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男生喜歡燈籠。我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每到節日,各地都會舉行各種儀式慶祝節日。在兩廣,有很多習俗值得了解。我們來看看潮汕男生喜歡燈籠是什麽意思。
潮汕男生喜歡花燈1每年農歷正月十壹至十八,廣東潮汕家家戶戶都有放花燈、吊花燈的習俗。由於潮州話中“登”與“丁”諧音,放燈籠與添孩子是近音,所以紅人認為放燈籠是添孩子的吉兆。元宵節那天,大家都拿著小燈籠和紙銀香趕到鄉下的廟裏,回家把自己的佛龕和臥房的床掛在家裏。這叫“掛喜燈”。
另外,如果去年元宵節別人生了個男孩,那麽從農歷年正月十三起,這個人就要捅壹對紅燈籠,把名字寫在燈屏下的紅紙上,歡歡喜喜地掛在鄉下的家族祠堂燈架上,代表著家裏又添了丁。後來每到晚上,親戚們都會帶著孩子去祠堂,壹邊在自己的小燈籠裏點上蠟燭,讓小燈籠變紅,接受周邊。
至於福燈的來歷,相傳在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由於明帝提倡佛教,又恰逢蔡瑁從印尼返佛,說是印尼莫哈陀每年正月十五,僧人聚集祭奠舍利子,是壹個吉祥的日子,也是壹個參觀佛教的美好景象。
為了更好地弘揚佛教,漢明帝下令在正月十五晚上在宮殿和寺廟裏“點燈示佛”。從此,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從只在宮中舉行,廣泛流傳到民間。正月十五,無論士紳還是庶人,都要掛燈,鎮上徹夜燈火通明。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變成了壹個壯觀的燈籠市場。當時的北京京都長安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現代化城市,人口數百萬,社會富裕。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節變得越來越奢華。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個流行的購物節日。
在唐高宗(685-762),北京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個燈籠和五顏六色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座超大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輝煌壯麗。這就是延續至今的“快樂燈籠”。
宋代的調戲燈會在商業規模和精美的燈光上均優於唐代,主題活動更具民俗性和更強的民族風格。之後,每壹代人的元宵節繼續發展,元宵節的時間越來越長。唐朝的元宵節是“上元節前後壹天”。宋代在十六之後增加兩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增加到十天。
清朝回民來中原時,元宵節已不在皇宮舉行,但中國民間元宵仍是盛況空前,日期縮減為五天,壹直延續到現在。
因此,廣東潮汕地區的中國民間掛喜慶燈籠的活動,總是不可避免地有新的敬神、祭祖、迎神的項目,既有崇拜的色彩,又有歡樂遊戲、娛樂的氣氛,成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習俗。也可以說,掛喜燈是潮汕人最隆重、最繁華的傳統節日,是廣東省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汕男孩幸福燈籠的由來2掛幸福燈籠
宋代的吊戲燈會無論是規模還是夢幻的燈光都優於唐代,活動更加民俗化,民族特色更強。此後,元宵節不斷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後壹日”。宋代在十六之後增加兩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延長為十天。
