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苗族節日
苗族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日、端午節、吃年節、趕秋節等。,其中以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壹般在秋天以後舉行。在節日的早上,人們把準備好的美味放在火坑附近的爐子上祭祖,並在牛的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它們壹年辛勤勞動的感謝。盛裝的年輕男女在大廳裏跳舞。
苗語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苗族人民慶祝豐收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壹般在收獲季節後,有的在農歷十月初十舉行,有的在農歷九月初九、初十、十壹月初九、兔日或醜日舉行。它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在節日的早晨,年輕壹代會準備美味的食物,虔誠地放在壁爐旁的爐子上,祭拜他們的祖先。在牛的鼻子上抹點酒,作為壹年辛苦工作的獎勵。姑娘們身著顏色鮮艷、風格各異、繡邊或花紋的蠟染內衣或長短百褶裙,戴著惹眼的耳環、量手鈸等銀飾,與俊俏的小夥子們翩翩起舞(男彈蘆笙,女舞成弧線)。入夜,大銅鼓聲傳遍全村。外村的男青年吹著燈籠來到村子附近的“油坊”場(也叫“坐姐”、“坐村”、“踩月”,即青年男女的社會戀愛活動),村村歌聲不斷。通過二重唱,相愛的男女將被愛情之物——繡有鴛鴦的錦緞絲帶連接在壹起。
如果苗年遇上“吃鼓藏”年,就更隆重地表示“大家庭”了。“鼓藏”是家族成員舉行的祭祖儀式,每隔幾年舉行壹次,時間從78年到10年不等。“鼓藏”前,“鼓藏”牛(餵了三年鼓藏神的大牛)排隊打。屆時,大家推薦的“鼓隱頭”將主持儀式,殺牛祭祖,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會來參加,活動會持續十多天。
吃年貨節
也叫“新和節”。“吃新”是生活在清水江、都柳江中上遊的苗族節日之壹。沒有統壹的日期。按照習俗,在收獲的季節,找壹片水稻長勢最好的田地,大家會在這裏慶祝“吃新節”。
相傳古時候,天下沒有小米,只有掌管天庭(雷公)的小米是國有的,人們只好以打獵為生。苗族先民為了得到谷子的種子,叫老帶著9999種珍禽異獸到粟國取九鬥九升九碗谷子種子,放在倉庫裏,待來年開春播種。但有壹天晚上,阿吾有壹只長臂,用手抓住了地平線,借著天燈的光,踩在壹塊石頭上,不小心把天燈打翻了,剛好掉到木谷倉頂上。結果發生了火災,而且火勢越來越大。那粒種子在倉庫裏哭了,最後在煙霧中飛向天空,跑回了家。高老去找高虎,請他勸說顧鐘回去,但高虎堅持認為顧鐘沒有去天堂。沒辦法,高老和高虎商量,用9999種珍禽異獸換糧食種子。嘴裏磨破了九層皮,聲音說幹了九壇子水,但他不服。苦思九天,終於想出了壹個方案:等小米熟了,派壹只狗去稻田裏滾幾圈,這樣就可以把小米帶回毛毛上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晨,狗要出發了,叫它帶著梗高五尺,穗長五尺的種子。但是因為狗急了,到了南門的時候,不小心絆倒了,寫下了自白書。結果跑到壹個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裏,很快就滾了回來。被告虎虎識破了這個計劃。狗到了天橋,虎虎派了九十九個壯實的勇士守橋。他們把狗撞進了天河。他們以為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壹條。然而,他們萬萬沒想到,狗掉進天河後,很快就把尾巴高高地舉在水面上,費了好大勁才遊過天河,回來時尾巴上還帶著九粒。我告訴老我有壹粒種子,於是我耕田,把種子取了出來。在古歷的六月六日,壹串串像狗尾巴壹樣的谷穗從秧尖拔了出來,壹個月後,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古歷7月13日,是種壹年糧食的日子。這壹天,我挑了九升小米,煮了壹大鍋好吃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碗給狗吃,然後自己嘗了嘗。剩下的種子年年播,讓人吃白米飯。為了記住撿谷物種子的日期,7月13日被定為新的節日,代代相傳。
