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潮汕元宵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潮汕元宵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1,幸福燈籠(燈籠)

正月十壹到十八,潮汕家家戶戶都有打燈籠、掛吊燈的習俗。因為“登”和“丁”在潮州話中是諧音,點燈和加丁是近音,所以潮州人認為點燈是加丁的吉兆。元宵節,人們提著燈籠,陸續準備好紙和銀香,在鄉下的廟裏點燃,回來掛在家裏的神龕上,掛在床頭,稱為“掛喜燈”。

2.享受燈光

夜宵是月圓之夜。如果天氣晴朗,明月當空,潮人的燈籠上印著圓月,賞心悅目。在鄉鎮、縣市,搭起燈棚辦燈展,農村的廟堂、祠堂裏掛著大燈籠、燈籠,孩子們提著買來或自己做的小燈籠,成群結隊地穿越大街小巷“紮營打燈籠”,十分喜慶。從農歷十壹開始,就叫“起燈籠”(即“起燈籠”)。在那個年代,有男孩的家庭會去村裏的祠堂掛燈籠,這被視為新生男孩加入宗族的儀式。他們每天晚上抱著孩子到祠堂點燈,接受村民的祝賀,直到18日。

3.吃茶丁

以前家裏有男人的家庭要準備茶點,請親戚吃喝。這就是所謂的“帶燈喝茶”。只要當晚心情好,即使沒有被邀請,隨便走進任何壹家,都會受到主人的熱情接待。

4.做壹張桌子

酒席分兩種,壹種叫“龍舟宴”,即許多方桌相連,賓客分兩邊圍著吃,猶如劃龍舟;另壹種叫“走馬席”,就是不管多親近的朋友或親戚,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飯,吃完就走,主人再擺上菜招待另壹批客人,壹個接壹個。後壹種類型的宴會通常由更富有、更慷慨的家庭舉辦。在舊社會,趕時髦的人渴望與鄰居攀比,愛面子。每壹個生男孩的家庭都很重視擺丁桌,並以辦得體面為榮。甚至貧困家庭為了丟面子,到處借錢,導致負債累累,或者忍痛出賣兄弟,用得到的錢來應付沈重的案頭開支。這就是俗語“生個好孩子,賣個大”的由來。

解放後,由於時代的進步和思想的進步,潮人雖仍有元宵節捧鼎桌的習俗,但多在自己家裏進行,也僅限於宴請親友,人們富裕節儉,無人問津。

5.搖擺

蕩秋千,俗稱“秋爬”。春天來得早是因為潮,不像中原要到清明才適合蕩秋千。在那壹天,壹些村莊組織秋千比賽或表演,許多村民自發地綁起秋千玩耍,有的甚至演變出奇怪的習俗。比如揭陽市桃山鄉,男女老少正月都可以蕩秋千,但是到了元宵節,禁止男人登上秋千棚。潮州有些村落,宵夜時榕樹下有秋千,村民為了當年生個男孩,往年輕夫婦身上扔糞。

6.解開燈籠上的謎語

過去,潮汕的猜燈謎遊戲只在宵夜時舉行,即在燈籠上貼壹張寫有謎語的紙,供賞燈人猜。隨著識字的人越來越多,謎語知識的普及,各種節日都流行猜謎活動,但最隆重熱鬧的還是元宵節,掛燈謎成了壹種謎語競猜。建國後,燈謎在潮汕更加流行,其中澄海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燈謎)之鄉”。

7.戰鬥畬族歌曲

畬族歌其實就是畬族人介紹的美妙動聽的采茶歌。當晚,村裏選出來的眉清目秀的小夥子們裝扮成采茶人,壹字排開,提著花籃,載歌載舞,表演采茶人的舞步,都是跟著前兩位領導的舞步,委婉動人。

8.準情人節

封建社會未婚女子被關在閨房裏,不準自由外出。只有在重大節日才能結伴出行,所以元宵節往往是未婚男女見面或者戀人見面的機會。潮劇《陳三五娘》講述了青年男女在元宵節賞燈時壹見鐘情的故事。

9、尋求快樂

元宵節,農村有很多祭祖活動。寺廟、祠堂燈火通明,煙霧繚繞,善男信女爭相祭奠,異常擁擠熱鬧。祭壇前擺放的雞、鵝、鴨、糖果、米果、蠟燭、大吉(潮州橙)等祭祀品,被視為聖物。參拜的男女都取了祭品帶回家,這叫“求福”人們認為用了這些聖物後,可以使家平安,增添財富。那些把聖物帶回家的人,明年或多或少都會歸還。於是有人趁著人多的機會,偷偷拿著祭臺前的祭品回家吃,意思是“吃得紅火”。