到了清朝,滿人占領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
在臺灣省,燈籠有光明和優雅的含義,點亮它們意味著照亮未來。臺灣燈籠和恩的諧音代表生男孩。所以過去女人會故意在燈籠下徘徊,希望“鉆到燈籠下生蛋”(也就是遊過燈籠下生男孩)。
在潮汕村,去年生男孩的家庭都要在宵夜時點上燈籠,在祠堂裏設宴慶祝“丁”,俗稱“丁桌”。酒席分兩種,壹種叫“龍舟宴”,即許多方桌相連,賓客分兩邊圍著吃,猶如劃龍舟;另壹種叫“走馬席”,就是不管多親近的朋友或親戚,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飯,吃完就走,主人再擺上菜招待另壹批客人,壹個接壹個。
後壹種類型的宴會通常由更富有、更慷慨的家庭舉辦。在舊社會,趕時髦的人渴望與鄰居攀比,愛面子。生男孩的都很註意擺丁桌,並以做得體面為榮。甚至貧困家庭為了丟面子,到處借錢,導致負債累累,或者忍痛出賣兄弟,用得到的錢來應付沈重的案頭開支。這就是俗語“生個好孩子,賣個大”的由來。
解放後,由於時代的進步和思想的進步,潮人雖仍有元宵節捧鼎桌的習俗,但多在自己家裏進行,也僅限於宴請親友,人們富裕節儉,無人問津。
元宵節,農村有很多祭祖活動。寺廟、祠堂燈火通明,煙霧繚繞,善男信女爭相參拜,異常擁擠熱鬧。祭壇前擺放的雞、鵝、鴨、糖果、米果、蠟燭、大吉(潮州橙)等祭祀品,被視為聖物。參拜的男女都取了祭品帶回家,這叫“求福”
人們認為用了這些聖物後,可以使家平安,增添財富。那些把聖物帶回家的人,明年或多或少都會歸還。於是有人趁著人多的機會,偷偷拿著祭臺前的祭品回家吃,意思是“吃得紅火”。
元宵節那天,農村的大多數人在祠堂和大街小巷的空地上搭起了五顏六色的棚子,裏面用泥塑了壹尊巨大的彌勒佛,袒胸露乳,面帶微笑。彌勒佛裸露的頭部、肩部、肚臍、大腿等部位裝飾有男女“愛泥童”。人們站在十幾尺外的竹欄桿外,用銅錢瞄準彌勒佛上的泥巴。
如果中獎者喜歡小孩,那就是屬於他的,但是在壹些難以擊中的部位,比如頭頂和耳朵,中獎者得到的禮物是二三。未能勝出者將歸擺放彌勒佛的帳篷主人所有。這是壹項老少皆宜的活動。據說打“男孩子喜歡小孩”的人,以後都會有男孩子。
所以,剛結婚的年輕夫婦,或者剛娶了媳婦,渴望抱孫子的爺爺奶奶,也積極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壹旦命中,棚主和周圍的人都會歡呼祝賀。我甚至滿心歡喜地把“男孩女孩”抱回家,以為中了彩票是個好兆頭,今年就能早點生孩子,發大財了。
家家戶戶都有燈籠和吊燈的習俗。因為“登”和“丁”在潮州話中是諧音,點燈和加丁是近音,所以潮州人認為點燈是加丁的吉兆。元宵節,人們提著燈籠,陸續準備好紙和銀香,在鄉下的廟裏點燃,回來掛在家裏的神龕上,掛在床頭,稱為“掛喜燈”。
潮汕男生歡樂燈籠3的點燈儀式分為幾個步驟。
首先,開燈。
開燈的時間是每年農歷正月初八到十二之間。具體日期由村裏風水師選定,但不能晚於正月十二。根據第壹個出生的燈座的出生日期,風水師計算出開燈的吉日。日期確定後,祠堂負責通知所有燈臺持有者。
開燈前先搭個燈棚。這個燈棚是用木板搭建的。它長八米,寬四米,高四米,像壹個三十多平米大小的木屋。進門後,左右兩邊的木板上還雕刻著龍鳳圖案和八仙生辰圖。
開燈的那壹天,天剛亮,持燈的人就會敲鑼打鼓,到村裏的“洪聖廟”去。60歲以上的老人要穿長衫,請寺內供奉的洪聖大人、洪聖母親、金氏夫婦塑像下來,為塑像掛紅,即在塑像上披紅布,然後迎至燈棚,供奉在燈棚上方中間。雕像前擺了壹張祭祀桌,擺放了大香爐、炸堆、茶果、水果等供品。
燈座由長輩捧著,去祠堂舉行點燈儀式。點燈儀式是按照燈座誕生的順序進行的。每個家庭首先將自己的供品放在祭壇上,包括豬肉、雞肉、炸堆、茶、酒和水果。把香放在香爐裏。這時,長輩們會點亮油燈,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燈籠裏。燈籠是八角形的長燈籠,直徑兩尺,高三尺。