節日那天,每個家庭都會在新山谷做飯。黎明時,人們帶著新的米、酒、雞、鴨、魚和肉到地裏。祭祀完祖先後,宴會就開始了。每個人圍成壹個圈,每個人都把酒杯舉到下壹個人的嘴邊。老人壹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然後互敬壹杯,壹飲而盡。頓時,歡聲笑語在田間回蕩,唱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文體活動開始,壹直持續到黃昏。
4月8日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據傳說,很久以前,格桑(今桂陽附近)的苗族人民過著幸福、滿足、衣食無憂的生活。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為了抵抗統治者官兵的進攻,帶領人民英勇作戰,沈重打擊了入侵者,卻在四月初八不幸犧牲,葬於“賈家圩”(今貴陽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雅努人的英雄氣概,迄今為止,農歷四月初八,身著節日盛裝的苗族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到貴陽的噴水池前。
當時噴泉旁紅旗飄揚,人群蜂擁而至。吹笙吹笛子,唱歌,玩獅子,玩龍燈,玩球類遊戲和比賽。男生的蘆笙比賽有意思。他們壹邊演奏蘆笙,壹邊做快速旋轉、小步、倒立等技巧。夜晚的貴陽城和噴泉區燈火通明,如同白晝,到處歌舞升平,壹派歡樂景象。
4月8日的活動在四川、湖北、湖南和貴州的苗族人中也很受歡迎。
周西蘆笙節
居住在凱裏周西的苗族人。農歷正月十六到二十是蘆笙節。蘆笙堂位於周西井邊的河沙壩上。正月十六壹大早,主持蘆笙堂的幾位老人帶著蘆笙來到荊坎,念著碑文說:“吹笙摘月,是苗族人流傳千年的娛樂活動。正月初壹,各地紛紛效仿,以娛樂方式慶祝新年,更是我苗族人民的自由結婚儀式……”看完後,我把葫蘆裏的米酒倒出來,在碑石上和蘆笙堂正中噴了幾口酒,大家又喝了壹口,吹了第壹首《蘆竹曲》;這時,戴著銀首飾、穿著五顏六色節日服裝的女孩和男孩隨著甜美的曲調翩翩起舞。男生向對的人要絲帶,女生把絲帶系在對的男生的蘆管上。三天過去了,這對年輕男女找到了自己的伴侶。此時主持蘆笙堂的老人,依然背著米酒,在石碑和蘆笙堂上噴灑米酒。在大廳中間放壹個稻草標記。從此蘆笙高掛,直到糧食回倉,農歷的“苗年”才能取下來,直吹蘆笙節。第四天,春天到了,年輕的情侶們無拘無束地聊天唱歌,交融感情,互贈信物。
端午節
端午節是從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七日。這時,成千上萬的人盛裝聚集在河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祭祀活動。比賽壹開始,數十艘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喧天,禮炮齊鳴,觀眾大呼驚天動地。在岸上,還有載歌載舞蘆笙等活動。晚上,青年男女聚在壹起唱歌,傾吐真情。
釣魚節
釣魚節是黔中杜牧和南明河兩岸的苗族節日。杜牧發源於吳韻山,在貴州境內向北流入南明河,在尤裏和福來交界處匯合,然後向北流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苗族人在播種和插秧需要水的時候在河邊祈雨的雨節,但時間長了就逐漸演變成了捕魚節。
