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百度歷史:琉球王國史。
琉球王國原指歷史上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國,後指統壹的琉球王國(1429 -1879)。
琉球王國位於中國和日本之間,曾經向中國的明清王朝和日本的薩摩和江戶幕府進貢。琉球曾多次被日本人侵占。1609年,薩摩亞人入侵並控制了琉球北部壹段時間。這個時候琉球還是向中國進貢的。1879年3月30日,被日本滅,並入日本。大部分土地設為沖繩縣,北方諸島並入鹿兒島縣。
琉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作為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而聞名,貿易發達,故有“萬國之橋”之稱。
歷史
關於琉球的早期歷史沒有考證。根據琉球的記載,最遲在12世紀,群島的居民已經從原始社會進入早期氏族社會時代,稱為分裂時代。12世紀,琉球開始出現國家,歷史上稱為三山時代,15世紀統壹為琉球王國。19世紀並入日本。
琉球自古以來就與中國、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各國保持著密切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貿易。
三山時報
三山時代,山南、中山、山北國的影響力地圖為12世紀。琉球出現了山南、中山、山北國,分別位於琉球島(沖繩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這壹時期被稱為“三山時代”。三國中,中山最強,陜北最弱。
據《中山史》、《明史》和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山南國以大理為中心,包括大理、左夫、知念、玉城、古石禪、高欽達、島田大理、木亞木、任、鎮璧、和豐儉,其疆域大致相當於今天沖繩南端的民族市場。中山國以壽裏為中心,包括莆田、壽裏、那霸、顧北、獨孤、悅來、中城、連勝、遊之川。其大致領土是南部的果長川和那加拉之間的線和北部的仲博地峽。陜北王國以今津為中心,包括今津、羽地、拿高、國投、金吾、弋江、吳懿平(壹世明)等城市。其大致領土是沖繩仲博地峽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弋江島和吳懿平島。
三國時期,山南、中山、山北的勢力主要集中在琉球島(沖繩本島)本部,沒有發展到北部的奄美群島和南部的仙道群島。在三國出現之前,外島和琉球群島的關系是平等的。據《孫中山神話史》記載,在孫中山始祖英祖統治時期(相當於中國南宋丁敬、鹹淳時期),奄美、久美、清涼尖等外島“來朝朝貢”,但這種朝貢關系只是師徒之間的結盟,到第四代王禹澄時,隨著琉球島進入三山時代,已經衰落。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楊載向琉球王國頒布詔令,中山王察都派狄泰出使明朝。次年,陜北王帕涅日、山南王成察都也向明朝進貢。至此,陜北、中山、山南開始向明朝朝貢,成為明朝的諸侯國。為了獲得建造大型船只的技術,避免使者船只被海浪損壞,琉球在1392年接受了朱元璋派出的36名福建技師。
琉球王國時代
第壹個商朝
琉球村宮建於第壹商朝時期(元朝至鄭錚10)1350年,普天經考察取代第六代英祖太子,被推舉為中山王。1406年,茶都太子武寧被佐佐木推翻,八支成為中山王。1416八支征服陜北。1429年,八支再次征服山南,形成統壹的琉球王國,琉球村為王城。1430年(宣德五年),明宣宗賜琉球王興為商朝,史稱“第壹商朝”。根據琉球與明朝的宗藩關系,每壹代琉球國王都需要接受明朝的封爵。第七世王尚德先後征服了傑西、清涼劍、庫米三大割據勢力。