燈籠的八面都繪有圖畫,有“姬仙女送子”、“五子入題”等圖案。然後大家把點著的燈籠掛在祠堂的主梁上。最後壹家人捧著燈座,跪拜祖先,壹邊叩拜壹邊敲鑼。壹般是燈頭的父親負責敲鑼。
拜了三次,祠堂的儀式就結束了。然後去燈棚拜神。燈棚裏的拜神儀式和祠堂裏的基本壹樣。拜完燈棚,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己家的主梁上掛壹盞燈。燈的樣式和祠堂的壹樣,只是小壹點。至此,點燈儀式完成。每天早晚,掌燈人的家人都會去祠堂和燈棚上香,為燈加油。燈要掛到正月十九,期間不能熄滅。
第二,搶槍頭。
這是點燈儀式中的壹項慶祝和娛樂活動。時間是正月十五的早上,地點在村裏的廣場上。
村民們堆了兩張八仙桌,上面放了壹個凳子,凳子上立著天師炮,炮頭上掛著壹個彩色的頭像。鞭炮點燃後,立即升上天空,只聽半空中壹聲響,五顏六色的人頭從天而降。村民們向前擁擠,爭先恐後地搶彩票。
誰搶到彩票,誰就預示著今年的吉兆,誰就能得獎。壹個* * *要放九把槍。沙尾村的莫家分四間大屋子,中了彩票的人會壹起聚餐慶祝。今年中獎的壹室人,明年返還等量物品作為明年搶槍頭的獎品。
第三,付錢給李丁。
農歷正月十六,舉行婚禮。這壹天,祠堂外的廣場上會舉行大盆菜宴。今天下午五點左右,祠堂外燃放了三次鞭炮。村裏的男人聽到這三聲鞭炮聲,會不經通知,自動來祠堂吃大鍋菜宴。
做壹頓大盆菜宴的原料有十五種,蘿蔔、香菇、腐竹、芹菜、豬肉、蘆筍幹、魷魚、鴨子。每種原料的重量都是按照村裏男人的總數來計算的。由帶燈頭的家庭共享,收集後移交給祠堂。祠堂要權衡壹次,然後安排人制作。
制作方法是用十五種主料做十五道不同風格和口味的主菜,然後用蘿蔔做第壹道菜打基礎。把十五個菜壹層壹層地放在壹個大木盆裏,每桌壹盆菜,叫做大鍋菜宴。
第四,圓形燈。
這是點火儀式的壹個重要程序。時間是農歷正月十九。今天早上,
燈臺家人帶著燈臺來到祠堂,在祠堂牌位前的祭臺上擺上大盆蔬菜、炒樁、酒、水果等供品,點上蠟燭,放鞭炮,帶著燈臺、香、酒向祖先跪拜;拜完後,把供品拿到祠堂外,放在壹張桌子上,同樣祭天,然後在祠堂門內祭地神。燈會結束後,可以把掛在祠堂和家裏的燈籠取下來燒掉。
五、龍舟。
這是點燈儀式的最後壹個儀式。元宵儀式結束後,氏族的男性會扛著龍舟,去各家各戶祭拜。龍舟由竹片和稻草制成,長5英尺多,寬2英尺。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裏不要的東西扔在船上。祭拜結束後,乘龍舟到海邊焚燒,意味著壹年的汙濁之氣都被送進了大海。
至此,整個點燈儀式完成。第二天,也就是農歷正月二十,所有持燈人的家人都會去燈棚送神。大家在祖師的帶領下,敲鑼打鼓,放鞭炮,把弘生法師和弘生母親的神像送回了廟裏。然後在族長的帶領下,民眾會拆除燈棚,將拆下的木板存放在祠堂裏,直到第二年點燈的時候。
作為壹項重要的生活習俗活動,點燈儀式在福田地區的原始村落中代代相傳,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蘊含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也體現了先民對人類生存繁衍的崇拜和敬畏,具有人類學和民俗學價值。
同時,家庭和家族是構成社會的細胞,在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點燈儀式對促進家庭與家庭的和諧,弘揚愛國、尊老愛幼的傳統民族美德,構建和諧社區有壹定的作用。
福田地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多來自各村、各家庭的人在港澳臺和國外定居。作為紐帶,點燈儀式將他們緊密聯系在壹起。
時至今日,壹些在國外定居的人生完男孩後,還會回娘家祠堂點燈,讓子女認祖歸宗,參加家鄉組織的燈會,吃傳統的大盆菜,這對促進海內外經濟文化交流,加強與海外華僑華人和臺港澳同胞的密切聯系,增強民族凝聚力,都有壹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