節日期間因地而異。從3月到6月,由各村有聲望的擅長捕魚的“漁民”決定。到時候,年輕力壯的男人會去山上采樹葉“制藥”,在河裏捕魚,女人則在家準備臘肉、香腸、糯米和酒。到了中午,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帶著酒肉到河邊吃飯。吃完後,那人吹響了蘆笙。女人們唱著民謠,玩得不亦樂乎。當太陽落山時,我會把新鮮的魚帶回家,為我的親戚和朋友舉行宴會或把魚作為禮物送給他們。
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寶寨苗族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農歷六月的“信”(e)日(按歷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族姑娘們會盡最大努力打扮壹番,穿上花裙子,佩戴銀飾,並“攜帶”節日禮物,回家看望父母和村民。節日期間,全村壹片歡騰,鼓樂齊鳴,蘆葦吹拂起舞,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吉崖山腳下,翁崖河畔,人聲鼎沸。鬥牛、打麻雀、跳蘆笙、拔河、打球,歡呼聲此起彼伏。相愛的青年男女被邀請到樹林裏,在溪邊唱著民歌,向對方傾吐愛意。
華山節
花山節,又稱“踩華山”、“打華山”或。“踩山”又稱“跳田”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和中部、雲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日期不同,有的在農歷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節前,幾個苗寨共同組成了華山會三人領導小組,花場改選三年,七年,十二年,從壹片風水豐沛的平地。
屆時,穿上節日盛裝的“花田”,高掛燈籠,飄揚彩旗。花柱高高聳立。身穿雙排扣夾克、頭上裹著藍色長布的男人和穿著節日服裝、精心打扮的女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在會場,演奏蘆笙、吹口哨、敲銅鼓、載歌載舞。蘆笙舞貫穿花展始終,歌賽是花展的重頭戲,爬桿賽是最引人註目的舞獅、武術比賽、鬥牛、賽馬活動因地而異或兼而有之。蘆笙舞給人壹種輕松活潑的感覺。穿著鮮艷衣服的姑娘們隨著小夥子蘆笙的旋律起舞。有的男人壹邊吹壹邊排隊跳舞。女生圍著蘆笙隊轉圈跳舞。有的是小夥子在前面吹笙,姑娘手挽手在後面縱舞,或者上百人隨著音樂起舞,歌舞升平,令人耳目壹新。舞獅很有趣。壹個豬頭(或者壹只雞)和兩瓶酒掛在站立的花桿頂端。舞獅後,比賽爬花杯。花杯是用剝了皮的松樹做的,高高的,光滑的,細細的。中獎的難度很大,經常有人用梯子去取中獎的產品。爬花桿表演最具民族特色。表演者壹邊吹笙,壹邊繞著鋼管舞。壹只鷂翻身上竿,頭朝下,雙腿交叉緊緊繞竿倒掛,吹奏蘆笙,壹只鯉魚直立,身體翻轉180度,反復爬到竿頂作樣子。表演者倒掛著,腳放在花桿上。把蘆笙吹下來,離地幾尺,壹個筋鬥,輕盈舒適,勝過體操運動員的技巧,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女子穿麻繩比賽的表演很有意思,討論了搓麻繩和穿針的質量和速度。
勤勞和智慧的結晶給他們帶來了節日的歡樂。華山將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機會,他們所愛的女孩將被青年男子打開的花傘聚集在壹起,相互依偎,傾吐心聲。華山會處處洋溢著節目的氛圍,充滿了真摯的友情和純潔的愛情。
火星切割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關嶺地區。節日的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民約。根據姓氏的不同,節日的時間也不同。大概7月,8月,9月27日。壹年壹次,按宗族戶輪流值班,值班年負責召集大家討論鄉規民約及相關大事。然後值日年家人要備酒殺雞,請大家喝“合心意的酒”,並為下壹個值日年敬酒。反過來輪流舉行聚會,在誰家喝“知酒”才值得過年。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是春節。農歷年三十晚上,壹家人聚在壹起,不允許外人打擾。他們半掩著門放鞭炮,以示此時人不得入內。初壹淩晨繼續放鞭炮,祭祖消災。人們用手攔牛攔羊,說:“趕牛羊……”以示六畜興旺,然後吃年夜飯。在第二年的第二天,苗族家庭成員穿著盛裝從壹個村莊到另壹個村莊祝賀節日。好客的主人將向客人們敬酒三次。每個家庭都充滿了節日的歡樂。年輕的男女聚集在村莊旁邊的草坪上,演奏蘆笙、秦越,載歌載舞。有些地方還會舉辦“踩花山”“合並牛”等活動。