約1400年至1550年,琉球王國進入黃金時代,與中國、朝鮮、東南亞、日本的商貿高度發達。15世紀至16世紀,大量日本海盜騷擾琉球群島。琉球國家損失巨大,海上貿易受阻。
第二個商朝
1469年間(明憲宗成化5年,日本任瑩3年),琉球內亂,尚德王被殺,第壹個商朝滅亡。1470年,掌管財政的朝廷官員金元被群臣推舉為國君,1471年以“太子”身份向明朝報告“父死”,1472年,明朝使臣冊封金元(改稱上元)為王,石。
第二個商朝的第二個國王尚貞國王(1478 -1525)統治時期是琉球的黃金時代,先後征服了八重山和長野列島。到1522年(明朝嘉靖元年、日本大勇二年),尚貞國王以與那國島平定“鬼虎之亂”後,琉球王國終於將其勢力擴展到整個琉球群島,確定了北起傑西島、奄美島,南至宮古、八重山群島的邊界,琉球史書稱之為“三省三十六島”
尚貞國王確立了琉球的官階、求偶制度、神官制度、賦稅制度和行政區劃,擴大了琉球村,廢除了殉難習俗,號召各師住守禮,禁止私人擁有武器,確立了琉球的政治經濟制度。從此,琉球進入穩定發展期。
薩摩亞入侵
日本德川家康繼承了豐臣秀吉的對外擴張政策,派與琉球王國相鄰的鹿兒島薩摩主島築地長期侵略琉球。1609年(明神宗萬歷37年,日本經永14年)3月4日,島津嘉治率3000人、100多艘船只從九州島山川港入侵琉球,4月1日登陸琉球島,4月5日占領琉球村。07年5月17日,薩軍俘虜了琉球國王商寧和100多名王子官員,並撤兵回國。薩摩藩聲稱入侵琉球的原因是因為其聲稱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琉球沒有支付軍費,薩摩藩支付了,但琉球“拒絕償還”。實際原因是為了攫取中國與琉球的貿易利益,用侵占琉球的收益來彌補薩摩亞人入侵朝鮮和參加日本內戰(官園之戰)的軍費。
據《琉球史·秋陽》記載,日本人侵占琉球後,薩摩亞人派日本官員丈量分配田地,劃清國界,制定賦稅,脅迫薩摩亞人在琉球朝貢,琉球政府被迫授予薩摩亞官員官職。商寧國王之後,尚豐王十壹年(1632),琉球在薩摩亞人占據的島上建樓,兩國都派官員管理貿易和收稅。至此,被迫與日本建立官方關系。但由於薩摩亞人長期派官員到琉球監視琉球的行動,到尚貞王二十五年(1693),琉球“建立了谷米和麻吉群島,並派大和、橫須賀兩名軍官看守朝貢船只”同時,薩摩亞人強行占領了琉球北部的五個島嶼。
1654年,琉球國王派遣使節到清朝請求封爵。清朝順治皇帝封尚世王為琉球王,琉球成為清朝的藩屬。在此期間,海上貿易逐漸衰落。
1847(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日本弘化4年),最後壹個琉球國王尚泰繼位。1853年5月,美國海軍準將將軍馬修·c·佩裏的艦隊首次抵達琉球。1854年3月,佩裏在簽訂神奈川條約時要求日本開放琉球那霸港。日本方面表示,琉球是壹個遙遠的國家,日本無權決定其港口開放權。1854,11年7月,佩裏與琉球政府簽訂條約,以中英文開放那霸港。琉球的海上貿易受到了打擊。
秋天
日本廢棄的舊金山縣
1871年11月30日(穆宗同治10年,明治4年),琉球宮古島民的兩艘朝貢船(實際上是以朝貢名義的商船)離開那霸港前往中國。不幸的是,我在半路上遇到了風暴,漂到了海裏。壹只船幸運返航,另壹只船漂流到臺灣省西南海岸的排灣牡丹社的巴瑤灣(今屏東縣牡丹鄉)。船上有69名船員,其中3人淹死,66人上岸。登陸的船員中,54人被排灣族原住民殺害,12人逃脫,被清政府保護在鳳山縣(今高雄縣鳳山市)。
同年65438+2月11日,琉球八重山島民的兩艘貢船離開那霸港前往中國,在那裏遭遇風暴,在海上漂流。壹艘下落不明,另壹艘於65438年2月28日漂至臺灣省。這45名船員也受到鳳山縣政府的保護。1872年2月,57名琉球難民被當局送往福州琉球館,7月安全返回那霸。同年4月,4名日本Oda公民被殺害,漂流到臺灣省,在那裏被臺灣省原住民殺害。日本人大呼籲懲罰清朝和琉球,被稱為牡丹社事件。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島為日本領土,自1372年起不承認中國對琉球的宗主國地位,宣布廢除琉球王國,設立琉球屬國,冊封琉球王國王尚泰為屬國,正式占領琉球。清政府在對日談判中態度不穩,遲遲不與日本簽訂解決琉球問題的條約。
