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除了普通話,每個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方言。當地人當然是用自己的語言交流。所以,不同地區的人交流時,如果不用普通話,會造成很大的障礙,甚至是誤會和笑話。
這種情況自古就有。比如宋代大詩人蘇軾,曾經因為不懂方言,誤解了別人的善意,寫了壹首曠達的詩。沒想到,成了千古絕唱。這首詩只有短短的四句話,卻是壹篇曠達之作。它告訴人們:心態好,就能活出詩來!這首詩是“徽州壹絕”,全詩如下:
這首詩寫於公元1096年四月。當時詩人年近六旬,卻被貶到了嶺南更遙遠的地方——惠州。南宋時期,嶺南多為蠻荒之地,許多有罪的大臣都被流放於此。從古至今,從客到臣的人,常常會寫下許多哀歌。然而,蘇軾卻不是。他依然樂觀豁達,隨遇而安,寫了兩首四行詩。這是其中壹首歌。
這首詩有壹個非常有趣的起源。報道稱:蘇軾是個不折不扣的四川娃子,聽不懂粵語。到了嶺南後,他愛上了當地的壹種特產,那就是荔枝。荔枝香甜多汁,非常好吃,在當地很常見,而且便宜。結果老蘇先生肆無忌憚,吃個沒完沒了。
眾所周知,荔枝好吃,但是容易上火,不能多吃。於是,當地村民好心告誡他:壹個荔枝,三把火。結果蘇軾因為不懂粵語,把老鄉的建議當成了好意,以為是請他多吃點。於是有了“壹日三百顆荔枝,不惜做嶺南人”的說法。
不管傳聞是真是假,至少我們可以從這首詩中窺見東坡先生的精神面貌。蘇軾貶謫嶺南後,清原軍只有壹個副司令,閑著沒事,沒有實權。所以,他只是單純的四處遊走,到處觀察風景,卻對嶺南有著深深的愛戀。這首《吃荔枝》就是很好的證明。
全詩清新爽口,生動感人。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是蘇軾晚年曠達的經典。第壹句“羅浮山四季春”,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寫出了嶺南獨特的地理氣候特征。嶺南四季如春,天氣溫暖。四月,羅浮山春意盎然。嶺南名山羅浮山,壹年四季風景如畫,美不勝收。
第二句“魯菊楊梅第二新”準確而生動地描述了嶺南物產的豐富特色。嶺南氣候濕熱,非常適合植物的生長,所以水果種類繁多。這個時候枇杷和黃梅每天都是成熟新鮮的。這句話裏的“陸菊”不是橘子,是枇杷。壹首《第二新奇》既描述了枇杷和黃梅先後成熟的特點,也表達了作者對嶺南的熱愛。
“壹日三百顆荔枝,不惜長大做嶺南人”這句話最為膾炙人口,是這首流傳千古的詩的名句。歷史上蘇軾以美食聞名。來到嶺南後,蘇軾能吃到這麽多香甜多汁的荔枝,真的是壹大樂事。於是他不禁感嘆:如果我每天能吃300個荔枝,我真想永遠做個嶺南人。
這句話表面上看是詩人很喜歡荔枝。但現實是,人壹天吃不了那麽多荔枝。因為荔枝性熱,吃火多,壹天吃7、8個。顯然,這裏用的是誇張;此外,該詩雖然表現了詩人對嶺南的深情,但也是壹首化悲為喜的生命贊歌。
蘇軾此時年近六十,卻再次被貶。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時候,基本上和永遠壹樣。但此時的蘇軾心情平靜,早已沒有了“空地上做涼菜,破竈上燒蘆葦”的挫敗和壓抑,淡然而寧靜,享受著生活。心態好真的很重要。只有是這樣的,無論走到哪裏,他都能過得很快樂,過得像詩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