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努爾哈赤統壹東北女真各部,建立軍政壹體的八旗制度,建立後金王朝。皇太極繼位為帝後,率清軍入關,統壹全國,廢除“女真”舊稱,將氏族定名為“滿洲”,建國後才稱“滿洲”。
滿族是壹個驍勇善戰的民族,她為保衛祖國邊疆、制止外敵入侵做出了貢獻。康熙年間,八旗子弟驅逐了沙俄侵略者,乾隆年間,在西藏與人壹起打敗了英國殖民者。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湧現出了陳翰章、關向應等壹批英雄人物。
滿族人在文化上也頗有造詣,為祖國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語言學家羅昌培和作家老舍都是傑出的滿族知識分子。
滿族,人口9821180。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最多,少量散在全國大中城市。
滿族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 0 0 0多年前的肅慎人。肅慎人是滿族最早的祖先。漢代稱之為“樓”,南北朝稱之為“不要僥幸”,隋唐稱之為“革命的終結”(左革命和左革命),遼宋元明稱之為“女真人”。長期生活在長白山、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以東的廣大地區。1 6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部分漢人、蒙古人、朝鮮人與女真為主體融合,形成新的* * *同構——滿人。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滿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語是在1 6年底參照蒙古語字母創制的。後來我們在借用的蒙古語字母上加了“圓”和“點”,稱為“帶圓帶點的滿語”或“新滿語”。由於清代大量滿族人遷居中原,與漢族在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滿族人逐漸使用漢語。
滿族主要從事農業。居住在分散城市的滿族人大多從事工業和文化科學。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滿族同胞為祖國的建立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芒市歌舞
滿族在歷史上也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時,滿人的祖先(左、左)派使者到長安見隋文帝。“高祖(文帝)辛辛苦苦使席在前,使者及其弟子起舞,壹波三折。”(莫)(左哥謝左)後裔女真有這樣壹個習俗:女子成年後,為了尋找伴侶,要歌唱自己的身世、美貌和技藝。努爾哈赤崛起後,也繼承了滿族歌舞的傳統。在節日、慶典、婚宴、探險、勝利、生日、祭祀等期間。,我們應該喜歡唱歌和跳舞,其中“芒市舞”是最具代表性的。這種民間舞蹈多在除夕和喜慶的日子裏跳,壹袖在額,壹袖在背,盤旋擺好姿勢,兩人壹組跳舞,還有人拍手唱歌伴鼓。進入宮廷後,芒市舞由自娛性舞蹈變為表演慶典性舞蹈,更名為青龍舞,場面壯觀,規模宏大。彈琵琶、三弦、西琴、箏的往往有6 0多人,伴奏的有65,438+0.3人,跳舞的有5 8人。著裝有嚴格的規定。伴奏者穿石青袍和豹皮襖,伴奏者穿繡花袍和豹皮襖,舞蹈者穿黃色彩繪皮襖,黑色羊皮襖,皇家服裝。還戴著各種面具,做騎馬和射擊。這種舞蹈是由滿族狩獵和軍旅生涯演變而來的。此外,還有“野人舞”、“李芬大媽舞”、“童子舞”、“秧歌”和“薩滿舞”。
滿族民歌也豐富多彩,有勞動歌、山歌、山歌、兒童遊戲歌、情歌等。滿族人是在母親唱的《遊車歌》中長大的。“巴布哇,俄羅斯!優優,巴布哇……”這首歌代代相傳,家喻戶曉。滿族民歌也很有特色。比如婚宴途中的“官吹”,婚禮儀式陷入困境時唱的歡快的歌曲《拉聰其》,葬禮儀式中悲涼的音調以及大量的祭祀歌曲,都非常感人。滿族民歌多為五聲音階,結構簡練,旋律流暢,感情真摯。
至今,在愛輝等偏遠的滿族聚居區,仍保留著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民間歌舞。與此同時,這壹燦爛的文化遺產也受到了關註。經過挖掘整理,大膽空靈的舞蹈又登上了舞臺,開創了滿族舞蹈藝術的新紀元。
談論旗袍
旗袍是現代流行服裝之壹,在國際服裝櫥窗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旗袍是由古代滿族服飾演變而來的。
旗袍在滿語中被稱為“易捷”。古代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所穿的衣服。
清初的服裝款式有幾個特點:無領、箭袖、左開衩、四開衩、束腰。箭袖是壹種窄袖,袖頭呈半圓形,形似馬蹄形,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擡高,打獵時放下遮住手背,冬天可以禦寒。四開衩,即袍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腿和腰,緊身保暖,壹束腰帶,遛豬的時候,可以把幹糧和器皿放到前面。男袍多為藍、灰、青色,女旗多為白色。