1875年7月24日,日本明治政府派內務大臣松田隼道出使琉球,迫使琉球國王停止向清朝進貢,並與清朝斷絕外交關系。松田隼路帶來的日本政府的訂單包括:
使用日本年號,廢除了琉球向清朝進貢、派遣使節慶祝清帝登基的做法。同時廢除了琉球王換屆時接受清朝封爵的做法。以後琉球與清朝的交涉都歸日本外務省管轄,福州琉球館被撤銷,貿易業務歸日本領事館管轄。日本政府還命令琉球“藩王”入朝學習變法建設規律。
迫使琉球成為日本領土,迫使琉球與中國斷絕關系。
日本政府派遣松田隼道知到琉球,是因為明治政府將琉球置於內務部的管理之下。這個1875的順序的直接背景是,《久保俊壹關於琉球的建議書》給明治政府。1874年在北京簽署“北京專條”的久保俊壹回到日本,向明治政府提出“通過今天與清國的談判,承認我征用土地為義舉,並開價銀賠償受害者。雖然這似乎足以說明琉球屬於中國的領土,但還很難說兩國的邊界已經確定”。對於未來,希望明治政府借機斷絕琉球與中國的關系,在那霸。
琉球被迫終止與清朝的外交關系。1876年,記載琉球王國歷史的《中山族譜》和《秋陽》的編纂也被迫停止。
1879年3月30日(清德宗光緒5年;明治12年,日本將最後壹個琉球王國王尚太及其子尚典流放至東京,並將琉球設為沖繩縣。琉球王國滅亡。4月4日,日本宣布在全國範圍內設立沖繩縣。
清政府談判
當時清政府西北東北都被俄國侵略,無暇顧及琉球問題。駐日公使提出,放棄琉球會傷害琉球的感情,不放棄琉球會激怒日本,不如暫緩擱置問題。清政府采納了這個建議。
1879年3月30日,日本人命令琉球王的代理人今木親王交出琉球村的政權,悍然宣布“廢琉球設縣”,即將幾天前才改為藩屬國的琉球王國,改造為沖繩縣。至此,琉球王國正式滅亡。
6月1879、12日,美國前總統海勒姆·格蘭特(hiram grant)、楊振寧(J. R. Young)和美國駐華副領事畢德格(w . n . white)會見了中國政府代表李鴻章,李鴻章請他出面調停琉球問題。格蘭特慷慨地答應了。在他的斡旋下,日中就琉球問題進行磋商,日方提出琉球王在南山恢復國家,清朝征詢琉球王的意見。國王說:南山貧瘠,無法生存。清政府拒絕了這個建議。
1880年4月4日,李鴻章會見日本政府代表竹之信壹,提出琉球三分法,即包括琉球島在內的中央諸島歸還琉球,恢復琉球王國,宮古及八重山以南諸島劃歸中國,奄美大島等五島劃歸日本。李鴻章說,這是當年何張茹拜訪美國駐日公使平安時,平安秘密贈送的,由平安和格蘭特協商決定。7月30日(6月24日),恭親王等人在奏折中也談及此事:“我接到美國駐日公使何的報告,和平地說:格蘭特擬定了將地球儀分為三島的辦法,提出將北島歸還日本,中島歸還琉球,南島歸還中國。好像是這樣,兩國都有光。又稱為格蘭特將決定大局,然後回國。”
因為清政府和日本政府未能就所有建議和交涉達成壹致。琉球被日本占領已成事實。清朝最終未能與日本簽訂交涉條約,琉球問題長期擱置。琉球王國終於滅亡了。
政治
琉球旗從1875到1879的政治結構分為國王與皇族、國家相和村落社會三個層次。
國王之下是皇族,分為公主、王子、公主、符賓(馬旭的下稱)、攝政王(國王去世、王子尚未被中國古代中央政府正式任命時)五個官銜。
郭襄是壹個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他是國王任命的。在琉球的歷史上,很多從中國遷來的人都持這種立場。國家統治下的官員除了各島村社的酋長、長官外,還管轄國家機構中的官職,包括出使中國的朝貢大使、博士官、首席歷史學家、翻譯、主管海事的總務官、總經理,以及紫圍巾官、法務部等。需要註意的是,“長史”和“長史家”不是壹回事。龍史和郭襄是國家的高級官員,而龍史是具體負責某某工作的官員。
村社(按劃分)是琉球的地方行政單位和各島固有的官職。這些村落的酋長或酋長是世襲的,也是琉球的大貴族和地方勢力。他們參與了琉球的政變。其他官方職位包括貿易管理和稅收官員。