吊橋節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族鄉寨頭傳統節日,又稱“二月二”。相傳寨頭人最初居住在吳冶。因為寨頭土地肥沃,所有寨頭人壹起搬進寨頭。搬家那天,龍會跟著走,但是石坪河擋住了龍的去路,於是村裏的古羅(長老)商量了壹下,決定建壹座橋把龍帶走,因為龍象征著吉祥和幸福。村裏的十二棟房子都要連起來,所以這座橋建了十二個橋墩。這座橋修好後,被命名為“接龍橋”。這座橋是在農歷二月初二建造的。為了紀念這壹天,寨頭苗家每年十二房各擡壹頭豬,在橋上宰殺。
端午節
端午節,有些地方也叫“龍舟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壹般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屆時,清水江畔彩旗飛舞,人山人海,歌聲如潮,數十艘新裝飾的綠、紅、黃三色龍舟將壹字排開,停泊在起跑線上,展開角逐。“好天氣”和“好收成”的旗子在風中嘎嘎作響。每艘船上的三四十名運動員,身著雙排扣夾克,腰間系著繡花腰帶,穿著銀林布褲子,戴著精致的帽子,個個精神飽滿,集中精力待命。受人尊敬的鼓手和帥哥擊鼓吶喊,指揮著龍舟在寬闊的江面上行進。龍舟仿佛離弦之箭,兩岸的歡呼聲、歡呼聲響徹雲霄。比賽結束時,青年男女伴著蘆笙的音樂跳舞,演奏納、竹笛、芒筒、和木葉。賽馬、鬥牛、擊鼓和“旅行”活動壹起舉行,增添了節日的濃郁氣氛。過年的時候,結了婚的大媽帶著雞鴨和棕餅回去探親。
姐妹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省東南部的苗族地區。每年春天,那裏的苗族婦女都會舉行“姐妹節”和“姐妹餐”。節日的早晨,寨子裏的姑娘們會去田裏抓魚,準備“姐妹餐”。無論他們去哪個領域釣魚,都會受到歡迎。吃完“姐妹飯”,女人們各自拿著事先準備好的五顏六色的糯米飯,去油坊場找小夥子唱了壹首歌。小夥子要想吃糯米,就必須贏二重唱。除了唱歌,女人可以隨意參加各種娛樂活動。結了婚的姑娘也要回娘家過“姐妹節”。
爬山節
苗族登山節,又稱“爬節”,已形成千年。每年農歷三月下旬的“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記錄日子),在農歷三月十九日舉行。那時,居住在黔東南凱裏的苗族人民將聚集在路祥,在那裏他們將唱歌和打鳥。青年男女唱著歌,沿著蜿蜒的山路爬到了山頂。壹路到魯閣,苗族的飛歌、情歌、酒歌、古歌遍布山坡。第壹個到達山頂的人被稱為“登山英雄”,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得到女生的青睞。
相傳,香爐山登山節是為了紀念英俊的苗族青年阿布和玉帝的小女兒阿別。玉帝的小女兒阿蓓向往人間自由的生活,飛下山,嫁給了聰明能幹、誠實善良的阿蓓,育有三女。壹天拂曉,全家人正其樂融融的時候,突然公雞第壹次啼叫了。玉帝規定,公雞壹天叫三聲,就是朝聖。如果阿北不能及時趕到,就會有大禍臨頭。心急如焚的阿貝在山頂飛上天空的時候,壹只腳從香爐頂上爬了六層樓。沒有了香爐山頂,阿別再也不能下凡,玉皇大帝也因為沒有香爐山頂而不能享用人間香火,於是懲罰了阿不,把它變成了燒香的香爐。為了紀念阿北和阿不布的忠貞愛情,苗族人在阿不布邊香爐日有壹年壹度的登高節。
殺魚節
居住在貴州省貴定地區的苗族人每年農歷三月初九慶祝殺魚節。這壹天,人們早起來到河邊,用叉子叉起河裏的鮮魚,在河邊做飯、吃飯,邊吃邊唱民歌,吹魯健,祝願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摘洋蔥將是壹個節日