10,糖獅

潮汕元宵節前拜糖獅,祈求新的壹年吉祥如意、事業興旺。傳說獅子是中國華夏子孫的吉祥物之壹。它可以辟邪,是莊嚴和財富的象征。壹直特別受潮人喜愛。香港潮州詩人邱義山(筆名石翁)朗誦《元宵》詩:“元宵節在龍翔,風土人情如故鄉;是夕神前吉祥,糖獅果平安。”詩中顯示香港潮人正在傳播元宵節拜糖獅的習俗。

糖獅是壹種用白糖制成的甜味食品(將糖漿倒入雕刻模具中制成)。它色彩鮮艷,圖案優美,造型多樣,集工藝美術、飲食文化、風土人情於壹體。成雙成對,大的氣勢十足,小的小巧玲瓏,可愛至極。元宵節的晚上,家家戶戶都會祭拜糖獅,並向朋友們借糖獅以求好運。明年元宵節全還,故名“糖獅”。

11,扔開心的孩子

正月十五,壹些鄉鎮在祠堂和街頭巷尾的空地上搭起彩棚,裏面擺放著壹尊巨型泥塑彌勒佛,頭上、肩上、肚臍上、大腿上各有造型各異的“泥娃娃”。站在4米左右的人被扔銅錢,勝者可以帶著“孩子”打他的頭頂、耳朵等。都說中獎是個好兆頭,可以生個孩子,早點發財。

12,送香船

送香船就是送瘟神。潮汕的儀式和全國其他地方壹樣。這就是“紙船燃明燭”的習俗。“香船”是用竹紙糊成的,有的直接紮成船形,有的做成大嘴利齒的河豚。那壹天,村民們還認真地邀請外地的親戚朋友送香火船,好不熱鬧。

13,插入榕樹

在潮汕的壹些村莊,每當元宵節放燈籠時,壹把榕樹(讀作“成”)的竹子枝葉就掛在門頂上。

相傳元末,各地農民起義軍興起,江南陳友諒在軍事家何輔佐下,所向披靡,來到潮陽。正月十四的早晨,壹個女人來到起義軍的營地,懇求起義軍救她壹命。這個女人曾經是富人的仆人。富人聽說起義軍到來,害怕家人被抄。他們秘密派人聯系元軍,準備把自己的婢女送給元軍首領做妾。婢女得到風聲,晚上來到易軍營,請求幫助。陳友諒得知此事後,憤然拔劍,下令生擒富戶,攻打元軍。女人低下頭,感激涕零。

吩咐鐘君正要離開帳外,那女子忽然跪了下來,道:

“叛軍憐弱抗暴救奴婢壹命,奴婢當成了草疙瘩再來報答。只不過奴婢鄰居都是好心人,我怕誤打誤撞把叛軍拖下水。希望出兵前三思!”

陳友諒聽著,眉頭緊鎖,按劍不語。這時,軍師何葉韻站出來說道,“這並不難。回到家,妳可以告訴村裏的好心人,在門上掛壹把小葉榕的枝葉做個記號,這樣造反派看到小葉榕就不打擾門是對的!”

“好!”陳友諒吩咐婦人速速回家,暗中跟隨軍師的計劃。

正月十四日下午,陳友諒起義軍攻打元軍,俘虜了富戶。面對掛在門上的榕樹竹,記者沒有犯任何秋。從此以後,每逢元宵節,這壹帶的村民點燈時,還會在門頂上掛壹把榕樹竹葉。

14,過橋

元宵節,潮汕壹些地方有過橋的習俗。例如,在揭陽,榕城所有的橋都裝飾上了彩燈和彩旗。男女老少爭相過橋祈禱,童傑街上的石猴橋是最熱鬧的橋。人們幸運地觸摸到了橋頭的石獅。在普寧洪陽,有400多年歷史的太平橋是“頭橋”,橋頭有兩只石獅子,據說是小孩子的“塑獅鼻,寫雅字”;小夥子“摸著獅子的肚子,娶了個優雅的老婆”;女人“摸獅子耳朵,生兒子。”還有,過橋不要回頭,不然不吉利。

15,羅茨寺

以前有些地方的村規民約要求當年結婚的新娘都要去祠堂看燈,稱為“新娘出祠堂”。新娘們到祠堂燒香祈福後,還要繞堂壹周,逐屏觀看花燈,然後在祠堂前觀看“前戲”,這不僅是祈福,也是讓村民觀看知曉。這種習俗很少見。

16,拿個大盤子

宵夜的時候,有些地方的未婚少女會和同性壹起去,悄悄溜進別人的菜園,然後害羞地坐在芥菜上。這叫“明日坐大盤子,擇善而從”,這種民俗現在已經消失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元元節、元夕節或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之壹,也是漢字文化圈和海外華人的壹個區域。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把夜晚稱為“曉”,所以壹年中第壹個滿月的第十五天被稱為元宵節。在中國古代習俗中,上元節(天官節、元宵節)、中元節(地官節、魚板節)、夏媛節(水關節)統稱三元節。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漢朝。

  • 上一篇:漢字“黃”是什麽意思?黃色字怎麽寫?
  • 下一篇:2020最佳開火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