實很難區分。我們經常可以在泰拳比賽中看到這種攻擊方式在實戰中的具體應用。攻守結合是進攻和防守的有機結合,是戰鬥技巧中最重要的矛盾,進退是攻防的路線變化。攻防能否快速轉化,是衡量壹個格鬥術效率的重要標準。泰拳攻防的指導思想是:攻即守,守也要攻。在這種指導思想的指導下,泰拳搏擊在逆境後依然進攻,這在泰拳實戰技術中隨處可見。泰拳手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只註重技術防守,只能被動挨打。誰敢進攻,誰就主動。這就是泰拳提倡的攻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