琉球王國的官職分為正職和副職。王迪、王澍、郭襄都被稱為“某地王子”。親王之下是地方師團,他們把軍權交給國王,居於首位,遠程控制自己的領地。按照劃分,叫做“某處親戚”。三品以下的黃帽官說“某處近雲”,無領地者說“某村之子近雲”,“某樓近雲”。從六品到七品,都是“在壹片雲上”。八品紅帽的官員被稱為“某地之子”或“某地之主”。九品叫“造之”,不流入的叫壹子。
外交
琉球王國在明清時期被中國冊封,屬於明清藩屬國。同時,琉球王國還向日本的薩摩和江戶幕府進貢。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裏,琉球與朝鮮的貿易關系也非常頻繁,僅次於中國和日本。此外,琉球還與暹羅(今泰國)、土耳其、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爪哇、蘇門答臘、馬六甲、占城、越南、呂宋等鄰國進行外交和貿易往來,琉球與暹羅、爪哇有公文“磋商”交流。到了近代,1860以後,琉球與美國、英國有了官方往來,簽訂了壹系列開放口岸的條約。
與中國。
元世祖即位後,曾派遣使者去告訴琉球,但由於路途遙遠,風險極大,這壹行動沒有成功。
琉球於1372年(明洪武五年)按檢度向明成祖進貢,被冊封為中山王,改名為琉球。至於初中的官員封號、人員進退、號令出入、遵紀守法,都是琉球自己管理,明政府不幹涉。
從明朝洪武五年(1372)開始,琉球王國壹直沿用中國古代王朝的稱謂,壹直秉承中國古代王朝是新月的原則。直到清光緒五年(1879),日本強行“棄球設郡”,琉球的官方文件、與英法荷締結的外交條約、官方歷史都用中文書寫。該國首都琉球村的宮殿不朝南,而是朝西,表達對中國的敬仰。琉球人也與日本人做生意,但每當中國向琉球派遣特使時,假名、和歌和寬永鮑彤(日本貨幣)將被禁止,他們將穿唐裝代替。
與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1372年(洪武五年)正月,命楊載壹行人“上奏上諭”;
“臣推為民穿,即位為帝,必有天下之名,大明,建元洪武。就是派使節出國,告訴我要什麽,使節就來,蠻族首領就來朝貢。而琉球,明朝東南,遠離海外,未被報道。我在給妳傳遞壹個信息,妳知道的。”
明政府以詔令的形式正式通知琉球群島上的各國,位於中間的中山察都王派其弟赴泰等物赴朝朝貢。明太祖歸還了當時明朝實行的歷法“大李彤”和文琪、沙羅。此後,琉球幾乎每年都要進貢。洪武二十五年,三國向明朝派遣留學生。明代為了使留學生能夠安心讀書,在生活上給予照顧,在不同季節給予衣物和住所。當時琉球向明朝派遣留學生的規模是空前的。
琉球人隨朝貢使團前往明朝大陸,所帶貨物往往因不申報而被主管海關的官員查扣,造成巨大損失。正統元年,琉球使者聲稱自己攜帶的貨物被官方管理機構侵吞,希望皇帝能解決這些問題。明成祖下令有關部門按照市場價給他們高額的費用,算作收購。在隨後的交往中,琉球王國對明朝成了壹種貿易依賴,所以經常壹年多次去明朝朝貢。這其實是壹種交易,明朝政府“厭倦了,但也沒辦法。”
琉球遭受海嘯、暴雨、臺風襲擊後,明政府不僅對朝貢任務給予大量援助,還要求琉球將朝貢期延長至十年休養生息。但琉球為了繼續與明朝的貿易,恢復國內經濟,堅持每年或隔年朝貢壹次。
在與明朝的交往中,琉球吸收了明朝的先進技術和文化,他們的文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音樂,崇尚佛教,並在島上修建了重元寺。宮殿和私宅的建築都是海島風格的明代古建築模型,建築的朝向都是向西的,以示對明朝的敬仰和對義的渴望。
1522-1566年(明世宗嘉靖年間),倭寇猖獗,入侵明朝東南沿海。琉球王協助明朝剿滅倭寇,並不時向明朝提供倭寇的動向。琉球王世子還將戰敗後從浙江抵達琉球的日本海賊“發兵邀擊殲滅,六人被明朝擄掠”,交還明政府。皇帝授予的。
