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潮汕地區特有的遊魂文化

潮汕地區特有的遊魂文化

在廣東省湛江市和茂名市,無論是市區還是農村,過年拜神都很熱鬧。壹般來說,湛江的走神從年初六開始,到元宵節結束。幾乎每個村子都有走神的習俗。各種流浪神都有,好不熱鬧。有些村子花很長時間遊蕩,白天遊過村子,晚上再遊蕩。

湛江市及周邊地區每年過年都會組織神遊,俗稱“神遊舞獅大會”。

類似這種方式的還有潮州臥石鄉“三王”之旅。每年正月初九,村民們都會在廟裏擡出“大王子”等六尊木雕神像。正月初十,全鄉家家戶戶擺上祭品,焚香燒金錠。第十壹天,眾神被送回了神廟。歸還偶像時,有的人把它夾在腋下,有的人把它扛在肩上,故意讓偶像碰撞。

遊行結束,把神像集中在壹個空的地方,用胳膊使勁扔。這叫“馬師傅”。有的地方甚至用草繩套住偶像的脖子,在地上“肢解屍體”。就這樣,潮汕諺語叫做:“越吃越驚。”據說偶像越碎越爛,來年運氣越旺。妳要做的就是流浪後修復神像。

在潮汕地區,最隆重的拜神活動是參觀“安吉王聲”。

明初,潮州人謝紹倉被任命為永昌縣令。有壹次,當地發生旱災,他開倉庫救助百姓,不料觸怒朝廷,被嚴刑拷打。行刑期間,我夢見壹個神在暗中庇護。謝少倉覺得這個神和王伉廟裏的雕像壹模壹樣。為了感恩,我把他們帶回了潮州。漢江告急時,雕像放在“青龍古寺”,洪水確實解除了。後人感激涕零,稱其為“安吉聖君”。

拜訪“安吉之王”要先拋杯選吉日,壹般是1月23日或24日。

第壹個是“Xi安路”。“Xi安路”的遊行隊伍前面是馬頭鑼,後面是“肅靜”、“回避”的儀式,行進在未來行進的路線上,敲鑼宣布行進的日期。Xi安路的目的是清除路障,趕走邪靈,同時也提前通知各家各戶。各家各戶聽說後,都收拾停當,準備了五樣祭品,蒸甜蜜餞、紅桃、發蜜餞、元寶、鞭炮。

經過緊張的準備,流浪的那天,我在青龍寺前鳴禮炮。禮炮鳴響後,安吉王子和“第壹夫人”、“第二夫人”的神靈被請上轎子,然後舉行“拜馬”儀式。儀式結束後,幾個大漢擡著轎子遊行。

隊伍的最前面是馬頭鑼,綢緞上繪有金銀的六面彩旗,安陸“禁”“避”標誌和八件寶物。然後壹個穿長衫長衫的老人,手裏捧著壹個小香案,後面是二十四對錫香爐;後面是“安吉王”的第壹頂轎子,“大夫人”、“二夫人”的第二頂、第三頂轎子。然後就是13級潮州大鑼大鼓。

每班有三六個彩標,壹個鼓,八個鑼,兩對鈸,鏗鏘鑼,月亮鑼,小鈸,秦子,深浪,蘇鑼,大小嗩吶,28節大笛,揚琴,古箏,木琴,雲鑼,大碗,大提壺等等。神聖的轎子從路旁經過,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擺好了祭品。

逛媽祖也很隆重,有錢人經常給媽祖金戒指金項鏈。媽祖在街上遊蕩時,佩戴玉佩和金飾是壹種莫大的榮耀。民間流傳著許多媽祖出現懲惡揚善的傳說。

有壹次,壹個小偷看見媽祖戴著金閃閃的戒指,就把它摘了下來。沒想到,剛踏出廟門,就頭暈目眩,不知道怎麽走。我在寺廟裏走了壹整夜。三月的春寒沒有去,天亮了,廟裏祝走出去,看到小偷冷得縮成壹團,蜷縮在廟門口。