是湘西保靖縣翁排坡苗族青年的聚會。傳說很久以前,壹個長著老鼻子的苗族村官的女兒阿達亞愛上了夯沙的苗族牧羊人郎延諾。當地官員非常生氣,他說:“壹只鳳凰鳥怎麽能和壹只釘麻雀壹起築巢呢?”燕諾老人也勸燕諾:“金銀花和巴蒂菜不能心有靈犀。”阿達亞被關在吊腳樓裏,不能出門。彥諾每天黃昏趕著牛回家,從夯沙跑到老鼻子村去看心愛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達在壹首歌中唱道:“翠鳥關在竹籠裏,掛在山上的花上。”鳥盼花,花盼鳥,清明必相逢。”“清明采青”是指苗族姑娘在清明這天上山采蔥,祈求山神保佑。嚴諾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唱道:“從樹上扯下來的藤蔓滾到地上,藤蔓死了,葉子好孤獨。希望天晴下雨,再也不出村了。“清明那天,他們早早地離開了家,就在翁排郁郁蔥蔥的山坡上散步。他們的忠誠和愛情感動了胡姐,也促成了他們美好的婚姻。所以每年清明節,苗族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持蔥刀,男青年手持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擇偶。這就是壹年壹度的“摘洋蔥大會”。
鼓樂節
這是苗族傳統的祭祖節日。十二年大犧牲,六七年小犧牲。傳說人類的母親“邦·劉梅修女”是從壹棵楓樹的心臟中誕生的,她們死後還得回到楓樹中,她們的靈魂也要在死後回到自己的家鄉安息。祖先的故鄉在樹心,木鼓是祖先安息的地方。後來的祭祖,“祭祖”就叫“鼓祭”。至今,祭鼓都是祭祖。鼓祭以“韁”為單位舉行。“韁”是祖先傳下來的有血緣關系的親戚,他們崇拜壹個認為祖先的靈魂住在裏面的木鼓。鼓節那天,各家準備壹頭水粘牛,或者幾家準備壹頭,或者買點牛肉。讓牛先打,幾百頭牛壹起打。場面十分壯觀,然後宰殺它們進行崇拜。按照習俗,不管是來慶祝的親朋好友,來看鬥牛的客人,路過的商販,都是允許留宿的。人越多,主人的臉上就越光彩。
跳花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關嶺地區。這是關嶺地區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苗族節日。據說是多年不生的夫妻的娛樂活動。現在已經遠遠超出這個範圍了。大多數節目在第壹個月舉行,持續三天左右。白天,彈蘆笙、弦樂、唱歌、跳舞。晚上,唱著歌,談著戀愛,老人圍著篝火喝酒聊天。有時會有成千上萬的與會者,男人、女人和孩子競相參加會議。
二。瑤族
1.瑤族歌舞
王磐節,又稱跳王,相傳是瑤族祖先王磐的生日,在農歷十月十六日。每年的這個時候,也恰好是秋收的季節。為了紀念祖先,慶祝豐收,姚家人方便在這壹天聚在壹起,舉行“歌廳”活動。節日的前壹天,村裏開始殺豬殺牛,準備雞鴨魚肉,磨豆腐煮米酒,招待五湖四海的客人。
王磐節的場地在山腳下,叫“葛堂坪”,很寬敞。慶祝的那天,從早上開始,瑤族男女老少穿著傳統服飾走出村舍。他們按照不同的身份排成不同的隊伍,聚集在南崗瑤村的葛堂坪上,歌廳開始了。外國遊客也開車來觀看,山谷裏非常熱鬧。
瑤族歌廳進行拜神、過九州、祭法等儀式。同時還敲鑼打鼓,唱山歌,舞長鼓,放土炮,震得百裏瑤山。瑤族人生活在山區,土地比其他地方更貧瘠。他們的生活環境可謂艱苦,但他們也張揚著自己的快樂,從艱苦的生活中感受到載歌載舞的快樂和鼓勵。
像許多民間節日壹樣,瓜葛堂也是年輕的瑤族男女開始交流的機會。當年輕男女開始互相唱歌時,氣氛變得更加熱烈。在姚家,男孩叫桂,女孩叫沙耀美。唱歌也是他們表達彼此好感的機會。
載歌載舞之後,熱情的瑤族姐妹會邀請外來者和客人壹起跳舞。這時候的客人也不害羞,自由自在地和姚家人壹起跳舞。
2.瑤族飲食