1561嘉靖40年,日本侵略琉球,掠奪各地財寶,俘虜國王。當時琉球王侍從所寫的《Xi庵日記》記載:“猶如家家日記,代代相傳,七寶俱失。”薩軍將琉球國王商寧等100多人俘虜到鹿兒島,歷時三年零五個月,迫使商寧國王屈辱地承認“納貢”。同時強行占領了琉球北部的五個島嶼,給琉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即便如此,也沒有改變中國與琉球的關系。明朝禮部官員“定下十年進貢壹次的規矩”,但國王仍每年都派使節進貢。當年日本有進攻雞籠山(臺灣省的古地名)的計劃,甚至間接入侵福建。商寧派使者告訴明朝政府,皇帝下令海上保安。
明朝衰落後,琉球王國繼續朝貢,直到南明唐朝,王力在福建,繼續派使節朝貢。明朝盛贊琉球王國:“奉華為外最重。”
琉球曾經幫助明朝消滅敵人。琉球與明朝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使得明朝實施海禁後,通過琉球這個窗口了解日本和東南亞海上國家的壹些情況成為可能,從而增進了明朝對外界的了解。
由於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物資匱乏,琉球在軍事上並沒有很大的進步,但有壹定的常備軍,即宮廷衛隊,壹直保持著較高的戰鬥力,為保護琉球,參與明朝剿滅倭寇的戰鬥做出了貢獻。但由於兵力少,國王因不抵抗日軍入侵而被流放。
琉球國王把與明朝的關系描述為“父子之國”,但實質是琉球的每壹次朝貢都是在明朝的“天朝觀念”中進行的。因此,琉球在與明朝的貿易中,以朝貢的形式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所售物資銷往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使琉球成為東海上不可或缺的貿易中轉站。值得壹提的是,由於日本與明朝關系的惡化,日本人被禁止與日本人進行貿易,但日本人的稀缺物資卻通過朝鮮和當時東海上的貿易王國琉球得到了及時的補充,而琉球也在與明朝交往的國家中形成了重要的紐帶。
和清朝
中國駐琉球公使1646(清順治三年),琉球王尚賢派金應元到清朝請求封爵。因為當時清朝戰亂不太平,他在福建省待了很長時間。福建平定後,琉球使者通過清朝將領來到北京。禮部官員認為,明朝給琉球國王的印章和公文沒有歸還,不應該加封,所以第壹次申請加封沒有成功。
次年,清政府送給使節們衣服、布料等,讓他們返回琉球。1655順治10年,琉球派遣使節向清朝進貢。第二年,又派貢使,改明朝印,請求封號。順治皇帝頒布了對琉球的上諭。在聖旨中,清帝同意向琉球國王進貢兩年,進貢數量不得超過壹百五十件。徐崢和他的副手使兩名委員和十五名隨從入京,其他隨從應在閩南地區待命。
這份聖旨不僅肯定了琉球是清朝的屬國,還規定了向新清朝進貢的等級和時間。但由於當時海上風浪很大,被封的清朝使節沒有出海。
1661年,清朝康熙元年,康熙皇帝也向琉球頒布了新的聖旨。原本派出但沒有成行的使者帶著兩封信抵達琉球,完成了追封儀式。
琉球在康熙時期多次朝貢,但是由於海上風暴,朝貢損失非常嚴重,所以琉球會在第二次朝貢的時候彌補上壹次的損失,但是康熙皇帝不允許。琉球向清朝進貢時,總是進貢珍貴的奢侈品。康熙皇帝對使者說:“瑪瑙、烏木、降香、木香、象牙、錫香、丁香、檀香、黃香等。都不是土特產,所以不允許進貢。他的琉球黃流留在福建封存。剩下的貢品,由巡撫送到北京。”以後只允許朝貢土特產,但琉球的初衷,壹是臣服,二是在朝貢貿易中獲取更多利潤。當時海上不是很平靜,冊封使臣往往不願意去琉球,就請求琉球要求冊封使臣自己取回封好的詔書和印章,但使臣非常希望冊封使臣能去琉球,皇帝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琉球國王去世後,按照規定,“琉球王國是皇位繼承人”,必須先征得清政府同意,讓國內有威望的人和王公大臣出具聯名證明材料。接著,清政府又派了壹個副使節“加封”,送給琉球王的繼承人“鍍金銀印的駱駝扣,這就是王。封之前叫太子,是國家政權。”1681年(康熙21年),康熙皇帝收到琉球貢品時,賜禦書“中山天下地”。這壹年,琉球再次向清朝派遣留學生。以前清朝冊封琉球國的使節,會因為海浪等風險,在海上對琉球遲到,冊封時間會延遲。琉球請使臣建議修改水路,從五虎門三天三夜抵達國內。這些使者希望通過換道提高效率,得到康熙皇帝的許可。