還有壹位善良的老婦人,每天在天妃的雕像前燒香祈禱。天妃覺得很真誠,給了老婦人壹枚戒指。這壹天,老婆婆燒完香,剛走出廟門,就看到地上有壹枚戒指。老婦人轉身走進寺廟,把壹個杯子扔在天妃面前,問她是否可以拿著戒指去拿聖杯。於是老婆婆高高興興地接過了戒指。每當妳拜訪媽祖時,旁觀的人們爭相觸摸神像或轎子,以求來年好運。在浙江溫州市,有許多種神(當地人稱為擡佛),其中最典型的是瑞安的沈心廟會和遊行的雕像。

遊行隊伍由19隊組成,包括花燈、舞龍、戲曲人物、高蹺、舞蹈隊、健美操、村民軍樂隊等。他們在鄉下舉行遊行來慶祝春節,並祈求風調雨順和繁榮昌盛。

申城廟會是紀念先賢治水疏浚溫瑞塘河的民間祈福活動。始於北宋,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現已被列入溫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瑞安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說在古代,深安遭受臺風、洪水等嚴重自然災害的襲擊。先賢們帶領村民挖河防洪抗旱,沈安成為瑞安沿江富庶地區之壹。據《申城誌》記載,唐代貞觀年間,先民圍地開荒,炸鹽,交錯築堤,故名申城,又稱新城。明嘉靖時叫新城村,隸屬清泉鄉八都、十都、十壹都。

新城自古流傳著壹句民謠:“正月初壹,妳開廟門,初二,妳拜公公,初三,妳拜鄰居(鄰居),初四,妳拜府底(家),初五,妳上墳,初六,初七,妳無事,初八, 妳燒火盆,初九,初十,妳在東唐寺宰壹頭大豬“東唐寺宰大豬”是指每年農歷正月初十申城當地廟會的民俗活動。

申城廟會的民俗活動以保護母親河為主題。1600多人組成的遊行隊伍邊走邊跳,洋溢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吸引了眾多觀眾。

走在遊行隊伍前列的是申城溫瑞塘河慈善誌願者護河隊的30多名隊員,打著“向先賢學習為民辦實事,全民參與保護母親河”的旗號。他們利用業余時間保護溫瑞塘河。由中村20多名女大學生組成的燈籠隊引人註目。大學生蔣非常高興參加紀念先賢的活動,壹路上笑得合不攏嘴。

壹路上,長長的遊行隊伍組成了2000多米的歡樂帶,敲鑼打鼓,升旗鳴笛,走街串巷,向世界灑下祝福。當晚,申城廟會還舉行了迎燈活動,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申城廟會民俗活動前,申城街道上村、中村、下村、迪雅等村在路口設置彩門。村民們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懸掛中國紅綢,紅燈籠掛滿大街,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村民們還擺了幾桌酒菜,迎接從外地趕來看廟會的親朋好友,體現了新城村民的熱情好客。

村民戴學富說,信宜先賢們疏浚溫瑞塘河、防洪抗臺風的功績影響深遠,仙尊村、仙尊集村、黃家尊、仙尊尾水潭、南鎮灘等村名、地名沿用至今。

他說,申城廟會是壹項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罕見民俗,為正月增添了濃郁的年味,滿足了節日期間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儋州:

元宵節是儋州每年民俗活動的另壹個重點。在明代地方誌中,就有關於元宵節“與偶像同行”的記載。這天晚上,在中和、王五等城鎮,會有“迎神”活動。居民們會用轎子擡出常年坐在寺廟上的神靈。在龍獅的陪伴下,“迎神”隊伍將沿街遊行,寓意神靈將蕩滌邪惡,還人間壹片凈土。在中和鎮,元宵節曾經有壹個很精彩的活動,就是“燒梅根”。

“梅根”是中和當地人元宵節的獨特道具。因其梅花形狀而得名。它由十二層或三層煙花和燈籠組成,每層煙花代表壹種意義。梅根點燃後,在圍觀者的歡呼聲中,五谷豐登、天女散花、觀音送子等吉祥圖像自下而上層層疊疊,場面壯觀!