以玉米、大米、紅薯為主,芋頭、小米、小麥為輔。蔬菜有白西瓜、冬瓜、南瓜、蘿蔔、白菜、芥菜、辣椒、茄子、豆角、西紅柿等。此外,竹筍、蘑菇、黑木耳、香蕈也是根據季節采摘的蔬菜。瑤族喜歡自制豆腐,尤其是湖南瑤族制作的“豆腐元”,鮮嫩可口,是節日的必備菜肴。瑤族在制作臘肉、臘肉、紅燒肉方面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腌制的“鳥紅燒”,是著名的風味小吃。糍粑也是瑤族的傳統小吃,是節日必備食品。瑤族人有飲酒的嗜好。在很多地方,男人喝酒都是用碗而不是杯子,尤其是逢年過節,壹天到晚喝得很兇。油茶是瑤族的壹種飲食習俗。每天早上早起,燒開水後,在架子上放壹個茶壺,加壹把茶葉用油鹽翻炒,等茶葉聞起來香了,再沖到開水中燒開,就做出了香香的油茶。每當有客人到來,主人經常用山茶油招待客人,以示尊重。
瑤族人喜歡甜酒。每當有客人上門,主人先獻上壹杯甜酒。還有壹種是瑤族婦女坐月子時喝的甜酒,不同於壹般的甜酒。做菜時需要姜片、紅糖、雞蛋,是很好的滋補品。坐月子的婦女喝這種甜酒,可以達到強身健體、補血恢復健康的效果。
在我國,春節也是少數民族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根據自己的習俗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有自己強烈的民族獨特風格。
藏歷除夕,人們穿上五顏六色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追求壹場盛大而隆重的“跳神會”。男孩子們狂舞,高聲歌唱,表示要辭舊迎新,驅邪降福。在新年的早上,女人們會去挑“吉祥水”,祝新年好運。
彜族和彜族同胞根據彜族歷法選擇節日。壹些人和當地的漢族人壹起過春節。在壹些地區,彜族同胞在門前立松樹,用松針鋪地板,以避災。在其他地區,豬和羊在節日期間被宰殺,人們互相拜訪,互相贈送肉和饅頭。大年初壹早上,起床第壹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壹碗水的重量與昨天的水進行比較。比如過年水比較重,表示今年雨水充足。
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夜要準備節日當天吃的飯,叫做“年夜飯”。在壹些地區,人們稱之為“吃節”,壯語意為“老年”。這預示著來年農業豐收。他們有的還做壹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石蠟餅,壹個人口不多的家庭壹頓飯都吃不完!在元旦的清晨,人們在黎明前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鞭炮來迎接新年。女人們爭先恐後地去河邊或井邊“汲取新水”,開始新壹年沸騰的生活。
除夕夜,布依族全家在池塘邊徹夜不眠。天亮了,姑娘們爭先恐後地去打水。誰先挑到第壹擔水,誰就是最努力最幸福的女孩。
滿族滿族分為紅黃藍白四旗。春節期間,有紅旗的人掛紅旗,有黃旗的人掛黃旗,有藍旗的人掛藍旗,有白旗的人掛白旗。這些旗幟圖案精美,顏色鮮艷,象征著壹年的吉祥開始。
春節期間,在貴州和湖南的侗族同胞中盛行壹種叫做“侗族年”(也叫蘆笙會)的群眾性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於漢族的“團拜”,但比“團拜”更歡樂熱烈。這種活動通常由兩個村莊舉行。兩支隊伍在廣場上正式舉行了宋陸生和舞蹈比賽。此時,兩村的觀眾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其樂融融。
在中國新年期間,雲南的白族同胞,白族人民,有壹種慶祝活動,叫做“貼高”。所謂“飆”,就是用整根大竹,在竹縫裏放火藥。點燃後,整根大竹可以崩向天空,成為名副其實的“沖天”。在壹些地區,白族同胞和苗族、壯族壹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誰要是抓不到繡球,就送對方壹個紀念品。多次失球又無法兌換紀念品的,會表現出愛的意願。