滿族旗袍還有壹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收腰。馬甲有壹對翻領、壹個扭翻領、壹個琵琶翻領和壹個直翻領。穿個馬甲,騎個馬,很精幹利落。
滿族南遷遼沈,入主中原後,與漢族結合,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影響,由箭袖變為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
到了20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筒式長袖長袍。女式旗袍下擺至(左骨右軀幹)(小腿),繡有花卉圖案。男士旗袍下擺及腳踝,無紋飾。20世紀40年代以後,由於國內外新時尚的沖擊,滿族男子旗袍被廢棄。女式旗袍由寬袖變為窄袖,直筒變得緊身,貼近腰部。臀部略大,下擺回收,壹直到腳踝。逐漸形成了今天各種註重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之美的旗袍風格。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女性的身材、賢惠的性格和民族氣質,這種起源於滿族的傳統服飾逐漸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的寶庫,受到國內外女性的青睞和欣賞。
風味bobo
波波是滿族人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物。這蛋糕是用糯米做的。有豆面餅、蘇葉餅和粘餅。豆面餅是將黃米、黃米磨成細粉,再加入豆粉蒸熟而成。這種蛋糕是金黃色的,又粘又好吃。蘇葉饸饹是用粘粘的高粱面糊和豆沙做成的,再裹上蘇葉蒸熟。它具有蘇葉的特殊香氣和獨特的風味。粘糕、餅用大黃米浸泡後磨成面粉,在黃麥中間加點豆瓣醬蒸熟。這種蛋糕可以油炸或蘸糖吃。既香又甜。
滿族的糕點非常耐饑,攜帶方便,風味獨特,至今仍是相當受歡迎的食品。
酸湯也是滿族的傳統食品。它是由玉米粉發酵制成的。先把玉米泡在水裏,磨成水面,然後用布袋去渣,把水面放在桶裏發酵。吃起來酸酸的,用漏桶或者機器擠成面條,煮熟。有時發酵過大,略酸,故又稱“臭飯”。在遼寧叫“(左火右叉)子”。東北城鄉,也有壹個(左火右叉)分館,專做“臭米飯”。
薩其瑪是中國著名的滿族糕點。它的前身是滿族傳統糕點——搓包包。制作面團,先將蒸好的米飯放在打餅石上用木錘反復打成面團,然後蘸黃豆搓成條狀,煎好後切成片,再配上壹層厚厚的熟黃豆即可食用。搓餅是過去滿族的重要祭品,所以又叫“打餅牡丹條”。後來把煮好的豆粉換成白糖,就成了“糖包”,改名為薩其瑪。人們也稱它為糖膏蛋糕。這種蛋糕色、香、味、形俱佳,深受人們喜愛。
滿族糕點種類繁多,各有特色。金黃的小籠包、酥脆的煎餃、松軟的年糕、精致的大鍋貼,此外,還有金絲糕、太陽糕、涼糕、酒糕、春糕等。,數量眾多,獨領風騷,都是滿族傳統風味。
“出家”的習俗
滿族稱嬰兒的出生為“落草”。婦女臨產時,卷起炕席,在炕上放壹塊石頭,在炕上鋪些稻草,在草地上生下孩子,故稱“落草”。這種習俗有著狩獵民族強烈的原始和粗獷的傳統。幹草可以防潮防寒。
如果生的是男孩,家裏的前門會掛壹個木制的弓箭,俗稱“公子箭”。這不是真的弓箭,而是用紅布包裹的樹枝和三支箭做成的弓,祝願孩子長大成名後成為壹個騎射俱佳的人。如果生的是女孩,大門右側掛壹條紅布條,象征好運。掛紅布條逐漸演變成產房的標誌。不允許任何人闖入產房,因為陌生人會把奶拿走,這叫“收奶”。如果有陌生人不小心闖入,他要做壹碗湯送去,這叫“回奶”。孩子出生時,要先請壹個能力大、性格好、長相好的人到產房,這叫“踩命”。都說孩子長大了誰踩誰就像誰。
孩子出生後第三天,請壹位有聲望的老太太給孩子洗澡。洗澡是在壹個大銅盆裏進行的,盆裏放滿了槐枝、艾葉和熱水。老太太壹手抱著孩子,壹手給孩子洗澡。邊洗邊唱:“洗頭做王子;洗洗腰,壹代比壹代高;洗臉,當知府,洗溝,當知府。”最後老太太用壹根蔥打了寶寶三下,說:“壹打巧,二打巧,三打明。”打完架,孩子爸爸往房子上扔洋蔥,親戚朋友壹起慶祝。
孩子滿月後,將“公子箭”和掛在門上的紅布放回原處,系在孩子的繩子上,放在西墻中間北側的孩子的袋子裏,旁邊供奉著“佛母”,是保嬰神。每到春秋兩季,滿族家庭都要祭祀佛母祈福。祭祀的時候,把兒孫們從寶座上拉到院子裏的柳枝上。家中未婚男女和帶著孩子的婦女在案前跪拜,眾人跪拜。薩滿將柳枝蘸水灑在孩子頭上,讓孩子在香盤前抽,以驅邪。然後他把孩子們繩子上的五顏六色的線拿下來,套在孩子的脖子上。三天後,把五顏六色的線拿回來,存放在孩子的書包裏。因為五彩線叫“鎖線”,所以這個習俗叫“換鎖”。
滿月後悠閑地坐在車裏睡覺是滿族的傳統方法。休閑車由薄木板制成,長2米,1。5米寬。兩頭圓,有底,風格如船。用四根繩子把孩子綁在橫梁上,離地壹定距離,把孩子放在娛樂車上。寶寶不哭的話哭著搖是很輕的。母親也可以做壹些家務。滿族家庭生了第壹個男孩,休閑車是姥姥家給的。
為了防止孩子從休閑車上摔下來,同時考慮到孩子長大後射箭臂是直的,騎腿的位置是正確的,所以用帶子綁住孩子的肘、膝、踝,讓孩子只能仰臥。所以滿族少年身體健壯,很少彎腰。滿族人以扁頭為美,所以壹般會把小米或高粱當枕頭放在孩子的頭下,俗稱“睡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