在深受東坡遺風影響的博爾大地,民間有著廣泛厚重的寫詩寫賦基礎。自寫春聯是最能體現儋州“對聯之鄉”、“書法之鄉”美譽的民俗活動。春節期間,走在中和古鎮的大街小巷,細細品味各家各戶寫的春聯,無疑是壹種美好的享受。

這些均勻工整、文字豐富的對聯讀起來朗朗上口,手寫的書法不同於印刷的,豪放如不歸河,婉約如小橋,粗獷如旭日,細膩如風吹柳,壯麗如大觀。

瓊中世家:

正月十五拜神是彜族家庭最隆重的節日。正月十五,每艘漁船都要出錢出力,彜家買來燈籠紙、竹簽等紮燈籠,魚形燈籠、船形燈籠等各種各樣的燈籠不斷出現在聰明的彜家手中。

正月十五上午,彜族家庭會將神像擡出寺廟,然後從三亞南海路遊船到三亞水上碼頭,然後下船。期間,偶像所到之處,鞭炮鑼鼓齊鳴,熱鬧非凡。住在附近的居民必須燒香拜神,才能為自己的壹年帶來好運。隨著偶像的不斷移動,流浪隊伍也越來越壯觀。遊魂分陸上遊魂和海上遊魂兩種,以祈求來年漁產雙豐收。

送壹盞燈

“送燈籠”是文昌春節期間的壹項傳統農村項目,它深深地寄托著人們壹種美好的願望,祈求家庭在新的壹年裏好運、繁榮、和平和成功。

文昌的“竹燈”在海南很有名。“燈籠”裏面用竹片編織,外面用彩紙手工切割。燈體上印有“福”、“壽”、“喜”等大字,以及“好運高照”、“丁財貴壽”、“招財進寶”、“生貴子接連”、“壽隨天年”、“春光乍泄幹功夫滿門”等吉祥文字和詩句,還伴有對往事的懷念。

“送燈籠”時,燈籠下部吊著壹個長長的圓燈籠,籠底點著壹根小蠟燭,非常漂亮。村民們舉著燈籠,有寓意壹年多的“鯉魚燈籠”,有開滿鮮花的“小花籃燈籠”,有蔡丁旺的“幸福燈籠”,還有形似酒杯的小酒杯燈和花瓶燈。

在文昌舉行“送燈”活動沒有統壹的時間和規模。文昌市的匯文鎮、中興鎮、文城鎮規模比較大,壹般在正月初五到十五期間舉行。文昌市匯文鎮鳳會村委會書記、主任石說,他們那壹帶是正月初七到十五輪流舉行,以公廟為單位。

每個公廟的範圍不壹樣,有的是幾個自然村壹個公廟,有的是壹村壹個公廟,所以宗族人口也不壹樣。壹些大壹點的有100多戶,500、600人,遊行時間比較長。有時候遊完燈,還會進行文藝表演,到壹天結束的時候,已經是天亮了。

“送燈”儀式有幾個程序,壹般包括選燈、制燈或買燈、出門前祭祖、放燈、巡燈、表演藝術、集體祭祀和掛(燃)燈。

據了解,每年“年”前,大家都會準備燈籠。“送燈”那天,在夕陽星出來之前,燈就開始亮了。先送到祖祠,祈求先人手持燈籠祝福家人壹年平安幸福;然後送到天地和竈神的牌位上,讓神靈保佑家人;又送到倉庫、豬圈、井臺等地方,以求滿倉糧、水安全,糧食常吃常運。

  • 上一篇:找到最近的黃道吉日
  • 下一篇:2021.4.7吉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