琉球學生來到清朝後,清朝皇帝經常下令將琉球學生作為“全才”(官銜)對待。每壹天,食物都非常豐富,並給他們長袍,襯衫,帽子,床上用品等。在四季,甚至琉球的服務員也會照顧他們。清朝若有留學生死亡,皇帝會“賜銀壹百兩,付禮官葬於北京附近,以二百兩供養其家屬。”雍正二年,皇帝接見琉球叔組成的代表團時,將禦書《紀洋》贈給琉球王,還贈送了皇室的壹些珍貴玉器和金幣。乾隆三年後,禦書《永左穎永》贈琉球王,並要求琉球不得來清謝恩。乾隆四十九年,禦書《海傍集美》贈琉球王,呈玉、磁、緞。1798(嘉慶3年),禦書《海表公》贈。
琉球很多國有商船和漁船因為海風等原因被吹進了清朝的版圖。清政府往往給予豐厚的物資並遣返回國,災民也會按規定給予撫恤金。雍正八年,琉球二號貢船到達東海後被風吹漂至臺灣省,觸礁。與此同時,朝貢船也丟失了,福州將軍於德等人向皇帝報告。皇帝下令營救官伴、水梢等。,並且照例加倍賞賜,也不用再送貢品了。對於清朝受海風襲擊避風的琉球商船,清朝會按人數訂購每天的鹹菜配給,等到回國那天再給壹個月的糧食。
除了宗主與藩屬的關系之外,清朝的草案還總結了琉球與清朝的頻繁交往:“琉球雖小且窮,逼近日本,卻以清朝為團結依托。我還向徐洲進貢出售各種貨物,免除關稅,全國都靠它為生,它的錢借給日本。初中的習題都是日幣;所有售出的貨物經常被運往日本。其向清朝進貢之數,不但是恭順,更是其國情。”非常準確,也顯示了琉球外交的靈活性和智慧。
與日本
16世紀,被薩摩亞軍隊掠奪後重建的那巴旺港琉球王國金庫,被迫通過南方的薩摩亞人與琉球進行貿易,從東南亞帶回海產品和壹些奢侈品,從琉球與明朝的貿易中獲得所需的稀缺物資,也加速了琉球的經濟發展。日本薩摩耶氏族於1609年(陽成天皇常青14年之後)入侵琉球,俘虜了琉球國王,占領了琉球群島北部的壹些島嶼。
另壹方面,琉球和薩摩亞之間的交流並不是正式的官方交流,琉球和薩摩亞之間的交流也僅僅停留在軍事和經濟層面。琉球相對於清朝也視日本為“洋人”,是處於平等地位的兩個國家。日本決定侵朝、侵清時,琉球位於兩個列強之間,因其傾向必然被對方侵占。琉球與日本的關系直到明朝還僅限於經濟方面。政治上,琉球王國曾經派遣使節向日本薩摩和江戶幕府進貢。
人種
關於琉球民族和文化的起源,眾說紛紜。與日本繩紋時代屬於同壹文化的人種,是從中國中南部沿海到日本西南,包括琉球群島,在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前前三個世紀之間由西向東傳播的,這是壹種普遍的看法。也有人說古琉球文化屬於百越文化的壹部分。另壹種常見的說法是,古代的琉球居民來自印度尼西亞或澳大利亞,屬於馬來人。它的確切來源仍有爭議。
參考
《中山傳》,徐寶光著,1721年。
蔡鐸和蔡文的《鐘山家譜》,1725。
秋陽,由蔡文和鄭炳哲等待,1745。
《明史》,第211卷外國,等譯,清。
《清史稿》三百壹十三列傳,歸壹國,趙爾勛等,1929。
《清光緒朝日交涉史料》,故宮博物院編,1932。
《琉球制作實錄》,陳侃,商務印書館,1937。
琉球史料系列,命名書店,1941年。
日本法政大學沖繩文化研究所中山王宓青香任職年表及職級確定,1986。
《中國琉球通史》,徐著,西麗西興等譯。,ひるぎ社會,1991年。
《琉球史研究》,米清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明清時期琉球與日本關系史》,何慈義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略論閩南與琉球的關系》,王小雲、謝碧珍主編,《閩南文化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琉球使節的祭祀活動,陸亞英,日本文化研究網,2005年。