土家族春節期間,土家族會舉行盛大的搖擺舞。擺手舞是土家族流行的壹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耕、宴飲等70多個舞蹈動作。它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蹈簡單,情緒健康,無道具,民族特色鮮明,生活氣息濃厚。
傣族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新年節日,也是傣族人民壹年中最大的傳統節目。谷雨開始的那壹天被定為“潑水節”。在為期三四天的節日裏,人們互相潑水,以表示他們已經沖走了舊土,並祝願新的壹年幸福平安。
生活在海南島的黎族人,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會殺豬殺雞,擺上豐盛的酒菜,全家圍坐在壹起吃“年夜飯”。席間,全家還會唱“新年歌”。初壹初二,村裏的青壯年男子還會舉行“春節狩獵”。這壹天的獵物被全村人享用。有趣的是,在分割獵物時,所有獵物的壹半給第壹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壹半大家平分。孕婦可以得兩分,路人正好遇到,也可以得壹分。
彜族人把過年叫做“丟什麽”。他們大多制作糯米,糯米和水酒,並把第壹個砂漿的糯米壹點點放在桃樹和李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的彜族先要給牛餵鹽,以示對其勞動的尊重。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射擊比賽。女生把繡花荷包掛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擺,要男生出手。誰先射到錢包,姑娘們就把酒當獎品送到誰的嘴裏。
拉祜族除夕夜,拉祜族同胞全家都要自己洗澡,準備第二天的食物。在食物上,特別註重糯米粑粑。牛除了吃,也要經常給壹些,放壹些在犁、鋤頭、砍刀等農具上,以獎勵它們過去壹年與主人的合作,並祝願它們在新的壹年裏有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生活在中國東北嫩江兩岸。農歷正月初壹早上,青年男女盛裝打扮,先向長輩拜年,敬酒行禮,然後挨家挨戶拜年。家家準備蒸糕,拜年的人壹進門就搶蒸糕。據說吃了它們,生產生活可以“年年高”。
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十五,在仫佬族的村寨裏,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在山坡上或體育場裏,唱著山歌,享受著歌唱勞動、生活、愛情的樂趣。
獨龍族唯壹的節日是冬季臘月的“卡克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祭牛上天。這壹天,族長將牛綁在廣場中央的壹根木樁上。壹個年輕女子在牛角上掛了壹串珠鏈,然後壹個勇敢強壯的年輕人手持鋒利的竹矛,刺向牛的腋窩,直到它倒地死去。這時,人們跳“牛鍋莊”,然後分享牛肉。
春節的早上,東北的鄂倫春族同胞先在家裏按輩分大小斟酒,年輕的給老人磕頭,同行的互相問候,在春節的第二天、第三天舉行賽馬。正月十五的美食。正月十六早上會有互相抹黑的活動。年輕人給老年人抹黑要先磕頭。
赫哲族春節期間,赫哲族意為“Foeshikes”,意為除夕。人們在帽子、衣領、袖口、褲腿、圍裙和鞋幫上穿著繡有美麗圖案、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動物皮。在大年初壹,人們通常會舉行“噴火宴”,或者用壹種野果“厚李子”做蛋糕,並在裏面塞滿魚、動物肉和其他食物。用殺活魚,或者烤魚條,用這種“塔拉哈”招待貴賓。
春節來了,居住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嚼檳榔的老人擡起頭來敲鈸,戴著大尖帽的老婆婆低著頭敲鑼。周拔(村裏的父親)首先敲鼓,年輕的男女赤手空拳圍成壹圈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